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st@casipm.ac.cn
  • 曾用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科学技术》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代谢组学技术在多组分中药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

    作者:王守丽;黄凤杰;郑晓皎;陈天璐

    传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单一或者几种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多效应等特点决定了其药代动力学的复杂性.药代动力学研究的片面性将限制人们对中药、复方制剂的药理和毒理认识的准确性,已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瓶颈之一.代谢组学技术依托先进的高通量测试平台和多种大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同时获得并分析数百种甚至数千种小分子物质的波动情况,为复杂组分的PK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本文综述了2010年以来多组分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介绍了代谢组学技术在其中的成功应用,重点介绍了两种新的整合了代谢组学和传统PK思想的中药方证代谢组学和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策略(Polypharmacokinetics,Poly-PK),并展望了两种研究策略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发展前景和所面临的技术挑战.

  • 日本医蛭的研究进展

    作者:石萍;鲁增辉;曾纬;陈仕江

    日本医蛭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唯一吸食动物血液的水蛭药材品种,具有极强的抗凝血酶活性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现阶段对日本医蛭的研究十分匮乏,不利于日本医蛭资源繁育及开发利用.本研究综合国内外日本医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日本医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利用中药材资源提供数据和参考.

  • 348例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证型与脉图参数的相关研究

    作者:梁颖瑜;王忆勤;燕海霞;沈邹影;郝一鸣;徐琎;郭睿;钱鹏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不同中医证型的脉图参数,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及疗效评价指标.方法:34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分为肺气虚组、风热犯肺组、痰湿阻肺组、痰热壅肺组、风寒犯肺组共5组,65例健康幼儿作为对照组,应用Z-BOX脉象仪检测各受试者脉图参数,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易感儿组h1、h3k、h5、t、h4/h1降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气虚组h1、h3、h4、h5降低;风热犯肺组h4、h5、t、w、h3/h1、h4/h1、h5/h1降低;痰热壅肺组h1、h3、h4、h5、t、w、h3/h1、h4/h1降低;风寒犯肺组h5、t、h5/h1降低.与肺气虚组比较:风热犯肺组h1升高;风热犯肺组w、h3/h1、h5/h1、w/t降低;痰湿阻肺组h1升高;痰热壅肺组w、h3/h1降低;风寒犯肺组h5/h1降低.与风热犯肺组比较:痰湿阻肺组t、w、h5/h1升高;痰热壅肺组h1、h3降低.与痰湿阻肺组比较:痰热壅肺组h3 h4、t、w降低;风寒犯肺组t降低.结论:脉图参数可为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 双夏汤改善老年果蝇片段式睡眠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席苑;张琦;田艳;张志千;庚迪;林宏英;孙毅坤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双夏汤水煎液冻干粉对正常雌性老年果蝇片段式睡眠活动的改善作用.方法:以果蝇为模式生物,使用果蝇自主活动监测软件对果蝇的自主活动进行监测,探究双夏汤对老年果蝇片段式睡眠的调节.结果:双夏汤冻干粉的佳给药浓度为2.5%,佳给药天数为4天.相比于正常对照组,双夏汤给药组、阳性药组的35日龄处女蝇睡眠时间均有所延长.但阳性药主要影响其白天的睡眠行为,双夏汤则显著影响其夜晚的睡眠行为,延长片段睡眠时间.结论:双夏汤水煎液冻干粉能有效改善年老果蝇的片段式睡眠,相比于阳性药,在治疗夜间间歇性失眠的同时,并未显著影响果蝇白天的活动,双夏汤可能更有助于果蝇睡眠-觉醒节律的调节.

  • 基于黄芪汤益气效应解析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虚损”病机理论

    作者:张华;刘平

    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是中医准确认识疾病、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引领中医学术发展的关键基础理论问题.基于课题组前期对肝硬化“虚损生积”病机认识以及从方剂效应探析中医病机理论病理特点的研究思路,以黄芪汤为载体开展的系统基础与临床研究发现,“益气补虚”黄芪汤可显著改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的肝组织学病理变化,减轻肝细胞坏死,改善肝细胞功能,促进早期肝硬化组织学的逆转.黄芪与甘草协同增效的作用机制在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TGF)β1生成及信号转导,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活化及细胞外基质的生成.本文为乙肝肝硬化等慢性肝病的虚损病机理论提供了临床及实验依据,深化和丰富了中医对肝硬化虚损病机中气虚为先的认识;提示气虚与细胞形质转化及其功能的病变有关,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临床疗效提供了治法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依据.

