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超声测量脾脏大小与CT测量脾脏体积对比分析

    作者:李彦娟;钱林学;刘朋;魏红涛;贺文;李彭

    目的 评价超声测量脾脏厚径、长径及面积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方法 107例经肝脏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S1期39例,S2期31例,S3期22例及S4期15例.以脾脏体积为标准,评价超声测量脾脏各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检验其诊断价值.结果 脾脏面积(splenic square area,SPS)、厚径(splenic thickness,SPT)及长径(splenic length,SPL)和 CT测得脾脏体积相关性较好(P<0.05),其敏感性和准确性分别为:面积66.7%、80.4%,厚径63.4%、78.5%,长径15.9%、50.5%.面积、厚度和体积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 a结论研究表明,超声测量脾脏面积、厚径及长径与CT测量脾脏体积相关性显著(P<0.05).因此,脾脏厚径和面积可视为衡量脾脏体积有效的超声参数用于临床.

  • 脾部分栓塞术后门脉血流量变化及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方军;刘智惠

    目的:观察脾部分栓塞术患者外周血常规、脾脏大小、上消化道出血次数及门脉血流量变化,以其评价脾部分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的疗效.方法:应用Seldinger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至脾动脉,用50 g/L鱼肝油酸钠,40%碘油乳剂(二者体积比为1:1)加明胶海绵颗粒混合制剂,对3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行脾部分栓塞术,术后1、2、3 wk、1、2、3、4、5、6 mo查血常规,术后1、3、6 mo B超检查脾脏体积、静脉直径、平均血流速度,并对其中24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次数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红、白细胞及血小板于脾部分栓塞后1、3、6 mo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经统计学配对t检验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脾部分栓塞后3 wk以内脾脏有不同程度增大,3 wk以后逐渐缩小,6 mo左右稳定在正常值范围内或仅脾门留有正常一小块脾组织.患者经脾部分栓塞后上消化道出血次数明显减少,经术后观察1 a以上者24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次数(0.14±0.07)例,经统计学配对t检验处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栓塞后门脉血流量明显下降,较栓塞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33例患者栓塞后11例静脉曲张消失,22例较前明显减轻.脾部分栓塞后33例患者均有脾栓塞后综合征,但无脾脓肿及脾破裂发生.结论:脾部分栓塞术明显改善了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状,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方法.

  • 脾脏体积、脾静脉血流及血细胞计数在门静脉高压症分期中的意义

    作者:王秀艳;游晓功;施宝民;穆庆岭;吴泰璜

    目的:研究脾脏体积、脾静脉血流以及外周血血细胞计数与不同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从而揭示他们在门静脉高压症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脏体积、脾静脉及门静脉血流速度和血管内径,并进行外周血细胞计数和Child分级,研究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不同肝功能分级之间的差异.结果:脾静脉内径、脾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速度和外周血WBC计数在Child分级三组间的差异有显著性,而门静脉内径、外周血RBC、PLT计数在三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脾静脉内径和脾静脉血流速度呈负相关(r=-0.43),与门静脉流速也呈负相关(r=-0.330).WBC与脾静脉流速呈正相关(r=0.353),与门静脉血流速度呈正相关(r=0.393).脾脏体积与HB呈负相关(r=-0.620),与PLT呈负相关(r=-0.8.34).PLT与HB呈正相关(r=0.583).结论:Child分级与反映脾功能亢进程度的指标外周血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门静脉高压症的分期应该参照肝功能和脾功能两方面.

