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st@casipm.ac.cn
  • 曾用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科学技术》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基于工艺改进的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研究

    作者:陈彦;张振海;王丽静;王绪颖;贾晓斌

    目的:在工艺改进的基础上精简痛经宝颗粒处方.方法:按痛经宝颗粒组成药物的功效对原处方进行拆方,并对原方中部分药物提取工艺进行改进,以小鼠镇痛模型和出凝血模型为评价指标进行各拆方与原制剂药效的比较.结果:痛经宝颗粒处方精简为4味药,由当归、延胡索、肉桂和木香组成.结论:痛经宝精简方保持了原制剂的镇痛作用,降低了原制剂出血多的副作用,处方精简后有利于对其进行深度的二次开发.

  • 基于TCMGIS-I的金莲花数值区划研究

    作者:索风梅;丁万隆;陈士林

    目的:分析金莲花的适宜产地.方法:以河北省围场县为点县,运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I)分析了金莲花的全国适宜产地.结果:按金莲花生长所需要的气候、土壤条件分析,其主要适宜产区集中分布在河北北部及与其接壤的内蒙古南部地区,华东、华南地区没有适宜区.结论:系统分析结果对合理发展金莲花生产,认识金莲花道地产地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考察超微粉碎过程对细辛挥发油的影响

    作者:朱盈;王玉蓉;杨玉芬;盖国胜

    目的:通过确定细辛超微粉体制备工艺,探讨了粉碎过程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以细辛粉末粒径分布D90及D50值为指标,初步筛选出细辛超微粉碎工艺佳时间;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细辛细粉和不同粒径超微粉中甲基丁香酚及黄樟醚的含量.采用红外光谱法观测超微粉碎前后细辛化学成分的变化.结果:振动磨粉碎可实现细辛药材的细胞破壁;于低温下粉碎未造成细辛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振动粉碎6min时甲基丁香酚含量高,振动粉碎12min时黄樟醚含量高,细辛经超微粉碎后其成分未发生变化.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超微粉碎工艺适用于细辛粉末的制备.

  • 均匀设计优化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作者:孙海峰;孙慧峰;郭冷秋;郭雪莹;曹玲;李建武

    目的:优化桦褐孔菌多糖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均匀设计分别对影响提取和醉沉的因素进行优化.结果:佳提取工艺为固液比1:15,提取时间90min,提取次数2次.佳醇沉工艺为生药浓度1.0g·mL-1,乙醇终浓度65%.结论:优化的桦褐孔菌多糖提取工艺和醇沉工艺经济、稳定、合理可行.

  • 甘草化学成分及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机理

    作者:刘萍;王平

    本文围绕甘草中三萜皂苷类、黄酮类、多糖和香豆素类成分及这些成分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草有效成分对心血管系统有广泛的治疗作用,其机理与杭心律失常、抗氧化、杭缺血缺氧、调血脂有关.

  • 基于药理作用的中药组分功效预测研究

    作者:王梅;张培;王耘;郑虎占;乔延江

    目的:应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在中药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贝叶斯网络研究中药补肾、活血等功效与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对中药组分进行了功效预测.结果:建立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合理地表达了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并且中药组分的预测结果与原饮片功效基本一致.结论:利用贝叶斯网络建立的功效与药理作用关系模型可用于中药组分功效的预测,对中药及中药组分功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茵陈四逆汤对阴黄证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研究

    作者:佟欣;王喜军;孙晖

    目的:建立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系统评价茵陈四逆汤对大黄、乙醇、α-异硫氰酸茶酯(ANIT)三因素复合诱导的大鼠阴黄证的治疗作用.方法: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恢复组、茵陈四逆汤低剂量组、茵陈四逆汤中剂量组、茵陈四逆汤高剂量组、阳性药对照组.观察大鼠一般生物学状态,检测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L-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总胆汁酸(TAB)、血清白介素2(IL-2)的活性和效价以及环磷酸腺苷与环磷酸鸟苷比值(cAMP/cGMP ),同时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病理学情况.结果:阴黄证大鼠出现明显阳虚表现.模型组、模型恢复组ALT,AST,ALP,γ-GT,TB,DB,TAB,IL-2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及模型恢复组比下降显著(P<0.01);模型组、模型恢复组cAMP/cGMP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组cAMP/cGMP比值与模型组及模型恢复组比升高显著(P<0.01).同时,组织病理学也得出上述相同的结论.结论:茵陈四逆汤对阴黄证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 健康及体质辨识的四诊合参研究

