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谷氨酰胺对肠黏膜上皮细胞I/R损伤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的影响

    作者:喻宗繁;耿小平;万圣云;于庆生

    本研究旨在观察谷氨酰胺(Gln)对肠上皮I/R损伤细胞凋亡及其基因表达和信号转导的影响,现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L-谷氨酰胺颗粒、CX21显微镜、Nikon80i荧光显微镜、RM2135切片机、DAB显示液、TUNEL试剂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Dntp、DNA Marker、DEPC、Trizol、ATC 201型PCR扩增仪、温度梯度基因扩增仪、凝胶成像系统、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不同条件下NK细胞在小鼠黑色素瘤内的浸润

    作者:嵇晶晶;包颖兰;于常华;崔凤;吕慧芳;徐玉清

    目的 比较DC及IL-2,IL-15维持NK细胞体内活性的作用效果. 方法 DAPI标记的NK细胞输入负瘤小鼠体内,同时分别给予DC、IL-2及IL-15,不同时间取肿瘤组织,荧光显微镜及电镜观察;MTT法测NK杀伤活性. 结果 DC可增强NK杀伤活性,NK/DC为1:1时NK细胞杀伤活性强于NK/DC为10:1时(P<0.05).肿瘤组织内NK分布呈时间及剂量相关性,DC组NK浸润数量多于IL-2组及IL-15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4小时内DC可维持并促进NK细胞活性,无需依赖外源性细胞因子.NK与DC的相互作用与剂量相关.

    关键词: NK DC IL-2 IL-15 荧光显微镜
  • 绿色荧光蛋白及其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邓晓红;张苏明

    长期以来以固定的死细胞为来源进行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法已不能满足研究需要,1994年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发现使人们找到了一种操作方便、不用外源底物就能在活细胞中检测的分子探针.GFP与目的基因连接后,转染进细胞,结合荧光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就可在活细胞中进行观察和检测.该文就其概况及其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TAT-tCNTF对CD诱导HUVEC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作者:张琴;刘泽源;曲恒燕

    目的探讨TAT-tCNTF对细胞松弛素D(CD)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损伤作用的影响。方法 CCK-8法检测TAT-tCNTF对CD致HUVEC生长抑制的作用;荧光显微镜检测CD诱导HUVEC的F-actin的变化,以及在TAT-tCNTF作用下对细胞微丝的影响;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和TAT-tCNTF作用后细胞内Ca2+浓度;Western blot检测CD和TAT-tCNTF作用后F-actin的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在1μg·ml-1的CD作用HUVEC后,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抑制,而在0.05~10μg·ml-1浓度范围内,TAT-tCNTF促进HUVEC的生长,并可改善CD对HUVEC的损伤,TAT-tCNTF组与CD+TAT-tCNTF组细胞活动度具有明显差异;荧光显微镜下检测到经CD作用后细胞F-actin分布减少,而经TAT-tCNTF作用后细胞F-actin分布密集;采用Fluo 4-AM荧光探针标记细胞内Ca2+浓度,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到TAT-tCNTF能够降低经CD损伤HUVEC后的细胞内Ca2+浓度升高;FCM检测显示,CD组的MFI相对于对照组明显增加,而CD+TAT-tCNTF组MFI较CD组明显降低。Western blot显示各组之间的F-actin表达量没有明显改变。结论TAT-tCNTF对CD致内皮细胞的损伤有改善和逆转作用,其改善机制可能与增加细胞活性和维持细胞骨架有关。

  •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的体外研究

    作者:杜仲业;陈一强;孔晋亮;闫萍;蔡双启;张东伟

    目的 研究黄芩素(Baicalei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早期、成熟生物膜(biofilm,BF)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编号为1754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株,构建体外BF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黄芩素组),二倍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载体表面BF形态;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结果 建模3d,荧光显微镜发现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 μg/mL、32μg/mL的实验组形成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载体表面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0±0.27、4.24±031、5.26±0.45,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5.69±0.18 (P <0.05);建模7d荧光显微镜观察,黄芩素终浓度分别为128μg/mL、64μ g/mL、32 μg/mL的实验组仅见少许散在生物膜,BF结构较空白时照组明显稀薄,其BF内细菌活菌计数(-x±s,log10CFU/mL)分别为4.04±0.12、4.69±0.41、5.63±0.10亦均少于空白对照组活菌计数6.08±0.10(P <0.05).结论 黄芩素在体外可以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

