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作者:

    关键词:
  • 兔腰椎不同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及意义探讨

    作者:吴育俊;吴向军;宋建榕;戴建辉

    目的:探讨兔腰椎不同融合内固定方式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本市南区实验动物养殖场提供的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大白兔26只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13),其中对照组采用单纯前路腰椎融合术,观察组选择前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比较2组L 2~S 1脊柱标本的上下邻近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和中性区位移(Neutral zone,NZ)情况。结果在0.4 Nm荷载的情况下,观察组的邻近节段L 3~4的屈、伸ROM分别为(14.62±1.84)°和(6.29±0.94)°,NZ分别为(5.46±0.81)°和(1.89±0.29)°;对照组屈、伸ROM分别为(13.07±1.69)°和(5.66±0.71)°,NZ分别为(4.81±0.80)°和(1.68±0.26)°,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邻近节段椎间盘前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会明显加大邻近节段的活动度,但可促进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并通过尽可能减少或合理使用内固定器来降低退变风险。

  • 脊柱后路动力性固定的基本概念

    作者:刘尚礼

    脊柱融合技术作为骨科手术治疗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是其固定技术本身所致的并发症和长期固定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是该技术的大问题,因该技术容易导致异常的负荷传导,而动力性固定(dvnamic stabilization)即是为了有助于限制异常负荷,而不是通过融合节段取消负荷而设计出来的一种手术方式.这种动力性固定,又称之为非融合技术.近几年在脊柱外科手术中动力性固定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

  •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对多节段下颈椎活动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张宇宸;李颉;牛文鑫;海涌;丁文元;丁祖泉;申勇

    近年来,颈椎的传统融合术后可出现多种并发症问题成为困扰广大临床医师的难题,为解决异常应力作用于融合后邻近节段的问题[1],出现了"非融合固定技术",又叫做"动态性固定".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是在这种理念下发展的一种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尤其是颈椎人工问盘置换术在临床取得优良的效果[2].作为数字模拟分析,区别与以往基于尸体建模的模式采用基于实体建模,更能充分反映出人体的生物学特性,尤其是对韧带及人工椎间盘假体的模拟更接近于真实结构[3],我们通过力学分析方法对模型在正常范围内的前屈后伸、侧弯等工况的运动情况分析,了解其运动特性,并与尸体试验结果及随访结果的运动情况比较,从而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患者愈后的下颈椎运动情况.

  • 腰椎及腰骶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疾病

    作者:赵兴;范顺武

    随着对下腰痛认识的提高和外科技术的进展,腰椎及腰骶椎融合手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脊柱融合术后潜在的各种并发症,包括融合椎体邻近节段发生的各种病理性变化,即所谓邻近节段退行性疾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

  • 非融合固定在退行性腰椎疾病中的应用

    作者:迟大明;朱悦

    椎间盘与关节突关节退变是引起腰痛和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行手术治疗,手术常采用植骨融合和(或)内固定的方法.然而,融合固定使相应脊柱节段的运动功能丧失,邻近节段超负荷而出现椎体间的活动度代偿性增加,导致应力异常集中于邻近椎间盘及关节突,产生"转换综合征"(transition syndrome),引起继发性椎管狭窄、关节突关节退变和滑脱[1-3].

  • 人工腰椎间盘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刘尚礼

    腰椎退变性疾病常引起下腰痛,多数学者认为其始发因素是椎间盘的退变.自从1929年Chandler首先应用脊柱融合术治疗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以来,即便是综合应用各种手术方式,内置物系统以及各种辅助措施以提高脊柱融合术的疗效,然而,文献回顾分析却发现,自1970年至2000年间,在脊柱融合内固定发展盛时期,它的总体疗效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椎体节段融合后将加速邻近节段的椎间盘退变从而导致新的病变.这使人不得不探求解决和预防椎间盘切除术后和椎体融合术后各种问题的新方法.

  • 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观察

    作者: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特点,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术式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12月我科收治的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其中发现18例患者出现了邻近节段退变.采用返修手术对18例患者进行手术处理,将减压及固定融合范围向邻近退变节段延伸,缓解临床症状.按照候树勋等的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随访观察.结果经过12.1个月(7~36个月)的随访,优良率88.9%.有1例患者于再次手术后4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再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结论退变好发于融合节段的上方,应仔细鉴别症状复发是由于前次手术节段引起还是邻近节段退变引起.必要时再手术治疗仍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分析

    作者:孙桂森

    目的:探讨进行脊柱融合术后患者出现的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7月份到2013年7月份期间在我院进行脊柱融合术的107例患者,术后,对所选患者进行6个月到24个月的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出现临近阶段退变的情况。结果:患者进行脊柱融合术后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对患者进行随访的时间越长,患者出现腰部疼痛以及邻近节段的加速退变等神经症状。结论:对患者进行局部脊柱融合术,术后随着时间推移,患者会出现临近节段的加速退变。