  • 黄芩中4种黄酮的抗肿瘤细胞株活性比较

    作者:何耀昌;薛红

    目的:汉黄芩苷、汉黄芩素、黄芩苷及黄芩素是黄芩的主要成分.对前三种黄酮的抗癌活性文献有不同的报导.方法:本研究比较了4种黄酮在相同浓度下对4个肿瘤细胞株24 h及48 h存活率的影响.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汉黄芩素对4种细胞株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48 h半抑制浓度分别为97.9 μM(肺腺癌A549)、15.3 μM(子宫颈癌HeLa)、147 μM(肝细胞癌HepG2)及104 μM(乳腺癌MCF-7).其相应的糖化物,汉黄芩苷对4种细胞均未显示抑制.黄芩素抑制HeLa细胞,而糖化的黄芩苷抑制HepG2,且对MCF-7显示刺激作用.结论:以上结果显示,汉黄芩素在4种主要黄芩黄酮中具有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效能,而其他3种黄酮的抗肿瘤作用并不一致,黄芩苷甚至促进个别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因此,黄酮抗癌作用的研究及可能的临床应用更应在单体水平进行.

  • 糖耐康颗粒干预糖尿病患者前期糖耐量异常临床观察

    作者:王海焱;刘铜华;姜月滢;宋亚南;汪洁莲

    目的:糖调节受损阶段是糖尿病发生过程的必经阶段,在不经干预的前提下,有近四分之一到患者在4-7年内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治疗在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考察糖耐康颗粒对2型糖尿病前期的疗效.方法:记录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年龄、病程、性别、中医症状积分等,检测病人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在低糖低盐饮食及合理运动的健康宣教的情况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治疗组43例,以双盲给药,分别以模拟糖耐康安慰剂颗粒与糖耐康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4例,疗程为3个月.3个月后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等指标考察二者疗效.结果:糖耐康颗粒无论在患者治疗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及血糖复常率方面均优于安慰剂,且服用糖耐康颗粒物无肝肾功能等损伤.结论:糖耐康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 以肿瘤坏死因子α转基因小鼠为类风湿关节炎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腾腾;徐浩;王拥军;施杞;梁倩倩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疾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过表达在本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介导了多种炎症因子的表达.目前抗TNF药物已广泛应用于RA临床.过表达人TNF-a的转基因小鼠可出现类似RA的病理表现:起病缓慢、发病率高、模型稳定.因此,TNF转基因(TNF-Tg)小鼠模型在RA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已广泛应用于RA的诊疗技术和病理机制研究,尤其是淋巴管功能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本文针对该模型小鼠的生理病理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的研究现状

    作者:齐晓凤;王腾腾;梁倩倩;徐浩;施杞;王拥军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高发于中老年人的慢性关节疾病,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古代文献中已有较多关于该病的记载,但是目前KOA的中医证候分型仍有较大争议,而且不同地区的证型分布也存在流行病学差异.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疾病证候本质研究,发现KOA不同证型存在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本文主要对KOA的中医证型研究情况进行简要综述.

  • 近红外光谱吲哚菁绿成像系统在关节炎小鼠淋巴回流功能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徐浩;王腾腾;齐晓凤;王琼;张利;邢联平;施杞;王拥军;梁倩倩

    目的:本文建立了近红外光谱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成像技术平台,通过类风湿关节炎TNF-Tg小鼠模型和手术诱导骨性关节炎小鼠模型,验证了技术平台检测淋巴回流功能的成像质量与稳定性,为筛选中药复方与中药单体调控淋巴回流功能防治关节炎的动物体内研究提供技术平台.方法:采用TNF-tg小鼠和手术诱导骨性关节炎小鼠模型,采用近红外光谱ICG成像系统检测类风湿关节炎小鼠模型的下肢淋巴回流功能,手术诱导骨性关节炎小鼠模型的膝关节淋巴回流功能.结果:淋巴回流功能检测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TNF-Tg组的下肢淋巴回流清除率明显下降;Control组小鼠下肢淋巴管收缩脉冲值为1.12±0.27个/min,与之相比,TNF-Tg组检测不到明显的收缩脉冲值;与Sham组相比,OA组的膝关节淋巴回流清除率明显下降.结论:本文建立的近红外光谱-ICG成像系统可以为评价动物体内淋巴回流功能实验研究,筛选治疗关节炎有效的中药复方,小分子化合物提供良好的工作平台.

