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泛素C-末端水解酶-L3在小鼠腹水型肝癌高、低淋巴道转移株中的表达

    作者:张竹青;唐建武;孙成荣

    肿瘤转移机制及防治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高淋巴道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F)、低淋巴道转移力小鼠腹水型肝癌细胞(Hca-P)是由大连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自行建立的肿瘤转移机制实验模型.它们是一对高度同源的来自同一小鼠肝癌细胞克隆的不同亚克隆,经615小鼠局部皮下注射后,特异地向引流淋巴结转移.

  • sPD-1封闭PD-L促进抗瘤免疫的机制研究

    作者:贺兰湘;张桂梅;贺宇飞;张慧;项锦毅;朱汉钢;冯作化

    目的研究本室构建的可溶性PD-1(sPD-1)真核表达质粒pPD-1A的抑瘤机理.方法用转染了pPD-1A的BHK细胞分泌产物去封闭树突状细胞上的PD-1配体(PD-L),并用MTT法检测树突状细胞(DC)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激活作用.BALB/c小鼠接种H22肝癌细胞后次日开始接受质粒pPD-1A的注射.用RT-PCR法分析小鼠脾细胞的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的mRNA表达水平,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肿瘤内T淋巴细胞的数量.结果在淋巴细胞活化的早期sPD-1对IL-10-DC激活淋巴细胞的作用有一定的促进,但作用并不十分显著(P>0.05).注射了质粒pPD-1A的小鼠产生了较强的抗瘤免疫反应,H22肝癌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P<0.01).脾脏淋巴细胞的4-1BB、B7.1、IFN-γ和TNF-α表达均上调,以IFN-γ的增加明显;OX40、IL-10表达下调.肿瘤内TIL数量明显增多(75.86%).结论sPD-1通过对PD-L的封闭,不仅增加了肿瘤内部CD3+T细胞的数量,而且可以调节细胞因子和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从而促进抗瘤免疫.

  • 热休克蛋白70联合白介素-2对小鼠肝癌细胞株移植瘤的影响

    作者:傅庆国;孟凡东;沈晓东;郭仁宣

    目的:研究肿瘤热休克蛋白70联合应用IL-2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为两种免疫制剂联合应用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细胞培养、蛋白提纯、电泳、Western-blot、毛细管电泳、动物实验等方法.小鼠分别用HSP70 10μg、5 μg和IL-2 50kU、100kU、2kU(维持量)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治疗试验.结果:单纯应用或联合应用HSP70和IL-2均能明显地延缓小鼠移植肝癌的生长并能不同程度地延长生存期,与对照组相比(除IL-250kU组外)差异显著(P<0.025-0.05).但获长期存活(>90d)者仅见于接受HSP70 10 μ g治疗组,40%(2/5)的HSP70 10 μ g组及HSP70 10 μ g联合应用IL-2 50kU组小鼠,和60%(3/5)的HSP70 10 μg联合应用IL-2 100kU组小鼠,获长期生存的小鼠其肿瘤终全部消退.与无长期生存小鼠的其他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25-0.05).IL-2 100kU与HSP70 5 μ g的作用相当.结论:肿瘤来源的HSP70较IL-2具有更强的治疗作用,在联合应用实验的治疗组中HSP70对延缓和消除肿瘤起主要作用.更重要的是,合适剂量的HSP70与IL-2联合应用(本研究中HSP70 10 μg与IL-2 100kU)能明显地提高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

  • 热休克蛋白70与IL-2对小鼠肝癌移植模型的治疗比较

    作者:傅庆国;沈晓东;孟凡东;郭仁宣

    目的:比较分析肿瘤热休克蛋白70(HSP70)与IL-2对小鼠肝癌移植模型的治疗作用,评价HSP70的疗效,为应用HSP70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细胞培养、蛋白质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n-blot法、动物实验等.结果:IL-2及HSP70对小鼠肝癌移植模型均有治疗作用,其中IL-2 10万U、HSP70 10μg效果佳,IL-2 5万U及HSP70 5μg有部分治疗作用,10万U的IL-2与5μgHSP70治疗效果相当,HSP70 10μg治疗后有40%小鼠移植肿瘤全部消退,长期生存790 d,与对照组及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HSP70具有良好的抗肿瘤免疫活性,其疗效明显优于IL-2,本研究对于应用HSP70治疗人类的恶性肿瘤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 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Shh、Ptch和Smo在化学诱导小鼠肝癌模型过程中的动态表达