  • 血啉甲醚对蜡样芽孢杆菌孢子的光动力杀伤作用

    作者:任雅清;何晓帆;田冶;叶晓燕

    目的 探讨血啉甲醚(HMME)对蜡样芽孢杆菌孢子的杀伤作用.方法 通过蜡样芽孢杆菌孢子失活率测定以及荧光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图像观察HMME对蜡样芽孢杆菌孢子的光动力杀伤作用.结果 一定范围内,HMME浓度越大,对孢子的杀伤作用越强;荧光显微镜观察加了HMME的孢子能发出荧光,而且浓度越高,发荧光的孢子数量越多;原子力显微镜观察蜡样芽胞杆菌孢子加HMME后形态基本没有变化.结论 HMME通过进入孢子内部导致其异常生理变化,引起内容物如蛋白质、核酸等的氧化损伤而达到杀伤作用.

  • 多重免疫荧光标记法在神经胶质细胞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马丽香;王劼

    随着显微镜和现代数码及荧光染料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联合应用多重荧光标记是目前应用多的一种新型研究方法,并且结合现代数码摄影技术使之变得简单易行.多重荧光标记法比传统的单荧光标记法结果可靠,获得信息多,图像清晰,灵敏度高等优点.传统上这种多重荧光标记需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多个激发激光,所以价格昂贵.本文通过联合应用FIT代、CY3及DAPI等荧光染料来观察体外培养大鼠星形胶质细胞的骨架蛋白TUBULIN、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推行使用普通荧光显微镜和数码照相相结合的多重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上的应用.

  • TNFα导致细胞骨架重排和当归的逆转作用

    作者:欧阳静萍;王雄;Muller S;Stoltz J.F

    方法:常规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成下列各组:①对照组:常规培养;②当归组:培养液中加入当归注射液20 mg/mL;③TNF-α组:培养液中加入TNF-α 100 U/mL;④TNF-α+当归组:培养液中同时加入TNF-α 100 U/mL和当归20 mg/mL. 4 h后用phalloidine rhodamine标记骨架蛋白F-actin,用Olympus IX70荧光显微镜(CellScan, Scanalytics-Bionis)检测细胞骨架分布.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在内皮细胞的每一个横切面,对照组细胞骨架均排列在细胞周围,F-actin分布均匀,粗细匀称;当归注射液不影响正常内皮细胞的细胞骨架排列,但可见部分actin肌丝增粗;TNF-α作用后整个细胞腔面细胞骨架排列紊乱,在细胞中部横切面,增粗的actin肌丝横跨整个细胞;将当归注射液与TNF-α共同作用于内皮细胞,可见细胞骨架排列在细胞周围,但与正常细胞形态略有不同.结论:TNFα可以导致细胞骨架重排,这种重排与剪切力导致的重排相似.当归能逆转TNF-α导致的细胞骨架重排,使F-actin排列在细胞周围.这种作用的意义及信号转导途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本室的其他实验显示,当归注射液可以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导致的ICAM-1表达增加,逆转TNF-α导致的ICAM-1重排.当归抗动脉粥样硬化可能与这些作用有关.

  • 硫化氢在低剪切应力导致内皮细胞自噬障碍中的作用

    作者:唐蕙;唐志晗;任重;彭娟;危当恒;任晓晴;肖卫晋;刘录山;姜志胜

    目的:探讨硫化氢在低剪切应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s)自噬障碍中的作用。方法:HUVECs经培养传代分为3组:对照组、低剪切应力组(5 dyn/cm2)和正常剪切应力组(15 dyn/cm2)。在平板流动腔上对内皮细胞进行剪切应力处理,Western blot检测CSE蛋白水平,RT-PCR检测CSE的mRNA含量,荧光显微镜MDC染色观察自噬表泡,免疫荧光检测LC3表达,Western blot检测Beclin1\LC3\p62蛋白水平,以评估不同剪切应力下,诱导HUVECs自噬障碍过程中内源性H2 S生成的变化。接下来用CSE干扰siRNA及CSE过表达质粒分别转染HUVECs后,再分别用5/15 dyne/cm2处理1 h,测自噬表达情况。结果:WB结果显示,与正常剪切应力组相比,低剪切应力组CSE表达明显减少。 Beclin1及LC3表达减少,p62表达增高,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低剪切应力组LC3表达减少。提示低剪切应力组自噬障碍。结论:低剪切应力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存在自噬障碍,其与CSE表达降低相关。