  •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

    颈椎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疾病,该病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者可导致四肢瘫痪.颈椎退变性椎间盘病以单节段病变多见,包括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以往传统的手术方法是进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与椎间盘植骨融合术[1].但随着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技术也逐渐被专家引导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项技术在维持病变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同时,可避免邻近节段的正常压力,治疗效果佳.其手术过程的熟练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我院自2008年5月-10月对11例颈椎病病人实施了前路椎间盘切除、Prodisc-C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疗效满意,现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 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配合与护理

    作者:范素红;许明娴;刘军春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是颈椎病治疗方法的历史性突破,是近年来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疾患的一项新的手术方法,该手术与常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手术相比,早期可以实现颈部活动,颈部僵直感少,改变了过去颈椎前路椎体融合内固定术后,颈椎僵直,活动度差,其邻近节段的椎间盘负荷加大,加速退变的缺点[1],患者满意度高,恢复快,优势明显.我院于2010年8月至2011年6月,先后对6例患者施行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手术顺利,患者术后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人工颈椎间盘松动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现将手术配合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Cage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程宗英

    腰椎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患者的常见疾病,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术式.用传统的脊柱融合术治疗,融合后存在腰部活动受限,发生脊柱动力学改变和邻近节段加速退变,导致腰椎不稳和椎管狭窄的复发[1].随着现代脊柱外科理念的不断更新,椎弓根螺钉技术和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广泛运用,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科自2009年3月至2011年8月采用Cage植骨结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65例,疗效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 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对邻近节段运动的影响

    作者:陈远明;靳安民;陈锋;周先明;黄民锋;邹冬青

    背景:有研究报道腰椎融合后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会明显增大;但也有报道腰椎融合与动态固定非融合或正常腰椎相比,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未见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减少.然而,腰椎的活动度多少到底对邻近节段会有什么影响呢?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不同范围活动度对邻近关节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L2~S2腰椎标本,依次对成人L4~L5椎体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形成5种不同活动度状态:完整标本状态;部分失稳状态;动态固定状态;完全失稳状态;刚性固定状态.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采用"载荷控制"法进行屈伸、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方向测试,分别将其他4个状态与完整标本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处理节段L4~L5椎体在各处理状态的下运动范围明显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范围的活动度.与完整标本状态相比较,其他4个状态旋转时,上方邻近节段L3~L4的运动范围在刚性固定状态下明显减少;下方邻近节段L5~S1各方向和上方邻近节段L3~L4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单节段腰椎刚性固定状态下,整个脊柱标本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说明在"载荷控制"方法的实验下,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多少对邻近节段的屈伸、侧弯等运动范围影响不明显,对上方邻近节段的旋转运动范围影响较大;腰椎刚性固定融合后,不一定要恢复到正常腰椎的活动范围,也许对预防邻近节段病有利.

  • 腰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影像学评估方法的应用随访

    作者:吴超;魏剑;王清;谭伦;黄迅;唐玉湖

    背景:目前多数研究只分析了脊柱融合治疗紧邻融合区域头尾侧节段的术后改变,未对其他紧邻内固定的未作融合节段进行对照研究.目的:探讨腰椎邻近节段的测量方法,对腰椎后外侧融合后邻近节段的改变进行长期随访影像学评估.方法:选取尸体骨架6具,以不同投照方式和标本位置行腰椎侧位数字化标准X射线片共计42次(每具标本投照7次).随访57例腰椎后外侧融合患者,随访时间1.5~4年,拍摄融合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数字化标准X射线片,所有资料用失真代偿X射线分析法测量椎体间矢状角度、椎间盘高度、椎体间前后移位.结果与结论:失真代偿X射线分析法测量邻近节段矢状曲度、椎间盘高度、椎体间前后移位时,不同投照方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固定节段尾侧椎体间未发现显著的影像学改变,固定节段头侧的多个椎体间矢状角度、椎间盘高度均有明显的改变.提示腰椎后外侧融合后影像学的改变提示固定节段头侧多个椎间盘加速退变.

  • 单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并椎间融合对邻近椎间盘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邵高海;焦春燕;余雨;钟斌;李波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 4),(7.426 6±0.036 9),(7.453 3±0.036 9),(7.516 6±0.036 9),(7.430 8±0.036 9) 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 > 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 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谁更多影响邻近节段发生退变?

