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青年学生股外侧肌MR 影像学分析

    作者:张成军;李琦;王丰哲;潘诗农

    目的:探讨T2-mapping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评价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0名青年学生进行一次性单车运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1天、2天、3天、5天、7天分别进行股外侧肌T2-mapping扫描,测量股外侧肌感兴趣区T2值,同时测量股外侧肌肌肉横截面积。用Spearman 秩相关分析对T2-mapping、肌肉横截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青年学生股外侧肌T2-mapping T2值在单车运动后即刻增高,之后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7天时恢复正常水平。股外侧肌肌肉横截面积在运动后即刻增大,随后逐渐降低,7天时恢复正常。股外侧肌T2值与肌肉横截面呈正相关( r=0.138,P<0.05)。结论一次性单车运动T2-mapping检查能够反映肌肉形态学改变,有效评估运动性骨骼肌是否出现损伤及损伤程度,有助于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 股外侧肌巨大脂肪瘤1例报告

    作者:曲志国;刘卓;林辉

    脂肪瘤是发生在全身皮下脂肪层的常见肿瘤,偶尔可发生在长管状骨骨髓腔内.而发生在肌组织之中的巨大脂肪瘤十分罕见,我科今年收治了1例股外侧肌中巨大脂肪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 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疗效分析

    作者:刘志军;何忠良;沈立峰;郭峭峰;张春;陈国兴;何雪明

    目的 评价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的疗效.方法 于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对5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患者采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通过显微外科技术将患者的游离肌皮瓣旋股外侧血管降支与胸背或颈横血管间断吻合给肌皮瓣提供血供,术后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等治疗,观察皮瓣成活、创面愈合及脓胸、窦道消失情况.结果 术后游离肌皮瓣均成活,随访(20.04±6.20)个月,均未见原疾病复发,胸部CT或MRI显示脓胸和窦道消失,游离肌皮瓣活性良好.结论 应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顽固性慢性脓胸和胸壁窦道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方法,近中期临床疗效满意.

  • 应用股外侧肌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褥疮

    作者:何劲;赵银必;周忠华;刘俊;尹华

    目的 探讨应用股外侧肌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部位深度褥疮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外侧肌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部位深度褥疮12例15侧.切取肌瓣为20 cm×10 cm大小.肌瓣填塞后均取中厚皮片一期移植.结果 肌瓣均成活.13处移植皮片完全成活,2处移植植皮片部分成活,边缘因感染坏死,经换药3~4周后愈合.1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8(11±0.2)个月.植皮处颜色好,局部柔软,弹性佳,均未有褥疮复发.结论应用股外侧肌瓣旋转填塞治疗大转子部位深度褥疮,操作简单、转移方便、组织量大、手术风险小,临床效果较好.

  • 按Angiosomes原理设计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

    作者:杨大平;韩雪峰;郭铁芳;方冬云

    目的详细了解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带骨膜的骨块)三维血管解剖分布,并分析应用此复合组织瓣修复伴骨缺损足踝部创面的治疗效果.方法在10例新鲜尸体和10例福尔马林尸体中的40例成人双侧股动脉内灌注改良氧化铅-明胶混合液,详细解剖以旋股外侧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游离复合组织瓣,获得此血管在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和骨的分布数据.在传统股前外侧皮瓣手术方法的基础上,切取此皮瓣时凿取旋股外侧血管横支或降支支配的骨膜和骨,修复伴骨缺损足踝部创面.结果本组40例股外侧肌标本均属Ⅱ型,即接1个优势血管和2~3个次要血管.其中优势动脉蒂来自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和降支,横支供应肌肉的上1/3部分,降支节段性地发出4~10个分支,供应肌肉下1/2的内侧部分,同时也发出3~5个肌皮穿支,供应肌肉表面的皮肤.肌肉下2/3的后侧部分则由起自股深动脉的第2~3穿动脉供应.优势动脉和次要动脉之间存在广泛的血管吻合.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降支均发出骨膜支,分布于股骨骨膜上.应用此复合组织瓣修复的6例足踝部骨缺损,随访6~12个月,复合组织瓣弹性良好,耐磨性好.术后3个月X线摄片显示,骨质缺损处已愈合.结论旋股外侧血管分布情况为临床切取此复合组织瓣提供指导.旋股外侧血管横支及降支有骨膜支分布于股骨骨膜上,以此血管为蒂的股前外侧复合组织瓣修复伴骨缺损足踝部创面具有良好效果.

