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st@casipm.ac.cn
  • 曾用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科学技术》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止痛消肿散对兔膝骨关节模型血清中IL-13、TNF-α含量的影响

    作者:杨会杰;董秋梅;李波;屈爱桃;沈敬华;刘春慧

    目的:观察外治方止痛消肿散对兔膝骨关节炎模型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的影响,明确药物改善兔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兔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膝关节制动法建立兔膝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以止痛消肿散外洗兔膝关节2周,处死动物,取血液分离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ELSIA)检测各组动物血清中IL-1β、TNF-0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正常对照组IL-1β、TNF-α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药物组无差异(P>0.05);模型组与其他各治疗组1L-1β、TNF-α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止痛消肿散低、中、高组与骨友灵搽剂组比较,无差异(P>0.05);止痛消肿散低、中、高组之间比较,其中IL-1β含量无差异(P>0.05),TNF-α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止痛消肿散能够降低兔膝骨关节模型兔血清中IL-1β、TNF-α的含量,表明药物具有减轻骨关节炎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为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及药物研发提供了客观依据.

  • 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制备管花肉苁蓉中的松果菊苷

    作者:谢春燕;徐新军;谢鸷生;杨梅;黄洁云;杨得坡

    目的:建立从管花肉苁蓉中快速制备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工艺.方法:运用快速制备液相色谱对管花肉苁蓉浸膏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松果菊苷.结果: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经UV、IR、MS和NMR鉴定为松果菊苷,HPLC测定其纯度为98.38%.结论:本文方法简便、快速,所得产物纯度高,可用于松果菊苷对照品的制备.

  • 不同中药复方对拟老年痴呆症小鼠的治疗比较

    作者:狄波;李澎涛;常铖;都文渊;贾静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功效中药复方对SAM小鼠的治疗差异,为中药复方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月龄SAMP8小鼠,分为模型(P)组、六味地黄颗粒(PL组)和通络救脑滴丸(PT组)治疗组.同月龄SAMR1小鼠为对照(N)组.通过水迷宫、避暗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改变,IH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WB检测脑组织APP表达差异.结果:与N组比较,P组及PT组行为学、IH、WB检测指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与P组相比,PL组水迷宫潜伏期缩短,避暗潜伏期延长,海马APP表达减少.结论:六味地黄颗粒可以减少SAMP8小鼠海马APP表达,改善其学习记忆障碍,起到治疗痴呆症的作用,但通络救脑滴丸的疗效不佳.此外,不同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有差异,应选择适合的动物模型进行药效评价研究.

  • 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下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比较研究

    作者:黄萍;高静雯;邹佳丽;Francis C.P. Law;袁月梅;姚美村

    目的:比较大黄黄连泻心汤不同配伍情况下黄芩有效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在大鼠血浆中的药动学差异.方法:大鼠灌服以黄芩、大黄黄芩、黄连黄芩、大黄黄连黄芩的不同配伍浸溃提取液,于不同时间点采血,经处理后测定血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含量,计算在不同配伍情况下的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不同配伍中,黄芩配伍大黄后,黄芩主要成分原有的药时曲线双峰现象消失,Cmax及AUC均明显下降,消除过程加快;在配伍黄连后,黄芩主要成分的体内过程与单味黄芩相似,只是第2吸收峰有增高的趋势;大黄、黄连和黄苓3味药配伍时,黄芩主要成分的达峰浓度Cmax及AUC均明显下降,消除减慢.结论: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不同配伍中,大黄、黄连的加入使得黄芩中的主要成分黄芩苷和汉黄芩苷的药动学特征发生显著改变,大黄可减少黄芩苷、汉黄芩苷的吸收,加快其消除,而黄连则削弱了大黄的作用.

