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26例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李艳成;庄建华;徐瑾;彭华;黄流清;靳哲;陈瑛;赵忠新

    目的 探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32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不同类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作比较.结果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女性多见,50 ~60岁为发病高峰段,潜伏期为(1.52±1.22)s,无明显潜伏期患者43例(13.2%),眩晕发作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0 s,持续时间<60s患者312例(95.7%),持续时间60 ~180 s患者13例(4.0%);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潜伏期较长,分别为(1.74±1.21)s、(0.96±1.06)s(t=5.546,P<0.01),而在性别构成、病程、眩晕持续时间上均无明显差异;后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年龄较后半规管耳石症患者更年轻,持续时间更长;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患者潜伏期、持续时间均较长,年龄更大.结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以后半规管受累常见,与水平半规管相比,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潜伏期更长;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耳石症与水平半规管耳石症相比年龄更大,潜伏期、持续时间更长.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预后分析

    作者:郭向东;叶放蕾;李莹;张治成;杨晓

    目的 探讨管石复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procedure,CRP)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后半规管BPPV患者的治疗和随访结果,研究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特发性BPPV患者1次CRP治疗成功率和复发率为77.8%和11.1%,伴有梅尼埃病的BPPV患者分别为27.8%和44.4%,有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的BPPV患者分别为26.7%和40.0%,与特发性BPPV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PV的预后和梅尼埃病、偏头痛及脑卒中病史密切相关.

  • 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作者:刘宏建;王广科;马崧;黄玮;谢伟民

    目的 探讨外伤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traumat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t-BPPV)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0年6月所诊治的17例t-BPPV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并与同时间段治疗的43例特发性良性阵作性位置性眩晕(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i-BPPV)进行对比.结果 t-BPPV组患者年龄(36.5±12.9)岁,t-BPPV组(52.5±9.6)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P< 0.05);t-BPV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半规管受累率为7/17 (41.2%),高于i-BPV组5/43(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5,P<0.01).17例t-BPPV患者中有4例双侧半规管发病,发生率为23.5%;43例i-BPPV患者中有2例双侧半规管发病,发生率为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2,P< 0.05).t-BPPV中首次复位成功率为61.5% (14/26),i-BPPV为87.5% (42/4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P< 0.001).t-BPPV组复发率47.1% (8/17),i-BPPV组为20.9% (9/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04,P< 0.001).两组患者眩晕潜伏期和持续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BPPV患者发病年龄较年轻;多个、多侧半规管受累率较高;首次复位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

  • 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志凌;陈艳春;钱亚昇;徐世影;尹文华;黄丽琴;刘素琴;吴华为

    目的 探讨上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C-BPPV)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AC-BPPV患者临床特点,并对耳石复位的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①在Dix-Hallpike检查中,16例患者都诱发出垂直向下的眼震,其中11例双侧出现眼震,5例单侧出现眼震.②13例患者能明确受累侧别,其中5例为左侧AC受累,8例为右侧AC受累;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③对13例受累侧别明确的患者采取反向颗粒复位手法治疗,5例痊愈,4例有效、4例无效;对4例无效患者再行Semont方法治疗,其中2例有效,2例仍无效.对3例受累侧别难以判断的患者采用Yacovino方法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AC-BPPV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耳石复位法疗效明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复位方式.

  • 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与头部睡眠姿势相关性分析

    作者:林细康;李晓璐

    目的 研究睡眠姿势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PSC-BPPV)发病的关系,为临床BPP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Dix-Hallpike试验,对208例确诊为PSC-BPPV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眩晕的诱发体位、伴随症状、与睡眠姿势的关系及眩晕持续时间等.重点对PSC-BPPV病变耳和睡眠时头部姿势进行调查,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 PSC-BPPV诱发体位主要是卧位坐起和躺下,伴随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耳鸣很少,无听力下降,眩晕持续时间很少超过60 s.208例PSC-BPPV患者中125例睡眠时总采取同一姿势(右侧卧85例,左侧卧40例),83例患者睡眠姿势不定.PSC-BPPV病变耳与患者头部睡眠姿势侧别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系数=0.401>0).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PSC-BPPV病变耳与头部睡眠姿势侧别比较(r=0.203,P<0.05),与年龄比较(r=-0.1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习惯性头部睡眠姿势促使耳石沉积在低位耳的后半规管,是导致同侧PSC-BPPV的主要因素之一.

