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药学 >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세계과학기술-중의약현대화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
  • 影响因子: 1.17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1-5699/R
  • 国内刊号: 王瑀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wst@casipm.ac.cn
  • 曾用名: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
  • 创刊时间: 199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会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世界科学技术》编辑部
  • 类 别: 中药学
期刊荣誉:
  • "气"与细胞通讯

    作者:徐先祥;戴岳;刘青云

    "气"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中医学认为人体生理病理变化都是气运动变化的结果.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间以及与环境间复杂精细的信息调控机制,即为细胞通讯.气和细胞通讯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对于同一生命现象的不同认识,可以相互印证,相互促进.气的理论可为细胞通讯研究提供启发,而从细胞通讯的角度有利于认识气的实质.

    关键词: 中医学 细胞通讯
  • 生物检定方法控制中药质量的思考

    作者:王伽伯;李会芳;肖小河;金城

    质量稳定可控是保证中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现行的中药质控模式和方法仅能控制部分指标性成分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难以全面、有效地控制中药的质量.而生物检定方法直接关切有效性和安全性,特别适用于结构复杂或者理化测定不能反映其临床疗效的药物,在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在现行化学控制基础上建立中药生物检定质控方法,比目前主要基于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的质控体系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和优势,亦将成为中药质量控制发展的新趋势.

  •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构建中医临床复杂干预评价模型

    作者:支英杰;谢雁鸣;翁维良;王永炎;易丹辉

    构建中医临床复杂干预评价模型意义在于通过评价来了解任何特定复杂干预中什么干预因素起作用,在什么时点起作用,这个作用在整个医疗实践中能体现多大的意义,使起到重要作用的干预因素在医疗服务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可以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节约医疗资源.探讨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新方法的关键点在于,既能体现中医药的诊病特点与疗效优势,又能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可.本文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特点讨论中医临床复杂干预评价模型的构建原则、步骤,以及中医临床复杂干预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 中医 复杂干预 评价
  • 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意义探析

    作者:范欣生;段金廒;孙世发;丁安伟;陆茵;唐于平

    在方剂现代研究中应该关注中医药理论的认识特点,深入探讨具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使方剂现代研究更吻合于中医药治疗的认识思路,从而有效地反映中医药的优势所在.类方体系是认识中医组方思想和辨证方法科学依据的门径之一.分析了类方研究在方剂现代研究中的重要性,认为类方研究有益于方剂复杂体系的系统认知,有益于对方剂组成原则等核心问题的理解,通过探讨类方组成的灵活性可以为研创新药建立基础.按照中医理性思维认识类方、解读方剂并指导复方研究,将会为复方研究提供一些比较好的研究途径.

    关键词: 类方 方剂研究 意义
  • CADD技术在中药及复方研究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龙伟;刘培勋

    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理论和方法Computer-aided drug design(CADD),已经从原来的基础理论研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实用的学科,成为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且随着CADD技术应用的深入,CADD技术已应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的研究.本文就CADD技术在中药及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 三七中三七总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俊杰;郑琴;杨明

    系统阐述了三七总皂苷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分析方法,并对超声波提取、大孔树脂吸附技术、罐组逆流提取技术与传统技术进行比较和论述.

  • 静电喷射法制备纳米中药控释给药制剂的前景与展望

    作者:龙新云;张慎;蔡晴;杨小平;廖永红;朱春燕;邓旭亮

    静电喷射是一种简易的获得纳米粒子或纤维状物质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能够将药物封装在聚合物纳米颗粒或纤维材料之中,从而提高药物的分散性与稳定性,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降低毒副作用,并可制成靶向性制剂.通过选择不同的聚合物体系,调节静电喷射工艺参数,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周期,从而设计制备出具有快速、缓慢、持续或阶段性等不同释药特性的制剂.本文旨在讨论静电喷射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制备纳米控释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对静电喷射技术应用于制备纳米中药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前景进行展望.

  • 丛枝菌根及其在中药材栽培中的应用

    作者:曾燕;郭兰萍;孙宇章;周洁;Sun Yuzhang

    本文对丛枝菌根的来源、作用、研究现状以及对丛枝菌根在中药栽培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指出借鉴作物中丛枝菌根真菌研究的诸多成果并将其运用于中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

    作者:王丹;孙佳明;王贵金;张辉

    目的:建立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作对照品,测定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检测波长为510nm.结果: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为1.42%,总黄酮浓度在0.008~0.040mg/mL范围内与吸收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n=5),平均回收率为99.86%(RSD=1.21%,n=6).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稳定、可靠,可用于测定珍珠透骨草中总黄酮的含量.