    作者:王晶;杨学智;朱庆文;董晓英;李海燕;郭宙;牛欣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医学界逐渐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因此,如何客观、准确的评鉴健康及其相关评价指标的确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医独特的四诊合参、辫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体系注重人体由阴阳、气血津液的盛衰虚实变化导致的个体差异.其差异性与其体质密切相关,是健康评价的途径之一.在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者中进行健康状态评枯及体质辫识,可使受试者全面、清楚的了解自身体质特征,对其日常养生保健及疾病预防起着重要作用.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疗系统以其数字化、客观化的独特优势,准确高效的获取受试者信息,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评估时诊断信息进行自动提取与识别.该系统将成为中医诊断及健康评估的重要环节.

  • 中医四诊合参辅助诊断关键技术的数字化、量化研究

    作者:牛欣;杨学智;朱庆文;李海燕;马良宵;牛婷立;郭宙;董晓英

    本文就推动和发展中医特色的主客观辫识及辅助诊断技术两者合一的数字化、量化、规范化、标准化创新性研究,以及所形成的原创和独立地知识产权进行了概述.同时介绍了现有的单一诊断信息提取识别设备和两种以上多诊合参设备的研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成果在临床应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 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寻求中医治疗的问卷调查

    作者:王建彬;杨宇飞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及西医治疗完成后仍坚持中医治疗的目的,以及对中医药治疗的态度和满意度.方法:选取2009年3月1日-2009年6月30日期间来西苑医院肿瘤科门诊就诊的结直肠癌根治术后病理分期为Ⅱ,Ⅲ期的患者,在复诊时口头征得患者的同意后发给自拟的结构式调查问卷.结果:在128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107份问卷纳入统计.在手术以后,有70%的患者选择了在术后1年内开始中医药治疗;经等级相关分析,寻求中医治疗的目的与开始中医治疗距手术的时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0);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治疗后,约90%的受访者对治疗表示满意.结论:患者看中医的目的随术后时间不同而变化,术后1年内多是为了减轻放化疗副作用,术后1年以后开始中医治疗的较多的目的是防复发转移.绝大多数患者对近期中医药治疗的疗效都表示满意,对远期的抗复发转移充满信心.

  • SM-1A中医四脉脉诊仪脉象诊断准确性的评价

    作者:胡镜清;赵婷;徐贵成;吴烈;寇秋爱;庄红;李振华;宿明良;张广福

    目的: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脉象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应用诊断性试验设计,评价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120例受试者溢脉、聚脉、韧脉、紊脉4种基本脉象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的一致性及其自身重复性.结果:与中医专家脉诊结果对照,SM-1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对溢脉、聚脉、韧脉、紊脉的诊断敏感度分别为0.859,0.945,0.957和0.898;特异度分别为0.875,0.8,0.907和0.833; Kappa值分别为0.733,0.631,0.763和0.549;正确率为0.867,0.933,0.917和0.892;Youden指数分别为0.734,0.745,0.864和0.731.其自身两次重复诊断的完全符合率为81.7%.结论:SM-IA中医四脉脉诊测量仪可以较为准确地进行四脉诊断,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 脉诊仪 诊断性试验
  • 针刺手法参数聚类分析与研究

    作者:胡银娥;杨华元;刘堂义

    针刺手法是决定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以针刺手法仿真采集系统获取的专家针刺手法数据为基础,根据针刺手法的特点,研究以针刺手法参数分析为核心的聚类算法,设计和实现针刺手法参数的聚类分析软件,从而对针刺手法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的探索研究,并探讨针刺手法的内部规律,希望藉此为针刺手法的定量化、规范化及标准化的研究莫定理论基础.

  • 利用文本挖掘技术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与冠心病异病同证的科学基础

    作者:丁晓蓉;查青林;吕爱平

    利用已有结果进行总结是中医证候现代研究的重要内容,文本挖掘技术的应用为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异病同证"指不同的疾病可以出现相同的证候,故可以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其物质基础也会有相同的地方.本研究选择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冠心病这两种在临床上可以出现相同证候、在Medline数据库中拥有大量文献的复杂性疾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McSH主题词挖掘技术,对这两种疾病潜在的共性生物学网络进行探寻,进而帮助理解和研究两种疾病具有相同"证候"的可能的共性生物学基础.

