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发性脑梗死致面孔失认症一例报告

    作者:周盛年;陈耀民;刘黎青;郭斌;陈瑞冬

    患者男性,26岁,右利,于2003年3月无明显原因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随即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及大小便失禁,在卫生室测血压为70/40 mm Hg(1 mm Hg=0.133kPa),经输液治疗3 h后意识恢复,感左顶颞部疼痛,不能识别家属.此后一直不能识别亲戚好友及他人,依声音、衣着可辨别,伴记忆力下降及思维迟钝,无肢体活动障碍.曾于6~8月份在当地医院治疗,疗效不佳,遂于2004年1月来我院诊治.既往体健.查体:血压110/70 mm Hg,神清语利,视力及视野正常,双眼右侧凝视时可见细小眼震.

  • 北京地区中老年人群原发性震颤的流行病学研究

    作者:孙虹;陈彪;孙菲;张新卿;汤哲;刘宏军;吴晓光;方向华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的流行状况及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分层、分段、整群、随机、等距的抽样原则,2000年在北京城区、近郊平原、远郊山区调查了2835名55岁以上中老年人,采用筛查和临床诊断两步法确诊患者.结果发现ET患者135例,55岁以上中老年人城市、近郊平原、山区的ET患病率(标化)分别为4.3%、2.9%、2.3%,北京市的患病率为3.3%.男性患病率(6.0%)高于女性(3.6%);随年龄增加,ET的患病率增加;ET与吸烟、饮酒、喝茶、职业均无显著相关性,与居住地、性别、年龄有相关性.结论北京市5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ET的患病率为 3.3%(标化) ,ET患病率与年龄、地区及性别有关.

  • 神经内窥镜第三脑室造瘘术一例

    作者:安沂华;韩占强;蔺友志;胡志强;刘恩重

    患者女,18岁.9年前因"梗阻性脑积水"在我院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病愈出院.4年前因身体长高致分流管接头脱离,行换管术后病愈出院.此次入院前4天开始出现嗜睡、眩晕、头痛、记忆力下降.体检:眼底中度视乳头水肿,双眼轻度垂直性眼震.辅助检查:头部MRI检查示双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无扩张.

  • 成人变异型Dandy-Walker畸形一例

    作者:刘宏斌;郝建忠;郭强;罗雯媛;周厚杰

    患者女,32岁.因发作性头晕2年就诊.体检: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智力正常,头颅无畸形,双瞳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视时有不恒定眼震.肌力肌张力正常.Romberg征阴性,病理反射未引出.MRI示四脑室向后扩大,呈三角形扩张,并与枕大池连通,整个后颅窝大片脑脊液信号,左侧小脑半球缩小,被推向外上,小脑蚓部缺如.天幕未见抬高,幕上脑室无明显扩张,未发现其他神经系统畸形.

  • 颅内表皮样囊肿合并恶性黑色素瘤一例

    作者:孟凡刚;王云彦;杨扬;吴承远;朱树干;刘玉光;刘兆华;苏万东;刘仍利;张彤

    患者男,48岁.因右侧面部麻木、走路不稳3个月、视物模糊1个月入院.体格检查:全身无明显色素痣,右眼外展受限,双侧水平眼震、复视,右侧面部感觉减退、右侧角膜反射消失,右侧肌力减退,右侧指鼻试验欠稳准,闭目难立征阳性.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双侧踝反射增高,双侧Babinski征阳性,双侧Chddock征阳性.

  • 巨大蝶骨嵴脑膜瘤致慢性扣带回疝及颞叶钩回疝一例

    作者:熊云彪;刘窗溪;林军;赵谦;韩国强;王俊;姚倍金;杨承勇

    患者男性,39岁.于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每次约1-2min.检查:双眼外展稍受限,无眼震.左侧肢体肌力稍减弱,左侧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行走欠稳.头颅CT及MRI示右侧蝶骨嵴脑膜瘤,大小约6.0 cm×6.0 cm×7.0 cm,周围水肿,可见右侧扣带回疝及右侧颞叶钩回疝表现.

  •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志凌;陈艳春;钱亚昇;徐世影;尹文华;黄丽琴;刘素琴;吴华为

    目的 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AC-BPPV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耳石复位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①在Dix-Hallpike检查中,16例患者都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其中11例双侧出现眼震,5例单侧出现眼震.②13例患者能明确受累侧别,其中5例为左侧AC受累,8例为右侧AC受累;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③对13例受累侧别明确的患者采取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5例痊愈,4例有效、4例无效;对4例无效患者再行Semont方法治疗,其中2例有效,2例仍无效.对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的患者采用Yacovino方法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C-BPPV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耳石复位法疗效明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式.

  • 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不典型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马鑫;张翔;静媛媛;夏瑞明;余力生

    有症状,眼震仍然存在,较前强度减弱.结论 对于变位试验中多个位置出现强烈的不典型眼震患者,Brandt-Daroff康复练习取得较好的疗效.