  • 基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探讨抗肝纤维化中药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

    作者:刘成海;闫秀川;刘平

    近年研究表明: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是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病理机制,抑制肝细胞凋亡及其支架结构破坏是防治肝纤维化的根本措施之一,TNF受体(TNF-R)半胱天冬酶(Caspases)通路是细胞凋亡的分子病理基础,ERK-MMP2途径是网状支架破坏的重要分子病理机制.在既往工作基础上,我们拟以抗纤维化有效中药-扶正化瘀方为对象,首先采用析因设计,动态观察扶正化瘀方影响肝细胞凋亡、网状支架破坏与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继而探讨该方及其扶正与化瘀治法拆方对小鼠体内肝细胞凋亡与网状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随后建立中药影响肝细胞凋亡的药物高内涵分析方法,探讨扶正化瘀方及其拆方对培养小鼠肝细胞TNF-R/Caspase通路信号分子的影响;并将经复方与拆方作用的凋亡肝细胞与原代肝星状细胞共培养,观察该方及其拆方通过抗肝细胞凋亡而影响肝星状细胞活化的作用.该项研究阐明了抗肝纤维化有效中药对肝细胞凋亡与支架破坏的作用机制与治法特点,拓展了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新途径与药理研究新领域,为进一步开展中医药逆转肝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 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

    作者:刘晓彬;权丽辉;刘春雨;林耕;王淳;廖永红

    葛根素可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但其口服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壳聚糖能够打开消化道上皮间的紧密连接,增加药物的透膜吸收.考虑到壳聚糖在中性水溶液(肠道pH条件)中不溶解,本文通过甲基化修饰增加壳聚糖在肠道条件下的溶解度,并研究水溶性壳聚糖对葛根素小鼠口服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化壳聚糖对葛根素口服吸收有明显促进作用,60%甲基化的壳聚糖可提高葛根素的口服生物利用度约3倍.

  • 加拿大杨树芽化学成分的研究

    作者:王想想;周立东;南垚;孟庆伟

    目的:研究加拿大杨树芽的化学成分.方法:用色谱方法分离加拿大杨树芽的乙酸乙酯提取物.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与文献对照,分别鉴定为:球松素(pinostrobin,1)、白杨素(chrysin,2)、山柰素(kaempferol,3)、芹菜素(apigenin,4)、异鼠李素(isorhamnetin,5)、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6)、槲皮素(quercetin,7)、3-O-甲基槲皮素(3-O-methyl quercetin,8)、咖啡酸((caffeic acid,9)、高良姜素-7-O-β-D-葡萄糖苷(galangin-7-glucoside,10)、白杨素-7-O-β-D-葡萄糖苷(chrysin-7-glucoside,11).结论:化合物3、5、8和10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用于丹参药材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研究

    作者:刘少华;金郁;周大勇;任玲玲;金高娃;梁鑫淼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丹参药材水溶性成分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实验采用1.7μm的小粒径填料填充的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100mm,1.7μm)以0.5%甲酸乙腈(v/v)-0.5%甲酸水(v/v)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2mL/min;色谱柱柱温:30℃;检测波长:优化选择280nm;进样量:2μL.结果:对12批陕西商洛药材基地产丹参药材进行测定,标定共有峰,并通过国家药典指纹图谱相似度计算软件中"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A版"计算出其相似度均在0.95以上.结论:相对于常规HPLC而言,UPLC有更好的分离效率、峰容量以及灵敏度.本方法操作简单,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可用作丹参药材质量控制.

  • 密叶新木姜茎、叶挥发油成分比较研究

    作者:欧阳胜;关志宇;谢平;刘红宁;阎彦

    目的:对密叶新木姜植物中茎和叶的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为合理利用药用植物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密叶新木姜茎和叶中分别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别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化法确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别鉴定了叶中28种和茎中15种化学成分.结论挥发油类化学成分在密叶新木姜不同部位的分布存在差异.

  • 葛根总黄酮缓释片药动学研究

    作者:朱春燕;王雪莉;石峰

    目的:考察葛根总黄酮缓释片体内缓释效果.方法:建立HPLC法测定葛根素的血药浓度,以市售愈风宁心片、自制葛根总黄酮普通片作为参比制剂,采用比格犬进行了缓释片的药动学研究及体内验证实验.结果:与愈风宁心片、自制葛根总黄酮普通片相比,葛根总黄酮缓释片在体内外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葛根总黄酮缓释片达到了设计要求.

  • 论蒙医学三体素动态平衡及稳态观

    作者:松林;乌云斯日古楞;斯日古冷

    蒙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平衡的整体,在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和各种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这个动态平衡不断的被破坏和重建.传统蒙医疗法及蒙药对人体器官的活动与调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破坏了的稳态得以恢复起到重要的治疗保健作用.蒙医学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贯穿着稳态观,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超前认识,是朴素的蒙医学稳态学说.

