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st@casipm.ac.cn
  • 曾用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科学技术》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研究

    作者:王阶;荆鲁

    目的:探讨基于病证结合的中药复方临床拆方疗效,以期进一步阐明复方作用机理与证的病理机制.方法:123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血府逐瘀汤原方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配伍组、安慰剂组四组进行干预治疗.结果:(1)四组心绞痛疗效经秩和检验依次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P<0.01);(2)四组血瘀气滞证证候疗效经秩和检验依次为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安慰剂组(P<0.01);(3)四组治疗后血脂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炎症指标:血府逐瘀组、精制血府逐瘀组、药对组治疗后IL-6均降低,安慰剂组治疗后IL-6升高,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理法拆方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原方病证疗效,随着复方配伍的改变,复方功能靶向出现差异;(2)临床拆方研究对于明晰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研究"证"病理机制,观察证-方、方-证的相互关系以及进一步加强中药复方的针对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有着切实意义.

  • 支持向量机算法在中医证候信息分类中的应用

    作者:杨小波;梁兆晖;罗云坚;陈玲

    目的:探讨带先验知识的支持向量机(P-SVM)数据挖掘算法在中医证候信息自动分类中的应用.方法:以中医证候数据库收集的30余万条中医证候文献信息作为训练和测试数据集,以中医专业知识作为先验知识,将样本集置信度通过带权分类间隔导入SVM模型中进行分类,计算其分类置信度.结果:在有中医专业知识的情况下,中医证候信息分类的正确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正确率约为95%.结论:P-SVM算法是统计学习理论在小样本数据集中较成功的应用,能对中医证候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实现了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候信息研究中的应用.实验表明P-SVM算法能把先验知识与训练样本中的信息量很好地结合起来,对一种对中医证候信息进行正确分类的有效算法.

  • 应用Caco-2细胞模型进行毒性中药研究的思路

    作者:罗明媚;刘树民;索晴

    本文概述了Caco-2细胞模型的基本特点、培养方法及其在中药研究方面的应用,提出了应用Caco-2细胞模型对毒性中药进行研究的新思路.

  •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判定的几个关键因素

    作者:王海南

    中药作为药品,其新药的疗效评价应遵循药物疗效评价的一般科学准则,疗效确证性临床试验一般应为随机盲法对照试验.证的疗效评价是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疗效评价的一大特色,病、症结合模式有助于证的疗效评价.但在考虑证的疗效评价时,要避免无证可辨时的牵强附会.科学地对中药新药的疗效进行评价,有利于弘扬祖国医学.本文围绕中药新药疗效的判定,并联系药品注册技术审评中发现的问题,对随机盲法对照、样本例数与数据集、基线可比性与组间均衡性、剂量与疗程、合理的因果推断、证的疗效判定六个关键因素进行了扼要论述,并认为中药新药的疗效评价方法随着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水平的不断提高,正处在不断探索、完善、丰富之中.

  • 丹参中丹酚酸B的提取分离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作者:孙金兰;韩伟

    系统综述了提取、纯化、分析丹参中治疗心脑血管病的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方法,并对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大孔树脂吸附技术与传统技术上作了比较和论述.

  • 药材品质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洋;张佐双;贺玉林;张本刚;李先恩

    本文综述了地理因子、气象因子和土壤因子对药材品质的影响、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应加强对生态因子的系统研究,为中药材实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建立中药材优质生产基地提供理论依据.

  • 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影响

    作者:徐雅;李澎涛;陈杰;贾旭

    目的:观察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对胶原酶诱导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出血模型脑组织中多环节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CAM-1和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安宫清开灵注射液阻抑脑出血后炎症反应的作用环节以及作用效果.方法:成年SH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安宫清开灵低剂量组、安宫清开灵中剂量组、安宫清开灵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清开灵注射液).基底核注射胶原酶法复制大鼠48h脑出血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TNF-α、IL-1β、ICAM-1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脑出血48h,大鼠脑组织TNF-α、IL-1β、ICAM-1以及NF-κB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安宫清开灵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阻抑出血后48h脑组织TNF-α、IL-1β、ICAM-1和NF-κB表达的增加;安宫清开灵低剂量组可以明显抑制ICAM-1和NF-κB的表达,而对TNF-α和IL-1β的作用不明显;安宫清开灵高剂量组对TNF-α、IL-1β和ICAM-1表达的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结论:安宫清开灵注射液对抑制脑出血后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具有良好的作用,从而能够减轻炎性损伤.其中以中剂量组作用效果尤为突出,对脑出血后48h前炎症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以在多环节干预炎症反应过程、阻抑脑出血后损伤级联反应从而发挥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 沙红合剂促进小鼠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翀;包·照日格图