  • 253红外电视眼震镜检时健康者的眼震发现

    作者:

    关键词: 红外电视 眼震 镜检
  • 良性发作性头位眩晕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来虎;汪月月;凌贤才

    良性发作性头位眩晕症(BPPV),是主诉旋转性眩晕患者中比例高的疾患。文章对BPPV发病经过、自觉症状、眼震所见、缓解时间等进行了研究。 1999年4月~2000年3月底1年内,主诉眩晕初诊患者619例,经详细问诊和多项检查及眼震诱发试……

  • 上半规管裂——压力敏感机制的绒鼠模型

    作者:朱雅颖;王正敏

    上半规管裂综合征患者在外耳道、中耳或颅内压力变化时会发生眩晕和眼震,原因在于上半规管骨质缺损。本文旨在研究上半规管裂综合征迷路压力敏感性的机制,并建立手术修复的绒鼠模型。该作者观察上半规管开窗前后、开窗修补术后外耳道压力变化时绒鼠前庭传入神经激动值的变化,结果发现上半规管开……

  • 无明显眼震的良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张桂敏;朱红;邵相云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常见的前庭疾病,常累及后半规管。其眩晕的特征是持续时间短(30~60s),潜伏期7~8s,呈阵发性发作,多在早晨刚睡醒时发生,常有头位突然运动诱发,如翻身、坐起、仰头等。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证明行BPPV复位操作法并不一定非要有明显的位置性眼震。对43例无明显眼震的BPPV行改良的半规管耳石复位术,其结果与具……

  • 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作者:姜丹泉;孙建军

    用回顾门诊病历的方法探讨了32例患有水平半规管发作性位置性眩晕(HC-PPV)患者的治疗方法。HC-PPV是一个综合症,病因可能是从位于内淋巴尾部或水平半规管前支内的囊斑上分离的耳石碎片,当病人头位恰巧摆动到病变侧时,这些碎片刺激壶腹部,产生位置性眩晕和水平眼震。症状包括由仰卧位到侧卧位的头位改变而引起的突发性眩晕,潜伏期很短(几……

  • 227对前庭疾病患者随访检查时摇头性眼震的价值

    作者:

  • 223 300例眩晕病人颈肌、颅骨振动诱发眼震的诊断价值

    作者: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耳石复位法(CRP)治疗

    作者:杨弋;黄魏宁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引起眩晕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Barany在1921年首次描述了位置性眩晕的概念,1952年Dix和Hallpike将其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并提出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发生在头位变动时,患者感觉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持续时间通常短于40s,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典型的位置性眼震(positiOnal nystagmus)[1].BPPV在两次发作之间有长短不同的间歇期(数周到数年甚至数十年).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作者:陈瑛;庄建华;赵忠新;李艳成;靳哲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239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占同期全部BPPV患者的25.7%(239/931).平卧侧头试验见水平向地性眼震者197例,眼震的平均潜伏期为(0.88±0.72)s,持续时间(26.36±19.71)s;水平离地性眼震者42例,平均潜伏期(2.69±1.83)s,持续时间(53.48±43.12)s;其中39例眼震表现为水平略带扭转向上而非纯水平,占16.3%(39/239).离地组眼震潜伏期明显长于向地组(t=-6.33,P<0.001),眼震持续时间亦明显长于向地组(t=-3.99,P<0.001).水平向地性眼震者予以Barbecue翻滚法治疗,192例经(1.6±0.8)个循环复位成功;水平离地性眼震者经左右侧头训练后,40例眼震转化为向地性,经(1.9±0.8)个循环后复位成功.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占同期BPPV的比例较预期高.水平向地性眼震患者可直接给予Barbecue翻滚法治疗,水平离地性眼震患者应先行左右侧头训练,再给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两种位置试验的择优方案探讨

    作者:季冉;陈太生;王巍;徐开旭;李姗姗;温超;刘强;林鹏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Dix-Hallpike test)和滚转试验(roll test)两种位置试验中的眼震特征,探讨这两种位置试验的顺序优选方案.方法 BPPV管石症患者230例,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iasis,PSC-Can)170例,外半规管管石症(亦称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iasis,HSC-Can)60例.应用视频眼震图仪分别记录患者Dix-Hallpike试验和滚转试验所诱发的眼震,比较两种位置试验在各试验头位诱发眼震的方向、强度等参数特征,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70例PSC-Can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患侧悬头位均能记录到垂直向上为主的眼震,回坐位时眼震方向反转且弱,但在滚转试验中未记录到连续性眼震.Dix-Hallpike试验患侧悬头位与坐位诱发垂直眼震的强度分别为(30.3±14.1)°/s和(12.6±7.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53,P<0.05).60例HSC-Can患者滚转试验均能够诱发出与转头方向一致的水平眼震,患侧及健侧的水平眼震强度分别为(42.0±18.0)°/s和(20.3±8.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31,P<0.05);其中57例HSC-Can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悬头位记录到与转头方向一致的水平眼震,与滚转试验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达95%.结论 Dix-Hallpike试验不仅是PSC-Can的可靠诊断试验方法,也能够有效诱发HSC-Can眼震;而滚转试验仅适用于HSC-Can的诊断.位置试验建议从Dix-Hallpike试验开始,根据水平眼震的有无判断是否需要继续施行滚转试验,以减少对患者的不适刺激.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变位试验反转相眼震的初步观察