  • 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方法研究

    作者:罗焜;马培;姚辉;宋经元;陈科力;刘义梅

    目的:建立一种直接从药材中提取DNA的方法以满足中药材DNA条形码研究的需要.方法:以麦冬药材为实验对象,对比5种常用植物DNA提取方法,筛选出优方法后,对不同部位入药的10种中药材进行DNA提取,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及PCR扩增效果进行检测.结果:改良的CTAB法较适合药材DNA提取,虽然所有样品DNA都出现降解,但基于ITS2序列引物PCR扩增成功率为90%.结论:通过增加药材的预处理、核分离液等步骤,并改良CTAB浓度等措施,CTAB法能够用于上述不同药用部位入药的9种药材DNA提取,可以为中药DNA条形码鉴定中的DNA提取提供参考.

  • 桑枝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

    作者:王晓梅;郑涛;魏莉芳

    目的:研究桑枝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水、乙酸乙酯及乙醇对桑枝进行提取,以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 pNPG)为底物,测定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结果:桑枝水提取物和桑枝乙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当提取物浓度为30 μg·mL-1时,水提物和醇提物的抑制率分别为51%和56%,而桑枝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增强作用.结论:桑枝的不同药用提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不同的作用.

  • 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张宁;郭司群;王发善;姜媛媛;谢宁

    目的:建立地黄饮子的UPLC-MS指纹图谱,为科学客观地评价其质量提供可靠的方法.方法:采用UPLC-MS联用技术对自制10批地黄饮子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建立其指纹图谱,确定共有色谱峰并对其进行归属认定.结果:10批自制地黄饮子UPLC-MS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30个共有色谱峰,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及一级质谱信息的比对,确定2号、5号、14号、15号、17号、26号和27号峰分别为马钱苷、松果菊苷、乌头碱、新乌头碱、五味子醇甲、五味子乙素和茯苓酸.结论:地黄饮子的指纹图谱特征性及专属性强,可结合含量测定用于全面控制地黄饮子的质量.

  • 类风湿性关节炎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杜中平;赵宏艳;肖诚;刘梅洁;王燕;吕诚;吕爱平;王少君;滕静如;鞠大宏

    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选用6周龄SPF级SD大鼠60只,雌雄各半,除正常对照组大鼠外,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脾虚动物模型,然后采用尾根部皮下注射Ⅱ型胶原与不完全弗氏佐剂混合物的方法诱导出关节炎模型,观察脾虚证RA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发病情况,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等方法对其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采用腹腔注射利血平的方法制作的脾虚证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关节红肿程度和关节损伤程度明显加重,并且脾虚证CIA组大鼠出现精神萎靡,眯眼,被毛枯疏无光泽,弓背蜷缩,踝关节红肿,倦怠、懒动,喜聚堆,饮食减少,体重下降,稀便等与临床脾虚证相似的症状;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小肠黏膜功能受损:绒毛排列紊乱,数量减少,长短、宽窄不一,被覆上皮可见有多量杯状细胞,肠腔内可见多量剥脱、退变、坏死的绒毛碎片;与CIA对照组大鼠相比,脾虚证CIA大鼠抗Ⅱ型胶原抗体明显升高,且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及干扰素γ水平明显升高.结论:脾虚在RA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采用利血平方法制作的脾虚证RA动物模型,既有明显的脾虚症状,又有明显的RA特征,说明这种脾虚证RA病证结合模型,能够部份反映脾虚证RA病人的发病特点,具有可行性.利血平法制作的脾虚证CIA大鼠模型可以为RA脾虚证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 隐结构分析与西医疾病的辨证分型(Ⅱ):综合聚类

    作者:张连文;许朝霞;王忆勤;刘腾飞;刘国萍;李福凤;燕海霞;郭睿

    目的:探讨用隐结构模型研究西医疾病辨证分型时出现的一个方法学问题.方法:通过考察3021例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指出隐结构分析可以系统地从不同侧面对数据进行多维聚类,但是在使用这些结果研究证候分类时,往往需要同时考虑多个侧面来对数据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结果:提出一种综合聚类的方法,并且利用这种方法对心血管疾病数据的隐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了后续处理,得到几组辨证意义明确的划分.结论:在对无标签数据进行隐结构分析之后,常需进一步进行综合聚类分析,才能对证候分类提供恰当依据.