  • 梅花髓内针结合钢丝张力带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作者:李培臻;鞠学教;王艳

    1临床资科本组男13例,女7例,年龄大者62岁,小者18岁,平均32岁.横行骨折8例,斜行骨折5例,螺旋骨折4例,粉碎骨折3例.合并胸、腹部损伤3例,浮膝5例,其他部位骨折5例,并发休克3例.2治疗方法伤后8h内手术者13例,因胸腹伤及其他伤于2周内手术者7例.取大腿外侧切口,切开股外侧肌,显露骨折处,清理断端后试行复位,在骨折线的远近端距断端2cm处,后1/3皮质处钻孔,直至对侧皮质,每边两孔的连线与骨折线相平行.先将近端两孔穿入钢丝,逆行向近端打入梅花针,粉碎骨折同时复位,再将钢丝呈"8"字交叉穿入远端两孔,复位后顺行打入梅花针,长度至髌骨上极相应处,将钢丝拧紧.检查骨折稳定性,如有骨缺损,一期植骨,如有大骨块及斜形、螺旋形骨折,加用钢丝捆孔,牢固稳定.术后穿"丁"字鞋,1周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锻炼.2周后创伤反应减轻及拆线后行膝功能锻炼或CPM锻炼.

  • 左下肢双股动脉1例

    作者:唐晓凤;李歧安;葛兆茹

    我们在制作解剖学标本过程中,使用连续层次解剖法,对一老年女性尸体(身高140 cm,下肢长76cm)进行了解剖,发现左下肢为双股动脉.髂外动脉穿过腹股沟韧带深面以后,在其稍下方约0.2 cm处分成2条股动脉.内侧者,其根部直径为0.8 cm,从起始部至收肌腱裂孔的长度为26.9 cm该动脉除在起始部发正常分支到阴部、腹下壁等处外,还在距其根部6.5 cm处发一管径0.2cm的分支斜向内下方,穿过大腿内收肌群后终止于半膜肌,其主干出收肌腱裂孔后入窝移行为动脉.外侧者,其根部直径为0.6 cm,从起始部至进入股二头肌全长为24.2 cm;自髂外动脉发出后,开始与内侧者并行,然后行向外下方,在股三角内距腹股沟韧带4.5 cm处发一粗短分支,其管径为0.5 cm,长为0.6 cm,该分支随即又分三支,分布于大腿前群肌;其主干继续向外下走行,穿股外侧肌后,终止于股二头肌.

  • 超声诊断横纹肌肉瘤1例

    作者:陈湘云;李琦

    女,75岁.患者自述1个半月以来左膝关节外上方软组织进行性肿胀,局部皮温升高,运动功能障碍.X线拍片检查未见骨质异常.超声检查:左股部外侧肌下段肌层内见有6.8cm×2.4cm× 1.6cm长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呈低中混合性回声,其边界尚清,该低回声区上部局部形态稍不规则,局部向周围肌层内突入,与周围正常肌组织分界欠清.CDFI示:该低回声区内见散在斑点状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左股外侧肌下段内实性占位,横纹肌肉瘤可能.

  • 股外侧筋膜间室综合征1例报告

    作者:郑进友;王宗辉

    张某,男性,37岁,农民.因车祸致左股部肿痛2小时于1999年5月17日9时入院.患者2小时前骑摩托车与汽车相撞,伤及左大腿部,即感伤处疼痛、肿胀、不敢活动, 急送我院.检查见左股前外侧自髌上至腹股沟青紫、肿胀,触之坚硬、压痛,无纵向叩击痛,未触及骨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左膝不能主动屈曲,被动屈曲时疼痛加剧,左下肢远端感觉及血液循环良好,左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有力.X线检查示左股骨未见骨折.入院后即行脱水及止血治疗,静脉滴注止血敏及脱水剂,至下午4时病人肿痛加剧,难于忍受 ,遂行左股外侧手术减压,术中见股外侧肌群水肿明显,放出暗红色瘀血800ml,探查见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断裂、喷血,将其结扎,给予彻底减压后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凡士林油纱复盖,无菌敷料包扎.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感染,7天后关闭切口.

  • 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

    作者:张功林;陈克明;裴晓强;刘强

    目的 报告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临床应用结果.方法 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月,应用股外侧肌带蒂肌瓣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6例(男5,女1).患者年龄28~56岁(平均48岁).粗隆部软组织缺损范围5cm×2cm~8cm×4cm.股外侧肌带蒂肌瓣转移至大粗隆部软组织缺损区,在肌瓣表面行一期中厚网状游离植皮,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1例肌瓣发生小片植皮坏死,经3周换药处理自然愈合.肌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2.5~4.0年,平均3年,受区外形较好,慢性骨髓炎没有复发.髋关节功能用HSS评分标准评定其疗效,优5例,良l例.本组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 这种技术安全、可靠,很适用于治疗大粗隆部慢性骨髓炎.