    作者:刘威;盛伟斌;张健;邓强;郭海龙

    背景:有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固定融合治疗颈椎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哪种术式在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尚无定论。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固定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近期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颈椎间盘突出症”为诊断收入院并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患者1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路固定融合组116例,颈椎间盘置换组62例。结果与结论:①评价: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②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邻近上位节段及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颈椎间盘置换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前路固定融合组术后3个月时手术节段基本融合,活动度丧失,末次随访时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与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且上位节段活动度增加的度数较下位节段大(P <0.05)。③末次随访时 X 射线图像及 MRI 图像显示:前路固定融合组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数量均多于颈椎间盘置换组(P <0.05),两组中上位节段退变的数量均多于下位节段(P <0.05)。④结果证实,颈椎间盘置换或前路固定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够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神经症状,但与颈椎间盘置换相比,前路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常见。

  • 腰椎融合联合上一节段棘突间动态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马亮;许永涛;佘远举

    背景:腰椎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是常见的并发症.既往的研究发现单独应用棘突间稳定系统可以限制植入节段的过度活动,降低椎间盘压力,但对于是否需要在融合节段上方邻近节段植入棘突间稳定系统来预防融合后的邻近节段退变仍不明确.目的:用有限元分析法来分析腰椎融合联合上方邻近节段植入棘突间Coflex系统后对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自L1-骨盆水平薄层扫描的数据导入到Mimics医学图像处理软件中,构建L1-骶椎的三维模型,再导入SolidWorks逆向工程软件建立实体模型.用Solidworks软件构建L4-5椎弓根螺钉,椎间融合器,Coflex系统模型.模拟L4-5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还建立L3-4棘突间植入Coflex系统的模型(PLIF+Coflex模型).对模型进行赋值及分析.结果与结论:在加载屈伸,侧屈,旋转载荷时,PLIF模型和PLIF+Coflex模型的弯曲刚度与完整模型接近.PLIF+Coflex模型L3-4椎间盘应力值明显减小,在后伸时减小明显.两种模型L5/S1椎间盘大应力都比完整模型增加.PLIF+Coflex模型在屈伸及左右旋转时L3-4节段活动度比PLIF模型减小.说明PLIF+Coflex动态固定可有效的降低上一位邻近节段椎间盘应力和限制过度的活动.

  • MRI辅助髓核容积测定评价单侧椎弓螺钉置入并椎间融合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作者:张红军;王群波;黄文强;李波;余雨;邵高海

    背景:大量的生物力学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表明,单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并cage椎间融合不仅能够使脊柱获得即刻固定的稳定性,同时可降低固定节段的刚度。然而目前其对邻近节段椎间盘髓核容积变化的影响还未见报道。目的:应用 MRI 辅助髓核容积测定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并 cage 椎间植骨融合修复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对固定融合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对34例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行单侧单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其中L4-5节段16例,男9例,女7例。L5-S1节段18例,男10例,女8例。术后18个月取出内固定器,随访24-36个月。应用MRI技术,在T2加权像上分别在治疗后6,12,18,30个月测量头侧椎间隙髓核的前后径和宽度,正中矢状位测量髓核高度;X射线片上利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头侧椎间隙高度。据治疗后髓核体积及椎间隙高度变化评价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对固定邻近节段头侧椎间盘退变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固定L4-5节段临近头侧L3-4节段髓核体积变化:治疗后30个月与治疗前相比较,男性患者有所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39);而女性患者髓核体积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43)。②固定L5-S1节段临近头侧L4-5节段髓核体积变化:治疗后30个月与治疗前相比,男性患者略有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96);而女性患者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6,12,18,30个月髓核体积均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③固定L4-5节段临近头侧L3-4节段椎间隙变化:治疗后30个月,男女性患者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略有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④固定L5-S1节段临近头侧L4-5节段椎间隙变化:治疗后30个月随访时,男女性患者椎间隙高度均较治疗前略有减少,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⑤提示应用单侧单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内固定结合cage椎间植骨融合修复部分腰椎退性性疾病,可对固定融合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Coflex技术治疗老年腰椎退行性疾患患者的护理

    作者:孙杭雁;张兰君

    近年来,腰椎棘突间植入物内固定(Coflex)手术在国内应用逐步成熟,该技术是动力性固定的一种.动力性固定系统设计的主要理念就是改变腰椎运动节段的活动范围及负荷而不进行融合[1],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特性,能经受屈伸应力,可以修复病损节段,并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同时技术具有创伤小、效果好、恢复快、安全性高等优点[2].我院于2008年11月至2010年7月治疗20例老年腰椎退行性疾患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 颈椎单间隙融合后椎间高度的改变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

    作者:姜云鹏;李牧;祁磊;李华

    本文探讨颈前路单间隙融合术后该节段的椎间高度改变时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将颈前路单节段融合术后的患者78例按融合高度的不同分为三组,通过测量上位节段的椎间高度、活动度及椎体间滑移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融合后的椎间高度达到正常水平时的退变较慢,增大或减小均会加速邻近椎间盘的退变.

83 条记录 2/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