  •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明;朱邦贤;周强

    中医疾病分类体系是中医疾病术语标准化的基础性框架.当代中医药界时中医疾病分类体系的研究和重视程度不高,近年来鲜见专题讨论.已颁布的中医药学国家标准,与国际医学标准化的进展相比较,其疾病分类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及稳定性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分析中医疾病分类特点,在遵循国家卫生行业标准付医学术语分类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医学术语标准的分类原则,对中医疾病术语的标准化及其分类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 基于药物代谢组的中药十八反研究

    作者:王宇光;马增春;梁乾德;刘明;陆倍倍;谭洪玲;肖成荣;高月;张伯礼

    "十八反"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今临床医家用药配伍禁忌的核心内容,几千年来指导和影响着中医临床安全用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中药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而"十八反"则是目前中药安全性研究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十八反"中药反与不反的客观界定及其科学本质的阐明,对完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体系具有重大意义.细胞色素P450酶作为人体重要的I相药物代谢酶系统,对药物代谢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影响.中药以合并用药为主且其中许多成分或许为P450酶的底物、诱导剂或抑制剂,因此有可能存在基于P450酶的中药相互作用.本课题组将现代药理学中药物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P450酶引入中药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十八反中各组药物与药物代谢酶的关系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揭示一类基于药物代谢酶的中药相互作用模式,阐明中药配伍产生相反作用的分子机制和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了实验依据.

  • 以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为靶标的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天然产物及衍生物的筛选与机制研究

    作者:杨静玉;陈国良;吴春福

    脑内小胶质细胞的活化贯穿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已经成为防治此类疾病的重要策略.本文对近年来本课题组在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姜黄素及其衍生物、人参皂苷等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思路与策略

    作者:许海玉;唐仕欢;陈建新;李德凤;陈畅;杨洪军;刘昌孝

    中药药效物质组合与药效活性的关联性即"组效关系"是中药现代研究的关健科学问题之一.本文提出了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组效关系"研究的基本策略,即基于药物代谢物组学的有效成分辫识,基于代谢组学的有效成分组合的药效活性评价,基于系统建模的有效成分组合与药效活性之间关联性分析.该策略的提出,对于创新中药质量评价模式、阐释方剂配伍规律、创制组分中药具有重要意义.

  •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涂瑶生;毕晓黎;罗文汇

    概述了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从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研究10余年来的主要成果,包括对中药配方颗粒原料药材、中间品和成品的质量控制研究,以及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情况.

  • 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

    作者:匡海学;王艳宏;王秋红;杨炳友;程伟

    中药性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为了真正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准确把握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本文建立了基于中药性味可拆分性和可组合性的中药性味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明确了"中药性味拆分组分"、"中药性味组分"、"中药性味物质基础"、"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以及"中药性味组分组合"等新概念,对文献、药物选择、"中药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与各拆分组分的化学表征、中药性味药理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性味归属、中药性味组分的可组合性、实验研究数据及资料的整理、分析与应用等与中药性味理论研究新模式的实践相关问题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够为开展中药药性理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作者:王鹏;王振国;欧阳兵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 荜茇及其有效成分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

    作者:麻春杰;领小;博日吉汗格日勒图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荜茇及其有效成分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认为荜茇及其有效成分胡椒碱、荜茇宁等具有显著的降血脂作用,特别是荜茇宁不仅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显著,而且毒性极低,是极具开发前景的降脂化合物.荜茇宁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肝脏LDLR基因表达,降低ApoB基因表达而起到降脂作用;通过调节脂代谢紊乱、增强抗氧化酶类活性、减轻脂质过氧化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主动脉LOX-1和VCAM-1基因表达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新医药学与转化医学

