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种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用于脑卒中康复患者的比较研究

    作者:王元姣;付金英;李学军

    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康复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的佳径路.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组31例,B组股静脉穿刺置管组34例,C组PICC穿刺置管组33例,分别从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导管引起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腔堵塞、意外拔管、深静脉血栓、静脉炎、局部血肿)、患者舒适度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PICC组在导管留置时间、穿刺成功率、置管并发症及患者舒适度等方面都明显优于颈内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P<0.05).结论:PICC中心静脉置管是脑卒中康复患者理想的置管路径.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的体会

    作者:单叔煤;李彩娟;姚丽红;奚克敏

    我院自2006 年以来对多例临床诊断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胆管置管引流(PTCD) 术,效果良好,积累了一些操作体会,现总结如下.首先,穿刺点的确定,选择合适的目标胆管.目标胆管应选择较粗、较直的胆管.穿刺点胆管的直径应在0.4cm 以上[1],预计导管从穿刺点胆管向胆管内至少能插入4-5cm 深.选择左支或右支系统应根据胆管扩张情况、病情的要求以及操作者的经验而定.左外下支胆管是常选用的目标,优点是穿刺路径较短,不需经过肋间隙,引流导管不易折叠等,缺点则是左肝管和肝总管的夹角在100 度左右,从左肝管向胆总管内置管成功率偏低.

  • 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孙光孝;朱亚文;陶高见

    目的:探讨翼腭窝神经阻滞相关解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33个干性颅骨标本上对翼腭窝相关孔道和穿刺路径进行解剖观测.应用SPSS17.0分析并比较相关解剖数据.结果:不同穿刺测量法测量翼腭窝的长度,分别为:颧弓下法之侧入法,左侧为(54.87±3.44)mm、右侧为(54.79±2.81)mm;颧弓下法之侧前入法,左侧为(52.90±3.39)mm、右侧为(52.98±2.76)mm;颧骨上法,左侧为(47.59±2.93)mm、右侧为(47.34±3.05)mm.穿刺针与颅骨正中矢状面的角度上述3种方法依次为:左侧(75.5±6.4)°、右侧为(73.4±4.7)°,左侧(83.0±7.1)°、右侧(82.7±5.2)°,左侧(101.4±7.4)°、右侧(101.9±6.6 )°.结论:翼腭窝神经阻滞术以颧骨上法、颧骨下法应用较多.以颧骨上法风险较小,效果较好.

  • 翼腭窝的骨性通道与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光孝;朱亚文;陶高见

    目的:探讨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应用进展.方法: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平台查询1990年~2010年国内外有关翼腭窝的解剖结构以及神经阻滞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相关文献分析,通过翼腭窝进行神经阻滞可有效地应用于治疗三叉神经痛、蝶腭神经痛、丛集性头痛、变应性鼻炎、肿瘤疼痛等.结论:了解翼腭窝的解剖结构和神经阻滞方法,为翼腭窝的神经阻滞提供理论基础.

  • 成人颈椎小关节间隙穿刺路径的应用解剖

    作者:张贵源;朱文仁;杨兵;闫军浩;王建伟;张卫光

    目的 探讨颈椎小关节的关节类型、关节角大小、关节面倾角等,为临床行颈椎间隙穿刺提供可参考的路径.方法 采用正常成人脊柱标本38例(男27、女11),通过断层解剖方法,从横断面上对C2-3~C6-7关节类型、关节角进行观测,并对40套成人椎骨标本的颈椎小关节关节面倾角及形态进行观测.结果 C2-33~C6-7关节类型主要为平面椭圆形(79.2%)和曲面形(20.8%);自C2-3至C6-7颈椎关节突的关节角逐渐增大;关节面倾角C3>C4>C5<C6<C7,倾角值呈“U”分布;关节中部位置在颈部后正中线外侧,相应上下颈椎棘突后缘中点之间,与后正中线距离由上到下逐渐增加;穿刺路径经皮肤、浅筋膜、项韧带和头夹肌至关节囊后壁.结论 颈椎小关节穿刺应根据关节类型、关节角大小、关节面倾角选择相应颈椎间隙中点的外17.2 ~ 20.5mm(平均18.8 mm)处进行,穿刺方向选择尾倾55°~67°(平均60°)斜向上推进.