  • 基于“病证结合”模式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初探

    作者:周亚男

    病证结合模式是通过西医的病理学、诊断学确定病名,再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确定证型、治则及治法,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以中医临床医生经验为主的疗效评价难以得到国际公认,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而沿用西医的标准则难以显现中医药的优势.病证结合模式下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需重视疾病结局指标的综合评价,将客观与主观结合、近期与远期结合,以期更好地体现中医药疗效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 “以效证因”消痈溃得康治疗胃溃疡胃毒热证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作者:刘林;王垂杰;郑洪新;周学文;李慧臻;时昭红;董爱民;于庆功;黄煜;姜巍;白光;李玉锋;汤立东;李岩;王辉;马乾章

    目的:明确消痈溃得康颗粒对胃溃疡活动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效证因”反证“毒热”为胃溃疡活动期的病因;阐明“毒热”的辨证求因要点.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方法,选取胃溃疡活动期符合中医胃毒热证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试验药为具有清热解毒、消痈生肌功效的中药新药消痈溃得康颗粒,对照药选用溃疡胶囊.双盲、双模拟方法给药6周,观察主次要症状,并进行量化评分综合疗效判定,进而采用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临床痊愈率为45.1%(64/142),总有效率为99.3%(141/142);对照组临床痊愈率为6.9%(10/144),总有效率为91.0%(131/144).两组比较,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单项症状疗效评价: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单项症状与基线差值的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胃脘灼痛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14 d末优于对照组(P<0.01).泛酸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14d末优于对照组(P<0.01).急躁易怒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5).嘈杂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5).口干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1).口苦症状改善:试验组用药28 d末优于对照组(P<0.01).舌苔改善:试验组用药42 d末优于试验组(P<0.05).单项症状分值变化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脉象变化:试验组在治疗前、用药14 d末、28 d末和治疗后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痈溃得康颗粒治疗胃溃疡活动期胃毒热证可显著改善症状,疗效优于对照组.“以效证因”反证了“毒热”确为胃溃疡活动期的重要病因.胃毒热证的辨证要点为胃脘灼痛,痛势较剧,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或腐或腻,治法为清热解毒、消痈生肌.

  • 应用中医舌面一体检测系统对上海地区健康人群四季面色变化定量分析

    作者:宫爱民;燕海霞;许朝霞;钱鹏;郝一鸣;王忆勤

    目的:对上海地区健康人群四季面色变化进行量化客观化研究.方法:应用舌面一体检测系统,观察上海地区健康人群四季面色特征.结果:四季面色R、G、B值结果显示G-B值秋季稍高,秋季与冬季G-B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秋天面色偏于黄色;L、a、b值结果显示夏季a值高,夏季与春季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夏季与秋季a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说明夏季面色以红色为特点;b值春季较高,春季与夏季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春季与冬季b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春天面色偏青;冬季面色L值低,冬季与秋季L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冬季面色较暗,面色偏于灰黑色.结论:证实面色随季节更替是存在一定规律变化的,且以客观测量和定量分析方法验证了中医学认为“人体面部色泽四季之间有一定变化”的理论.

  • 基于文献共词分析的肾虚证候疾病谱研究

    作者:刘树春;刘洋;宋昊;郑洪新

    目的:探讨肾虚证候相关的中医和西医疾病谱.方法:通过主题词途径扩展检索1991~2010年间的肾虚专题研究文献,析出中医类和西医类疾病高频主题词,建立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利用SPSS和NetDraw等软件进行聚类和可视化处理,分析与肾虚证候相关的疾病分布.结果:检索获得肾虚证候相关研究文献2230篇,抽取主题词2172个,出现14128次.聚类和可视化结果显示,肾虚证候与不孕不育、阳萎、更年期综合症、腰痛、哮喘、月经失调、遗尿、痹证、崩漏、功血等中医病症关系密切;与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糖尿病、贫血、肾衰、肾炎、哮喘、高血压、前列腺炎、骨关节炎等西医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结论:依据文献共词分析结果,显示出肾虚证候所涉及的中西医疾病谱,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探讨了肾虚证候与中医和西医疾病的联系程度.