    作者:罗国安;王义明;梁琼麟;谢媛媛;范雪梅

    本文通过对转化医学的提出背景、发展目标、研究路线图的系统介绍和对东、西方医学体系的差异及趋势分析,较全面地阐述了转化医学时新医药学发展所带来的启示.中医药学的优势在于具有整体观、系统论的指导思想;强调天人合一,调节平衡;采用中药复方来进行个体化治疗等特点.但中医药学在现代化道路上尚需解决若干关键科学问题:中医药如何从限于自己解释自己的封闭系统转化成能容纳百川的开放系统;如何实现和其他现代科学(如系统生物学等)之间的结合、整合、融合;如何体现现代的科学模式、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即用数据(Data)来表现,而不是用语言(Word)来表现等.尽管东西方医学体系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的趋势已经出现,我们应有意识的实现东、西方医学的结合、整合、融合并上升为21世纪的新医药学.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基本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医药不分家的一体化研究,具有药物系统针对生命系统的"系统-系统"相互作用特性;②临床诊断具有"病证结合"的整体表达模式,即包含了中医证候量化指标、西医病理生化指标及影像学指标和临床系统生物学发现的生物标志物(基因、蛋白质、代谢物);③方、病、证对应的临床治疗模式,即针对"病证结合"的人体系统,用药形式是复方药物,达到"方、病、证对应,整体治疗,系统调节"的目标;④新药研发模式是"医生参与、医药结合",走"临床一动物一临床"的研发途径;⑤复方药物和人体两个系统的表征能采用整体表征和局部特征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测定相结合等模式.

  • 关国授权的全球传统医药专利分析

    作者:傅俊英;曹燕

    目的:了解世界传统医药专利的分布,加强中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方法:以ISTIC-美国专利分析数据库的授权专利为数据源,利用专利计量方法,研究全球传统医药的授权专利情况.结果:共检索到授权专利5335件.1976-1990年为专利授权的萌芽阶段,1991-1996年为缓慢增长阶段,1997年开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并在2002年达到峰值446件后呈现下降趋势.美国、日本、法国、印度和德国获得了较多专利授权,中国排名第10位.印度的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是获得多专利授权的机构.美国的传统医药专利发明人多,而中国香港的Cheung,Ling Yuk发明的专利数居世界第5位.传统医药相关专利具体涉及含有植物材料的生物杀灭剂、害虫驱避剂或引诱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及作为活性组分的未明成分植物材料或植物提取物.结论: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医药历史,并有系统的中医药现代教育、临床和科研体系,但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和途径亟待加强.

  • 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

    作者:陈修平;钟章锋;徐曾涛;燕茹;李澎涛;王一涛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动学)研究是近年来兴起的中药研究的新领域,研究了一些中药和复方,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假说,但总体上尚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地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与评述了中药药动学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中药药动学的概念、中药药动学研究的特点与难点,从而提出了基于药效物质基础的中药药动学研究模式的设想.

  •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中药集散地到现代中药产业集群进路

    作者:刘霁堂;贺莲;黄松;陈建南;赖小平

    基于自组织理论比较传统中药集散地和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结构、功能特征,指出传统中药集散地是前自组织系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是自组织系统,由此阐述从传统中药集散地生成现代中药产业集群的路径及策略.

  • 从转换医学的角度谈谈银屑平颗粒的开发研究

    作者:周爱香;李洪梅;李小芹;孙建辉

    转换医学是要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在实验室到病房之间架起一条快速通道.银屑平颗粒的开发研究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理念,其来源于临床经验方,经过基础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终的目标是将其开发为新药,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 发现·辨识·优化——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

    作者:杨洪军;雷燕;唐仕欢;陈建新;许海玉;李韶菁;陈畅;黄璐琦

    中药新药设计在中药新药研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提升新药创制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围绕"组效关系",提出了中药新药设计的概念、研究框架及技术方法,将处方发现、成分辫识和组方优化作为中药新药设计的核心与关键,以期为中药新药创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 戊己丸不同配伍组方体内对CYP1A2酶活性的影响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翁小刚;李玉洁;杨庆;梁日欣;王怡薇;刘晓霓;韩晓;隋峰;陈颖;朱晓新

    目的:研究戊己丸不同配比方对大鼠体内CYPIA2酶活性的影响,从药动学角度探讨戊己丸配伍机理,为临床优化给药提供借鉴.方法:以非那西丁为CYP1A2酶活性研究探针药,HPLC测定大鼠体内非那西丁及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的血药浓度变化,间接反映CYPIA2酶活性的大小;以正交法设计戊己丸3因素3水平交互的9个实验点,考察所选取实验点对应的9种戊己九配比方对CYPIA2酶活性的不同影响.结果:9种戊己丸配比复方,组成戊己丸的黄连、吴茱萸、白芍3单味药及对照组动物中,CYPIA2酶活性从高到低依次为:8#方、白芍、9#方、7#方、6#方、1#方、2#方、4#方、对照组、3#方、黄连、吴茱萸,5#方;随着复方中黄连剂量水平的增大,酶活性呈增高趋势,复方中引入小、中剂量水平的吴茱艾或白芍可以增高CYPIA2酶活性,但高剂量吴助于或白芍对CYPIA2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结论:戊己丸各因素水平变化均可能对CYP1A2酶活性造成影响,此种影响有可能是戊己丸药效学差异的原因之一;根据本实验结果可以优化戊己丸的临床应用.

