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

    作者:倪红斌;梁维邦;徐武;韦永祥;蒋健;陈杰;戴艳红;高下

    目的 探讨显微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 1996年1月~2001年12月未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者为非监测组(n=18),2002年1月~2006年12月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者为监测组(n=22),比较手术前后2组面听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24 h内未监测组听力障碍好转1例,无变化9例,加重8例,面瘫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加重4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好转9例,无变化12例,加重1例,面瘫症状好转6例,无变化5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和面瘫症状好转优于未监测组(Z=3.389,P=0.001;Z=2.470,P=0.014).术后6个月随访,未监测组听力障碍减轻或消失4例,无改善8例,加重6例,面瘫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无改善4例,加重2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减轻或消失15例,无改善6例,加重1例,面瘫症状减轻或消失10例,无改善1例.术后6个月时监测组听力障碍和面瘫症状恢复显著优于非监测组(Z=3.105,P=0.002;Z=3.187,P=0.001).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听神经.

  • 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切除的神经功能保护

    作者:吴哲褒;吴近森;郑伟明;鲁祥和;诸葛启钏;于春江

    目的探讨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经显微手术切除后神经功能保护情况.方法对4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别统计相邻各组颅神经的保留情况.结果42例中行SimpsonⅠ切除11例,SimpsonⅡ切除23例,近全切除8例,肿瘤全切除率81%.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95%,功能保留率为81%,听力保留率71%,听力改善率19%.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巨大桥小脑角脑膜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保留神经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尽量全切除肿瘤.

  • 小脑前下动脉远端(内听道内)动脉瘤一例

    作者:孙正辉;许百男;姜金利;乔广宇

    患者女性,37岁.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清楚,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急诊行CT检查显示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以桥前池环池为重(Fisher分级Ⅲ级).遂行DSA检查,发现右小脑前下动脉(AICA)远端动脉瘤.术前准备完善后,于发病36h行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右枕下乳突后入路.显露右侧小脑桥脑角,清除凝血块,见AICA与面听神经伴行进入内听道,且有一动脉从内听道内穿出主要供应小脑,考虑为AICA返回支.而DSA显示动脉瘤位于AICA动脉襻顶端,可能在内听道内,这与术中所见相符.显露AICA颅内段未见动脉瘤,遂磨开内听道,剪开硬膜;临时阻断AICA近远端,分离面听神经,游离AICA,在其血管襻顶端发现动脉瘤,半梭形,大小约3mm,瘤顶指向外侧.显露满意后将瘤颈夹闭.以罂粟碱棉片湿敷AICA,搏动良好,无狭窄.术后1周复查DSA,动脉瘤消失.听诱发电位(AEP)右耳未引出反应;右侧轻度面瘫.

  • 一例迷路震荡致极重度耳聋植入人工耳蜗后效果观察

    作者:杨烨;陈杰;钱晓云;高下

    患者,男性,26岁,2009年初因车祸致胸腹部联合创伤、颈椎挥鞭伤伴昏迷入外院抢救手术,清醒后即出现双耳听力丧失,检查双耳听力属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颞骨CT及头颅MRI未见颞骨骨折及颅内异常,经多院积极治疗后听力无恢复,于2010年7月入我院拟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以提高听力。术前检查,双耳道通畅,鼓膜完整,纯音听力检查双耳全聋,各频率大输出均未引出反应,鼓室图双耳A型,多频稳态、ABR检查大输出亦均无反应, DPOAE检查双耳均未引出,术前颞骨薄层CT、头颅及面听神经MRI显示中耳、内听道、头颅未见明显异常,结合伤时外院CT及头颅MRI,既往亦无耳科疾病史,考虑耳聋系由迷路震荡所致。选择右耳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手术方法:全麻下耳后小“S”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暴露乳突,将乳突轮廓化,在面神经垂直段起始部前方、砧骨窝下方和鼓索神经后内方磨除骨壁,开放后鼓室外侧壁,显露圆窗龛,并磨出圆窗膜,经圆窗膜途径植入全部电极,填塞筋膜组织妥善固定,安放参考电极,术中进行NRT(神经反应遥测)检测,选取的低、中、高三个频率电极均可引出良好波形,关闭切口,手术顺利,术中未见乳突、中耳腔有骨折线愈合迹象,听骨链完整,圆窗膜无破损修复痕迹。