  •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微创手术路径的影像学研究

    作者:陆丽娟;郭圆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间盘微创手术径路的安全性.方法:125例经皮穿刺椎间盘微创手术患者,其中男73例,女52例.其中L4~5,突出45例,L5~S1突出32例,同时有L4~5和L5~S1突出48例.常规在CT下进行L4~5、L5~S1椎间盘薄层扫描,层厚3 mm.测量后外侧径路的穿刺点P距正中矢状面距离(PM)及穿刺角度PCM(CP与矢状面的夹角).测定两侧小关节间距和硬膜囊大横径.结果:L4~5椎间盘全部采用后外侧径路穿刺成功,男性PM值为8.5 ±1.6 cm,PCM 45.2±5.3°;女性PM值为7.2±1.6 cm,PCM 43.2±4.6°.椎间盘小关节间距和硬膜囊大横径男性分别为1.9±0.2 cm、1.6 ±0.1 cm;女性为1.8±0.1 cm、1.5 ±0.2 cm.L5~S1椎间盘21.25%(17/80)采用后外侧径路穿刺成功,78.75%(63/80)采用侧隐窝径路穿刺成功.L5~S1椎间盘男性小关节间距和硬膜囊大横径分别为2.8±0.3 cm、1.4±0.1 cm,女性分别为2.4±0.2 cm和1.2±0.2 cm.L5~S1椎间盘平面小关节间距明显大于硬膜囊大横径.结论:CT引导下进行椎间盘穿刺,后外侧径路和侧隐窝径路分别是L4~5、L5~S1椎间盘微创手术的安全可行路径.

  • 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行经上盏与经中盏入路PNL术治疗的效果对照

    作者:申长发;张海芳;谢娜

    目的:对比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行经上盏与经中盏入路PNL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9月~2014年9月本院收治的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6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采用PNL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经中盏入路,研究组予以经上盏入路,对比2组的手术疗效。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与建立通道时间无明显差异( P>0.05),但研究组碎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结石清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胸膜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研究组持续血尿、术后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上盏入路PNL术治疗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时间较短且结石清除率高,但其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增加,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 经椎间孔内镜技术穿刺路径辅助定位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作者:范国鑫;吴信波;管晓菲;顾广飞;张海龙;顾昕;樊云山;贺石生

    目的:阐述新型经椎间孔内镜技术穿刺路径辅助定位器(椎间孔镜定位器)的设计原理与使用方法,初步探索其对椎间孔镜手术穿刺的准确性、透视次数和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研制了新型椎间孔镜定位器,其设计原理主要是利用穿刺目标点始终落在直角圆弧圆心的特点实现导向穿刺.我们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7月10日在我院接受椎间孔镜手术的患者,共纳入54例患者,男23例,女31例.使用椎间孔镜定位器进行穿刺的病例作为A组,使用传统穿刺方法的病例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手术时间和并发症等组间差异.结果:平均穿刺次数A组为1.22±0.57次,B组为5.89±1.91次,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平均透视次数A组为14.15±2.63次,B组为21.96±4.06次,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手术时间A组为81.37±10.62min,B组为90.41±14.37min,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1).两组之间均无重大并发症的发生,仅A组发现术后椎间盘残留1例,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313).结论:新型椎间孔镜定位器可以有效提高椎间孔镜穿刺的准确性,降低透视次数以及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 斜仰截石位经皮肾镜术治疗肾结石26例报告

    作者:雷华;王德娟;方友强;罗建斌;邱剑光

    自从1976年Fernstrom与Johansson完成第1例PCNL以来,PCNL已成为治疗大体积肾结石及其他复杂肾结石的金标准[1].俯卧位是临床常用的PCNL手术体位[2],该体位可提供较大的可选穿刺区及肾内操作空间,且穿刺路径较短.但俯卧位需要2次摆体位.俯卧位患者胸部受压,易引起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障碍,且术中难以监测及抢救.对肥胖和肺功能障碍者该术式可增加手术风险[3-4].针对俯卧位的不足,我们于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采用斜仰截石位对26例患者行PCNL,取得良好效果.