  • 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作者:赵正卿;庄建华;陈瑛;靳哲;李艳成;赵忠新

    目的 探讨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的诊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以持续性眩晕为表现的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2例患者在坐位及平躺位见方向向患侧的水平自发持续性眼震,甩头试验健侧阳性,平卧侧头试验双侧均诱发出水平离地性眼震,平躺后头部向患侧连续转360°时分别出现2个眼震消失点和2个眼震强点,给予手法复位后患者眩晕症状缓解.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偶可表现为持续性眩晕发作,其病因为壶腹嵴帽耳石症,临床表现与耳石重力因素和水平半规管空间位置相关.

  • 不同类型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及耳石复位治疗

    作者:田君海;薛海涛;董凯峰;赵玉玲;路虹

    类型BPPV在诊断方式上存在差异,耳石复位治疗BPPV安全有效,应作为首选.

  • Brandt-Daroff康复练习治疗不典型眼震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马鑫;张翔;静媛媛;夏瑞明;余力生

    有症状,眼震仍然存在,较前强度减弱.结论 对于变位试验中多个位置出现强烈的不典型眼震患者,Brandt-Daroff康复练习取得较好的疗效.

  • 复位治疗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姿势稳定性的影响

    作者:刘波;孔维佳

    SV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1.388和2.022,P>0.05);T3和T4时SV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分别为1.488和2.327,P<0.05).结论 CRP可提高PSC-BPPV患者姿势稳定性,但与正常人仍有一定差异,提示PSC-BPPV患者可结合CRP和前庭康复治疗提高姿势平衡能力.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机制的探讨

    作者:翟秀云;刘博;张玉和;徐岩;张祎;孙甜甜

    随着国内学者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认识水平提高和复位治疗效果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多数研究还是以探讨手法复位的疗效为主,对于耳石从耳石床分离及脱落的根本原因重视程度不足,有关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主要对BPPV发病机制方面的文献进行复习和归类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BPPV和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推动BPPV诊治向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 突发性聋患者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功能的客观评价

    作者:张青;胡娟;许信达;陈彦飞;张滟;韦俊荣;张全安;许珉;加我君孝

    目的 观察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耳蜗受损时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受影响的范围、程度以及客观评价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住院接受治疗的单侧突聋患者40例,分别进行气导短纯音诱发的眼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cular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oVEMP)和颈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cVEMP)检测,计算两种反射的引出率;分别以突聋对侧相对健康耳和30名健康人(60耳)为对照,分析前庭上成分(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成分(球囊/前庭下神经)功能受损状况.结果 突聋组患耳oVEMP引出率为40.0% (16/40),cVEMP引出率为62.5% (25/40);突聋组对侧健耳oVEMP引出率为57.5%(23/40),cVEMP引出率为75.0% (30/40);对照组oVEMP引出率为71.7%(43/60),cVEMP引出率为81.7% (49/60).组间对比显示突聋组患耳与对侧健耳oVEMP和c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52,P=0.117;x2 =0.251,P=0.617),突聋组患耳与对照组比较,oVEMP和cVEMP引出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 =9.949,P=0.002;x2=4.582,P=0.032);突聋组患耳、对侧健耳、对照组正常耳组间比较,oVEMP和cVEMP的阈值、N1潜伏期、P1潜伏期、波间期、振幅等各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突聋患者在耳蜗受损的同时可以伴有前庭耳石器传导通路功能受损,这种功能受损的状况可以通过oVEMP和cVEMP检测进行客观评估.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功能分析

    作者:陈太生;李姗姗;董红;林鹏;温超;程岩;赵晖;马元煦

    目的 评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患者半规管损伤与异位耳石的关系及其损伤频率特征.方法 BPPV患者214例,包括后半规管管石症(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asis,PSC-Can) 107例,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analithasis,HSC-Can) 80例,水平半规管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 27例;其中合并有其他疾病者190例(88.8%),无合并疾病者24例(11.2%).三组患者均完成高频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vHIT)、中频摇头试验(head shaking test,HST)和低频冷热试验三项检查,以vHIT的增益值(vHIT gain,vHIT-G)、HST诱发摇头眼震(head shaking nystagmus,HSN)和冷热试验单侧半规管反应非对称值(unilateral weakness,UW)为指标,分析三组不同责任半规管BPPV患者的三项试验结果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 所有BPPV患者vHIT、HST及冷热试验的阳性率分别为7.0%、24.3%和71.0%,相差比较明显,经x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有和无合并疾病的两类BPPV患者上述三项试验的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BPPV患者每一项试验(vHIT、HST及冷热试验)结果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三组BPPV患者各组内上述三项试验结果之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三组冷热试验单侧异常者UW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70,P=0.383).结论 BPPV多存在与椭圆囊病变同源的半规管损伤,该损伤主要发生在低频区,异位耳石不是其损伤的主要原因;中频HST和高频vHIT不宜用作BPPV半规管损伤的筛查项目.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的诊治