  • 淋巴回流功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性及中医药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王腾腾;施杞;王拥军;梁倩倩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系统性和自身免疫性的炎症性关节疾病,以发病率高、难治愈为特征.如果治疗不当,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炎症刺激关节周围组织和局部转运淋巴结的淋巴管增生的同时,也会造成集合淋巴管结构和功能异常,并导致关节周围淋巴回流功能障碍.类风湿关节炎炎症下淋巴管回流功能障碍,促进淋巴回流,减轻关节炎症的观点,与中医“痹”证“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观点相一致.另外,中药复方独活寄生汤可以改善淋巴回流功能,促进淋巴管生成,减轻关节炎症.中药有效组分阿魏酸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减轻一氧化氮对淋巴管平滑肌细胞的损伤,改善慢性炎症下的淋巴回流功能,从而减轻关节炎症.有效组份三七总皂苷可以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产生VEGF-C促进淋巴管生成.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起蠲痹作用的中医药很有可能通过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本文回顾了淋巴回流功能与炎症性关节炎相关性,讨论现阶段中医药调控淋巴回流功能改善炎症性关节炎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新的思路,为基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方向,为中医痹证理论提供新的解释.

  • 类风湿性关节炎之“痹”证外邪的现代理解

    作者:许崇卿;齐晓凤;施杞;王拥军;梁倩倩

    中医所称之痹症,即现代医学所指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以肢体的肿胀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畸变、僵硬板滞以及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结合文献资料进行综述,探讨外邪在现代医学中的相关因素、外邪侵袭人体的发病机理以及中医药的治疗机制,在现代生物学层面上,从气候环境和病原微生物这两个角度对外邪进行阐述和理解,使中、西医关于痹证的认识相结合,让中医古老的理论在今天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以更科学的方式剖析痹证的发病和治疗,同时也为国内其他领域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的参考.

  • 二陈加桃红四物汤改善类风湿关节炎的机理研究

    作者:王腾腾;赵永见;陈岩;李金龙;王拥军;施杞;梁倩倩;徐浩

    目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累及全身小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前期研究发现,充足的淋巴回流功能有利于RA的恢复.本文主要探讨二陈加桃红四物汤治疗本病的疗效及其对淋巴管回流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10周龄TNF转基因(TNF-Tg)小鼠为模型,以二陈加桃红四物汤灌胃治疗12周,并选取同窝野生型小鼠作对照,采用Micro-CT观测小鼠的踝关节骨量,采用近红外-吲哚菁绿系统检测小鼠下肢淋巴管功能.结果:Micro-CT三维成像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NF-Tg组可见明显的骨质破坏,踝关节结构严重受损.二陈加桃红四物汤治疗后,骨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淋巴管回流功能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TNF-Tg组的淋巴管清除率明显下降;与TNF-Tg组相比,二陈加四物汤可促使受损的淋巴功能恢复.与对照组小鼠相比,TNF-Tg组的Pulse值明显下降,与TNF-Tg组相比,二陈加桃红四物汤可促进Pulse值明显升高.结论:二陈加桃红四物汤可以有效促进TNF转基因小鼠模型下肢的淋巴回流功能,从而缓解关节炎症,保护骨组织免受侵蚀.