  • 椎体成形术靶点穿刺62例临床观察

    作者:杨庆武

    目的:探讨靶点定位穿刺路径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2例(79病椎)胸腰椎骨折患者行PVP,在CT引导下,测量标定穿刺靶点及靶区,分次注射骨水泥,采用VA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价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手术时间(28.5±5.5)min,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00%,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CT引导下精准标定靶点及靶区,能避免穿刺损伤及骨水泥渗漏,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 佳硬膜外麻醉操作规程探讨

    作者:马倩霞

    对于符合硬膜外麻醉(以下简称硬麻)适应证的患者,麻醉科医生总希望麻醉效果达到好,患者感觉舒适,而麻醉并发症少.影响硬麻效果的主要因素为穿刺点的选择以及局麻药的容积和剂量;患者的体位、药液的种类、药液的重力作用、注药的速度以及置管的方向和方式在临床上也可观察到对麻醉效果的一些影响;穿刺路径、穿刺针头程度斜面方向以及穿刺次数的多少则影响到穿刺的损伤程度;另外,适时适量的静脉辅助用药则可以让患者感到更舒适.本文试图探讨如何使硬麻注药操作步骤到达优化的程度.

  • 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在创建浅表肿物穿刺路径中的应用

    作者:井庆红;戴维德;孙长坤

    对144例浅表肿物行超声引导下穿刺前局部麻醉,利用麻醉药物在皮下软组织的短暂聚集停留而改变肿物的轴向,达到获取较长的淋巴结皮质部分;对12例隆起表面和15例贴近皮肤的肿物,在肿物与皮肤间注入麻醉药物,提高探头扫查声窗的清晰度;对17例贴近较大的血管且穿刺距离不足的肿物,在肿物与血管之间注入麻醉药物增加肿物与血管的距离,避免损伤血管.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麻醉,能有效创建浅表肿物穿刺路径.

    关键词: 麻醉 局部 穿刺路径
  • 改良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术治疗晚期肠癌患者癌痛的效果

    作者:贾和平;金瑞林;徐谦;赵增虎

    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术是治疗左半结肠和直肠上段肿瘤癌痛的常用方法.传统神经丛毁损方法是经椎旁后入路穿刺,即选择L_3棘突左侧旁开7 cm作为穿刺点,穿刺针到达L_3椎体前缘前2 cm或经L_(3,4)椎间盘(外侧)沿腹主动脉达其前缘,此穿刺路径较长,易误伤腹主动脉及神经根.本研究拟经蛛网膜下腔及L_(3,4)椎间盘入路行肠系膜下神经丛毁损,治疗晚期肠癌患者癌痛,评价其效果.

  • 全麻患者喉罩通气下右颈内静脉穿刺位点的选择

    作者:马浩南;李恒林;李一

    喉罩对气道刺激小,操作简单,临床广泛应用.但采用喉罩通气时,颈内静脉穿刺难度增加,常误伤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因此,喉罩通气下应该如何选择适宜的穿刺路径从而避免误伤颈总动脉以及周围组织有待探讨.本研究拟探讨全麻患者喉罩通气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适宜位点,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300例临床分析

    作者:周文燕;王与章;李飒;佟秋艳

    经皮冠状动脉造影目前常用的穿刺路径为股动脉和桡动脉,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已广泛应用,然而,对于年龄大、腰部疾患或不习惯卧床排尿的患者极为不利,而且压迫止血时,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住院时间长,同时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制剂的使用加大了经股动脉术后的出血[1-3].

