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常康;苏现明;李锋华;关晨晨;李保明;陈若芸;康洁

    天然来源萘醌类化合物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尤其在高等植物中分布较多,在一些微生物中也有分布.药理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活性,近年来,尤其在抗肿瘤药物的研究和开发中,该类化合物已经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为了更好的研究和开发这类天然产物,该文整理了近5年(2013-2017)文献发表的简单的1,4-萘醌、呋喃型和吡喃型萘醌、1,2-萘醌、萘氢醌和多聚体萘醌等五大类69个天然来源的新萘醌类化合物,发现一些结构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抗氧化、抗炎和抗菌等生物活性,并讨论了这些化合物的研究前景.

  • 广藿香内生真菌类群分析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王营;李浩华;谭国慧;李赛妮;严明理;章卫民

    从广藿香的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72株内生真菌,根据ITS序列分析鉴定为25属40个种,其中拟茎点霉属Pho-mopsis、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镰刀菌属Fusarium为优势种群;广藿香内生真菌的分布存在明显的组织特异性,以茎中内生真菌的分布多,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8%;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共有15个属34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种供试菌具有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广藿香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 蚯蚓粪中放线菌分离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汪学军;闫双林;闵长莉;杨艳

    采用平板涂布法分离蚯蚓粪中的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初步研究了蚯蚓粪中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对抗菌活性较强的菌株进行鉴定.实验结果表明,从蚯蚓粪中共分离到放线菌26株,其中16株对指示菌株有抗菌活性,占分离放线菌总数的61.54%;菌株QYF12,QYF22对藤黄八叠球菌Micrococcus luteus具有较强的拮抗作用,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31 mm;菌株QYF26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较强,抑菌圈直径为21 mm.菌种鉴定结果表明,菌株QYF12为教酒链霉菌Streptomyces chartreusis,QYF22为吸水链霉菌奥萨霉素亚种S.ossamyceticus,QYF26为灭癌素链霉菌S.gancidicus,该研究为下一步分离抗菌物质用于生物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中药化学成分抗菌活性化学信息学研究

    作者:张鲲;李岩;张卓然;关文辉;蒲艳春

    目的:采用化学信息学方法,分析中药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特征与其抗菌活性的构效关系.方法:采用Cytoscape 和ChemViz计算中药化学成分与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的二维化学结构相似度以及表征细胞渗透性的拓扑参数TPSA(Topolgical Polar Surface Area,拓扑分子极性表而积).继而计算8大类中药化学成分与已知抗菌药物的整体化学结构相似程度.结果:相比其他类别的中药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表现出与现有抗菌药物较好的结构相似度,适宜的细胞渗透性.结合其较好的药物安全性特点,提示这类化合物可作为进一步合成抗菌药物的优选先导化合物骨架结构来源.结论:化学信息学的应用有助于探究中药化学成分分子结构特征与其抗菌活性的构效关系,寻找合适的抗菌药物先导化合物骨架结构.

  • 维吾尔药蜀葵花挥发油成分及其抗菌抗氧化活性研究

    作者:木尼热·阿不都克里木;木合塔尔·吐尔洪;热萨莱提·伊敏;夏娜

    蜀葵花为锦葵科蜀葵属植物蜀葵Althaea rosea的干燥花,据记载不仅可以外敷消肿,还有润肺止咳、发汗平喘、消肿透疹、安神益心等功效,是维药中常用药材之一.目前针对蜀葵花有效成分研究甚少,尚无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的文献报道.该文采用化学蒸馏萃取的方法,提取了蜀葵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对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并通过滤纸扩散法检测了该挥发油的抑菌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蜀葵花挥发油中含有近70种化合物,其化学成分较为复杂,且每种物质的含量均较低,主要为一些芳香族和脂肪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蜀葵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对常见的菌种也具有很明显的抑菌效果,具有较广的抗菌谱.结果表明天然维药蜀葵花挥发油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等工业上将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并为开发天然维药蜀葵花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 檀香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抗菌与促生特性的研究