  • 新生儿股外侧肌注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作者:贺生;田顺亮;刘荣志;胡庆甫;徐国昌

    目的通过新生儿尸体股外侧肌群厚度的测定和解剖学观测,为新生儿股外侧肌肉注射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将新生儿尸体的股外侧肌分三等份,分别定为上、中、下三区,用注射针头,经各区中心部位插入肌肉,用游标卡尺测量进针深度,测其数值.结果股外侧肌上区肌肉厚为(0.642±0.185)cm,中区肌厚为(1.295±0.179)cm,浅筋膜较簿,为(0.541±0.07)cm,下区肌厚为(0.625±0.233)cm.结论新生儿股外侧中部肌肉较厚,无重要血管和神经结构,易暴露,可供注射的范围较大,同时操作简便,是临床上新生儿理想的注射部位.

  • 股前外侧分叶肌皮瓣的应用解剖与临床意义

    作者:刘会仁;刘德群;刘小坡;王国强;项力源;刘志旺;于占勇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分叶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8例成人16侧下肢标本,解剖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起点及主干口径,降支的外侧支、内侧支的起始位置及起始点至入肌前血管长度和股神经的分支伴行情况.结果:14侧旋股外侧动脉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5.3±0.8)cm,口径为(5.8±0.9)mm,内、外侧支起始点距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起始点距离为(5.4±1.5)cm,外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距离(4.8±0.8)cm,内侧支入肌点距分支点起始处(10.2±2.6)cm;2侧内、外侧支共干起自股深动脉.股外侧肌神经全程伴同名血管走行分支.结论:①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分支可以用于设计成为分叶肌皮瓣;②可以按需要选择不同血管分支以调节各瓣间的距离(叶间距),肌瓣切取后剩余股外侧肌仍保留动力功能.

  • 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起始变异1例

    作者:孙丰刚;顿爱社;安淑红;吕伯实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旋股外侧动脉、旋髂浅动脉和旋髂深动脉的起始变异,为积累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1.右旋股外侧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3.8 mm,距股深动脉起始处2.42cm发出,发出后行向外侧0.85 cm后继而行向下,分支分布于缝匠肌、股直肌、股外侧肌。2.右旋髂浅动脉起于旋股外侧动脉,距股动脉0.85 cm发出,起始处外径1.8mm,发出后行向外上,分布于缝匠肌、阔筋膜张肌。3.正常情况下:旋髂深动脉在距髂前上棘附近分为髂嵴支和腹壁肌支(升之),前者分布至髂嵴及附近肌及皮肤,后者分布至肌。本例右旋髂深动脉起于股动脉,起始处外径为3.0 mm,距腹股沟韧带1.22 cm,以短干发出后分为上、下两支,起始处外径分别为2.4 mm、2.2 mm。上支向上穿腹股沟韧带后行向外上,分布于髂肌和腹横肌的下份内面,上支起始段还发出两较大分支,分布于耻骨肌;下支行向外上于腹股沟深面入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分布于此二肌的下份。

  • 股前外侧带蒂皮瓣修复臀和股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一例

    作者:李福民;张功林;任恒宽;李子汉;黄尧;刘泽汉;李长英

    患者男,46岁,因烧伤致右臀和股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伴大粗隆部骨外露1周入院.检查:右臀部与股外侧上部Ⅲ度烧伤,形成臀、股部前外侧纵向椭圆形(29.0 cm× 20.0cm)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创面,大粗隆外露(10.0 cm×5.0 cm),骨质表面呈"烧焦"状.创面内可见阔筋膜张肌、臀大肌、臀中肌以及股外侧肌等肌肉外露和部分肌肉缺损.表面有较多坏死及炎性组织,渗出较多.创面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因创面不适宜行常规游离植皮术,故先行创面清创术,去除创面坏死与炎性肉芽组织,并切除0.5 cm条件较差的皮缘,反复用3%的双氧水冲洗创面.用敏感抗生素(庆大霉素)创面湿敷换药.1周后,待创面情况好转,决定行同侧股前外侧带蒂皮瓣顺行旋转修复大粗隆外露,点状植皮修复其余创面.