  • 不同状态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

    作者:朱元;李澎涛;李卫红;贾静;盖聪;刘洋

    目的:探讨不同状态下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条件培养液对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活性和血脑屏障特征性酶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此过程的干预作用.方法:收集正常、激活、激活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损伤、损伤合并通络救脑注射液处理5种不同状态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分别作用于拟缺血损伤的脑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微量酶标仪法和上机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KP)、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的活性.结果: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明显提高受损内皮细胞活性,诱导AKP、γ-GT活性增强,激活的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上述作用下降,而损伤后的星胶条件培养液对受损内皮细胞几乎无作用.通络救脑注射液作用于激活和损伤星形胶质细胞后,其条件培养液提高内皮细胞活性和AKP、γ-GT活性的作用显著增强.结论:正常AS的分泌产物对提高BMEC的活性和维持血脑屏障特性具有重要意义,AS受损后,该作用减弱或消失,通络救脑注射液可显著提高AS对受损BMEC活性和功能的保护作用,这可能是该药物发挥脑缺血性损伤后血脑屏障稳定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 基于微透析技术建立“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探讨

    作者:刘建勋;宋文婷;徐立

    脑细胞间液(BIF)存在于脑神经元之间,其中包涵进入脑内的药物与释放到突触间隙的内源性物质,是研究脑保护药物靶向作用机制的理想载体.基于微透析技术,并借鉴血清药理学的方法,本课题组提出了脑细胞间液药理学的概念,分析了其应用于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脑保护中药的研究提供了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 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及其在中医肿瘤临床数据挖掘中的应用

    作者:杨铭;焦丽静;陈佩奇;王珏;许玲

    目的:探索中医治疗肿瘤复杂临床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方法:采用基于随机置换检验的互信息方法进行多维的相关性评估,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网络,通过计算网络的各种统计信息对复杂中医肿瘤临床数据进行挖掘,并对龙华医院718例肺癌数据进行了挖掘分析.结果:中医治疗肿瘤临床数据中的多因素混杂交互效应,对718例数据分析结果得到116对有协同效应的属性,82对有拮抗效应的属性,14个核心协同效应子群属性集,7个核心拮抗效应子群属性集,分析结果基本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结论: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能够对复杂中医临床数据进行挖掘,是进行多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

  • 基于多种动物模型防治老年性痴呆的中药小复方研究思路与方法

    作者:刘美霞;刘剑刚;李浩;刘龙涛;周文泉

    中医认为,AD发病的关键是肾精虚损为本,导致痰瘀闭窍,临床上以补肾益气、活血解毒中药组成小复方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以多种动物模型观察防治老年性痴呆(AD)中药小复方的药理作用,并以药物工艺制备与药效评价相结合,确定中药小复方的组成与制备工艺.其中基础研究根据AD复杂的发病机制,应用体现AD病理生理特点的现代医学指标,以不同工艺制备的中药小复方,应用多种AD动物模型对其药效学作用进行评价,以期形成一个基于多种动物模型且能较全面反映AD特点及病理机制安全有效的中药小复方.