  • 功能性残肝体积与脾体积比预测肝切除术后肝功能不全

    作者:侯建存;张雅敏;李阳;崔子林;刘晓龙;王连江;史瑞;刘子荣;郑虹;沈中阳

    目的 以术前脾脏体积为参照,探讨功能性残余肝脏体积与脾脏体积比(FreLSVR)对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以及肝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共计74例接受精准肝脏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通过三维软件对术前腹部CT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测量并计算肿瘤体积、预估功能性残肝体积、脾脏体积以及FreLSVR等观察指标.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检验验指标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每日腹水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予分析比较.结果 肝功能不全组患者16例(21.6%),无肝功能不全组患者58例(78.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标准化残肝体积比例(P=<0.05)、FreLSVR (P=<0.05)和术前AST值(P=<0.05)与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reLSVR(OR=0.535,95%CI:0.305~0.936,P=<0.05)是术后发生肝功能不全的独立影响因素.根据ROC曲线及约登指数,FreLSVR与术后肝功能不全相关的佳截断值为2.56(AUC=0.755,敏感度81.1%,特异度71.7%).依据截断值将患者重新分组,与FreLSVR>2.56组(53例)比较,FreLSVR≤2.56组(21例)术后INR高值较高(1.46±0.19比1.29±0.29,t=-2.405,P<0.05)并且术后1周和2周内平均每日腹水量较多[分别为188.0(79.2~375.1)ml比96.0(46.5~179.3)ml,P<0.05和207.2(125.6~827.1)ml比71.8(14.0~179.8)ml,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FreLSVR与患者术后肝功能不全发生有明显相关性,可为今后精准肝脏切除手术安全性提供指导.

  • 巨大脾囊肿一例

    作者:李杰;孙凯;胡宗泽

    病人,女,36岁.左上腹胀感半月余,无发热、腹痛、腹泻,无外伤史.查体:左上腹可扪及一巨大包块,达左肋下10 cm,质中,呈囊性感,无压痛.血常规示:WBC 2.37×109/L,HGB 108 g/L,PLT 108×109/L.B超显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脾内侧探及一约16 cm×16 cm大小圆形囊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囊壁厚约0.5 cm,内回声不均,与脾脏关系密切,与胰体尾、胃底紧贴,胃被挤压推向右前方,肝、胆、胰、双肾未见异常,无腹水征.

  • 部分性脾栓塞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蔡明岳;曾昭吝;黄文薮;王皓帆;黄明声;关守海;钱结胜;李征然;朱康顺

    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 PSE)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有效方法[1-3],其疗效与脾栓塞程度密切相关[1-2]。然而,随着栓塞程度的提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增加[3],特别是存在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的患者,并发症的风险更高[4]。如何平衡疗效与并发症风险、控制合适的脾栓塞程度一直是PSE操作者面临的难题。本研究通过CT精确测量脾脏体积,计算脾栓塞程度,并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发生PSE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 肋单元法与脾指数法评估脾脏大小的比较

    作者:杨伟力;李军宅

    目的 探讨肋单元法和脾指数法评估脾脏大小的准确性.方法 采用128层螺旋CT对10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腹部扫描,测量脾脏的上下径、长径、厚径和相应的肋单元数,并采用ADW 4.5工作站计算脾脏体积.比较肋单元法与脾指数法评估脾脏大小的准确性.结果 肋单元数的95%医学参考值范围为3~6.47;与肋单元数比较,脾指数更能反映脾体积大小;成年人脾体积与脾指数的回归方程:脾体积=0.445×脾指数+29.结论 脾脏大小与肋单元的相关性较差,与脾指数相关性良好.

  • 巨脾切除外科操作技术的改进

    作者:姜洪池;陆朝阳

    与一般性的脾切除相比,巨脾手术有以下4个特点:(1)脾脏体积庞大造成其与周围解剖间隙狭窄,给手术显露带来诸多不便;(2)伴有或多或少的粘连,加之脾组织脆性大、贮血多,脾脏游离困难;(3)脾蒂情况复杂,脾门血管增粗,侧支丰富,操作中易出血或误伤胰尾;(4)脾切除后脾床不易止血,对于门静脉高压症和血液病病人尤为如此.这些情况一直使巨脾切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受到影响.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传统脾切除技术做了一些改进,逐渐摸索出若干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办法,效果令人满意.

