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人精子细胞染色体畸变率与2细胞胚微核的比较

    作者:马明福;蔡敏;李练兵;曾维三

    采用人精子与去透明带地鼠卵受精方法,分析诱变剂对人精子染色体与2细胞胚微核的比较,以探讨染色体畸变率与微核率间关系.结果:平阳霉素(-S9mix)10、20、40、60 μg/ml 4个剂量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1.5%、25.4%、33.6%、43.7%;2细胞胚微核率分别为42.6%、49.1%、59.6%、67.9%.环磷酰胺(+S9mix)10、20、40、60 μg/ml 4个剂量组染色体畸变率分别为11.7%、18.5%、31.7%、42.1%.;2细胞胚微核率分别为43.40%、54.0%、65.8%、69.3%.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表明人精子染色体畸变率与2细胞胚微核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均可检测诱变物对精子的损伤.

  • 小鼠骨髓及肝血中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的比较

    作者:周晓蓉;李百祥;邱向红;宋春华

    哺乳动物骨髓微核试验已被国内外毒理学界广泛应用于致突变剂的检测.但由于骨髓对某些前致突变/致癌物活化能力有限,而且在肝脏中形成的短寿的终致突变/致癌物不能较久地滞留于血循环中,难以在骨髓内达到显示诱变效应的浓度.而肝脏是很多外来化合物代谢、转化、贮存的场所,极易受到各种化学物的作用,有一些还是肝脏的特殊致癌剂及诱变剂.因此,如果能直接用体内肝血微核试验检测化学物对染色体的损伤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对10种不同物质对小鼠骨髓及肝血嗜多染红细胞(PCE)微核诱发率作了平行观察,以便进一步扩展现有的微核检测方法.

  • 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吖啶橙染色法的研究

    作者:李尊爱;杨树媛;王静;张静;方金福

    微核试验是遗传毒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但现采用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Giemsa染色法,染色特异性差、伪核难辨,不能进行连续动态的观察.近年来日本的Hayashi[1]报道了一种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吖啶橙染色新方法.该方法染色特异性强,对评价化学物质的诱变性有较大的实用价值.为此,我们在建立该方法的基础上,对染色步骤进行了改进,使之更加简便和完善.以6种染色体诱变剂探讨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小鼠外周血网织红细胞微核的变化,微核出现高峰的时间.为该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 一种新的DNA-DNA交联检测法--改良单细胞凝胶电泳法

    作者:任泽舫;庄志雄;肖勇梅;张绵周;黄海雄;张丙尧

    DNA交联是细胞内发生的严重事件,它影响DNA的正常复制功能,从而导致突变或肿瘤.多种致癌物质和抗肿瘤药物可引起DNA-DNA交联,如砷、镍、铬、顺铂、丝裂酶素C等[1~4].因此,检测外环境因素所导致的DNA-DNA交联是判断其是否为诱变剂或致癌因素的有效手段.传统检测DNA交联物的方法是碱洗脱法,但该法昂贵、耗时、操作复杂,并涉及到同位素[5].发展新的DNA-DNA交联物检测方法实有必要.