  • 转化理念指导下的芍药甘草汤抗炎止痛实验研究

    作者:隋峰;李兰芳;李珊;郭淑英;霍海如;姜廷良

    目的:揭示芍药与甘草的配伍机理,评价芍药、甘草以及芍甘1:1组对佐剂性关节炎的疗效和药效学特征.方法:采用完全佛氏佐剂复制大鼠关节炎模型,分别给予芍药、甘草以及芍药甘草汤灌胃治疗,观察并分析大鼠的行为学、足温、痛阈以及关节肿胀度的变化.结果:大鼠注射完全佛氏佐剂后,体重明显减轻,足温升高,痛阈降低,关节肿胀明显;各给药组对上述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逆转作用,尤以芍甘1:1组为明显.结论:芍药、甘草以及芍药甘草汤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且以芍药和甘草配伍组效果佳.

  • 代谢指纹谱用于丹参活性成分的分析与筛选

    作者:吴曦;罗碧容;袁文杰;于凤娇;孔亮;李伟;李微;雷小元;邹汉法

    建立了以SD大鼠肝匀浆作为体外代谢方法,并结合HPLC-DAD-MS分析手段作为代谢指纹谱平台,在此基础上,对单味中药丹参进行体外代谢,采用HPLC-DAD-MS辅以MALDI-TOF-MS 对代谢前后的指纹语差异与相似性进行比较,结合抑菌、血凝体外药理实验测定丹参提取物及其代谢物、3种主要成分的活性.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和血凝活性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丹参代谢物活性均高于其提取物.通过考察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ⅡA的抑菌活性与血凝活性,并结合体外肝匀浆代谢实验,解释了其中的原因:丹参抑制大肠杆菌活性增高是因为隐丹参酮代谢转化为抑制率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丹参提取物血凝活性在代谢后升高的原因是由于隐丹参酮谢转化为血凝活性更高的丹参酮ⅡA引起的.

  • 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与创新

    作者:张村;李丽;肖永庆

    本文从转化医学的角度,探讨了中药炮制学科的主要任务、研究方向,以及炮制学科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健问题;以继承与创新并重为原则,推动基础科研创新与产业创新共同发展,保证饮片临床合理应用,促进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是推动炮制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

  • 转化医学与创新中药研究

    作者:肖红斌;刘艳秋

    转化医学是将墓础生物医药的成果和技术快速转化并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基础与临床双向互动(BtoB)的一门新学科.中药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正处于从传统中药经过中药现代化到创新中药的发展阶段,继承与创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是创新中药的核心思想.这与转化医学BtoB的研究模式关系十分密切.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医药理论指导的优势和中药整体调节的特色,探求还原与整合结合的思路和方法对于中药新药创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基于蛋白质组学、肽组学的中药动物药活性组分的研究

    作者:靳艳;刘晓艳;邹汉法

    动物药是我国传统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组成复杂,分离较困难,与植物药相比动物药的研究相对落后.动物药组成中蛋白质占很大比例,目前已从动物药中发现许多蛋白质和多肤类活性组分.蛋白质组学、肤组学技术是快速发展的大规模表征蛋白质、肽的技术,借助蛋白质组学、肽组学快速、高效的特点,将蛋白质组学、肽组学技术应用于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研究是动物药新的研究方向.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应用蛋白质组学和肤组学技术研究动物药中蛋白质和肽类活性组分的进展.

  • 转化医学与中药资源研究

    作者:袁媛;黄璐琦;陈畅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的源头和基础,在中药资源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概念,它在研究策略、研究方向、研究手段等方面与中药资源研究具有相似的特征.本文对中药资源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转化医学理念、技术、方法提出有望取得突破的研究领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5 07 08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