    作者:刘军;刘艳明;徐在超;王卓娅;黄雅丽;邓祖军

    为了揭示檀香内生真菌分布特点及其在抗菌物质开发和檀香快速栽培研究中的潜在应用,该研究对檀香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抗菌与促生特性进行了研究.檀香内生真菌分离及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分离到的325株檀香内生真菌(其中来自根86株,茎105株,叶134株)隶属于16个属;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的分离率与定殖率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从高到低依次为叶、茎、根;根部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茎和叶,不同部位优势内生真菌类群存在较大的差异:根部为镰刀菌属(Fusarium,占50.00%)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占10.47%),茎部为链格孢属(占58.11%)和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占20.00%),而叶部是盘长孢属(Pantoea),占74.63%.40株代表性檀香内生真菌菌株发酵液的抗菌活性分析结果显示:90%内生真菌至少对其中1种测试菌表现出抑制活性,其对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伤寒沙门菌、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胞杆菌具有抑制活性的菌株分别占总数的45.0%,30%,47.5%,55%,72.5%,62.5%.对它们的促生特性进行分析,筛选到5株具溶磷活性的内生真菌,8株可分泌IAA的内生真菌,以及4株可产铁载体的内生真菌,其中内生真菌Monilia sp.TXRF45既具溶磷活性、又能产生IAA和铁载体.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檀香内生真菌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且其分布具有一定的组织特异性,部分菌株具有较好的抗菌和促生活性,它们在抗菌活性物质的开发和快速栽培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广西鸡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作者:胡海清;韩贺东;林燕;陈练红;王晓玲

    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色谱技术对广西鸡屎藤Paederia pertomentosa全草95%乙醇浸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5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数据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1,2-二甲氧基-3,4-二羟基蒽醌,命名为鸡屎藤蒽醌(1)、鸡屎藤苷(2)、去乙酰车叶草苷酸甲酯(3)、鸡屎藤酸(4)、鸡屎藤酸甲酯(5).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化合物2~5均为首次从广西鸡屎藤中分离得到.

  • 消毒愈肌液对大鼠糖尿病足的抗菌活性

    作者:李旗;田福玲;李继安

    目的 观察消毒愈肌液对大鼠糖尿病足的抗菌活性.方法 将60只大鼠高脂高蛋白饲养4周后,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和薄铁片固定法制备糖尿病足模型,做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与分离,分别采用消毒愈肌液(浓度1 g/ml)、哌拉西林(浓度500μg/ml)、左氧氟沙星(浓度500μg/ml)、氟康唑(浓度300 μg/ml)、生理盐水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比较各药物对不同病原菌体外抑菌环直径的影响. 结果 60例分泌物标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8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1株(47.7%),革兰阴性菌37株(43.0%),真菌8株(9.3%).消毒愈肌液对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均高度敏感,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敏感性优于左氧氟沙星(P<0.05或P<0.01),对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属球菌敏感性优于哌拉西林(P<0.01或P<0.05),对热带假丝酵母菌敏感性优于氟康唑(P<0.05). 结论 消毒愈肌液对糖尿病足溃疡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 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抗肿瘤活性

    作者:王彬;吴景华;袁丽杰

    如今,临床耐药菌株的迅速出现和癌症威胁的不断上升迫使人类不断寻找新的化合物来治疗顽疾.纵观新化合物的发现史,它们中的大多数来自资源微生物.其中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多种生境中的放线菌(Actinomycetes,ACT),因其次级代谢产物结构新颖、作用独特,有着广泛的抗菌、抗肿瘤活性,成为开发新型抗菌、抗肿瘤药物的宝贵资源,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天然源抗生素有超过三分之二是放线菌产生的,其中链霉菌属放线菌作为放线菌家族的优势菌种,已经成为探索和发现新型生物活性化合物的重要宝库.放线菌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类别抗生素,例如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糖肽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多烯类和烯二炔类等.本文重点介绍放线菌具有抗菌抗肿瘤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作用机制.