    目的:利用多种免疫学方法研究民族药沙红合剂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脾细胞对刀豆蛋白A(ConA)和细菌脂多糖(LPS)的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溶血空斑试验、DTH反应和NK细胞活性.结果:沙红合剂能非特异地(多克隆)增强T、B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增殖反应;特异地增强T细胞对异型抗原的MLR、DTH反应;特异地增强小鼠对绵羊红细胞(SRBC)的抗体反应;明显增强小鼠NK细胞的活性.结论:沙红合剂对正常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确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 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HPLC指纹图谱归属分析及谱效关系研究

    作者:钱俊;尹莲

    目的:明确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中指纹图谱共有峰与组方药材有效部位及药效的相关性,表征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药效物质基础.方法:用指纹图谱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的相对偏差△t和紫外光谱夹角余弦特征相似度,考察共有峰与药材有效部位的相关性;将加味四妙丸中各有效部位及各组方药中的有效部位进行正交组合,测定指纹图谱及评价抗炎、镇痛及降尿酸作用,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将药理数据与指纹图谱各色谱峰相对面积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结果:该方有效部位群12个共有峰分别来源于组方药苍术皂苷、黄柏皂苷、黄柏生物碱、土茯苓皂苷部位,与抗炎、镇痛、降尿酸作用均有相关性.结论:研究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成分特征及谱效关系,是表征复方整体成分-配伍-药效相关性的有效途径.

  • 中药材白扁豆质量标准的研究

    作者:童巧珍;周日宝;刘湘丹;贺又舜;刘平安

    按2000版《中国药典》相关水分测定法、灰分测定法、浸出物测定法,对中药材白扁豆的水分、总灰分、酸不溶灰分、水溶性浸出物和醇溶性浸出物等方面的质量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建立了白扁豆的质量标准体系,为建立和完善白扁豆的质量标准体系和新版《中国药典》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数据资料.

  • 21世纪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思考

    作者:陈凯先

    本文剖析了历年来我国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中药应用开发研究,以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状况.认为21世纪中医药的发展,更需注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加快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医疗疗效.

  • 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中药复方配伍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整体方法论

    作者:罗国安;梁琼麟;刘清飞;张荣利;杨辉华;李雪;王义明;贾伟;张卫东;张川;李贻奎

    本文以中医药学和系统生物学为基础,探讨建立一个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体系,用于研究外部干预系统(中药复方)与生物应答系统(人体复杂系统)之间"系统-系统"的相互作用.整合化学物质组学的整体系统生物学提供了一个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交流融合的平台,有助于全面、系统、深刻的揭示中医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阐明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指导复方新药研发,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药理论.

  • 中医学是一门既古老又超前的整体科学

    作者:孟凯韬

    中医几千年临床实践是其科学性的有力佐证,所缺少的是逻辑检验,阴阳五行数学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应用阴阳五行数学不仅可以对中医的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数学论证,并从逻辑检验的角度证明中医理论的科学性;而且可以反推出中医经典处方,从而为中医的创新开辟一条道路.

  •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的系统生物学基础

    作者:吕爱平

    以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为例,在流行病调查和RCT临床试验的基础上,开展了RA中医证候分类学的系统生物学基础研究.在重点探索RA寒热证候的基因组表达谱区别、RA中医四诊信息分类的统计学依据以及与传统中医分类的联系、RA中医证候分类与疾病分类指标的关联关系、RA中医证候分类与ACR疗效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认为RA中医证候分类有系统生物学基础,RA中医证候分类能对RA再次分类,并对RA的进一步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有指导意义.

  • 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与寒热证候研究

    作者:李梢

    中医学是传统的系统生物医学,只有在系统层面上研究传统中医药,才能更为合理地使之得到继承、阐释与发扬.本文阐述了项目组开展的"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研究内容,发现基于生物网络及其调控,可以较为有效地理解中医证候宏观与微观特征、方剂多靶点整合调节作用等重要问题,表明中医药计算系统生物学可望成为符合中医特色,又与当今科学前沿协调发展的中医药现代研究方法.

  • 医学发展趋势和前景分析

    作者:苏式兵;王汝宽;李梢;陈峰;王阶;邹健强

    为了预测医学发展前景,把握医学发展大方向,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数据库分析、专家咨询和研讨等多种形式,对21世纪世界医学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4项预测,并据此就我国医学发展总体目标提出了实施前移战略和下移战略,落实模式转变和系统整合,以及从观念上实现5个转变,从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上实现6个转移等建议,从而提高健康科技水平,适应人民健康、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医学自身发展的需求.