  • 焦炉作业工人淋巴细胞诱变剂的敏感性研究

    作者:程娟;冷曙光;李海山;牛勇;孙耀峰;段化伟;宾萍;张林媛;梁学邈;林函;王忠旭;戴宇飞;李斌;郑玉新

    目的 研究焦炉作业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对诱变剂博来霉素(bleomycin,BLM)损伤的敏感性.方法 以94名焦炉作业工人(暴露组)和64名选矿工人(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班后尿,测定尿中1-羟基芘水平反映多环芳烃暴露内剂量.肘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体外培养20 h后,用8 μg/ml BLM处理30 min,彗星试验评价细胞DNA损伤水平.BLM处理前后DNA损伤的差即为个体对诱变剂的敏感性.结果 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状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焦炉工尿中1-羟基芘水平(9.0 μg/L,95%CI:6.8~11.7)显著高于对照(1.5 μg/L,95%CI:1.3~1.7)(t=-9.317,P<0.01).对照组诱变剂敏感性为14.9(95%CI:13.7~16.3),焦炉工为17.7(95%CI:16.3~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3,P=0.01).进一步按焦炉工尿1-羟基芘水平几何均数(9.0 μg/L)分层,发现高1-羟基芘水平组焦炉工对BLM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低1-羟基芘水平组(F=4.001,P=0.05).对照人群中吸烟者对BLM造成的损伤更为敏感.未发现年龄、饮酒、焦炉作业工龄、外暴露等级等因素对BLM敏感性有显著影响.结论 焦炉逸散物的暴露能够增加外周血淋巴细胞对BLM损伤的敏感程度,可能是焦炉作业工人中肿瘤高发的一个原因.

  • 核酸内切酶改良型彗星实验用于检测遗传毒物致DNA氧化损伤

    作者:赵健;李红丽;翟庆峰;邱玉刚;牛勇;戴宇飞;郑玉新;段化伟

    目的 建立核酸内切酶改良型体外彗星实验方法,并应用该方法检测DNA氧化损伤.方法 分别应用苯并[a]芘[B(a)P,20 μmol/L]、甲基磺酸甲酯[MMS,25 μg/ml]、秋水仙素(COL,5 mg/L)和长春新碱(VCR,0.5 mg/L)处理人支气管上皮(16HBE)细胞.采用噻唑蓝(MTT)实验评估细胞生存率,常规彗星实验和内切酶改良型彗星实验分别检测DNA损伤和氧化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改变.结果 MTT实验显示,B(a) P、MMS、COL、VCR染毒后可引起较高水平的细胞内活性氧升高,4个组的细胞生存率分别为:(59.69±2.60)%、(54.33±2.81)%、(53.11±4.00)%、(51.43±3.92)%.常规彗星实验及甲酰胺嘧啶-DNA-糖基化(formamidopyrimidine-DNA-glycosylase,FPG)酶彗星实验均检测到B(a)P、MMS、COL、VCR引发的DNA损伤.FPG酶彗星实验中,Olive尾矩改变明显,缓冲液组的B(a) P、MMS、COL、VCR组Olive尾矩分别为22.99±17.33、31.65±18.86、19.86 ±9.56和17.02 ±9.39,FPG酶处理后Olive尾矩分别为34.50±17.29、43.80±10.06、33.10±12.38和28.60±10.53,较缓冲液组分别增加58.94%、38.48%、66.86%和68.21%(t值分别为3.91、3.89、6.66和3.87,P值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Olive尾矩与细胞内活性氧也有较好的相关性(r=0.77,P<0.05).结论 FPG酶改良型彗星实验可以有效的检测遗传毒物所致的DNA氧化损伤改变.

  • DAB废物处理程序

    作者:王晋芬;王跃华

    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为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常用的显色剂,其反应产物是一种可以致癌的诱变剂.有些实验室曾经将DAB先加入漂白粉过夜再做废物处理.尽管这种程序完全破坏了DAB,但终反应混合物仍具有诱变作用,且加入了漂白剂后其中含有氯,后DAB废物以每加仑500元人民币的价格被焚化.若DAB完全被破坏而又不留下诱变副产物的话,DAB废物就可以没有成本/代价的通过排水处理[1,2].Duke大学环境安全部颁布了两种处理程序可以完全破坏DAB,而不会留下终反应混合物.现介绍如下:

  • 血红蛋白氧化酶诱导剂Hemin在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中的作用

    作者:沈锡中

    目的众多研究表明血红蛋白氧化酶(Heme Oxygenase,HO)具有内源性组织细胞保护作用,诱导HO表达能减轻和限制炎症引起的组织损伤.本研究目的旨在研究HO诱导剂Hemin在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用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1,3,7 d后胃粘膜中两种诱导型酶,HO-1和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以溃疡面积判断胃粘膜损伤程度,研究HO-1诱导剂Hemin对乙酸诱导胃溃疡形成过程中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同时研究Hemin对胃粘膜iNOS表达及活性的影响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乙酸诱导大鼠胃溃疡后,胃粘膜HO-1和iNOS表达明显增强.HO诱导剂Hemin能显著增强HO-1 mRNA和蛋白质表达,但溃疡面积反而增大,炎症加重.处理组大鼠溃疡面积1 d为(77±5)mm2,明显大于对照的(51±3)mm2(P<0.01,n=10);3 d为(53±4)mm2,明显大于对照(36±3)mm2(P<0.01,n=10).同时Hemin能显著增强胃粘膜iNOS的表达及iNOS的活性,溃疡诱导1 d Hemin组iNOS的活性为5.3±0.3,对照3.1±0.3(P<0.01,n=10);3 d Hemin组5.7±0.5,对照3.8±0.4(P<0.01,n=10,单位为pmol[3H]瓜氨酸·min-1·g蛋白-1).结论在乙酸诱导的胃溃疡模型中,HO-1表达增加对胃粘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保护作用,但这一保护作用不足于抵消其他损害因素如NO过度产生所导致的粘膜损伤.HO代谢产物可能尚具有双向作用,即生理性产生增加具有粘膜保护作用,过度产生可能存在细胞毒性作用.

  • 辐射损伤修复与细胞周期检定点调控

    作者:朱应葆;赵剑;贾廷珍

    DNA是各种生命活动中重要的遗传物质,生物性状的保持有赖于DNA遗传信息的完整和忠实传递.生物体内存在复杂的修复和监控系统,以确保遗传信息的完整性和忠实传递,从而使细胞的正常功能得以维持.环境中的多种因素(物理、化学和生物诱变剂等)常常引起DNA的损伤.

  • γH2AX:DNA双链断裂的标志

    作者:余艳柯;陆源;余应年;杨军

    γH2AX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细胞DNA损伤应激反应的热点之一.细胞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直接诱导或是通过复制压力诱导形成的双链断裂(DSBs),以及细胞自身调控的程序性DSBs和逆转录病毒转染细胞过程中产生的DSBs均可诱导H2AX的磷酸化(γH2AX)和簇集.本文对H2AX及其组蛋白家族,以及γH2AX与DSBs之间的关系及可能作为一个探测DNA损伤的新分子探针来利用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γH2AX DNA损伤 诱变剂
  • 1.8 GHz微波对四种化学诱变剂致DNA的损伤作用

    作者:王保红;鲁德强;金力奋;郑伟;楼建林;邓红平;李晴宇;何继亮

    目的观察1.8GHz[比吸收率(SAR)为3W/kg]微波(MW)对4种化学诱变剂[丝裂霉素C(MMC)、博莱霉素(BLM)、4-硝基喹啉氧化物(4NQO)、甲基甲烷磺酸酯(MMS)]诱发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彗星试验体外实验分别在暴露后0 h和21h检测1.8 GHz微波、4种化学诱变剂及微波联合4种诱变剂所诱发的人淋巴细胞DNA损伤.所用的指标为尾长(TL)和尾相(TM).微波辐射和化学诱变剂暴露时间分别为2h和3 h.结果微波组所诱发的DNA损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分别与MMC和4NQO的联合暴露组所诱发的DNA损伤明显高于相应浓度的MMC组和4NQ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微波对BLM和MMS所诱发DNA损伤的增强效应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GHz(SAR为3 W/kg)微波暴露2h并不诱发人淋巴细胞DNA损伤,但能增强MMC、4NQO的DNA损伤效应.

  • N-乙酰半胱氨酸对乌拉坦诱发小鼠骨髓细胞SCE的影响

    作者:王凤山;姜淑青;刘克明;刘淑英;杨梦礼;顾荣生

    De Flora等[1]和刘淑英等[2]均证实N-乙酰半胱氨酸(NAC)具有抗诱变性,De Flora等[3]和Kada等[4]报道了NAC对诱变剂导致的DNA损伤的修复作用.我们以L-半胱氨酸为参比,观察了NAC对乌拉坦诱发的小鼠骨髓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的影响.