  • 抗菌肽P18抑制喉癌细胞Hep-2增殖

    作者:宋丽华;齐力;王敏;迟玉涛;许小敏

    抗菌肽能广谱杀伤包括耐药菌株在内的细菌、某些真菌、寄生虫、部分病毒以及肿瘤细胞,具有微量高效、快速、广谱的特点.抗菌肽P18是天蚕素A和爪蟾素2通过连接和替换某些氨基酸设计出的抗菌肽P18[1],其有更强的抗菌活性,并且对K562、Jurkat等多种肿瘤细胞系有抗癌效果,同时不会诱导溶血.而有关抗菌肽P18对喉癌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较少,本研究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表达出融合蛋白对于Hep-2细胞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为其后续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粘质沙雷菌毒性噬菌体PS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小鼠血清中的杀菌作用研究

    作者:靳静;张改;李振江;王书伟;陈松建;黄德海;李亚辉;王小亭;王中全

    目的 研究粘质沙雷菌毒性噬菌体PS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小鼠血清中的抗菌活性.方法 观察PS4的噬菌斑及电镜下形态;测定PS4的噬菌谱、生长曲线及其理化稳定性,PS4在营养肉汤培养基、新鲜小鼠血清和灭活小鼠血清中的杀菌作用,以及小鼠血清中影响PS4杀菌能力影响因素.结果 PS4为长尾型噬菌体,在以粘质沙雷菌临床株S4为指示菌时,PS4可形成直径为1~1.5 mm完全透明噬菌斑,其感染S4的潜伏期为10 min,暴发量约为100 PFU/cell,且S4对PS4的抗性突变率仅为10-7.PS4在pH 5~10的环境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50℃的环境中仍能长时间保持活力.PS4在新鲜未灭活血清中对S4不具杀菌能力,但在56℃热灭活30 min的鼠血清中以及在营养肉汤中的杀菌率均达99.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S4具有一定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有望用于医院环境“消毒”,以减少多重耐药粘质沙雷菌所致的院内感染的发生.但因其杀菌作用受血清中不耐热成分的严重干扰,故不能用于治疗由S4引起的小鼠全身感染.

  • 6株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活性测定

    作者:蒋莲秀;吴越;陈建宏;吴丹;黄大林

    目的 分离和鉴定具有抗菌活性的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以期发现具有药用价值的放线菌资源. 方法 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对分离自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进行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和和抗菌活性测定;采用PCR技术测定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从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出6株典型放线菌,其中BIHK5、BLHK125、BIHK198、BLHK245、BLHK271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抑菌圈直径为9~26 mm;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和基于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BLHK125、BLHK271为小单孢菌属(同源性分别为99.83%和98.53%),BLHK217为糖单孢菌属(同源性为98.88%),BLHK5、BLHK198、BLHK245为链霉菌属(同源性为99.10%~100.00%). 结论 广西北部湾北仑河口红树林根际土壤放线菌资源丰富,从红树林根际土壤样品中分离的5株放线菌的发酵液浓缩物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具有研究价值.