  • 基于影像学测量的椎体成形单侧入路穿刺进针点和穿刺路径

    作者:宓士军;吴立明

    选择有椎体成形术单侧入路适应证的患者45例,借助CT平扫、二维重建与三维重建方法测量其椎弓根与水平面前中1/3点的夹角及皮肤进针点与棘突在水平面上的距离,测量椎弓根与椎体矢状面的下倾角,并还原椎体正位三维透视图像确定入针点.测量结果显示内倾角T4~5变化较大,T4~8为23.75°~25.34°,T9~L1为25.74°~26.83°,L2~5为27.45°~41.57°;矢状面下倾角变化不大,为19.17°~25.24°;水平位的棘突旁开距从胸椎至腰椎逐渐递增,T4~8为2.56°~2.87°,T9~L1为3.05°~3.61°,L2~5为3.89°~8.23°;佳穿刺点三维重建还原落在椎体正位透视象限左侧在9~11点,有侧在1~3点位置.提示基于影像学所测量的内倾角、下倾角度、进针点与棘突在水平面上的距离等数据是进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操作时的重要依据,根据不同阶段椎弓根形态学特点、夹角及确定穿刺点、穿刺路径和穿刺深度可以准确、安全进行操作,减少了损伤,也为设计一种三维立体穿刺导向器提供了可靠数据.

  • 经肘静脉造影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在安装心脏起搏器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贾志新;孟皓波;张珍梅

    安装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时通常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路径放置电极,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盲穿法完成,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很难完成,甚至发生进退两难的情况,因此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穿刺引导方法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经肘静脉血管造影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穿刺路径初探

    作者:底学敏;王娟;张宏涛;王泽阳;张晶晶;苏晓华;于慧敏;隋爱霞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的穿刺路径,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技术指导.方法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据转移瘤的不同位置: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穿刺植入方法,同时考虑规避危及器官,设计不同的进针路径.结果 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125I粒子植入常用穿刺方法分别为后入路即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侧入路即经肝经十二指肠法或者是后入路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前入路即经肠系膜同时采用同轴针法.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治疗腰淋巴结转移瘤采用不同穿刺路径是可行的,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

  • 穿刺路径对CT引导下心包置管引流的价值

    作者:杨茂江;琼仙;徐书琴;吴红霖;郭庆;徐晓雪;杨汉丰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心包穿刺引流的进针选择、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6年3月114例心包积液患者实施研究.选择合适体位及迸针路线,在CT引导下以Seldinger法穿刺置管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114例患者均穿刺置管引流成功,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操作时间18~30 min.结论 选择正确的穿刺路径对CT引导下穿刺引流心包积液有极大价值,对缓解临床心脏压塞症状可行性高,安全性好.

  • CT在椎体成形术穿刺路径三维定位中的应用

    作者:孙士清;狄镇海;谭中宝

    目的: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前根据病变椎体的横断位和矢状位CT图像画出模拟穿刺路径、拟定手术方式,评价该方法的可行性。方法5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63节椎体),PVP术前通过横断位和矢状位CT图像上应用画线法模拟穿刺路径并测量模拟穿刺参数,建立三维模拟穿刺路径以确定皮肤穿刺点和穿刺角度。模拟穿刺路径满足单侧入路条件者拟定手术行单侧入路,否则行双侧入路,观察该方法的临床疗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情况,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计量数据以(x ± s)表示并用配对t检验。结果本组病例术前模拟穿刺结果显示不同椎体皮肤进针点及穿刺角度均不一致。所有患者根据术前确定的模拟穿刺路径均成功完成手术。所有椎体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55节椎体采用单侧入路,手术时间为(28.5±5.5)min,双侧入路为8节椎体,手术时间(37.5±5.5)min,术后患者的疼痛缓解率为100%,随访期间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VP术前通过对病变椎体的横断位和矢状位CT图像分析,可以在术前明确单、双侧椎弓根入路术式,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和穿刺的安全性。

3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