  • 关于加强中医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思考

    作者:雷燕;李中友;蔡仲德;李军德;刘铜华

    中医知识产权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尚未进入保护状态.鉴此,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力争通过名医保护、标准规范、商业秘密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改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加大保护力度.坚持"以保护促发展",不断提高中医药的自主创新能力.只有按照中医药特殊规律建立一套专门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才能够使中医药知识产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有力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 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探讨及其构建

    作者:李毅;张梅奎;杜侃;尹岭

    研究和构建中医脑病学本体既是中医脑病神经信息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范围内实现人体大脑知识共享的前提.本文在分析本体含义和本体谱的基础上,参照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复用已有中医学本体和国外生物医学领域本体,构建了包括概念及其概念间相互关系在内的中医脑病学本体,并对中医脑病学本体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复杂性、层次性、模糊性、差异性和兼容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中医脑病学本体的构建和应用为中医脑病临床信息采集、分析、交换和共享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支撑,对于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医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中医理论集成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马晓彤

    在多元文化碰撞与科学发展的潮流冲击下,中医理论学科出现了学术探索模式的分化,可概括为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3个模式.整体论模式包含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还原论模式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复杂性模式也包含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个路径,合计6个类型.整体论模式具有实践优位的价值倾向与综合体验的认知特征,注重对事物的宏观准确把握,强调主体、客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原论模式则具有理论优位的价值倾向与分析实证的认知特征,注重对事物的微观精确把握,强调主体、客体与环境的独立性及各自内部的结构特征.复杂性模式的特征是融合整体论与还原论模式,力图保留两者优点,克服两者缺点.文献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三个路径之间表现出与三个模式之间价值倾向与认知特征互补不同的功能互补特质,体现出彼此印证的规律.文献研究尽管在不同模式中都有运用,但在整体论模式中地位尤为重要;实验研究在还原论与复杂性模式中均有体现,但特征各异;临床研究在整体论、还原论和复杂性模式中都不可或缺,但表现形式却大相径庭.不同研究类型的学术价值总体而言是平等的,但在特定情形下又是不同的,需要对其创新贡献度从三个方面予以评价.

  • 用《周易》"贵生忧死"思想解读中医治疗理论

    作者:金香兰

    《周易》是对中华文明、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书籍,其中贯穿着"贵生忧死"的思想,倡导忧患意识,教人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如何化险为夷,趋吉避凶.中医深受《周易》的影响.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成为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调整阴阳,以平为期是《周易》求中尚稳思想的体现,扶正祛邪诠释了《周易》对人的生命本质的理解,而三因制宜展示了《周易》之"天人合一"观.

  • 基于整体观之上的中医学分析方法

    作者:陈曦

    中医学理论特色之一为"整体观".强调整体观,并非排斥分析方法.中医学分析的方法是建立在整体之上的,不同于现代科学"还原论"、"系统论"的分析方法.中医学分析方法是从宇宙大化的角度,从时间的运动过程,主、客体浑然一体的基础上,对自然、生命以及二者关系的深层解读.

  • 中医病机层次划分与定义的三大要素

    作者:于智敏;Wang Yongyan

    病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对中医病机的分层及定义,大都没有很好地体现中医病机理论的学术内涵.本文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较为完整清晰的中医病机层次划分与定义.

    关键词: 病机 层次 定义 要素
  • 中医五藏理论起源探讨

    作者:张宇鹏

    藏象学的发展有赖于两个方面进步的推动,即一方面长期临床实践成就的积累是藏象学理论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则临床成就必须经哲学思辨的系统改造后,才能真正地融合到理论体系当中."五藏"的观念是伴随着"五行"理论的成熟而发展起来的,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藏象学理论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参照了两汉经学思想的理论框架创建的.《内经》重要的贡献,是要将医学实践长期积累的各种原始经验与知识,经过精心选择与改造后,系统地整合到设计好的理论模型当中,而终完成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在藏象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象"的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天的框架与后天的经验均被抽象为"象"的形式,再经思辨方法的改造而成.

    关键词: 五藏 起源
  • 中医学理论概说及其对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

    作者:刘洋

    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和参与下,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和相关影响的系统理性认识.其主要理论范畴有道、气、阴阳、五行等,用以阐释人体生命现象及其影响关系,指导中医临床养生防病治疗实践,并且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支撑着中医学的特色和传承.中医学理论具有医学、科学、文化等多重价值意义.本文概要地论述了中医学理论的概念、范畴、意义和现代化等问题,并就有关中医理论现代化问题进行了探讨.