  • 系统科学视角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的研究思路

    作者:严广乐;苏式兵

    慢性疾病是一个复杂性疾病.本文阐述了在慢性疾病防治方面现有的西医药模式和传统的中医药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分析讨论了慢性疾病所具有的复杂系统行为特征以及诊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将系统科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有机地融入中医药学将有助于慢性疾病防治的临床研究,并在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方面,为进一步建立中医药干预慢性疾病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模型体系和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 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

    作者:王永炎

    本文论述了中医药研究中系统论与还原论的关联关系.作者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需要在整体论、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应融入非线性复杂性科学;中医药学是科学人文水乳交融的学科,他体现了中医学原创思惟、原创成就与原创的优势;组学的发展,带来了海量的数据,对海量数据的处理亟需系统论意义指导下的还原分析;中医从整体论的角度出发,从望闻问切对神色、形态、症状、体征信息的收集、观察,进一步分析证候,证候就是一种生理、病理的过程与状态.天地人、精气神,宏观朝向人的健康.同时,器官、组织、细胞、基因、蛋白、组学,各种微观的研究也朝向人的健康,朝向疾病的防治.关键问题是我们要寻求契合点.要重视系统论意义下的还原分析,特别强调还原论与系统论的互动.

  • 医学发展趋势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

    作者:邹健强;李梢;苏式兵

    本文从健康观念、医学模式、医疗模式等角度,探讨了医学发展趋势对中医药现代化的影响.认为生命的复杂性是现代医学发展与中医药现代化的交汇点.提出医学的发展和医学体系的完善,需要中、西医两大医疗体系的优势互补、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中医药现代化可望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形成一个在医学上具有现代人文思想和兼容传统与现代医学优势,在药学上强调整体疗效与安全性,物质基础作用机理清楚的"未来新医药学"基础.

  • 医学发展调查报告

    作者:苏式兵;陈峰;邹健强;李梢;王阶;王汝宽

    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医学发展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分析医学发展的趋势和前景,课题组重点针对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发展战略与发展模式、医学诊疗康复策略、临床应对慢性疾病和老年病、医学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医疗卫生保健体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在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各项调查中占绝对优势;中医在"医学诊疗康复策略"和"应对慢性疾病、老年病"方面具有优势;西医在"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具有优势.认为未来中国医学发展的前景是中西医并存者为主流,并预示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形成新医学的可能性.

  • 中医临床研究方法的思考与实践——系统生物学湿干研究模式与中医临床研究

    作者:刘保延;周雪忠

    海量生物信息获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系统生物学的湿干研究模式成为可能,干性的计算机模拟和模型研究一般基于海量的生物学实验数据如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湿性研究,希望能获得高于每一单一数据的生物学知识和系统模型,并能指导新的实验研究.从而形成循环上升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系统生物学湿干研究模式,大大提升了系统生物学研究生物复杂巨系统的能力和效率.一直以来,传统中医药学的研究以临床诊疗实践为核心,对临床诊疗经验的总结、归纳、提升和再运用,形成了中医药理论发展和研究的主要成功模式.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依据海量临床信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基于数据的干性模拟研究,革命性的提升传统中医学"从临床中来"再回"到临床中去"的能力和效率,这是关乎中医药学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本文对中医临床湿干研究模式的思路进行了探讨,提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体系,并着重分析实现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湿干研究模式技术框架和初步研究实践.

  • 现代中药研发中的文化碰撞现象与系统生物学思路分析

    作者:唐旭东;王维武

    本文从认识论与方法论两方面,探讨了现代中药研发中的文化碰撞现象与系统生物学思路.提出在世界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我们既要认识科技文化多态性的这样一个事实,又要以"疗效中心论"为基础,重视本土科技文化的发扬,不要盲目发展"高"、"精"、"尖"而忽视复方制剂的研究及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新的医学模式下,我们还应大力发展系统生物学,使之与传统医学互补,从而推动传统医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发展出更好的现代中药研发方法.

  • 系统生物学在中药ADME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杨凌;刘洪涛;马红;刘勇;郝大程

    本文从中医的研究角度综述了系统生物学的定义、研究框架、范围和方法论特点,并以PB-PK和PBPD研究为实例,详述了系统生物学方法论在药学研究中的新应用和进展,阐明了系统生物学是还原论基础上的整体论.中医药是中医整体辩证理论指导下的复杂体系,拟乘系统生物学之势将面对诸多基础问题的挑战,然而中药ADME性质的阐明将成为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从而将分子水平和整体水平有力地衔接起来.本文中同时简略地综述了作者研究组在该领域的有益尝试,结果表明中药的早期ADME性质研究方法将是揭开中药之谜并过渡到系统生物学水平的有力手段.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5 07 08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