  • 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株耐受与致敏并存的研究

    作者:刘辉;朱晓燕;孙卫民;徐仁宝

    目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衰竭(MODS)时血中出现多种炎症介质,一般认为这是白细胞致敏(primed)的结果.我们用巨噬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代表单克隆细胞水平耐受与致敏并存的细胞模型,并对其机制做了初步探讨.方法:巨噬细胞株RAW 264.7以不同刺激作用后测上清中TNF-α(L929杀伤活性)、NO(Griess反应)、IL-1(胸腺细胞增殖,MTT法)和细胞内游离浓度([Ca2+]i,用荧光显微镜成像系统,Frua-2负载).结果至少重复6次.结果及结论:10 ng/mL LPS预处理(pretreat)18 h,洗去,加入100 ng/mL LPS攻击(challenge) 24 h, TNF-α和NO分别由未预处理组的7.3±1.7 ng/mL和29.7±3.2 μmol/L减少到1.2±0.5 ng/mL和20.2±1.9 μmol/L(P<0.05),说明已诱导了耐受;同时,IL-1由未预处理组的0.50±0.02 pg/mL增至3.30±0.08 pg/mL(P<0.05),说明LPS耐受细胞也可出现高反应,即LPS预处理对TNF-α和NO来说是诱导耐受,而对IL-1来说却起到了致敏作用.10 ng/mL LPS预处理18 h后用15 μg/mL MDP、1 μmol/L fMLD、1 mg/mL酵母多糖及1 μg/mL PMA攻击,则NO分别由未预处理组的5.1±1.2、4.2±0.9、14.4±2.7和8.1±3.1 μmol/L增至16.9±2.5、12.9±1.9、18.8±3.1和26.4±3.8 μmol/L(均P<0.05);而TNF-α在酵母多糖组不变,在PMA组由未预处理组的3.8±0.7降至0.8±0.4 ng/mL(P<0.05).结论:LPS在同一细胞克隆确可同时诱导耐受和致敏,而判断耐受或致敏应由特定攻击条件和特定的检测指标决定.

  • 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作者:宋林;朱晓龙;裘聪;王月雯;赖蒽茵;孙益;Samson A.CHOW;余路阳

    目的:鸡尾酒疗法使得HIV阳性病人面对的临床挑战从免疫缺陷转移到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然而,鸡尾酒疗法在生理性血管生长中的作用并不清楚。本文研究了鸡尾酒疗法骨干药物———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 NRTIs)对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体外细胞生长检测研究内皮细胞的凋亡、增殖和迁移,体内耳部和胶栓模型研究血管/淋巴管生成, Western blot检测信号通路,免疫荧光显微镜技术检测膜受体内吞。结果:药理浓度下,3种不同类型的NRTIs药物( TDF、AZT和3TC)在体内和体外都可以通过影响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抑制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相对应的,NRTIs显著抑制了血管内皮中VEGFR2和FGFR1信号通路以及淋巴管内皮中VEGFR3信号通路,并且NRTI对受体酪氨酸激酶( RTK)信号通路的调控具有专一性。但是,3种NRTIs对RTK信号通路的负调控作用机制不同:AZT通过抑制RTK蛋白的成熟;而TDF和3TC则通过抑制RTK受体进入EEA1内吞小泡调控RTK的内吞。另一方面,我们发现NRTIs直接引起线粒体功能的紊乱,导致内皮细胞产生过量的线粒体来源ROS。线粒体ROS清除剂MnTMPyP可以有效逆转NRTIs导致的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的功能障碍。结论:NRTIs引起细胞线粒体中产生过量的ROS,从而损伤内皮细胞的RTK信号通路,终负向调控血管生成和淋巴管生成。

  • 硫代黄素T在皮肤淀粉样变染色的初步应用

    作者:李斌;张万鹏;韩建德

    目的:寻找硫代黄素T对皮肤淀粉样物质特殊染色的佳浓度.方法:在20例标本中分别用1%、0.5%、0.1%、0.05%硫代黄素T分别染色.结果:0.1%硫代黄素T对皮肤淀粉样物质染色效果较好.结论:0.1%硫代黄素T是显示淀粉样物质的一种良好方法.

