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白细胞介素1蛋白在胆管损伤瘢痕修复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李新;任辉明;蔡崇元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在调控创面修复方面有相互影响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IL-1)蛋白在胆管炎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良性胆道狭窄形成机制,为临床防治胆管炎性瘢痕狭窄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材料:(1)收集2002-2010年荆门市第二医院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胆管狭窄瘢痕石蜡包埋标本53例,共分3组.

  • 以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原发性肝癌三例

    作者:王锦波;何振平

    例1 男性,47岁,1984年6月3日以间断性右上腹疼痛伴畏寒、发热、巩膜黄染半月余,加重1d入院.查体:T 38.9°C,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右上腹压痛明显,墨菲征(+),实验室检查示HBsAg(+),AFP<400μg/L,总胆红素145μmol/L,直接胆红素130μmol/L,各项转氨酶有不同程度升高.B型超声检查示肝内外胆管扩张,胆囊积液,胆管蛔虫可能性大,未发现肝脏占位.

  • 新生儿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合并多发性肝脓肿一例

    作者:刘晓江;王丽亚;孟钊;李振东

    患儿女,34 d,3.7 kg.主因发烧、咳嗽、伴有四肢及面部抽搐4 d收入院.查体:T 38 ℃,P 145次/min,R 65次/min..

  • 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积圣;霍景山;陈汝福;区庆嘉

    尽管胆源性门静脉高压症仅占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构成比的3.3%~7.0%,但其带来的挑战却远较其他门静脉高压症严重.长期胆管狭窄或胆管梗阻而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尤其反复发作的梗阻性黄疸、胆管炎,以及多次胆道手术不仅对肝功能产生严重损害,而且随着门静脉高压症的形成给外科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 缺血性胆管损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

    作者:戴欣;耿小平

    缺血性胆管损伤(ischemic bile duct injury,IBDI)是指各种致病因素造成的胆管血供损害而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胆管损伤[1].损伤可分为病因明确型IBDI和病因不明确型,也有"缺血性相关胆管病变(ischemic cholangiopathy)"、"缺血性胆管炎(ischemic cholangitis)"等称谓,但基本病理过程大致相同.本文从胆管血供、胆管血流特点、IBDI病因三方面对该病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研究缺血对胆管的影响.

  • 急诊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高龄危重急性胆管炎

    作者:贾宝兴;谭璐东;周奕彤;金哲;刘亚辉

    目的 探讨急诊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高龄危重急性胆管炎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近3年诊断为急性胆管炎,且8h内急诊行腹腔镜胆道探查术的高龄危重患者,分析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如生命体征和化验指标变化、手术并发症等,以及所有患者预后和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术前及术后24h心率、体温、白细胞计数及总胆红素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t=24.214,19.621,15.557,9.943,均P<0.05);术后3例患者出现轻度胆瘘,经通畅引流等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出现腹腔出血,24 h内再次腹腔镜探查止血后好转;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未见严重心肺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期间有4例患者胆管结石复发.结论 高龄危重急性胆管炎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是安全可行的治疗手段.

  • 胆总管近端分流远端支撑引流治疗胆胰肠结合部医源性损伤11例分析

    作者:栗洪升;朱建平;房巨波

    目的:探讨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2年6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的11例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患者诊断与治疗过程,全部为医源性损伤,9例为经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时发生,术中即时发现;2例为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取石时发生,术后延迟发现。急症手术,均行近端胆总管空肠Roux-e-y吻合、远端支撑引流术。腹膜后放置多套自制双套管。术后双套管温盐水冲洗、生长抑素、静脉高营养及抗感染治疗。结果11例医源性胆胰肠结合部损伤的患者中8例(72.7%)5~7 d体温下降,引流液清淅并逐渐减少,引流液淀粉酶﹤50 U/L,2周内逐渐拔除引流管;有3例(27.3%)早期出现胰漏,引流液淀粉酶﹥140 U/L,患者均1周内胃肠功能恢复,逐渐实施肠内营养,支撑引流管内引流液逐渐减少。结论胆胰肠结合部损伤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时的严重并发症,一旦发生应及时正确处理,可避免严重不良后果的发生。

  • 胆囊切除对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后胆管炎复发的预防

    作者:焦振东;刘益民;胡羽进

    目的 探讨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清除结石后,行胆囊切除术对减少胆管炎复发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宝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0例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并分为对照组502例(常规ERCP清除胆管结石)和胆囊切除组498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开腹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结石情况及胆管炎复发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累积复发率及胆管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胆管炎复发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胆管炎复发277例,包括对照组175例(34.9%),胆囊切除组102例(20.5%).胆囊切除组患者的胆管炎复发率及胆管炎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1、5.035,P=0.034、0.001).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结石数量、结石大直径、胆总管扩张、术后并发症以及是否行胆囊切除术是胆管炎复发的独立因素(均P<0.05).结论 经ERCP清除胆管结石后行胆囊切除术能够显著降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患者的胆管炎复发率,值得临床关注.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时机的探讨

    作者:邹劲林;孙华宾;李振东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腹症,常伴发胆道梗阻、胆管炎,腹膜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等.如何选择手术时机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上需要面临的问题之一.