  •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

    作者:易克;李津婴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是具有多种亚家族、多基因、多种生理功能的一组超基因家族,因其在致癌物解毒和抗癌药物代谢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得到不断深入的研究.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GST基因多态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个体对基因诱变剂和致癌物解毒能力的差异,并有可能因此影响个体对肿瘤的易感性.现将GST与恶性血液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021二苯甲酰甲烷对食源性杂环胺类诱变剂诱变性的抑制作用

    作者:

  • 警惕生活中的致癌食物

    作者: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可能致癌.那么,生活中哪些食物是危险的致癌食物呢?1.诱变剂含量高的食物:烤鱼、烧烤、烤肉等大部分诱变剂含量高的食物是会诱发癌症的.2.污染物质高的食物:蔬菜瓜果理论上是可以防癌抗癌的,可是市面上的蔬菜瓜果绝大多数在生长的过程中被喷洒了农药、杀虫剂等,而这些有害的“毒物”是诱发癌变的一大因素.所以在购买蔬菜瓜果后,应当尽量多浸泡、多清洗,争取把农药和杀虫剂残留清洗干净.

  • 60Co诱发孕鼠骨髓及胎鼠肝血微核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的影响

    作者:张三元;苏园园;林仲秋

    本实验对怀孕13 d小鼠(约相当于人胚8周)经1.0Gy60Co射线照射后孕鼠骨髓及胎鼠肝血的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PCEMN)、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经.60Co射线照射后的实验组PCEMN、SCE均明显增高,表明60Coγ射线是一种很强的诱变剂.

  • 保尔康颗粒剂毒理学实验研究

    作者:景俊杰;李小玲;南月清;王翕

    保尔康颗粒剂(原名生物反应调节剂BRM-102冲剂)是根据生物反应调节剂(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s)理论[1],在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抗肿瘤辅助治疗的纯中药制剂.药效学实验[2,3]表明:该药具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对诱变剂丝裂霉素C诱发的正常人淋巴细胞微核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尚未有诱发正常人淋巴细胞微核率的作用,不致引起人体细胞遗传损伤.为了对该药的安全性进行进一步评价,为临床试验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本实验对该药的急性毒性、长期毒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铅和汞诱发非整倍体效应的CREST染色微核实验研究

    作者:冀琛;虞琳;王民生

    目的 比较低浓度醋酸铅(PbAc2)和氯化汞(HgCl2)在体外实验中对V79细胞非整倍体的诱发效应.方法 体外培养条件下,对低浓度PbAc2(0.01~20.0μmol/L)和HgCl2(0.005~10.0μmoVL)染毒V79细胞18 h后诱导的微核进行形态学分析,计算微核细胞率和大微核细胞率;同时用CREST染色计算微核着丝粒阳性率.结果 V79细胞经PbAc2和HgCl2染毒后,各剂量组的微核率均明显增加,呈现剂量一效应关系.PbAc2在0.03~20.0μmol/L浓度范围内诱导V79细胞微核形态类别的发生率中,大微核和多微核发生率分别在35.9%~52.0%和0~8.8%,微核形状与VCR组的微核形状相似.Hgcl2在0.01~10.0μmol/L浓度范围内诱导V79细胞微核形态类别的发生率中,大微核和多微核发生率分别在21.4%~27.9%和0~7.5%,微核形状以圆形为主,与MMS组的微核形状相似.PbAc2和HgCl2的微核着丝粒阳性率在各浓度组分别为52.8%~67.6%和47.4%~56.3%.结果 PbAc2和HgCl2在低浓度下仍造成细胞染色体的损伤,Hscl2具有一定的非整倍体毒性和染色体断裂效应,以非整倍体毒性为主;与HgCl2相比,PbAc2的非整倍体毒性更占优势.