  •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叶景静;郑红芸;吴越;蒋莲秀;陈建宏;黄庶识;黄大林

    目的 研究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放线菌资源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寻找新型抗菌药物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自茅尾海的红树林土壤样品8份,采用8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PCR扩增和测序获得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并在数据库中搜索比对,分析放线菌抗菌活性的多样性;放线菌液发酵后离心,留取上清液,部分用乙酸乙酯萃取,菌丝经丙酮浸泡萃取.分别取发酵液水相、酯相、菌丝浸提液3类样品;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对4株活性菌进行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检测. 结果 从8份红树林根际土壤标本中共分离到88株放线菌,分属于6个目8个科9个属,优势菌属为小单孢菌属和链霉菌属;桐花树根际土壤样品和高氏一号培养基分离的菌株较多;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率低于98.65%的放线菌共6株;抗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14株放线菌中,有7株具良好抗菌活性,阳性率为50.00%,其中4株分别对粪肠球菌或表皮球菌有一定抑制效果.初步鉴定B44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 aurantiogriseua NBRC12842,相似率为99.43%;B534为小双孢菌属Micromonospora bryophytorumNEAU-TX2-2,相似率为99.86%;B593和B276为壤霉菌属Agromyces aurantiacusYIM21741,相似率分别为98.29%和98.32%,其相似率低于98.65%可能为潜在新物种. 结论 广西茅尾海红树林植物根际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型物种和新抗生素的潜力.

  • 新型孔雀石绿衍生物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作者:季宇彬;孙莹;张青扬;王庆华;胡海宇

    目的 以孔雀石绿(MG)为先导化合物,对其C环进行结构改造及修饰,系统评价合成的MG类似物的抗致病菌ESKAPE活性及细胞毒性.方法 以芳香醛为原料,经过缩合、氧化反应得到13个MG类似物,其结构均经1H-NMR、13C-NMR和HRMS确证.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目标化合物抗致病菌ESKAPE 的小抑菌浓度(MIC),用细胞增殖法(MTS)测试目标化合物的毒性.结果 孔雀石绿及其 C 环改造类似物普遍对革兰阳性菌有抑制作用,而对革兰阴性菌无作用.其中 3b 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MIC = 0.39 μmol/L)是 MG(MIC =1.56 μmol/L)的 4 倍;3f 比 MG 的细胞毒性降低 10 倍以上.结论 设计、合成了13种新型孔雀石绿衍生物,并对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从中筛选出了抑菌活性高于孔雀石绿的化合物,为研制新型抗致病菌 ESKAPE 的药物提供了基础.

  • 创新霉素前药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研究

    作者:刘宗英;朱俊泰;金洁;李卓荣

    目的:合成创新霉素前药衍生物,测定其体外抗菌活性。方法以创新霉素为起始原料,经酯化或酰胺化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1a ~ f和2a ~ f。结果共合成12个创新霉素前药衍生物,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确证;化合物1a ~ e体现了较强的体外抗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甲氧西林敏感表葡菌(MSSE)、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和肺炎链球菌(ATCC49619)活性,其中化合物1a、1e体外抗 MSSA、MRSA、MSSE、MRSE、ATCC49619活性是创新霉素的4~128倍,相当或略优于阳性对照药替甲环素。结论在创新霉素的 C-2羧酸上形成取代苯甲酰氧甲酯或环己基甲酰氧甲酯前药有利于提高体外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化合物1a、1e的体内抗菌活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天然海水高盐条件对海绵相关细菌抗菌活性及次级代谢产物的影响

    作者:甄心;巩婷;崔美子;王瑞杉;朱平

    海洋微生物生活在高盐、高压、低温、低光照、寡营养、弱碱性的海洋环境中,因而形成了独特的生理特征和代谢机制,可产生与陆生微生物结构与活性迥然不同的次级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环肽类和聚酮类等[1-2],成为海洋药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从海洋放线菌中分离得到的salinisporamide A 已经完成了 I 期临床研究,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3]。以从海洋真菌 Aspergillus sp. CNC-139中获得的化合物为模板合成的 plinabulin(NPI-2358)已经进入II 期临床研究,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4]。来自于卡纳里水域深海沉积物中的链霉菌 NTK937产生的 caboxamycin是一种新型的苯并噁唑抗生素,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IC50仅为8μmol/L[5]。海洋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据文献报道,通过模拟海洋环境的拟生态培养,可以诱导海洋真菌产生新的活性代谢产物[6-9]。同时有研究表明,高盐条件造成的极端环境(如高渗透压和营养剥夺等)可以激活生物体内的沉默基因或次级代谢产物合成酶,进而使海洋等来源的耐盐真菌产生新的活性化合物[10-11]。另据文献报道,培养基盐度对海洋真菌的活性物质具有显著影响,其生物活性和活性物质的种类和产量可能有较大的差别[12-13]。但是,应用天然海水培养基探讨海洋来源细菌的抗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 HPLC化学指纹的报道较少,本实验室曾研究报道天然海水对海绵相关细菌的抗菌活性有影响[14]。另有文献对细菌 HPLC 化学指纹研究进行了报道[15-17],此外,有文献报道天然海水可影响细菌的生长[18-19]。本文以海绵相关细菌为主要研究对象,初步开展了相关探索,以期获得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且次级代谢产物丰富的菌株。