  •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医创新的核心

    作者:杨杰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包括藏象学、病因病机、诊法与证候、治则治法及养生理论等范畴.本文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哲学思辨性、系统开放性、实践认知性等特点,提出应深化内涵挖掘,加强学科建设;立足本体,传承理论;推进集成创新,提高自主创新水平等促进中医基础理论传承与发展的解决策略.

  • 五运六气理论概念体系与当代研究概述

    作者:杨威;刘寨华;于峥;张宇鹏

    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中反映了中医学的天人相应和审机辨治观念,通过独具特色的概念体系细致地阐释了其理论原理与运用法则,推动了中医学理论与临床的发展.当代以来,在国内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约500篇,相关专业论著也时有面世,研究涉及五运六气理论的理论阐释、临床应用及其科学性界定.通过对《素问》运气七篇的概念梳理,提出包括核心概念、基本概念、衍生概念及关联概念的五运六气理论概念体系.

  • 《内经》中"阴虚"内涵探析

    作者:卢红蓉

    鉴于目前针对不同版本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中"阴虚"的内涵不完全一致的问题,为明确"阴虚"的内涵与外延,对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阴虚"概念进行了整理研究.研究发现,"阴虚"一词在《内经》中共出现11处,其涵义有5种,分别为中土受伤,形气衰少;尺脉不足;五脏精亏;肾虚;阴经气虚.本文就正确理解"阴虚"内涵与外延,界定"阴虚"概念,为中医理论的正确运用和继承发展进行了深入探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黄帝内经 阴虚 概念
  • 基于《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运气理论范畴研究

    作者:杨威;刘寨华;于峥;张宇鹏

    范畴(理论范围与基本概念)是《内经》成功建构中医理论体系的关键.作为《内经》重要内容之一的运气理论,长期存在广义与狭义范畴理解的认识分歧.本研究以对《素问》运气七篇概念体系的梳理研究为基础,进行运气理论范畴讨论,认为《素问》运气七篇所述,虽以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为标志和重点,但仍是对道即自然规律(包括生命与疾病规律)的阐述,用以探讨自然对生命影响的规律.因此,运气理论的范围涵盖广泛,涉及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及其对生命(包括人与其他生命体)的影响,其知识领域的基本概念为运气七篇的核心概念,是对自然变化规律的普遍本质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包括道、五运、六气、五六相合以及形、气、象、数、正、化等.

  •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北京宣言

    作者:

    "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大会"于2007年11月28~29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达成以下共识:1.中医药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依靠其行之有效的辩证论治方法,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世界医学科学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其特征是针对个体病症量体裁衣的进行治疗,并以整体论为基础.

  • 第103期东方科技论坛"本草物质组计划"会议纪要

    作者:

    2007年10月28日,第103期东方科技论坛"本草物质组计划"专题研讨会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隆重举行.

  • 发展祖国医药 造福世界人民——大连远大制药有限公司国际科技合作研究之路

    作者:杜丽华

    大连远大制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位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大街50号,占地10298平方米,建筑面积12566平方米,主体厂房由现代化的固体制剂车间(包括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针剂车间、制水车间、原料精制车间、中心化验室、变电所、成品库、危险品库等组成,2003年通过国家GMP认证,国内总资产达3.9亿元人民币.

  • 日本汉方药小柴胡汤(Sho-Saiko-to,SST)申报进入美国医药市场的进展和借鉴意义

    作者:崔玲;赵利斌;郭治昕;孙鹤

    日本汉方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中药的强有力对手,而小柴胡汤(Sho-Saiko-to,以下简称SST)作为日本研究和使用为广泛的方剂之一,在汉方药中有特殊之地位.该品种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获得美国FDA临床批准、但仍处于研究活跃期的植物药品种之一,自1997年启动了进入美国医药市场的研究以来,尤其在临床研究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前瞻性的探索工作.本文结合日本汉方药的发展历程,讨论了SST的研究进展情况,希望能对我国中药未来申报美国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作者: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4月,是国内成立早的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专门机构,是世界卫生组织确认的传统医学合作中心.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心实验室.建所20多年来,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术期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队伍精干、条件先进,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居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机构.建所以来,共承担国家级、部局级以上科研课题120余项;获得国家级、部局级科技成果27项,院级科技成果45项.该所于1995年创办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是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国家级核心期刊.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5 07 08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2012 01 02 03 04 05 06
2011 01 02 03 04 05 06
2010 01 02 03 04 05 06
2009 01 02 03 04 05 06
2008 01 02 03 04 05 06
2007 01 02 03 04 05 06
2006 01 02 03 04 05 06
2005 01 02 03 04 05 06
2004 01 02 03 04 05 06
2003 01 02 03 04 05 06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