  • 基于临床用药的中成药分类探究

    作者:赵文光;詹若挺;杨昱;陈蔚文

    中成药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使用和携带方便的特点而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级医院的临床实践当中.当前的中成药品种繁多,每一种药不论是单味或者多味,不论是单方或者复方都是依据中医理、法、方、药规则而制成,其适应证应体现辨证施治原则.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规范和管理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尝试从新的中成药分类法来探究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

    作者:王宇光;丁海欧;戴幸星;史新元;乔延江

    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因具有低刺激、低毒的性质,在药剂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表面活性剂研究通常采用实验方法,但对其内在机理研究存在一定难度.介观模拟以其周期短、成本低、利于对机理问题研究、能够指导实验及应用等优点深受研究者青睐.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介观模拟研究进展,以期为嵌段共聚物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及科学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 灵芝资源及其鉴别研究进展

    作者:石凤敏;丁自勉;陈士林;佟曦然

    灵芝为多孔菌科真菌,以子实体入药,具有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功效,是我国传统珍贵药材.本文对灵芝的资源情况进行概述,并从性状、显微、理化和DNA分子技术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灵芝及其常见混伪品的鉴别方法,有助于灵芝资源的利用和深入研究.

  • 生物粘附微球国内外研究进展

    作者:田振坤;高文新;吴伦;冯泽鑫

    生物粘附微球作为微球给药的一种制剂,具有延长药物的滞留时间、缓释和控释等优势,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概述了近年生物粘附微球的常用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议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 中药及其复方对血虚模型小鼠补血作用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朱化珍;陈德兴

    目的:对血虚模型小鼠在不同方剂干预下补血作用的实验研究进行了文献整理和分析.方法:以“血虚小鼠”为主题词,从万方数据库检索了近5年发表的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补血的实验研究论文,并按其研究具体内容的不同进行了分类总结,共引用参考文献27篇.结果:血虚模型小鼠在中医方剂干预下的补血作用研究共分为三大类:不同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液作用及骨髓作用的研究、血虚模型小鼠在方剂干预下的代谢组学研究.结论:通过多种中医方剂对血虚模型小鼠的干预研究,可以用客观检测指标证明或发现传统方剂对血虚证的疗效.但目前的客观指标检测多参照西医学的诊断标准,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引入小鼠血虚证的中医症状诊断标准,完善中药复方治疗血虚证的疗效评价体系.

  • 散结镇痛片对小鼠实验性痛经模型的影响

    作者:曹亮;潘媛;邓奕;萧伟;丁岗

    目的:观察散结镇痛片对小鼠实验性痛经模型的影响.方法:制备正常小鼠离体子宫和催产素所致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以及雌激素与缩宫素联用引起小鼠扭体反应模型,观察散结镇痛片对其影响.结果:散结镇痛片6.4 mg·mL-1以上对小鼠离体子宫自发收缩具有显著抑制作用;1.6 mg·mL-1以上对缩宫素引起的小鼠离体子宫收缩具有抑制作用,并具有量效关系;0.32~1.28 g·kg-1能够显著降低缩宫素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具有量效关系.结论:散结镇痛片对小鼠离体和在体痛经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抗子宫平滑肌收缩而导致的组织缺血可能是其抗痛经作用的机制之一.

  • 淡豆豉药材中大豆异黄酮质量评价法的研究

    作者:王智勇;王世龙;张金录

    目的:建立淡豆豉药材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评价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以甲苯-乙酸乙酯-丙酮-甲酸(20∶4∶2∶1)为展开剂对淡豆豉中大豆素进行定性鉴别;采用碱水解法,对淡豆豉提取液以浓氨水-甲醇-水( 20∶75∶5)为碱解溶剂加热回流2h,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Kromasil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测定淡豆豉中葡萄糖苷类、丙二酰基葡萄糖苷类和苷元类成分共9种化合物的含量,流动相为水(0.5%冰醋酸)-甲醇(0.5%冰醋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40℃.结果:在淡豆豉薄层色谱中,可清晰检出大豆素斑点;在上述水解条件下,丙二酰基葡萄糖苷类完全转化为相应的葡萄糖苷类,苷元类成分无变化;在淡豆豉高效液相色谱中,9种大豆异黄酮色谱峰完全分离.结论: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作为淡豆豉药材中大豆异黄酮的质量评价法.