  • 应用超声方法检测脾脏体积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静;车翔玖;冬冬;王润兰;高占恒;王冠军

    目的 建立超声方法检测脾脏体积的模型.方法 应用超声方法测量20例受检者脾脏指定短轴切面面积,用三次B样条曲线插值法建立特定的模型,将面积值插入程序,自动计算出脾脏体积.同时用CT方法测量此20例受检者脾脏体积,将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应用超声数据插入模型测量的脾脏体积为(170.62±43.83)cm3,CT测量结果为(179.54±47.26)cm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率先建立了超声方法检测脾脏体积的模型,并证明了此模型具有可行性,可以用于临床指导诊断.

    关键词: 脾脏体积 超声 模型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小板及脾脏体积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农村立;郭堑;龙腾河;孙奇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逐渐加重,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部分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逐渐出现脾大、PLT下降的趋势[1],尤其是合并门静脉高压的肝硬化患者,脾脏增大非常明显.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利用CT精确测量脾脏体积成为可能[2-3].本研究通过CT测量脾脏体积和PLT计数,对比肝组织学检查结果,旨在为无创性诊断肝纤维化提供依据.

  • 三维可视化技术测定中国正常成人脾脏体积的研究

    作者:李曜;王志恒;李鹏鹏;张家宁;黄启科;黄罡;倪俊声;杨远;刘辉;周伟平

    目的 运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测定中国正常成人的脾脏体积.方法 本研究收集来自上海全景医学影像中心200例正常体检者(男性121例,女性79例)的薄层CT图像及原始DICOM数据,并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进行三维成像,测定脾脏体积.结果 (1)正常成人脾脏体积为(185.1 +87.43)ml,正常男性的脾脏体积为(201.37±96.37) ml,正常女性的脾脏体积为(160.19±64.62) ml,男性平均脾脏体积大于女性平均脾脏体积(P<0.01);(2)成年男性93.38%的脾脏体积分布在50 ~350 ml,成年女性约87.34%的脾脏体积分布在50~250 ml;(3)传统公式计算的脾脏体积误差为-15.76%(-50.69%,44.26%),其计算结果在总体、男性、女性中均与三维可视化结果存在差异(P<0.01);(4)脾脏长径可解释62.4%的脾脏体积变异,不能满足精准医疗的要求.结论 (1)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精准测定的正常脾脏体积可作为临床上成人脾脏体积的参考;(2)传统体积公式法误差大,脾脏二维参数不能精准反应脾脏体积,应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测量脾脏体积取代以往的二维脾脏评估法.

  • CT测定肝脏和脾脏体积的临床意义

    作者:谢峰;杨甲梅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以往难以准确测量的肝脏、脾脏体积,目前可以使用高速螺旋CT加密扫描,在一次屏气下完成全部过程,减少了误差,然后用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法等软件通过积分测定[1].本文拟探讨CT测定肝脏和脾脏体积的临床意义.

  • 16层螺旋CT肝脾体积测量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评价

    作者:庄杰;许华权;刘瑞定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肝脾体积的测量对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Child分级相关性的价值.方法 对42例经临床资料、B超证实的肝硬化,其中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21例,B级11例,C级10例,行16层螺旋CT容积扫描.采用仪器自身携带的软件,分别测量肝脏左外叶、全肝及脾脏的体积,计算左外叶/全肝的百分比,脾/肝的百分比,将上述观察指标与Child-Pugh分级行相关分析.结果 A级与B、C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肝硬化疾病严重程度评价中全肝体积及肝左外叶体积越大,肝功能越好,肝硬化各组脾脏体积及脾/全肝比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Child A、B、C级脾脏体积分别为(425.00±110.95)(485.00±90.47)(872.00±356.81),Child A、B、C级脾脏体积有统计学差异(P<0.05),Child A、B、C级间脾脏体积/全肝体积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准确评价肝硬化严重程度,全肝体积随Child-Push分级呈逐级缩小,左外叶体积随Child-Push分级呈逐级缩小,脾脏体积及脾/肝体积比随Child分级增加而增大.