  • 壳聚糖纳米混悬剂抗突变生物学效应:原核细胞基因突变试验

    作者:房国坚;蒋玉燕;毕忆群;蒋建国

    背景:抗突变剂能有效阻止化学致癌物对遗传物质的损害,因此,积极寻找具有抗突变作用的生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系统评价壳聚糖纳米混悬剂对多种强阳性诱变剂的抗突变效应.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照观察试验,于2007-03/2008-03在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完成.材料:自制壳聚糖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25.3 nm,占总粒子数99.1%),8种诱变剂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方法: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将壳聚糖纳米混悬剂设定为高、中、低(2 500,1 250,625 μg/皿)3个剂量组,分别对NaN3、MMC、9-AA、2,7-AF、NQNO、Dexon、CP、2-AF等8种常用诱变剂进行抗突变作用观察.主要观察指标:根据平均回变菌落数计算抑制率,用抑制率判断其抗突变作用程度.结果:高、中剂量组壳聚糖纳米混悬剂对NaN3、MMC、9-AA、2,7-AF、NQNO、CP和2-AF分别呈中度抑制和弱抑制,低剂量组无抑制作用.壳聚糖纳米混悬剂对诱变剂Dexon显示出较强的抗突变效应,3个剂量组对Dexon诱发的回变菌落数均显著下降(P<0.01).随着壳聚糖纳米混悬剂浓度的增加,对不同致突变剂产生的诱发回变菌落数明显下降,抑制率上升,呈现量效关系.结论:壳聚糖纳米混悬剂对多种诱变剂具有不同程度抗突变效应,并呈现量效关系.

  • 头颈部肿瘤患者及一级亲属细胞突变后染色单体断裂率与五加皮的干预效应

    作者:刘冰;崔雪玲;刘洋;张桐菲;祝威

    背景:头颈部肿瘤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但其一级亲属是否为肿瘤高风险人群?中药五加皮有抗突变的染色体稳定剂,能否提高一级亲属的抗癌能力?目的:探讨头颈部肿瘤的遗传因素及五加皮对其染色体的稳定作用.设计:以人外周血为对象的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及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英国华威(沃瑞克)大学.对象:对象来源时间为2001-10/2002-03.头颈肿瘤患者及其一级亲属均来自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健康人群来自长春市中心血站健康献血者.实验对象共110例,分为3组.①对照组50例,男25例,女25例;来自健康献血者;均无癌家族史,身体健康,无癌症和病史.②患者组30例,男22例,女8例;喉癌20例,鼻咽癌10例;未经放射治疗及抗肿瘤药物治疗.③一级亲属组30例,男19例,女11例;为喉癌、鼻咽癌患者的一级亲属;除有癌家族史外,身体健康.以上参与者均知情同意.方法:采集实验对象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培养周期为72 h,在67 h时加入致诱变剂博来霉素(15 mg/L),抗诱变实验加入博来霉素的同时加入五加皮(800mg/L).继续培养72 h收获细胞,常规方法制片,吉姆萨不显带染色.选择分散好的分裂相,观察染色体的断裂情况.计算平均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即等于本组中所有染色单体断裂的总和除以所有观察的细胞总数).主要观察指标: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结果:患者3组110例进入结果分析.①应用博来霉素所致的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对照组明显低于患者组及一级亲属组(0.16±0.06,0.48±0.14,0.42±0.12,P<0.01),但患者组及一级亲属组比较无差异(P>0.05).②应用五加皮和博来霉素后与单纯应用博来霉素所致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的比较:患者组及一级亲属组均显著降低(0.48±0.14,0.15±0.08,0.42±0 12,0.17±0.11,P<0 01).结论: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一级亲属应列为肿瘤易患高风险人群,加入五加皮发挥了染色体稳定剂的作用,对博来霉素所致的患者及一级亲属每细胞染色单体断裂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