    作者:温超;陈太生;陈飞云;刘强;李姗姗;程岩;林鹏

    目的: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患者变位试验中反转相眼震的参数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和产生机制。方法 BPPV患者183例,其中后半规管管石症(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PSC-Can)108例(59.0%),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HSC-Can)55例(30.1%),水平和后半规管的壶腹嵴顶结石症(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 SC-Cup)15例(8.2%),上半规管管石症(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 ,ASC-Can)5例(2.7%)。应用视频眼震图仪记录变位试验诱发的眼震,分析比较Dix-Hallpike试验各头位的垂直眼震以及滚转试验各头位水平眼震的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结果15例SC-Cup和5例ASC-Can患者均未见反转相眼震;108例PSC-Can患者在Dix-Hallpike试验患侧悬头位诱发向上的垂直眼震(第一相眼震)消失之后,其中54例(50.0%)出现向下的垂直眼震(反转相眼震),其第一相眼震与反转相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眼震强度分别为[(2.00±1.10) s,(3.54±1.42) s]、[(16.27±4.95) s,(61.65±33.69) s]、[(51.80±25.25)°/s,(10.65±6.29)°/s];55例HSC-Can患者在滚转试验患侧转头位诱发与转头方向相同的水平眼震(第一相眼震)消失之后,其中43例(78.2%)出现与转头方向相反的水平眼震(反转相眼震),其第一相眼震与反转相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眼震强度分别为[(1.67±1.07)s,(3.57±1.89) s]、[(25.19±9.74) s,(70.48±40.26) s]、[(68.47±30.18)°/s,(11.22±8.78)°/s]。通过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PSC-Can及HSC-Can患者第一相眼震与反转相眼震的潜伏期、眼震强度及持续时间,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这两组管石症患者中有反转相眼震者与无反转相眼震者第一相眼震的参数,其中眼震强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眼震潜伏期、持续时间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反转相眼震在PSC-Can及HSC-Can患者中很常见,是其临床特征之一,分别出现在Dix-Hallpike试验患侧悬头位及滚转试验向患侧转头位;第一相眼震越强,越容易诱发反转相眼震;第一相眼震的潜伏期和持续时间较反转相眼震短,但眼震强度较反转相眼震强。正确认识反转相眼震有助于避免其对临床上耳石定位及复位产生干扰,其产生机制可能类似于前庭后象眼震,是前庭后象反应在BPPV患者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 重复滚转试验对水平半规管管石症定位的必要性探讨

    作者:鲁宏华;赵媛;陈太生;徐开旭;王巍;刘强;温超;李珊珊;李晓劼

    目的 探讨重复滚转试验在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HSC-Can)责任半规管定位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重复滚转试验的必要性.方法 对以左右翻身诱发眩晕为主诉的患者连续行2个循环的滚转试验,应用视频眼震图,记录每个循环的诱发眼震,以2个循环中诱发眼震强度较强且患者症状较明显的一侧为患侧,总结分析51例HSC-Can患者2个循环各个试验头位的眼震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结果 HSC-Can患者滚转试验在向左、右侧转头后均可诱发出与转头方向相同的水平性眼震.在51例HSC-Can患者中,26例(51.0%)滚转试验循环1与循环2诱发眼震的强弱侧相同,其中19例循环2眼震强度较强,7例循环2眼震强度较弱;25例(49.0%)2个循环诱发眼震的强弱侧相反,并且循环1左右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均弱于循环2,以循环2结果判定HSC-Can侧别.循环1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x-±s,下同)分别为(13.4 ±11.5)s和(14.1 ±9.9)s,强度分别为(18.1 ±22.4)°/s和(13.0±12.0)°/s;循环2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分别为(20.7±10.2)s和(18.0±12.0)s,强度分别为(40.4±28.0)°/s和(15.6±11.2)°/s.循环2患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较循环1长且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233和-5.154,P值均为0.000).51例HSC-Can患者中,44例选择复位治疗,经过1~2次的手法复位,全部有效(100.0%),其中治愈41例(93.2%);余下7例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症状好转.结论 建议对可疑HSC-Can患者进行滚转试验时至少行2个循环重复测试,并主要以第2个循环进行责任半规管定位.

281 条记录 2/15 页 « 12345678...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