  • 三七无公害栽培体系的探讨

    作者:董林林;谷利婷;徐江;陈中坚;魏富刚;余育启;陈士林

    三七是中国传统中药材,其栽培历史悠久,但在栽培过程中存在的农残高、病虫害重、连作障碍严重等问题阻碍了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无公害栽培是保障三七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本研究概述了三七无公害栽培的主要环节,包括:基于药用植物全球产地适宜性分析建立三七选地标准,通过合理轮作和土壤消毒建立三七综合土壤改良措施,建立新品种选育、水光肥一体化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的规范栽培体系.此外,开展三七野生抚育模式、分子标记辅助三七新品种选育、建立综合的病虫害防治平台,可以有效的完善三七无公害栽培体系,进而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参“大补元气”中医及生物学内涵研究

    作者:孙立伟;李香艳;赵大庆

    人参是“百草之王”,能够大补元气、回阳救逆,且作为治疗虚劳补益第一要药应用至今,然而其“大补元气”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虽然,现代研究发现人参皂苷、多糖等具有抗疲劳、增强免疫力、抗衰老、抗肿瘤、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药理作用,但其现代药理作用与传统功效的内在联系还不清楚,且缺乏科学的阐释.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工作,对人参传统功效的中医学内涵及应用、现代研究进展及展望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更深入研究人参传统功效的科学内涵及诠释其临床药效机制提供参考.

  • 人参抗菌蛋白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佳雯;刘美辰;张丽轩;赵大庆;赵雨

    人参是驰名中外的名贵中药材,具有较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人参病害成为人参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参抗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目前已发现的人参抗菌蛋白有脂质转运蛋白、亲环素、防御素以及PR-4和PR-10等,对人参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为人参病害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 人参美容护肤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作者:姜锐;孙立伟;赵大庆

    人参作为中国传统的美容护肤佳品,是目前使用为广泛的植物化妆品原料.本文结合本课题组近5年的研究工作,介绍人参在历代经典医书上的美容及治疗损容性疾病的功效,汇总了人参美容护肤活性物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归纳总结了人参在中国化妆品中的应用现状,为人参及其化妆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农田栽参的研究进展及优势分析

    作者:牛玮浩;徐江;董林林;李西文;张连娟;陈士林

    农田栽参是生态友好型人参栽培模式,可以保障人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对农田栽参中土壤改良和栽参技术进行了综述,探讨了物理消毒、化学消毒、施肥改土、绿肥回田的措施对参地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并且介绍了人参栽培的新品种,阐述中国与日韩两国在人参栽培模式方面的差异及人参栽培过程中发现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策略.本研究对农田栽参模式的推广具有指导意义,为人参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 三七药材及饮片农药残留与重金属含量限量标准研究

    作者:王勇;余育启;陈士林;陈中坚;魏富刚;董林林;向桂林;王碧

    本文对中药材三七的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为无公害品质三七药材及饮片判定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通过市场随机采购、三七产区基地采样、互联网购买的方法,收集三七样品100份,委托第三方权威检测机构完成203项农药残留量及4项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并参照日本、韩国、美国及欧盟相关标准进行分析与总结.本研究确定了使用频率高、检出率高的25项农药种类、4项重金属的限量指标.在现有三七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限量指标,作为无公害品质三七的判定依据,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 托品烷生物碱生物合成与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作者:强玮;范雨芳;廖志华

    托品烷生物碱是医药史上古老的一类药物,常用的有莨菪碱(或其外消旋体阿托品)和东莨菪碱,它们都具有显著的抗胆碱活性,在现代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目前,市场上托品烷生物碱的供应完全依赖植物提取,但药源植物中生物碱含量往往较低,培育高含量托品烷生物碱的药源植物成为领域内共同追求的目标,利用生物技术提高发根或植株中托品烷生物碱含量成为次生代谢领域的研究热点.近10年来,托品烷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代谢工程也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本文对这两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存在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分析和展望.