  • KH34基因荧光表达质粒的构建

    作者:李德玲;刘欣;顾巍

    目的:构建KH34基因的荧光表达质粒。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KH34基因克隆入phage-UBC-flag-cherry载体,构建KH34的荧光表达质粒,并以该质粒转染293T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该质粒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成功构建了KH34的荧光表达质粒,并成功转染293T细胞。结论本实验成功构建了KH34的荧光表达质粒,转染后的293T细胞也具有明显的红色荧光,为后续分析KH34对细胞的功能影响奠定了基础。

  • 过氧化氢抑制三氧化二砷诱导的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凋亡

    作者:陆地;白晓春;刘斌;李秀梅;邓凡;李明;程宝鸾;罗深秋

    目的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三氧化二砷(As2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双染法荧光显微技术在检测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应用AsO3诱导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细胞株BJAB细胞凋亡,采用Hoechst 33342和碘化丙啶(PI)核染料双染法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细胞死亡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BJAB细胞经As2O3处理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大多数细胞出现细胞染色质凝集、核边集、核碎裂等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在低剂量(200μmo1/L)H2O2的影响下,抑制了As2O3诱导的细胞凋亡,降低细胞的死亡率;细胞的死亡方式由凋亡转变为核固缩性坏死,表现为既无凋亡的特征性改变,又非典型的细胞坏死,死亡细胞的细胞核呈固缩状态而非肿胀.结论低浓度(200μmol/L)H2O2可抑制临床治疗浓度的As2O3诱导的人类伯基特氏淋巴瘤BJAB细胞凋亡;双染法荧光显微镜技术不但可明确区分细胞凋亡及坏死,还可判断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并可进行定量分析,是一种良好的细胞凋亡检测方法.

  • 阿霉素在耐药株LoVo/Adr细胞内的摄入及分布特点

    作者:马强;张振书;钟世顺;赖卓胜

    目的观察阿霉素在耐药株LoVo/Adr细胞内的摄人及分布特点,探讨其耐药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阿霉素在细胞中的摄入;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阿霉素在细胞内的分布;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糖蛋白(P-gp)的表达.结果LoVo/Adr细胞内阿霉素含量显著低于LoVo细胞,且阿霉素在核区分布明显减少,相对在胞质中增多;而在敏感LoVo细胞中,阿霉素集中分布在核区,胞质中很少.加入维拉帕米后,不仅LoVo/Adr细胞对阿霉素的蓄积能力显著增强,而且可使阿霉素在LoVo/Adr细胞中的分布恢复到敏感状态.P-gp染色在LoVo细胞株均为阴性,而耐药株LoVo/Adr细胞膜呈强阳性.结论阿霉素在耐药细胞中不仅摄入减少,而且分布异常,主要与P-gp有关,P-gp是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 磁性纳米颗粒与核酸适配体在肿瘤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平秦榕;颜汝平;王剑松

    肿瘤(tumour)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随着疾病谱的改变,肿瘤对人类的威胁日益突出,肿瘤一旦形成,将不受生理调节,同时可破坏正常组织和器官,且易转移,切除后易复发,治疗困难。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肿瘤患者的预后和术后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肿瘤的诊断以CT、MRI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学改变为诊断依据[1]。传统的诊断方法常因病灶微小(微小肿瘤、原位癌、炎性癌等)或因取标本不当而发生漏诊。利用肿瘤标记物进行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后监测曾经是研究的热点,相关的基础研究报道很多,但由于检测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不够理想和费用高等原因,真正用于临床诊断的却为数不多[2]。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纳米材料技术的进步,筛选、制备肿瘤细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aptamer),作为与肿瘤细胞靶向、特异结合的分子探针,借助纳米材料--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载体,配合检测仪器或设备(如荧光显微镜、化学发光仪、流式细胞仪、核磁共振机等)进行体外肿瘤细胞筛选及体内肿瘤诊断的方法,已成为肿瘤诊断和术后复发监测研究的新热点。