    作者:李韵秋;匡志鹏;吴继宁;孔娜;杨帆

    目的 探讨C57BL/6J小鼠诱癌过程中Hedgehog信号通路成员Shh、Ptch和Smo在各阶段的动态表达.方法 将95只正常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诱癌组50只(化学诱癌处理)和对照组45只(正常喂养),定期获取小鼠肝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提示,诱癌组Shh、Ptch和Smo蛋白分别在第6周、第8周和第10周出现弱阳性,均在第16周出现中度阳性,第20周出现强阳性表达,而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出三者的表达.RT-PCR法提示,诱癌组小鼠肝组织中Shh mRNA、Ptch mRNA和Smo mRNA的表达量持续升高,第20周时三者的表达水平均达到高(Shh mRNA 15.986±1.784,Ptch mRNA 11.272±0.295,Smo mRNA 10.185 ±0.716),明显高于同期正常对照组(P<0.05).蛋白质印迹法提示,诱癌组Shh、Ptch和Smo蛋白分别从第6周、第8周和第10周起出现弱表达,到第20周时显著增强,而正常对照组中未检测出3种蛋白的表达.结论 Hedgehog信号通路分子Shh、Ptch和Smo伴随着小鼠诱发肝癌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逐步升高,认为Hedgehog信号通路与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 胡桃楸总鞣质的小鼠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作者:王添敏;俞文婕;付莹;邸学;翟延君;康廷国;陈虎彪

    目的 研究胡桃楸总鞣质的体内抗肿瘤活性.方法 采用70%丙酮超声提取胡桃楸中总鞣质.采用荷H22肝癌实体瘤小鼠模型评价胡桃楸的抗肿瘤活性.将5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环磷酰胺阳性对照组,总鞣质低、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小鼠右腋下接种PBS(0.2 mL/只),其余各组小鼠均于右腋下接种等体积的小鼠H22肝癌细胞悬液(2×106个/mL).接种24 h后给药,总鞣质低(0.09g/kg)、高剂量(0.18g/kg)组分别灌胃给予低浓度和高浓度的总鞣质提取物,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生理盐水溶液(0.03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灌胃给予等体积的蒸馏水.连续给药10 d后,处死小鼠,以瘤重和抑瘤率为指标研究胡桃楸总鞣质对H22肝癌实体瘤的抑制作用,以免疫器官指数、外周血象和肝功能为指标研究胡桃楸总鞣质对荷瘤机体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 胡桃楸总鞣质的得率为5.07%,纯度为92.8%.与模型组比较,胡桃楸总鞣质低、高剂量组肿瘤重量明显降低(P<0.05),均显示较明显的抗肿瘤作用,抑瘤率分别为34.22%和36.92%.在抑制肿瘤生长的同时,胡桃楸总鞣质未显示环磷酰胺所致的体重降低、免疫抑制和杀伤白细胞等副作用.结论 胡桃楸总鞣质具有较好的抗肿瘤作用,且无免疫抑制和杀伤白细胞等副作用.

  • 苦参素对H-22细胞株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抑制作用

    作者:林万隆;孙培龙;汪永录;郭伟剑;陈强;李定国;郑磊贞;蔡嵘

    本实验观察苦参碱对小鼠肝癌H-22细胞株皮下移植模型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对肿瘤细胞PCNA,Bcl-2,VEGF表达的影响,通过对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的检测,探讨其是否具有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 从赤魟组织中分离到的福安肽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作者:廖铭能;YU Li-jian;马润娣;SU Wei-ming;黄来珍;YU Ting-xi