  • 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研究进展及纳米技术在提高万古霉素抗菌活性中的应用

    作者:侴金江;顾觉奋

    万古霉素(vancomycin)是用于治疗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疾病的抗生素。万古霉素能够与肽聚糖合成前体 lipoII中的 D-Ala-D-Ala末端结合,从而抑制转肽反应来阻断高分子肽聚糖的合成,造成细菌因细胞壁缺陷破裂而死亡[1]。自1986年首次分离得到具有万古霉素抗性的肠球菌菌株后,万古霉素抗性在肠球菌属中广泛传播。目前关于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90年,发现 vanA 基因能诱导生成相应的抗性蛋白 vanA,其具有 D-Ala-D-Lac连接酶活性。而后又陆续发现了vanH和vanX 等基因,且细胞壁合成途径的改变需要有 vanH、vanA、vanX 等基因的参与[2]。截止目前,有多种万古霉素耐药基因已被发现并鉴定了部分耐药基因在基因簇中的位置和编码产物,汇总于表1。针对万古霉素的耐药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如何增强万古霉素的抗菌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以纳米颗粒装载万古霉素的给药方式显示出了巨大的优势[3]。本文将就近几年有关万古霉素耐药基因的研究以及提高其抗菌活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 黄芩水煎液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及对左氧氟沙星的增效作用

    作者:孔晋亮;刘晓岚;陈一强;王立赞;闫萍;覃雪军;朱莲娜

    生物被膜(biofilm,BF)使细菌能够逃逸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和机体免疫系统的清除,造成感染的反复发作.铜绿假单胞菌(Pa)在院内获得性感染中检出率较高,也是BF相关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本文探讨黄芩水煎液和左氧氟沙星(LFX)联用以后,对Pa的BF内细菌的抗菌活性的影响.

  • 替加环素体外药敏试验方法学评价及抗菌活性分析

    作者:尉骁;叶建中;李梅梅;张亚培;孙瑶;周铁丽;曹建明

    替加环素是甘氨酰四环素类中首个应用于临床的药物,其对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以及绝大部分革兰阴性杆菌都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已经成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株的重要选择。但是由于该药物理化特性不稳定(如见光易分解),因此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且目前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 CLSI )标准中尚无替加环素体外药敏检测的操作指南和结果判定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价各种体外药敏试验方法检测替加环素药敏结果的可靠性并了解其对临床主要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 铜绿假单胞菌外膜蛋白D2与耐药性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玲;熊盛道;徐永健;张珍祥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对多种抗生素呈固有耐药性,并在接触抗生素后可诱导产生外膜通透性下降及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多种机制对原本敏感的抗生素产生耐药,影响临床治疗效果.亚胺培能是一小分子广谱高效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PA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菌活性,临床上治疗PA感染亦获得良好疗效.然而在亚胺培能的临床运用过程中,出现了耐亚胺培能的PA,其耐药机理仍不十分清楚.本文从细菌的外膜蛋白着手,研究了20株临床分离的PA对亚胺培能的耐药机理.

1661 条记录 5/84 页 « 12345678...838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