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调节作用研究

    作者:万红叶;孔祥英;杨悦;李晓敏;林娜

    目的 观察比较四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调节作用及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108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各18只,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前1h、造模后3.5 h灌胃给药,正常组、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其余各组给予相应药物水煎液灌胃.分别于造模后4h、8h和12 h取血和下丘脑,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和下丘脑匀浆液中前列腺素E2 (PGE2)、环磷酸腺苷(cAMP)和精氨酸加压素(AVP)的含量.结果 注射酵母后4h,模型组大鼠体温开始升高,8h达高峰,大黄、黄连可显著降低发热大鼠体温(P<0.01或0.05);注射酵母后8h,模型组大鼠下丘脑的PGE2和cAMP含量[分别为(31.55±9.88) pg/mg、(0.17±0.03) pmol/mg]增高,血浆中AVP水平(0.14±0.02) pmol/ml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黄和黄连可降低酵母致热大鼠下丘脑PGE2[分别为(113.65±18.60) pg/mg、(127.72±15.75) pg/mg]、cAMP[分别为(0.69±0.08) pmol/mg、(0.74±0.10) pmol/mg]含量,增加发热大鼠血浆中AVP含量[分别为(1.08±0.12) pmol/ml、(0.91±0.01) pmol/ml],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相关因子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寒性中药大黄、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下丘脑中PGE2、cAMP、血浆中AVP因子的含量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 氨基酸含量与寒热药性的多元统计分析

    作者:冯帅;刘杨;李峰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18种氨基酸含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柱前衍生化反应和HPLC法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并采用UV法测定色氨酸含量;利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对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佳的统计识别模型,并进一步识别氨基酸的寒热表征。结果:建立基于18种氨基酸含量的寒热药性数学Fisher判别函数,60种中药的寒热药性判别正确率达到82%。以 SVM 为佳模型得出氨基酸 HPLC 分析的寒性标记为:Glu、Gly、Arg、Thr、Ala、Tyr、Val、Ile和lys;热性标记为:Asp、Ser、His、Pro、Met、Cys、Leu、Phe和Trp。结论:18种氨基酸含量与中药寒热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

    作者:王鹏;王振国;欧阳兵

    本研究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方法学框架进行了分析,认为寒热中药对寒热体质和寒热证候的干预作用是不同的,开展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应以采取证模型的研究方法为主.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控研要点包括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中药功效-药性关系研究、基于证候模型的寒热物质成分组群与寒热中药作用相关性研究、基于正常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寒体热体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特征及其规律性研究、基于不同模型的寒热中药作用机制对比研究等.同时,分别从模型制备、指标观察和对照设计3个方面,对中药功效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的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总结.

  • 不同寒热药性海洋中药在海洋生物系统发育树的分布规律及其关联关系分析

    作者:付先军;王振国;王长云;李学博;王慧美;赵娇

    目的:海洋中药是我国中药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为海洋中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何快速客观评价海洋中药新资源的药性已成为制约海洋中药发展和临床应用的主要瓶颈问题之一.方法:本文以613味海洋中药涉及的1 091种海洋中药物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关联规则挖掘(Association Rules Mining)和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构建方法,分析不同寒热药性海洋中药在海洋生物系统发育树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关联关系.结果:不同药性的海洋中药在发育树上的分布具有很高的聚集性,来源于相同科物种的海洋中药,其药性基本也一样,很多与同一药性关联程度高的规则分布在系统发育树的同一分支中,或者在发育树上的距离非常近,如与寒性关联程度比较高的绿藻门(Chlorophyta)、红藻纲(Florideophyceae)、褐藻纲(Phaeohpyceae)等海洋植物,与热性关联程度较高的十足目(Decapoda)、软甲纲(Malacostrac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等海洋动物,和平性海洋中药相关程度较高的有鳞目(Squamata)海洋鱼类.结论:以上结果提示药性和海洋生物的门纲科属等亲缘关系信息具有一定的关联关系,来源于亲缘关系相同或相近海洋生物物种的海洋中药可能会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中药药性,这为海洋中药新资源的药性预测和评价提供了新的评价指标和参考依据.