  • 吲哚生物碱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作者:陈越;张青磊;黄玉香;谭何新;刁勇;张磊

    生物碱种类繁多,吲哚类生物碱是迄今为止发现多的一类,是许多药用植物的药效成分,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随着代谢组学技术的发展,研究药效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对阐明植物体内代谢的分子机制以及代谢调控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对进一步研究提高药效物质的生物合成产量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按照吲哚生物碱结构进行分类,对数种吲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吲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其他吲哚生物碱类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丹参中主要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薇薇;陈军峰;肖莹;张磊;陈万生

    丹参酮类和丹参酚酸类化合物是丹参中两类主要的活性成分,其含量水平是丹参药效的决定因素,直接体现了药材的品质.为深入解析丹参的品质内涵以提升丹参品质,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以阐明丹参中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机制及累积特征.近年来,随着更高效的基因组、代谢组等研究手段的应用,丹参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本研究对该领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药材品质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 黄芩,由古籍里走进现代生活的药用植物

    作者:崔孟颖;柳洁;杨蕾;Cathie Martin;陈晓亚;赵清

    黄芩作为传统的药用植物,以其根部入药,主治呼吸道感染、腹泻、痢疾、肝脏疾病等,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使用历史.本文综述了药用植物黄芩的古代文献记载及使用历史、活性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现代研究.黄芩的活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如黄芩苷、汉黄芩苷及其苷配基黄芩素、汉黄芩素,这些化合物具有抗癌、护肝、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本文也介绍了黄芩相关生物技术及黄芩黄酮的代谢生物学研究进展,探讨了黄芩生物学研究方面的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 板蓝根抗病毒活性成分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作者:肖莹;马瑞芳;陈军峰;杨颖博;张磊;陈万生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Cruciferae)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是清热解毒类的代表性中药.以落叶松脂素为代表的木脂素类成分是板蓝根发挥抗病毒活性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综述板蓝根木脂素类成分生源途径解析、关键调控基因筛选和次生代谢工程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全面认识板蓝根抗病毒活性成分生物合成、提升板蓝根药材品质及促进板蓝根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奠定基础.

  • Microtox技术应用于生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作者:罗荔敏;鄢良春;华桦;祝勇军;胡美;赵军宁

    目的:探索-Mierotox技术应用于生脉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生脉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L反应体系下,优复苏液体积0.9 m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优菌液体积50 μL,优检测时间10 min,优pH范围5-10,且10 min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22.10%、34.10%、46.04%,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脉注射液对费氏孤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之间成品EC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我们生脉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erotox技术检测生脉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Microtox技术应用于参麦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作者:赵炳祥;罗荔敏;鄢良春;华桦;胡美;赵军宁

    目的:开发一项新的检测技术——Microtox技术,以用于参麦注射液的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优检测体系条件下,首次以费氏弧菌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参麦注射液进行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在2 mL反应体系下,优复苏液体积0.9 m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优菌液体积50μL,优检测时间为10 min,优pH范围为5-10,且10 min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35.60%、92.34%、146.57%,具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对费氏孤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之间成品EC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参麦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参麦注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Microtox(微毒)技术应用于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

    作者:罗荔敏;鄢良春;卫天喜;华桦;祝勇军;赵军宁

    目的:探索Microtox技术应用于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检测.方法:以费氏弧菌为测试菌种,通过方法学考察确定优检测体系及方法学可靠性;在优检测体系条件下,对不同生产厂家所生产的红花注射液进行了发光菌综合毒性检测.结果:2 mL反应体系下,优复苏液体积0.9 mL/支菌,每个待测样品加入优的菌液体积50 μL,优检测时间10 min,优pH范围5-10,且10 min时发光强度以80-120万为宜;重复性试验、中间精密度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不同生产厂家A、B、C成品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3.36%、5.58%、4.33%,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红花注射液对费氏弧菌的毒性存在显著的浓度-效应关系,且不同生产厂家(包括原研单位在内)之间成品EC50值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红花注射液成品生物学检测标准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应用Microtox技术检测红花注射液综合毒性并用于控制不同厂家成品质量的波动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基于Microtox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毒性早期发现与质量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赵军宁;鄢良春;罗荔敏

    Microtox技术(即微毒技术)是测定环境中有害有毒物质生物毒性的一种方法,以非致病的发光细菌作为试验系,以其发光强度变化作为检测指标,日前已成为一种快速、简便的生物毒性检测手段.本文概述了本团队基于Microtox技术发展一种能够反映中药注射剂特点的早期、灵敏、快速、可靠的新技术平台和方法体系,探讨解决现有高风险中药注射剂生物评价及检测方法难以控制其风险的难题,实现高风险中药毒性参数的定量化表征,从而提高中药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的可靠性.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5 07 08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