  • 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通透性的变化

    作者:李宽新;李锋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脊髓完全性损伤后血脊膜屏障(blood-spinal cord barrier,BSCB)通透性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选用wistar大鼠48只,制作Allen氏脊髓打击模型(打击当量300 gcf),随机分为对照组(n=6)和脊髓损伤组(n=42),后者又根据伤后不同时间点分为2、8、24、48、72 h以及1、2周组,每组6只,再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只.A组从大鼠股静脉注射2%的伊文恩蓝(Evens blue,EB),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B组用干湿重法测定脊髓水肿变化情况.结果:随着脊髓损伤时间的延长,脊髓组织EB蓝染的范围逐渐增大,荧光光斑数量增加,强度增强,24~48 h达高峰,与脊髓组织内水肿时间一致,72 h后水肿逐渐减轻,其内开始出现坏死灶,1~2周可见明显大小不等的囊腔形成,未见EB蓝染.结论:脊髓损伤后BSCB的通透性增高,并在24~48 h达高峰,72 h后逐渐下降,1周后BSCB通透性明显减小.

  • 细胞凋亡在狼疮性肾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刘振翔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用免疫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查肾活检标本,几乎全部都有病变,称为狼疮性肾炎(LN),其病理表现复杂多样,因在多数LN肾组织中发现IgG型抗-DNA,因此过去认为循环DNA-抗-DNA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是LN的重要发病机制.

  • P-选择素靶向超声微泡与普通超声微泡粘附途径和效能的对比研究

    作者:纪丽景;杨莉;吴爵非;胡广全;谢佳佳;李军华;燕翼;宾建平

    目的 荧光显微镜直视下对比评价P-选择素靶向超声微泡与普通超声微泡在炎症内皮上的粘附途径和效能.方法 构建携荧光FITC、抗P-选择素单抗的靶向超声微泡(MBp)和携荧光FITC普通超声微泡(MB),随机经静脉弹丸式分别注入对照组(10只)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处理组(10只)的小鼠提睾肌炎症模型.同时,20高倍荧光显微镜观测5 min内两组不同微泡在提睾肌微血管中的粘附数量和粘附途径.结果 TNF-α处理组MBp粘附数量为(12±2.6)个/视野,而MB粘附数量为(3±1.2)个/视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TNF-α处理组MBp粘附数量分别为对照组MBp和MB的(6.4±1.7)倍和(9.9±2.1)倍(P<0.01).TNF-α处理组和对照组分别有(69.6±2.6)%和(56.6±25.4%)的MBp通过直接与内皮细胞结合实现粘附,而MB内皮粘附率仅为(24.6±23.3)%和(20.0±27.4)%.结论 与MB比较,MBp能高效、特异地粘附于炎症组织血管内皮上,应用其可有效评价血管内皮炎症反应或其他组织损伤.

  • 发夹DNA探针检测乙胺丁醇耐药结核杆菌embB基因306密码子突变研究

    作者:陈庆海;府伟灵;薛强;张雪;华兴;匡红

    目的:针对结核杆菌耐乙胺丁醇embB306codon位点,设计发夹DNA探针及其相应的单侧延长臂发夹DNA探针,建立发夹DNA探针芯片技术,并初步运用荧光显微镜观测探针与扩增产物杂交的荧光信号.方法:运用Beacon designer软件,设计embB基因包含306codon的发夹DNA探针及其相应的单侧延长臂发夹DNA探针,荧光显微镜检测embB306codon扩增片段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比较扩增产物测序结果.结果:通过荧光显微镜观测到结核标准株及embB306codon突变株PCR产物与探针杂交后荧光信号存在显著差异;33株耐乙胺丁醇组与10株H37RV标准株对照组荧光信号强度比较,耐乙胺丁醇组embB306codon突变检出率为66%,测序法突变检出率为69%.结论:embB306codon点突变是结核杆菌耐乙胺丁醇的主要原因;发夹DNA探针芯片技术可以有效检测单碱基靶点突变;应用荧光显微镜可以高灵敏地观测荧光芯片杂交靶点.

119 条记录 5/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