  • 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研究构想

    作者:付先军;王鹏;王振国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性理论的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也面临一些困境.本文在中药药性“性-效-物质三元论”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中药药性及其成分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提出中药“性-构关系”研究的构想,讨论在分子结构层次利用系统论的思想与信息论的科学方法从宏观角度解析中药药性,以期从中药“性-构关系”研究中探索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的构建,并对其研究方法做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Gibbs Free Energy等结构参数与中药寒热药性间存在非常强的关联关系,提示中药药性与相关成分的结构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从中药“性-构关系”探索构建寒热药性成分要素表征体系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为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和科学诠释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 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附子、干姜和花椒的性味研究

    作者:王秋红;杨欣;李雪磊;杨炳友;王艳宏;匡海学

    目的:探讨温热中药(附子、干姜、花椒)对正常大鼠能量代谢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温热中药在性味—功效—药理作用上的共性和差异性,为阐明温热中药性味的科学内涵提供依据.方法:选择Sprague Dawley (SD)雌雄大鼠,给药21 d后,大鼠通过腹腔内注射1%戊巴比妥钠麻醉(每100 g体重0.15 mL),差速离心法提取蛋白,BCA蛋白定量和SDS-PAGE检测蛋白完整性,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结合2D LC-MS/MS筛选肝脏中的差异蛋白.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温热中药(附子、干姜、花椒)共筛选出50个共有差异蛋白,其中11个差异蛋白在肝脏中低表达,39个差异蛋白在肝脏中高表达,50个共有差异蛋白主要分布在18个通路中,其中绝大多数与能量代谢相关.结论:附子、干姜、花椒等热性中药在蛋白质组学方面存在共性和差异性,这种共性不仅体现在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上,也体现在其他药理作用上,其中,主要是通过增加体内热量生成和提高对能量的利用两个方面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研究结果为以“中药同时具有性(气)与味,性(气)与味是中药(包括方剂、单味中药、有效部位或组分、单体化合物)同时兼具的两种特性.药味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相关.药性(气)是药物通过不同途径以主要影响机体的能量代谢、物质代谢为特征的,可影响药物疗效发挥或与副作用发生有关的一类生物学效应.”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为评价中药寒热药性提供了新的方法.

  • 桑白皮化学拆分组分对正常大鼠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影响

    作者:克迎迎;袁培培;王小兰;冯卫生;郑晓珂

    目的:检测正常大鼠体内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含量,考察桑白皮拆分组分对其表达的影响,以期阐释其寒热属性.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Control)、寒性药黄连组(HL)、黄芩组(HQ)、黄柏组(HB)、热性药附子组(FZ)、干姜组(GJ)、花椒组(HJ),桑白皮30%乙醇洗脱组分组(S-30)、桑白皮-脂肪油组分组(S-Z).连续给药9d,留取肝脏、心脏等脏器,检测物质代谢相关酶葡萄糖激酶(GCK)、果糖磷酸激酶(PFK-1)、磷酸甘油酸激酶(PGK)、丙酮酸激酶(PK)、丙酮酸脱氢酶(PDH)、乙酰辅酶A(acetyl-CoA)、柠檬酸合酶(CS)、异柠檬酸脱氢酶(ICD)、α-酮戊二酸脱氢酶(α-KGDHC)、延胡索酸酶(FUM)、糖原磷酸化酶(PYGL)、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脂肪甘油三酯脂酶(ATGL)及能量代谢相关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CCR)、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ATP合酶(ATPs)、腺苷酸激酶(ADK)、Na+-K+ATP酶的表达和ATP、ADP、NAD+、NADH、NAD+/NADH含量,初步探讨桑白皮拆分组分对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相比,HL、HQ组大鼠体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其他组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L、HQ、HB组GCK、PFK-1、PGK、PK、ICD、CCR、COX、ATPs、ADK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acetyl-CoA、α-KGDHC、PYGL、ATGL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ATP含量虽有所降低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DP、NAD+、NADH、NAD +/NADH含量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FZ、GJ、HJ组GCK、PGK、CCR、COX、ATPs、ADK、ICD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或P<0.01),acetyl-CoA、α-KG DHC、PYGL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ATP含量虽有所升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ADP、NAD+、NADH、NAD+/NADH含量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S-30、S-Z组GCK、PFK-1、PGK、PK、PDH、ICD、GSK-3、CCR、COX、ATPs、ADK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或P<0.01),α-KGDHC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寒凉性中药HL、HQ、HB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作用趋势.结论:典型寒、热中药可以影响机体物质能量代谢,且寒性药能够抑制物质能量代谢,热性药能够促进物质能量代谢,这与本课题首席科学家匡海学教授提出的新假说相契合;总体来看,S-30、S-Z组也能够抑制物质能量代谢,与寒性药作用类似,可初步推断其药性可能为寒凉.