    目的 研究从赤魟工组织中分离到的福安肽(FAT)对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生成、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诱导的CAM血管生成和小鼠肝癌组织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 用CAM法检测FAT对CAM血管生成和CNE-2Z细胞诱导的CAM血管生成的影响;用免疫组化法检查FAT对小鼠肝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 结果 FAT显著抑制CAM血管生成,当其用量为30,60,120μ(胚·d)×3时,其抑制率分别为30.8%,50.1%,64.0%;CNE-2Z细胞明显诱导CAM血管生成,当CNE-2Z细胞的接种量为1.9×106细胞/胚时,其血管生成诱导率为30.1%;FAT明显抑制CNE-2Z细胞诱导的CAM血管生成,当其用量为30,60,120 μg(胚·d)×4时,其抑制率分别为35.8%,43.1%,51.3%.FAT明显降低小鼠肝癌组织的MVD,FAT平均微血管数为(8.2±1.3)与对照组的(21.3±2.8)相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 FAT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作用,这可能是其抑制小鼠肿瘤生长的重要原因.

  • WHV/myc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过程中的基因异常

    作者:刘平;赵志泉;Dominique Bernuau;Gerard Feldmann

    目的探测WHV/myc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过程中有关基因在肝脏中的异常表达.方法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WHV/myc转基因小鼠肝肿瘤形成的不同阶段,c-myc转染基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基因c-jun、c-fos和c-H-ras等基因的表达.结果 c-myc转染基因IGF-Ⅱ基因在转基因小鼠出生后早期的肝脏中异常表达,随后表达水平即降低至不能测出.上述两基因的表达在肝肿瘤形成期重新出现.c-jun、c-fos和c-H-ras基因在转基因小鼠肝癌发生前肝脏中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小鼠.结论 c-myc转染基因和IGF-Ⅱ基因在小鼠出生后早期和肿瘤形成期的异常表达对肝肿瘤的发生和瘤细胞转化表型的维持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c-myc转染基因表达的"沉默"期,一些癌基因在肝脏中的异常表达对日后肝脏肿瘤的形成可能也具有一定作用.

  • 抗瘤Ⅰ号胶囊抗肿瘤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

    作者:吕立华;彭艳梅;张玉碧

    目的 通过体内实验探讨抗瘤Ⅰ号胶囊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抗瘤Ⅰ号胶囊对小鼠宫颈癌(U14)、小鼠肝癌(H22)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常规无茵接种,接种后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接种24 h后给药,末次给药24 h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称记体重,剥离瘤块并称重.计算各组动物试验前后体重及瘤重平均值,求其抑瘤率.瘤重抑制率=(对照组平均瘤重-给药组平均瘤重)/对照组平均瘤重×100%.抗瘤Ⅰ号胶囊对d、鼠前胃癌FC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剥离FC荷瘤小鼠皮下瘤块、称重,用生理盐水1:7制成匀浆,于纯系615小鼠右腋皮下注射0.2 mL含1×105个癌细胞,其它方法同前.结果 抗瘤Ⅰ号胶囊能明显抑制小鼠肿瘤U14,H22和FC的生长;与环磷酰胺合用对小鼠U14肿瘤的治疗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能明显提高环磷酰胺中毒小鼠的白细胞、淋巴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数量.结论 抗瘤Ⅰ号胶囊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效果.

  • 蝮蛇毒抗高凝状态酶对小鼠肝癌抑制作用及P53、C-myc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正明;芮景;柴智明

    目的:建立实验性小鼠肝癌原位移植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蝮蛇毒抗高凝状态酶(AHCSE)的抑癌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小鼠肝癌H22细胞种植于小鼠腋窝皮下,传代后取癌组织块种植于小鼠肝脏,进行不同剂量蛇毒制剂治疗的探索.将荷肝癌H22小鼠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AHCSE低、中、高剂量组(0.5、1.0、2.0 mg/kg),给药 10 d 后,根据瘤重计算抑瘤率,用免疫组化SP法计算P53、C-myc阳性细胞数.结果:0.5、1.0、2.0 mg/kg AHCSE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 35.57%、50.38%、53.89%,P53阳性细胞数为64、51、45,C-myc阳性细胞数为46、38、34.1.0、2.0 mg/kg AHCSE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AHCSE对小鼠原位移植肝癌H22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突变型P53、C-myc蛋白的表达有关.