  • 胡黄连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研究

    作者:陈翠;郭承刚;徐中志;康平德;杨少华

    参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实施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有关要求和内容,规范胡黄连的生产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从种质、产地环境要求、生产管理和加工、质量要求以及包装、储存、运输等多方面对胡黄连的整个生产过程做出统一的规定和要求,以适应云南西北高寒山区该药材品种生产时的要求.

  • 正交试验优选胆木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取工艺

    作者:潘桂玲;孟兆青;刘文君;丁岗;原少伟;苗宏伟;萧伟

    目的:优选胆木心材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取得率为评价指标,以乙醇浓度、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试验选取佳提取工艺.结果: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所用乙醇浓度为70%,乙醇加入量为药材的22倍,提取时间为4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该工艺稳定、合理、可行,可为工业化提取胆木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提供理论依据.

  • HPLC法测定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及银杏内酯B总量

    作者:吴云;颜丙鹏;毕宇安;仲艳;萧伟

    目的:建立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正丙醇-四氢呋喃-水(1:27∶72)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220 nm.结果:建立了银杏内酯滴丸中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含量测定方法,且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的RSD分别为1.39%,2.16%.结论:本方法简便可靠,可用于银杏内酯滴丸的质量控制.

  • 正交试验优选人参多糖除蛋白工艺

    作者:宋利华;萧伟

    目的:优选人参多糖的佳除蛋白工艺.方法:以蛋白清除率、多糖保留率和糖醛酸保留率为指标,比较了两种不同除蛋白方法(Sevag法和TCA法)的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佳除蛋白工艺.结果:Sevag法的除蛋白效果优于TCA法,人参多糖的佳除蛋白工艺为5%人参多糖溶液中加入1/3倍体积的Sevag试剂,V氯仿∶V正丁醇为4∶1,共除6次.结论:该工艺除蛋白效率较高,可用于人参多糖的分离精制.

  • 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的影响

    作者:孙兰;林楠;范震宇;王振中;吴云;尚强;萧伟

    目的:研究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对偏头痛动物模型的镇痛作用,并从神经生化代谢紊乱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西比灵组、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3个剂量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硝酸甘油(NTG)注射剂复制实验性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注射硝酸甘油后60 min内大鼠行为反应,6h后取血及脑组织检测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结果:天舒胶囊组、天舒胶囊效应部位高、中剂量组动物挠头次数显著减少,血浆和脑组织中NOS、NO含量显著降低,脑组织中3-EP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使之始终趋于生理状态下的平衡水平.结论:天舒胶囊效应部位组具有缓解偏头痛症状,可通过有效调节NOS、NO、3-EP和CGRP的含量来达到治疗偏头痛的作用.

  • 膜乳化法及其在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殷爱玲;樊文玲;郭立玮

    膜乳化法作为一种新乳化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膜乳化原理、装置及分类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综述近年来国内外膜乳化法在乳剂和微球、微囊、脂质体、纳米粒等微粒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作者:王厚伟;窦彦玲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 论《素问》病机十九条对中药归经学说的奠基作用

    作者:王瑾;梁茂新

    《内经》确立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不是专属的,存在极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借助五行推导中药归经不属于临床经验的理论升华,故其不可能是归经学说唯一或主流的理论渊源.研究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阐述病机,揭示疾病本质,直接或间接明确了疾病的五脏病位,进而为基于临床疗效反证药物归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药物传统功能主治、归经与病机十九条的对比分析,以及明清医家运用病机十九条阐述药物归经的考察,本文确认《素问》病机十九条对归经学说的建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Ⅰ)——理论与物质基础研究

    作者: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药对是历代医家在长期遣方用药过程中累积起来的简约而精妙的经验总结.作为方剂组成的基本要素,药对尽管只是两药相合,却搭配巧妙、比例得当,能很好地诠释中药“合群妙用”的特点.药对配伍的理论内核、配伍组合和临床效应在本质上与方剂是一致的,因此药对既具有复方的特性,又具有成分相对简单、便于展开深入科学研究等特点.近年来,以药对研究为突破口来阐明中药复方组方机理的研究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本文基于药对配伍的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及其质量控制等对药对配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分析探讨了药对研究的新发展趋势,以期为药对配伍理论内涵的揭示与中药新药发现提供参考.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Ⅳ)——黄连吴茱萸药对研究