  • 皮下通道型肝胆管狭窄成形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评价

    作者:田志刚;徐智;王立新;侯纯升;凌晓锋;张同琳;周孝思

    目的 探讨皮下通道型肝胆管狭窄成形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8月99例接受皮下通道型肝胆管狭窄成形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其中结石局限于左肝28例(28.3%),右肝24例(24.2%),两肝均有47例(47.5%).肝内胆管结石合并狭窄66例(66.7%).手术方式为胆囊切除、肝内胆管结石取出、病肝切除、肝管狭窄纠正、肝门部胆管成形、与带蒂游离空肠吻合、盲襻皮下埋置.其中27例(27.3%)胆囊不切除,行成形肝管-胆囊颈部吻合,胆囊底皮下埋置.结果 95例获得随访,随访率96.0%.随访时间1个月~13.5年,平均4.2年.术后残石率为23.2%(23/99),结石复发率20.0%(19/95),术后胆管炎发生率14.7%(14/95).其中34例经皮下通道引流或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为91.2%(31/34).结论 皮下通道型肝胆管狭窄成形术可有效降低结石及胆管炎复发,并可简单有效地处理再发结石.

  • 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Ⅷ

    作者:《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撰写协作组

    胆道系统感染的抗菌药物防治胆道系统外科感染主要是急性胆囊炎和胆管炎.无论是否需要手术,使用抗菌药物均是治疗的基本措施.

  •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切除时机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黎东明;吕明德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的肝切除佳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肝切除治疗有胆管炎发作病史的126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肝切除时离近一次急性胆管炎控制后的时间间隔分为3组.A组:炎症控制后≥3个月手术(n=73);B组:炎症控制后≥1个月、<3个月手术(n=28);C组:炎症控制后1个月内手术(n=25).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率等.结果 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644.0±625.7)ml,明显高于A组的(409.2±250.7)ml和B组的(423.2±237.1)ml,C组的输血量和需输血人数亦显著高于A组和B组.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石率和住院时间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结论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急性胆管炎炎症控制后的肝切除时机为炎症控制后≥1个月.

  •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症伴肝管狭窄一例

    作者:张同琳

    患者女性,38岁,因间断腹痛6年,发热1个月余入我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胀痛,向背部放射,常于进食2 h后出现,2~3 h后症状可自行缓解.1年前进质硬食物后呕血60 ml,黑便1次,经保守治疗后治愈.1个月前腹痛又发作,伴恶心、发热、出汗,体温高达39℃以上.当地医院B超怀疑为胆管结石,化验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考虑胆管炎,予抗感染、保肝治疗后症状缓解,后转来我院.

  • 肝胆外科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预防

    作者:褚光平

    目的探讨预防肝胆外科患者术后真菌感染的措施.方法将199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肝胆外科严重感染患者分为A、B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预防组;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观察其真菌感染发生率.结果A组真菌感染率为23.1%,B组真菌感染率为8.8%.结论对合并严重细菌感染的患者,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真菌感染的发生率.

  •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原菌感染因素分析

    作者:朱建敬;蒋国祯;汪海;占利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 )的病原菌及其易感因素,为临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用药指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AOSC患者共29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胆汁进行病原学培养鉴定,再选择同期收治的经B超以及C T证实为胆道梗阻但未见脓性胆汁的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29例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共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占64.4%,革兰阳性菌19株32.2%,真菌2株3.4%;两组患者易感因素比较中,在既往胆道手术、良性梗阻、恶性梗阻3个因素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 logisic回归分析,既往胆道手术史、良性梗阻以及恶性梗阻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OSC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构成,既往胆道手术史、良性肿瘤为AOSC的易感因素。

  • DCDC2基因变异致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二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黎佳琪;陆怡;丘倚灵;王建设