    关键词: 蛇毒 小鼠肝癌 机制
  • 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抗小鼠肝癌活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刘剑勇;张志明;赵荫农;张力图;张春燕;唐凯;吴飞翔

    目的探讨H22细胞全细胞性抗原致敏的DC激活的TIL体外抗小鼠肝癌活性,并将H22-DC-TIL过继免疫荷瘤小鼠,研究其对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抑瘤作用.方法从小鼠四肢长骨骨髓中获取DC,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和肿瘤全细胞性抗原致敏DC,然后用DC激活TIL,观察TIL在体外对H22细胞、Hepal-6细胞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应用H22-DC-TIL后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的NK、LAK、CTL活性、血清TNF活性、抑瘤作用以及瘤体病理改变,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①H22-DC-TIL具有很强的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为(71.31±3.11)%],明显高于其对Hepal-6和B16细胞的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50.11±3.03)%,(30.31±2.89)%],也明显高于未经DC激活的TIL、H22-DC-脾淋巴细胞和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对H22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49.80±3.21)%,(48.76±3.60)%和(19.23±2.71)%]和对Hepal-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39.40±3.21)%,(38.62±2.87)%和(18.73±2.40)%]以及对B16细胞杀伤活性[杀伤率分别为(26.38±2.51)%,(25.82±2.70)%和(18.34±3.01)%],同时B16-DC-TIL(TIL来源于H22瘤体)也可诱导相对较低的对B16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②H22-DC-TIL可明显诱导提高荷瘤脾淋巴细胞NK、LAK和CTL活性[活性为(30.43±1.35)%、(31.40±1.80)%、(35.30±1.20)%],并可检测到血清TNF水平明显上升 [血清TNF为(40.41±1.85) U/ml],它们均达正常对照组水平,与未经DC激活的TIL组、H22-DC-脾淋巴细胞组、未经DC激活的脾淋巴细胞组、生理盐水组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该组瘤体内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也高于对照组,其瘤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①H22-DC-TIL可产生很强的体外针对H2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②H22-DC-TIL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抗小鼠肝癌作用.

  • 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及S180实体瘤的抑制作用

    作者:肖柳英;林培英;张丹;陈绮文;李浩亮;冯昭明;张宏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的抗肿瘤作用.方法用移植性肝癌和S1801:1肿瘤组织生理盐水混悬液,每只小鼠腋窝皮下接种0.2 ml,24 h后,肌肉注射青蒿琥脂,连续10天.结果青蒿琥酯60mg/(kg·d)、30 mg/(kg·d)和15 mg/(kg·d)对小鼠肝癌的抑瘤率分别为39.79%~54.49%、37.79%~49.96%和40.38%~53.96%.青蒿琥酯100mg/(kg·d)、50 mg/(kg·d)和25mg/(kg·d)对小鼠S180的抑瘤率分别为48.53%~49.60%、47.78%~57.96%和58.87%~68.57%.对2种瘤株经重复实验,均有抑瘤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对小鼠肝癌和S180均有抑瘤作用.

  • 激光免疫疗法对小鼠肝癌的抗瘤及免疫效应

    作者:罗芳洪;黄萍;曾超英

    我们以小鼠肝细胞癌(H22)为实验对象,以波长630 nm激光为光源,以血卟啉(HPD)为光敏剂,以糖基化聚氨基葡糖(GC)为免疫佐剂的激光免疫疗法的抑瘤作用和免疫效应,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 中人氟安局部植入对小鼠肝癌的治疗作用

    作者:孙昕;陈殿良;许健健;周丽春;董学军;张慧

    本研究旨在观察瘤旁、瘤内植入中人氟安与腹腔注射5-FU的疗效、安全度以及血和肿瘤组织中药物浓度.