    作者:陈锐娥;胡杨洋;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黄连吴茱萸药对配伍的方剂,自宋代就有其运用的记载,传统中医常用其治疗湿热蕴于肝胆、脾胃及大肠所致的各种病症,经历代医家证实其临床疗效确切.现代研究显示,该药对的药理作用广泛,具有良好的抗肿瘤、镇痛、抑茵及抗炎活性,对应激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均有良好的疗效.但由于黄连与吴茱萸药性不同,基于不同配比组成的方剂药性不相一致,其功用与主治也各异,故限制了黄连吴茱萸药对的临床应用,也加大了医药工作者对该药对创新研究的难度.本文主要对黄连吴茱萸药对的理论基础、化学成分、药理药效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系统的阐述,多角度、深层次地探析药对的配伍内涵及治证本质,以期为黄连吴茱萸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Ⅴ)——丹参三七药对研究

    作者:陈锐娥;申东艳;李鹏;王胜鹏;胡杨洋;陈美婉;王一涛

    丹参三七是常用的药对之一,两药均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配伍后药效协同,具有良好的心血管、胃肠道及肝脏保护作用,临床上常用于冠心痛、心绞痛及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心悸气短、胸闷气短等的治疗.目前已经上市的丹参三七药对剂型有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颗粒、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片、冠心丹参胶囊等.近年来,随着单味药丹参和三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三七药对的探索也逐步开展.丹参和三七不同比例的配伍应用,会影响其有效成分的溶出、吸收、代谢以及主要的药理作用.本文主要对丹参三七药对的物质基础、药理研究及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丹参三七药对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Ⅵ)——黄芪当归药对研究

    作者:胡杨洋;陈锐娥;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黄芪当归是经典的补气生血药对,具有独特的配伍意义,故历久不衰,沿用至今.传统中医认为黄芪当归药对具有益气生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劳倦内伤、气血两虚、阳浮于外的热证等症状.现代研究发现,该药对具有调节免疫系统、保护心脑血管、促进造血以及抑制肿瘤增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肿瘤患者因放化疗引起的免疫力低下或白细胞减少症,以及因雌激素水平波动而引起的更年期综合症.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关于黄芪当归药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应用研究等新研究成果,对黄芪当归药对的研究概况进行全面综述,为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指导.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Ⅲ)——药剂学理论和新制剂开发

    作者:龚健;王胜鹏;陈美婉;王一涛

    药对作为中药复方制剂的基础,以“同类相须、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制为用”等原则配对,因其配伍相对简单而又能体现复方特色,近年来受到业界人士广泛关注.本文从中药药对的药剂基本理论如增溶、靶向及药动学行为改变等,以及其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中药药对配伍理论和应用提供新的药剂学诠释.在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基于药对配伍的药剂学认识,以改进中药制剂与创新中药制剂并举,为丰富药对配伍的药剂学理论与现代药剂学相关联的新型中药药对制剂提出新见解.

  • 中药药对的系统研究(Ⅱ)——药效与药动学研究

    作者:王胜鹏;胡杨洋;陈锐娥;钟章锋;陈美婉;王一涛

    药对,作为单味药应用的拓展和方剂形成的雏形,在中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药复方研究绕不开的环节,更是探求复方机理的突破口.运用体内外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药药对进行药效药代学的研究并深入探究其机制,不仅能更好地掌握药对临床应用的准确性,有助于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特点和内涵,而且能够为推进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思路和推动中药复方国际化提供依据.本文对近年来药对的现代药理和药物代谢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加以整理,分析药对配伍的机制,并探讨了未来中药药对药效研究的方向,以期为复方研究和中药现代化提供新的思路.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5 07 08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