  • 脾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二例报告

    作者:朱成方;张纪伟

    例1女,25岁.发现左上腹肿块3个月.查体:左上腹触及13cm×14cm大小的肿块,质硬、表面呈结节状,实验室检查正常.B超:脾脏体积显著增大,其内见一不规则低回声区,考虑:脾脏肿瘤.CT平扫示:脾显著肿大,内见有11cm×13cm×15cm大小的低密度区,边界不清,CT值约30~35Hu(图1).CT诊断:脾占位性病变(淋巴瘤可能性大).手术所见:脾显著增大,呈结节状,矢状切面可见一巨大肿物,约11cm×12cm×15cm,切面呈暗红色,有包膜,脾门有数个月中大淋巴结.病理诊断:脾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脾门淋巴结转移.术后10个月复查,CT增强扫描示左上腹10cm×12cm肿块,呈不均质强化,内可见不规则坏死区,左肾上极受侵.CT诊断:脾原发性非何杰金淋巴瘤术后复发,一年半后患者死于全身衰竭.

  • 脾脏非霍奇金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1例报告

    作者:陈琳;李文生

    患者女,63岁。因“无明显原因乏力,偶伴恶心、呕吐1年多”于2012年10月入院。入院查体显示脾大,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 B超检查显示脾脏厚8.6 cm,长约22.7 cm,形态饱满,回声均匀;肝、胰声像图未见明显异常。血常规:WBC 4.29×109/L, RBC 3.63×1012/L, Hb 84 g/L, PLT 97×109/L。入院诊断:脾大伴脾功能亢进;贫血(中度)。遂行脾脏切除术。病理检查:脾脏体积35.0 cm ×13.5 cm ×8.5 cm,脾脏表面光滑,暗红色,切面暗红,质粗糙,可见细小灰白色细颗粒状物,直径0.1~0.2 cm,脾门未见肿大淋巴结。显微镜下显示脾脏红、白髓尚能区分,白髓淋巴滤泡扩张,套区不明显或消失,与红髓界限不清,并与周围边缘区融合,边缘区扩大,边缘区淋巴样细胞体积较小,胞质丰富,染色质疏松,核轻度不规则,红髓内髓索、髓窦扩张,充满红细胞,并可见大小不等片、灶状淋巴样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D20阳性, CD3、CD5阴性、CD21示FDC网,CyclinD1阴性,滤泡bcl-2阳性,CD10、bcl-6阴性,kappa、lambda均少数细胞阳性,CD163、mpo部分细胞阳性,Ki67指数滤泡内及边缘区为20%~30%。病理诊断:脾脏非霍奇金B细胞边缘区淋巴瘤。

  • 血小板/脾脏体积比预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程度

    作者:张晓赟;李川;彭伟;金谌;文天夫

    目的 探讨用简单的、无创的模型(血小板/脾脏体积之比,platelet spleen volume ratio,PSVR)来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程度.方法 连续收集了20例我院因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断流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测得的门静脉压力梯度,将病人分为两组,即中度门静脉高压症组(9例)与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组(11例).将两组间的资料进行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相关模型来预测门静脉压力的严重程度,并与以往的模型进行比较.结果 20例病人均为终病理证实肝硬化,中度门静脉高压症组与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组相比,γ谷氨酰转移酶(P=0.033)、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P=0.005)、脾脏体积(P=0.001)、100×PLT/脾脏体积(PSVR,P=0.0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LT、脾脏体积、PSV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PSVR是预测中度与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的独立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PSVR佳截断值5.08,曲线下面积、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929、72.7%、100%、75%、100%.应用同样的方法,分析了PLT、脾脏体积、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之比(AST/ALT ratio,AAR)、AST/PLT之比(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FIB-4{[年龄(岁)×AST(U/L)]/[PLT(× 109/L)×ALT (U/L)1/2]}来预测重度和中度门静脉高压症,结果显示PSVR均优于上述指标.结论 血小板和脾脏体积之比能准确地预测肝硬化中度及重度门静脉高压症.应用这一指标有望减少有创的肝静脉压力梯度的测量,有助于外科医生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进行术前评估.