  • 白藜芦醇与化疗药物体内体外合用对小鼠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刘红山;刘青光;张红梅;潘承恩

    本实验检测白藜芦醇单用及与化疗药物合用对体外培养鼠肝癌细胞株H22(腹腔接种传代)生长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聚乙烯吡咯烷酮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2基因治疗小鼠肝癌微小病灶的实验研究

    作者:

  • 山慈菇的抗肿瘤及抑菌作用

    作者:阮小丽;施大文

    目的:研究山慈菇通用药材杜鹃兰(Crematra appendiculata)及老鸦瓣(Tulipa edulis)的抑瘤及抑菌作用.方法:抗肿瘤动物实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与药材组,采用对小鼠皮下注射瘤液或匀浆,待肿瘤生长后测试肿瘤抑制率的方法来衡量山慈菇抗肿瘤效应;采用染料排斥法测定山慈菇的抗人肝癌细胞株7721的活性;抑菌实验采用小抑制浓度法.结果:给药剂量10 g/kg,杜鹃兰对小鼠S_(180)实体瘤抑制率2.7.7%,对小鼠肝癌抑制率25.O%;给药剂量3.25 g/kg,对小鼠Lewis肺癌抑制率18.4%;其体外抗人肝癌7721细胞株的IC_(50)为4.38×10~(-4) g/mL.给药剂量10 g/kg,老鸦瓣对小鼠S_(180)实体瘤抑制率24.6%,对小鼠癌抑制率26.2%;给药剂量5 g/kg,其对小鼠Lewis肺癌抑制率12.0%,其体外抗人肝癌772l细胞株的IC_(50)为1.46×10~(-4) g/mL.杜鹃兰对肺炎杆菌、大肠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的小抑制浓度均大于0.25 g/mL,对绿脓杆菌的小抑制浓度为0.125g/m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的小抑制浓度为0.063 g/mL;老鸦瓣对上述菌株的小抑制浓度均大于0.25 g/mL.结论:杜鹃兰及老鸦瓣对小鼠Lewis肺癌,小鼠S_(180)实体瘤及小鼠肝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二者均具有体外抗人肝癌细胞株7721的活性;杜鹃兰具显著抑菌作用,老鸦瓣则无.

  • PRX2和AKR1B10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黄雪;谢裕安;杨帆;骆敏;赵文洁

    目的:探讨PRX2和AKR1B10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9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60只)和正常对照组(30只),用DEN/CCl4/乙醇诱发小鼠肝癌。于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16周和第20周5个时点处死小鼠,观察其肝脏病理组织的改变,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小鼠肝组织PRX2 mRNA和AKR1B10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实验诱发小鼠肝癌过程中的第4周见肝细胞肿胀,炎细胞浸润,肝脏呈炎症病变;第8周见肝组织炎症病变加重,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及肝细胞再生;第12周见肝组织呈不典型增生;第16周有典型假小叶形成;第20周可见典型的小鼠肝癌病理改变。②化学诱癌的第4周至第20周实验组小鼠肝组织PRX2 mRNA和AKR1B10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两者的表达水平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逐步升高的趋势;至第20周肝癌形成时,实验组两者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前各时间点(P<0.05)。③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PRX2 mRNA和AKR1B10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674,P=0.05)。结论在二阶段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过程中PRX2和AKR1B10的高表达是化学诱发小鼠肝癌形成的早期事件,PRX2和AKR1B10可能在化学诱发小鼠肝癌的发生、发展和促进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化瘤灵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作者:黄志明;梁钢;黄仁彬

    目的:了解化瘤灵(HLL)胶囊抗小鼠移植性肿瘤的作用.方法:以小鼠S180肉瘤、小鼠肝癌(Hep A)为瘤株,观察化瘤灵胶囊对肿瘤的抑制作用.结果:化瘤灵对小鼠S180实体瘤和肝癌实体瘤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49.3%、52.3%,并有延长Hep A腹水型荷瘤小鼠生命的作用,生命延长率为44.83%.小鼠急性毒性大耐受量(MTD)为50g/kg.结论:化瘤灵在实验室条件下有一定抗肿瘤作用且毒性低.

2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