  • 动眼、面、听神经显微血管供应与术后神经功能保留关系的研究

    作者:刘熙鹏;杨晓洪;刘春江;刘明;孙磊

    目的:研究动眼神经海面窦段及面听神经桥脑小脑角段显微血管供应.方法:采用大体解剖法显露并观测了40侧动眼、面听神经动脉来源.结果:80%的脑膜垂体干及海面窦下动脉发出滋养动脉至动眼神经;面神经桥小脑角段主要由小脑下前动脉发出的迷路动脉、回返穿通动脉供应.结论:动眼、面听神经毗邻结构复杂,滋养血管细小,手术时应特别注意辨认和保护动眼和面听神经的显微血管.

  • A型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观察

    作者:鹿玉国;王丽坤;王建新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过去认为病因不明,现在通过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及外科显微手术的开展,证实面肌痉挛主要为脑干的血管变异,压迫了面听神经所引起。治疗方……

  • 听神经瘤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秦智勇

    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中,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因为其位置较深,在桥脑小脑角夹角处,周围有脑干(桥脑)、小脑、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后组颅神经(第5-12颅神经)和椎动脉、基底动脉、岩静脉等重要结构,因此该部位手术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基本上与上述结构的损伤影响其功能有关.桥小脑角常见的肿瘤为听神经瘤、脑膜瘤和胆脂瘤(上皮样囊肿)等,该部位的手术并发症基本相似,这里以听神经瘤为例,简述手术可能遇到的一些并发症,供大家参考.

  • 面听神经根压迫综合征48例

    作者:徐兆水;赵可;唐乔

    目的 总结面听神经根压迫综合征48例的手术治疗经验,并对病因进行探讨.方法 经乙状窦后入路进入桥小脑角区,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面听神经根及周围进行仔细检查,寻找病因,对相关病灶给予相应微血管减压、粘连分解及面神经梳理等处理.结果 术中发现48例面听神经根均有责任血管压迫,其中16例伴有明显的蛛网膜增厚、粘连.术后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1~15年,有2例耳鸣症状复发,4例面肌痉挛症状复发,但均较术前轻,无耳聋者.结论 面听神经压迫综合征48例,其致病因素以责任血管压迫为主,部分伴有蛛网膜粘连.

  • 面神经手术(耳显微外科《二十八》)

    作者:王正敏

    第四节乙状窦后进路和迷路乙状窦联合进路乙状窦后进路插管全麻,仰卧侧头位.作乳突后缘5~6 cm垂直切口(见图11).切口达肌肉及骨膜下,暴露上下项韧带,用起骨子向切口二侧剥离,显露枕骨.取电钻在乙状窦后作直径为3 cm的圆形骨槽(见图12和图13).取槽内的游离骨片,浸入生理盐水内保存.用咬骨钳将槽边修平,形成圆形骨窗,在窗内作脑膜T形切口(见图14).翻起脑膜瓣.缝于窗边肌肉上,并用拉钩牵开软组织(见图15).此时静脉滴以20%甘露醇(250~500ml)以收缩脑组织、降低颅压.取干冻脑膜或纤维蛋白膜(或盐水棉片),贴于小脑表面,目的在于保护小脑.伸入脑板,将小脑轻轻牵开.小脑质地娇嫩经不起金属脑板直接压迫,必须覆盖一层膜样物品作为假性脑膜来替代硬脑膜以资保护,避免造成小脑压烂、水肿或出血(见图16).在小脑与岩骨后侧之间钝性分离蛛网膜,进入桥小脑角.将外溢的脑脊液吸去.对于瘤体较小的肿瘤,可在蛛网膜和肿瘤包膜之间进行分离(见图17).轻轻牵引肿瘤,可在近脑干处,见到面听神经和偏下方的小脑前下动脉,小心剥离,有可能将整个肿瘤取出(见图18).如果粘连较多,近脑干处的面神经不能窥及,则宜切开包膜,缩小肿瘤体积后再进行分离.进入内听道内的肿瘤可用电钻磨开内听道后壁后进行剥离,但多半是靠牵拉而出的.