  • 多糖水解成分GC-MS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的多元统计分析

    作者:冯帅;刘杨;王晓燕;李峰

    目的:初步探讨多糖水解成分乙酰化气相色谱-质普联用(GC-MS)指纹图谱与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种中药多糖水解物乙酰化GC-MS图谱,筛选适统计识别模型,以佳模型识别多糖乙酰化GC-MS图谱寒热表征.结果:确定了偏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为佳模型,得出多糖水解物乙酰化GC-MS的寒性标记所对应的保留时间为3.489,3.557,3.695,3.849,3.986,6.047,6.132,6.241,6.510,6.836,7.294,12.564min;热性标记所对应的保留时间为3.861,3.929,5.526,6.006,6.269,6.516,6.842,7.397,10.778 min.结论:多糖成分与寒热药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基于40种中药多糖HPLC图谱的寒热药性Fisher分析

    作者:李静文;李峰;周正礼

    目的:研究40种中药多糖成分与中药寒热药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中药多糖,用三氟乙酸彻底水解成单糖,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进行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利用Fisher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Fisher法建立判别函数.判别函数常数项为4.35146,判别函数为Y=4.35146+系数×X<,保留时间>.计算判别函数得分,得分为正值判为寒性中药,为负值判为热性中药.判别结果显示,只有寒性中药甘遂和天冬判别错误,其余均判别正确,组内回代一致率为95%.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存在相关性,多糖成分是表征中药寒热药性的影响因素之一.

  • 利血平所致大鼠虚寒证模型的研究及热药吴茱萸的干预作用

    作者:黄丽萍;余日跃;李森;赵永佳;李昆;刘红宁

    目的:观察虚寒证大鼠体质量、体温、自主活动及皮肤血流量变化,探讨热药吴茱萸对虚寒证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大鼠先大剂量后小剂量皮下注射利血平造模,造模第13天始分别按10mL/kg灌胃吴茱萸水煎液0.42、0.21g生药/mL,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溶液,连续12d;测定各组动物造模前、造模第1、3、6、9、12天及给药第1、4、7、9、12天体质量、体温;测定各组大鼠造模第12天、给药第12天自主活动次数及耳部微循环血流量.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减轻,体温下降,自主活动次数及耳部微循环血流量减少;吴茱萸高、低剂量组可明显对抗虚寒证大鼠体质量减轻和体温降低,可明显增加其自主活动次数及耳部微循环血流量.结论:热性中药吴茱萸可较好地改善虚寒证大鼠症状,该模型可用于中药寒热药性的研究.

  • 基于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寒热药性研究

    作者:张琳;李丰衣;王伽伯;赵艳玲;肖小河;李筠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差异.方法:对本院采用中药治疗的253例CHB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构建CHB肝功能指标的因子结构模型,探索影响CHB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寒热方药对以上关键因素指标的改善情况,阐明寒热药性对CHB疗效的影响差异.结果:就肝功能指标而言,影响CHB疾病进展情况的3个方面是:胆汁排泄障碍及胆汁淤积情况、肝脏损害程度、肝脏合成储备功能.寒、热方药均能显著降低患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GGT)各指标值(P<0.05,P<0.01),热性方药还能显著升高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P<0.05).结论:寒、热方药均能通过降低转氨酶、改善肝脏损害、促进胆汁排泄、减轻胆汁淤积、促进肝脏代谢而表现出对CHB的治疗作用;不同的是热性方药还有升高血清蛋白质的作用.

  • 基于60种植物药多糖HPLC图谱的寒热药性分析及统计模式识别研究

    作者:王晓燕;李峰;薛付忠

    目的:探讨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的相关性,寻找适合解释此相关性的统计模式识别方法.方法:选取寒、热性植物药各30种,提取和精制多糖并彻底水解成单糖,进行衍生化反应,测定多糖的单糖组成HPLC指纹图谱并构建数据库,经数据预处理后,比较6种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在识别中药药性特征标记方面的优劣.结果:与其他模型相比,偏小二乘判别分析识别率高,对测试集植物药的组内判别正确率为91.7%,且对96个模拟药性特征标记整体识别率也明显优于其他模型.结论:中药寒热药性与多糖成分有明显相关性,用偏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的中药药性识别模型适合发现与解释中药多糖成分与药性之间的相关性.