    目的 总结DCDC2基因变异引起的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NSC)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2017年5月明确诊断了来自同一家系的2例DCDC2缺陷致NSC患儿,对其临床特征和基因结果进行总结,并以“DCDC2”和“新生儿硬化性胆管炎”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8年4月中文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例1男,3岁2月龄,发现胆汁淤积3年余,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161~1 092 U/L)和总胆固醇(5.4~7.7 mmol/L)升高,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示肝内胆管多发扩张和双肾积水.例2男,9岁9月龄,是例1的同胞兄长.发现胆汁淤积9年余,CT血管造影示脑积水和左侧颈内动脉交通段动脉瘤并有血管畸形.例1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DCDC2基因(NM_001195610) c.529dupA纯合移码变异.通过Sanger测序发现例2在该位点为纯合变异,父母均为杂合变异.共检索到英文文献2篇,中文文献0篇,11例DCDC2基因变异致NSC患儿.包括本研究2例共计13例患儿均在生后6个月之内发病,常见的临床表现有高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的胆汁淤积伴陶土样便,进展至门静脉高压;其次是肾脏和神经系统表型;仅有1例患儿有高胆固醇血症;影像学特征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多灶性狭窄或扩张;肝脏病理表现为胆管板形成障碍、小叶间胆管缺乏、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等;13例患儿中有10例需要肝移植治疗.13例患儿中共检测到7种DCDC2基因变异.结论 DCDC2基因变异致NSC临床特征为:婴儿期出现高水平γ-谷氨酰转肽酶的胆汁淤积伴陶土样便,常在儿童期进展为肝硬化;胆道造影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显示肝内和(或)肝外胆管多灶性狭窄;常伴有肾脏和神经系统表型.确诊依靠DCDC2基因检测.

  •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82例的内镜治疗

    作者:麻树人;赵志峰;张宁;赵云峰;高飞;潘汝明;杨琳;宫照杰;袁爱娇

    目的探讨内镜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182例患者均经内镜治疗成功,在应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后,采用胆道内支架引流(ERBD)治疗25例,鼻胆管引流(ENBD)治疗140例,胆道金属支架引流(EMBD)治疗17例.治疗后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内镜治疗是一种快速、安全、有效和经济的治疗手段.

  •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诊疗进展

    作者:彭焕彦;康富标;王燕;孙殿兴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以肝内外胆管炎症、纤维化、局灶性或节段性狭窄为主要特征,终导致胆管阻塞、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衰竭.PSC的检出率和诊断率逐年提高,已成为目前肝脏炎症性疾病的研究热点.本文总结近年来PSC诊疗的新进展,包括较为准确及常用的诊断方法、当前的治疗以及一些特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自身免疫性肝炎(PSC-AIH)、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小导管PSC等,以期为临床医生诊治该类疾病提供帮助.

  • N-乙酰半胱氨酸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时内毒素性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薛强;刘作金;杨慷;涂兵;丁雄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大鼠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时内毒素介导的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96只,随机均分为3组(n=32):急性胆管炎组(AOC组),结扎大鼠胆总管,于胆总管内注入大肠埃希菌O111:B4(菌落浓度5×1012cfu/L),建立急性AOSC动物模型;NAC预处理组(AOC+NAC组),建模前2h给予300mg/kgNAC预处理;胆总管结扎组(BDL组),仅结扎胆总管.3组动物分别于术后0、4、8、16h活杀取材(每组每时间点8只),检测肝组织中脂多糖(LPS)受体CD14及NF-κ B蛋白水平,测定血浆LPS、TNF-α、丙氨酸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TB)水平,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随病程延长,AOC组血浆LPS、TNF-α、ALT、TB水平逐渐增高,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逐渐加重,而肝组织中CD14和NF-κB蛋白表达显著增加.AOC+NAC组各时间点肝组织中CD14和NF-κ B蛋白表达,血浆LPS、TNF-α、ALT、TB水平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均低于AOC组(P<0.01).结论 AOSC时内毒素介导的急性肝损伤与肝组织CD14、NF-κ B表达上调有关.NAC预处理可通过抑制CD14表达及NF-κ B活化而减轻AOSC时内毒素介导的急性肝损伤.

  • 高龄重症急性胆管炎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高清;高慧;孟照华;唐传秀;石敏;李梅

    高龄重症急性胆管炎是外科临床高危病症,发病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1],尤其并发心血管病、糖尿病的高龄患者情况尤为严重.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6月共收治高龄重症急性胆管炎合并心血管病、糖尿病患者17例.经认真实行围手术期的处理及监护,术后效果满意,无一例死亡,现报告如下.

850 条记录 7/43 页 « 12...45678910...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