  • 泡沫敷料预防听神经瘤患者术中压疮效果观察

    作者:刘丽;王月青;李光群;孙克桂

    术中压疮指患者在手术中、术后几小时至6 d内发生的褥疮,其中以术后1~3 d 多见[1]。Hoshowsky 等认为手术时间>2.5 h 是褥疮的危险指数,Choomhoven 等发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分钟会使褥疮增加33%[2]。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术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手术治疗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时,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尽可能的将肿瘤全部切除并保留面听神经、三叉神经解剖及功能,此类手术由于手术野不利于暴露,肿瘤位置较深,手术时间较长,患者长期处于被迫体位,局部长期受压,极易引起术中褥疮。从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引起并发症,从而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也大大增加护理的工作量。因此现将桥小脑角区听神经瘤患者安置侧卧位前在健侧腋窝、腋中线至肋缘、股骨大转子、髂前上棘粘贴泡沫敷料保护皮肤避免褥疮的发生,效果较好。

  • 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切除术中面听神经功能保护

    作者:母传利

    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指的是肿瘤大直径>40 m m的桥小脑角脑膜瘤[1]。由于该肿瘤的体积较大,位置深,手术的视野狭窄,且靠近脑干并被众多重要的神经血管缠绕,因此,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处理非常困难,术后效果差,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2]。近年来,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本病的治疗也取得较大的进展,瘤肿全切已不再成为问题[3],而如何完整地保留面听神经功能是目前手术的难点和终追求的目标[4]。我院对48例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进行显微切除术,术中采取分块切除的显微操作,并结合神经监测以保护面听神经,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显微切除术中面听神经功能保护

    作者:张云鹤

    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切除与面听神经功能保护方法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型桥小脑角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Simpson Ⅰ级切除8例,Ⅱ级切除11例,Ⅲ级切除4例;术中面神经保留19例,听神经保留16例;术后17例恢复良好,6例可生活自理,术后半年轻、中度面瘫及听力下降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听力较术前改善;重度面瘫及听力下降患者面神经功能及听力较术前无改善.结论 准确的术前评估、有效的术中神经监测、熟练手术操作是显微镜下大型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切除术成功的关键,术中神经保护及术后积极康复治疗,对患者面听神经功能恢复十分重要.

  • 岩上静脉的临床应用解剖进展

    作者:杨汉兵;陈礼刚

    岩静脉又名Dandy静脉,是桥小脑角手术中常遇到的桥静脉.早在1929年,Dandy就指出在后颅窝进行三又神经的手术时应特别注意岩静脉.他著作中的插图展示了走行于桥小脑角内并经过三叉神经吻侧进入岩上窦的静脉;此静脉便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岩上静脉或简称为岩静脉.岩静脉是颅后窝的重要引流静脉,按汇人岩上窦和岩下窦位置的不同称为岩上静脉或岩下静脉,其本质均为颅后窝的桥静脉[1].

  • Dorello管区的显微解剖和新概念

    作者:黄楹;只达石

    Dorello 管区位于中线旁中、后颅凹底交界处.内含外展神经,上邻岩床后褶(硬脑膜折叠形成的褶)、小脑幕和三叉神经;前邻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后邻桥脑、延髓;内邻基底动脉和其分支;外下侧与面听神经、岩骨和其内的位听器官相邻,是手术治疗上困难的区域之一[1-3].然而,大型听神经瘤、岩骨内侧型和上斜坡脑膜瘤、三叉神经鞘瘤和向后侵袭的鞍区肿瘤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和脊索瘤等许多肿瘤常常侵犯此区.一些颈动脉海绵窦瘘和海绵窦区的硬膜动静脉瘘也常以岩下窦和斜坡基底窦作为重要引流静脉.基底动脉干和两侧椎动脉汇合部附近的动脉瘤也邻近此区.因此,Dorello 管区的解剖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4-8].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