    作者:邢光前;陈智斌;卜行宽

    目的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位置性眩晕(horizontal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C-BPPV)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7月~2000年3月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诊治的9例HC-B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全面采集病史,行纯音听阈测试和耳神经学检查,常规施行仰卧侧头位试验和Dix-Hallpike试验,并按Barbecue翻滚法行耳石复位治疗。结果本病以头位改变所诱发的短暂旋转性眩晕为特征,常见诱发体位为床上翻身(9/9例)和转头(5/9例)。仰卧侧头位试验可诱发水平向地性眼震,无潜伏期和疲劳性。采用Barbecue翻滚法治疗后全部患者症状立刻消失,随访4~15个月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表现和体位试验结果,可明确区分水平半规管性和后半规管性BPPV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眩晕。Barbecue翻滚是治疗HC-BPPV有效的方法。

  • 小鼠椭圆囊斑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杨立军;李丽娟;刘涛;王利伟;沈鹏

    目的: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小鼠内耳椭圆囊斑的超微结构。方法年轻(6~8周龄)小鼠和年老(>12月龄)小鼠各10只,分别取出椭圆囊斑,制备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椭圆囊斑从表面的耳石层到毛细胞纤毛根部的结构特征。结果扫描电镜下,能够观察到小鼠椭圆囊斑表面耳石层、无结构的胶质层、蜂窝状胶质层、纤毛间耳石及与这些结构相关联的毛细胞纤毛。与年轻小鼠相比,年老小鼠椭圆囊斑表面耳石颗粒较光滑,相邻耳石之间胶状物质变薄。结论扫描电镜可以清晰观察到小鼠椭圆囊从表面耳石层到纤毛根部的超微结构,有助于阐明其生理意义及耳石症等前庭疾病的病理机制。

  • 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眼震参数客观特征

    作者:陈飞云;陈太生;温超;李姗姗;林鹏;赵晖;刘强

    目的 探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眼震的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的客观特征及机制.方法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233例,其中水平半规管管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ithasis,HSC-Can) 179例,水平半规管壶腹嵴顶结石症(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cupulolithiasis,HSC-Cup)54例.应用视频眼震图仪分别记录滚转试验诱发眼震,比较各个试验头位的眼震方向、强度、时间等参数特点.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在左侧、右侧转头位均可诱发出水平性眼震.HSC-Can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同,向患侧和健侧转头位诱发眼震的潜伏期(-x±s,下同)为(1.922±1.501)s和(1.447±0.855)s,持续时间为(25.620±10.409)s和(22.110±10.931)s,强度为(56.441±33.168)°/s和(24.239±13.892)°/s,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均大于健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715、15.219和4.070,P值均<0.01),其中眼震强度之比约为2∶1.HSC-Cup诱发眼震方向与转头方向相反,向健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明显大于向患侧转头,其强度之比约为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34,P<0.01);而向健侧和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670,P=0.101).HSC-Can滚转试验中向患侧转头诱发眼震的潜伏期、强度均大于HSC-Cup向健侧转头,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54和0.305,P值均>0.05).结论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滚转试验向左右侧转头诱发眼震的强度均遵循Ewald定律,强弱之比约为2∶1;潜伏期、持续时间及强度等眼震图参数可作为BPPV的客观诊断指标.