  • 16层螺旋CT测量肝炎后肝硬化脾脏体积变化的研究

    作者:路涛;周翔平;陈心足;魏永刚

    目的 应用16层螺旋CT测量脾脏体积,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脾脏体积、脾/肝比与Child分级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90例经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B超及CT证实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肝功能Child-Pugh A级38例,B级33例,C级19例及112例正常对照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仪器自带体积测量软件测量肝、脾体积,并计算出脾脏与肝脏体积比值(脾/肝比).结果 正常人脾脏体积为(211.01±112.66) cm 3,脾/肝比为0.17±0.09,脾脏体积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Child A、B级脾脏体积分别为(1016.22±580.95) cm 3、(1015.72±681.46) cm 3,脾/肝比为1.01±0.62及1.04±0.64,均明显高于Child C级(644.14±416.81) cm 3及0.80±0.37.结论 正常人脾脏体积与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无明显相关关系.肝硬化患者脾脏体积及脾/肝比较正常人显著增高,Child A、B级出现脾/肝比倒置(>1),Child C级脾脏体积及脾/肝比反而有所下降.

  • 脾动脉瘤并附壁血栓继发脾梗死1例

    作者:贾朝阳;余凯;李昊

    患者女,42岁,间断性左中腹疼痛10d.1个月前左腹部被拳头击伤,伤处皮肤有淤血紫斑.查体:左侧中腹部轻压痛.腹部CT:脾脏体积轻度增大,脾实质腹内侧萎缩有凹陷并见钙化斑,脾脏上部实质内轴位呈类圆形、冠状位条带状密度减低灶,下部实质内轴位条带状、矢状位三角形低密度影,尖端指向脾门,底边贴脾包膜.脾门前方见截面约3.0 cm圆形血管影,强化后管腔内密度明显增高.管腔腹侧弧带状低密度影无增强,脾门区血管影增多增粗迂曲.印象:(1)脾门区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3)脾梗死.

  • 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1例

    作者:韩义明;蒋春樊;梁晋军

    患者女,73岁.发现左上腹包块3 d.查体:左上腹肋缘下可触及一大小约8cm×10 cm包块,质硬,无压痛.伴贫血及血小板减少.CT检查:平扫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达7个肋单元,其内密度不均,见不规则大片状低密度灶,CT值为30~65Hu;增强示脾脏巨大占位性病变,考虑脾血管瘤.全麻下行睥切除术后送病检.

  • 巨大脾囊肿1例

    作者:王彬;席晓青

    患者,男,36岁.左上腹包块3个月,腹胀,无发热、腹痛、腹泻,无外伤史.查体:左上腹可扪及一约15cm×12cm大小肿块,质软,无压痛,无肠型.血Rt示:WBC 5.4×109/L,RBC 4.74×1012/L,HGB 123g/L,PLT 114×109/L.超声示:脾脏体积明显增大,形态失常,后分探及一约11.8cm×12.4cm大小类圆形囊性肿块,形态规则,边界清,囊壁薄而均匀,内可见点状回声漂浮,后方有增强效应.与胰尾、胃底紧贴,胃被挤压推向右前方,肝、胆、胰、双肾未见异常,无腹水征.超声诊断:脾脏巨大囊肿.CT示:肝、胆、胰未见异常,脾脏区见一约12cm×13.5cm大小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均匀,边界清,囊壁厚约0.2cm,脾脏变形,胃受挤压.诊断考虑脾脏巨大囊肿.

2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