  • 基于系统药理模式挖掘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和疾病网络

    作者:戴逸飞;霍海如;王朋倩;张淼;隋峰

    目的:通过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挖掘影响中药寒热药性的关键靶标,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药性的实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构建寒热中药成分数据库;通过活性成分筛选及网络打靶构建有效成分-靶点网络;通过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靶点,并以此构建靶点-疾病网络.结果:通过网络分析得到寒性中药网络中有PTGS2、PTGS1和SCN5A关键靶点,热性中药网络中有GABRA1、PTGS2和PTGS1关键靶点;寒性中药对于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及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而热性中药在阿兹海默症、疼痛、认知障碍、焦虑症、帕金森症等精神类疾病方面显示出一定的应用价值.结论:基于系统药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寻找寒热药性的关键靶点和疾病网络,为深入诠释寒热药性的生物学本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数据支撑.

  • 用两种细胞评价中药白薇寒热药性

    作者:王征;刘建利;王翠玲;唐志书;宋忠兴

    目的:通过本实验室前期建立的中药寒热药性细胞学评价方法评价中药白薇的寒热药性.方法: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白薇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白薇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白薇的细胞毒作用.结果:白薇在所选浓度范围(5-800μg/mL)内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皆表现为抑制.形态学观察表明白薇能使细胞密度减小,细胞固缩变圆,颗粒感增加.台盼蓝染色表明白薇对这两种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白薇药性寒凉,且对所用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

  • 基于细胞学方法评价5种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

    作者:张宁;成程;李红民;刘竹兰;刘建利

    目的:用细胞学方法评价左金丸、反左金丸、茱萸丸、甘露散、交泰丸等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方法: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5种中药复方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反左金丸、茱萸丸在所选质量浓度5-800μg/mL范围内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促进作用,表现为热性;左金丸、甘露散、交泰丸在所选质量浓度5-800μg/mL范围内对HeLa细胞和SGC-7901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逐渐增大,表现为寒性.形态学观察表明,左金丸、甘露散与交泰丸能使细胞密度减小,固缩变圆;反左金丸、茱萸丸可使细胞密度增加,结构致密,生长旺盛.台盼蓝染色表明,5种中药复方对这两种细胞没有细胞毒作用.结论:5种中药复方的寒热药性细胞学方法评价结果与文献记载一致,说明细胞学方法能够用于中药复方寒热药性的评价,为研究中药复方寒热药性提供了实验依据和方法学参考.

  • 细胞学方法评价苯甲醛类化合物寒热药性的构效关系

    作者:张宁;王思文;王雅琪;范铭沁;李红民;刘建利

    目的:用细胞学方法评价苯甲醛类化合物的寒热药性,探讨化合物结构与其寒热药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12种苯甲醛类化合物对HepG2细胞和MCF-7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以确定它们的寒热药性.结果:苯甲醛、对氯苯甲醛、2-硝基苯甲醛、间硝基苯甲醛在0.1 ~ 50μg/m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和MCF-7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逐渐增大,判定为寒性;对羟基苯甲醛、2,4-二羟基苯甲醛、3,4-二羟基苯甲醛、3,4,5-三甲氧基苯甲醛、2,4,6-三甲氧基苯甲醛、香草醛、邻香草醛、异香草醛在0.1 ~ 50μg/m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和MCF-7细胞的生长增殖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判定为热性.结论:化合物的寒热药性是由其结构决定的.苯甲醛为基本结构显寒性,吸电子基取代使其寒性增强,给电子基取代使其显热性.

  • 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和苦寒药性的影响

    作者:杨伟鹏;王怡薇;王彦礼;李涛;张会会;李娆娆;徐子芳

    目的观察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及黄连苦寒药性的影响。方法抗炎实验动物模型采用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法。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地塞米松组、生黄连组、疏毛萸连组、萸黄连组和石虎萸连组。黄连各组均口服给药1次,给药剂量为6 g/kg,对照组给与同体积蒸馏水,地塞米松组予地塞米松30 mg/kg腹腔注射,观察各组小鼠耳片肿胀程度。药性实验以大鼠为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生黄连组和3个黄连炮制品组。给药剂量均为3 g/kg,对照组给与同体积蒸馏水。连续口服给药14 d后测定各组大鼠体质量、食量、饮水量、体温、心率、血黏度,并采用放免法检测血清和血浆中促甲状腺素(TS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结果黄连原药材和不同炮制品均能减轻小鼠耳肿胀程度。黄连各组给药14 d后,大鼠体质量、饮食量、饮水量与对照组比较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对照组比较,疏毛萸连组血黏度升高,IL-2降低(P<0.05);生黄连组TSH降低(P<0.05)。结论不同吴茱萸汁炮制对黄连抗炎药效无明显影响,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黄连的寒性。