  •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作者:庄建华;黄坚;赵忠新;赵瑛;周辉;王文昭;田国红

    目的 探讨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9月诊治的12例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与24例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比较.结果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表现为由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而Dix-Hallpike诱发试验未见相应的眼震,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作的潜伏期(-x±s,下同)为(4.42±2.02)s,持续时间(-x±s,下同)为(8.67±4.31)s,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分别为(3.20±1.18)s和(14.75±4.97)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5;t=3.61,P<0.01).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首次治疗成功率为91.7%(11/12),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9.2%(1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需的颗粒复位手法次数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1.75±1.08)次(-x±s,下同),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为(3.38±1.06)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2,P<O.01).随访5~29个月,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2例复发,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组7例复发,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主观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与客观性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比,前者眩晕发作潜伏期长、持续时间短,治疗所需的循环数更少,前者治疗结果优于后者.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半规管结石复位中耳石的移位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冀飞;陈艾婷;杨伟炎;韩东一

    中可以发生耳石的移位,仔细观察并正确识别眼震方向以及对治疗不佳者进行重新评价足发现耳石移位的关键.

    关键词: 眩晕 半规管 耳石膜
  • 多管受累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

    作者:高波;黄魏宁;宋海涛;王利一;周金梅

    多管受累的BPPV临床中并不少见,尤其以后半规管合并前半规管多见.通过管石复位治疗,多数患者有效.

    关键词: 半规管 眩晕 耳石膜
  • 俯屈仰头试验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陈瑛;庄建华;赵忠新;靳哲;李艳成

    目的 观察及评价俯屈仰头试验在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方法 收集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眩晕门诊确诊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92例,对入组对象先行平卧侧头试验(HRT),随后行俯屈仰头试验(BLT).根据HRT及BLT结果,采用Barbecue手法复位或Brandt-Daroff锻炼并随访.统计分析经BLT诱发出眼震的患者比例以及对比HRT与BLT在患侧判断中的准确性和治疗成功率.结果 92例患者中,83例(90.2%)经BLT后诱发出眼震,其中68.7%(57/83)的患者兼具俯屈位眼震和仰头位眼震,21.7%(18/83)仅有俯屈位眼震,9.6%(8/83)仅有仰头位眼震.92例患者中,HRT可明确患侧者74例(80.4%),其中69例BLT阳性,5例BLT阴性.BLT阳性的69例患者,60例与HRT患侧判断一致,经手法复位治疗成功;9例BLT与HRT结果不一致,先按HRT判定结果行手法复位3次,未成功,随后按BLT判断结果行手法复位成功.HRT无法判定患侧者18例(19.6%),其中14例经BLT明确后手法复位治疗成功,4例经BLT后仍未诱发出眼震,嘱患者进行Brandt-Daroff锻炼,随访3d后患者诉眩晕发作消失且HRT未诱发出眼震.92例患者中按HRT判断结果复位成功者65例(70.7%),按BLT判断结果复位成功者83例(9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LT在诱发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时阳性率高,在HRT无法判断受累侧时,BLT能较为便捷地确定受累半规管,从而为选择有效的手法复位提供依据.

  • Z轴和偏心旋转对人体听觉认知过程的影响

    作者:王林杰;魏金河;张丹;董卫军;郭建平;胡耄祺

    目的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ERP)研究刺激耳石器和水平半规管对人听觉认知活动的不同影响.方法 17名受试者进行了相同梯形刺激曲线的Z轴和偏心50 cm旋转.旋转过程分为各持续150 s的3段:10°/s匀速旋转、0.6°/s2的匀角加速度旋转和0.6°/s2减加速度旋转.在旋转过程中,受试者按要求完成听力认知任务,即等概率中文阿拉伯数字语音信号2~9,听到奇数(靶信号)用按键进行反应,听到偶数(非靶信号)不按键.记录试验期间的脑电图,并对记录作了处理.结果 偏心匀速旋转时ERP的N1和P2波幅低于对照,N2和P3潜伏期相对于对照减慢,非靶信号ERP的额区和颞区P2潜伏期相对于对照和Z轴旋转延长.偏心加速度或负加速度旋转时相对于Z轴旋转,反应时缩短.偏心和Z轴加速度旋转时相对于对照ERP的N1和P2波幅降低.偏心加速度旋转相对于Z轴旋转ERP的N1和P3潜伏期减慢,P2潜伏期和靶信号ERP的N2潜伏期加快.偏心和Z轴负加速度旋转时相对于对照靶信号ERP的P3峰值波幅降低,靶信号ERP的N1和P3潜伏期减慢,偏心负加速度旋转时非靶信号ERP的P3潜伏期快于Z轴旋转.结论 偏心匀速旋转单纯刺激耳石感受器对听觉脑认知过程产生抑制作用;偏心加速度旋转同时刺激耳石和半规管时对脑认知过程的抑制作用减弱,可能与前庭感受器向中枢传入冲动增强有关.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