  • 股前外侧阔筋膜瓣联合股外侧肌肌腱瓣修复足背肌腱与皮肤缺损一例

    作者:张功林;章鸣;夏丽萍;陈剑峰;王干生;吴发林;郁辉

    患者 男性,32岁.因右足背绞扎伤1.5 h入院.检查:右足背侧从外踝前侧至跖趾关节平面有9 cm×14 cm软组织缺损,3~5跖骨基部、中间与外侧楔骨外露伴骨折,2~4伸趾长、短肌腱缺损10 cm.

  • 髌股疼痛综合征股外侧肌及股内斜肌的表面肌电特征

    作者:缪萍;王楚怀;许轶;王康玲

    目的 研究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外侧肌(VL)与股内斜肌(VMO)的表面肌电特征,从而对其功能进行评估,探讨其失衡程度.方法 选择PFPS患者(病例组)及正常人(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VL及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比较VL、VMO各时域指标.结果 病例组痛侧膝VL表面肌电时域指标零线相交率、均方根振幅(RMS)、积分肌电值(IEMG)较VMO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VMO的时域指标RMS、IEMG较痛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痛侧表面肌电信号各指标VL/VMO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PS患者VL与VMO存在不平衡的情况,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受累膝病情的严重程度与VMO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可以通过VL/VMO比值大小推测VL、VMO间的失衡程度.

  • 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评估及其与Q角的相关分析

    作者:缪萍;王楚怀;潘翠环;于瑞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对Q角与VL/VMO肌电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VL、VMP时域指标ZCR、RMS、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L较VMO高.Q角与VL/VMO肌电比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 0.05).结论:PFPS患者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股四头肌失衡程度与Q角大小无明显相关.

  • 单纯股外侧肌断裂1例

    作者:于晓峰

    患者男,29岁.因左股部被鱼网勒伤,当地医院诊断为"左股部软组织挫伤",应用消炎镇痛药物对症处理,疼痛有所减轻,但勒伤处逐渐出现一肿物.1个月后就诊于本院,查体:左膝关节外侧上方4 cm处触有约3 cm×3 cm囊性肿物,于肿物上方可触及股外侧肌横断.行手术治疗,术中见左股外侧肌断裂,断端下方筋膜形成一滑囊,将滑囊壁完整剥除,修补断裂的股外侧肌,以石膏固定患肢于伸膝位.3周后拆除石膏,经功能锻炼2周,左膝关节活动正常,疼痛消失.

  • 股外侧肌皮瓣修复腹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刘华;丘奕军;陈保光;冯毅;陈状

    1996年~1997年,我科应用带蒂股外侧肌皮瓣移位一期修复腹部软组织缺损3例。术后随访3~4年,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例,男2例,女1例。年龄20~45岁,平均31岁。1例以脐为中心的腹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彻底切除瘤体后,腹壁及腹直肌缺损13 cm×11 cm,修复棘手,采用带血管蒂股外侧肌皮瓣移位修复腹直肌及皮肤缺损。经术后4年随访,未出现腹疝,肠蠕动正常,肿瘤未复发及转移。1例巨大腹壁疝切除疝囊后,腹直肌缺损10 cm×9 cm,取带蒂股外侧肌筋膜瓣移位修复疝环口软组织缺损。术后随访3年,未见腹疝复发,无腹痛出现。1例外伤性腹壁皮肤及腹直肌挫伤缺损8 cm×9 cm,腹膜外露,行带血管蒂股外侧肌皮瓣修复腹壁软组织缺损,随访4年,切口愈合良好,无明显肠粘连及切口疝形成。

  • 小腿开放性骨折并感染创面的修复

    作者:郭斌;靳方运;张清江;孙晓林;陈成礼;李文平

    我院1987年4月~1996年6月,采用各种组织瓣移植修复小腿开放骨折的严重感染创面22例,男17例,女5例.年龄17~49岁.其中碾挫伤13例,压砸伤7例,坠落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天~5个月.感染创面修复方法:吻合血管的股外侧肌皮瓣游离移植4例,皮瓣大21 cm×9 cm;腓肠肌肌皮瓣移位5例,皮瓣大20 cm×7 cm;筋膜蒂皮瓣移位11例,皮瓣大14 cm×8 cm;膝内侧皮瓣移位1例,皮瓣15 cm×6 cm;交腿皮瓣移植1例,皮瓣18 cm×9 cm.结果:1例游离肌皮瓣坏死,4例皮瓣远端1~2 cm宽部分皮缘坏死,经换药痊愈,其余17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4年随访,感染创面修复,肢体功能恢复满意.

44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