  • 基于生物效应的中药寒热药性判别模式研究

    作者:黄丽萍;朱明峰;余日跃;杜建强;刘红宁

    目的:观察寒、热药性中药对生物效应指标的影响,分析变量对寒、热药性贡献度,初步建立寒、热药性生物效应判别模式.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寒性中药(苦参、栀子、黄柏,黄芩、黄连、龙胆)各组、热性中药(附子、干姜、高良姜、花椒、肉桂、吴茱萸)各组,灌胃相应中药水煎液10 mL·kg-1,每日2次,共给药30 d;检测文献已报道的可能与寒、热药性相关联的生物效应指标共53项;运用Clementine12.0数据挖掘软件,建立数据仓库;选取空白对照组数据、寒性中药组(栀子、黄柏、黄连、苦参、龙胆)数据、热性中药组(附子、干姜、肉桂、花椒、高良姜)数据,作为训练集,C5.0算法和C&R分类回归算法找出变量的重要性,构建决策树;并对黄芩、吴茱萸进行寒、热属性的测试.结果:C&R分类回归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30%,其次为甘油三酯、肝Na+-K+-ATP酶、肌糖元、血小板分布宽度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7.39%;C5.0算法显示:肝SDH活性为寒热为重要的属性,重要性接近40%,其次为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肌糖元、肝Na+-K+-ATP酶等,模型的正确率达98.26%;C&R分类回归算法、C5.0算法决策树判定吴茱萸属于热性药和黄芩属于寒性药的可能性均为100.00%,77.78%.结论:肝SDH活性为中药的寒热药性为重要的生物效应指标;中药寒、热药性的判别通路或模式与能量代谢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 热药吴茱萸对利血平所致虚寒证大鼠肝脏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影响

    作者:黄丽萍;余日跃;彭淑红;李森;赵永佳;刘红宁

    目的:探讨热药吴茱萸对虚寒证大鼠肝组织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影响.方法:大鼠皮下注射利血平造模,经吴茱萸灌胃给药12 d后,氧电极法测定肝线粒体的呼吸效率;RT-PCR法测定肝组织Cox4,Atp5b,Ucp2,Pgc-1α,Nrf1,Tfam mRNA的表达量.结果:吴茱萸生药4.2 g· kg-1能显著升高虚寒证大鼠ST3及RCR,明显增加Cox4,Ucp2,Nrf1 mRNA表达量,亦有升高Atp5b,Pgc-1α mRNA表达量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fam mRNA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吴茱萸生药2.1g·kg-1能明显升高虚寒证大鼠ST3及RCR,显著降低P/O,明显升高Pgc-1α mRNA表达量和升高Nrf1 mRNA表达量的趋势,对Cox4,Atp5b,Ucp2,Tfam mRNA表达量无明显影响.结论:吴茱萸可能通过促进Pgc-1α mRNA和Nrf1 mRNA的表达,调节线粒体呼吸链中Cox4,Atp5b mRNA表达量,增加线粒体呼吸功能及氧化磷酸化效率.吴茱萸还可能通过增加Pgc-1α,激活肝脏中Ucp2 mRNA的表达使线粒体解耦联呼吸增强,产热增加.

  • 不同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热大鼠体温调节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影响

    作者:万红叶;孔祥英;李晓敏;朱宏伟;苏晓慧;林娜

    目的:观察比较4种典型寒、热药性中药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干预影响以及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TRPs)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背部皮下注射酵母混悬液建立大鼠发热模型,108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组、黄连组、吴茱萸组和高良姜组,分别于造模后第4,8,12 h取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温度敏感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蛋白TRPV1和TRPM8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注射酵母后模型组大鼠体温明显上升,8h达到高峰期(P<0.01);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显著升高,TRPM8水平则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大黄和黄连可显著降低酵母引起的大鼠体温升高,下调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水平,上调TRPM8水平(P<0.05或P<0.01);吴茱萸和高良姜对发热大鼠的体温和TRPs均无明显影响.结论:寒性中药大黄和黄连能降低酵母致热大鼠的体温,其作用可能与其对下丘脑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和TRPM8的有效调节有关;热性中药吴茱萸和高良姜无相关作用.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