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多枚异形钛网一期后路修复脊柱结核

    作者:阿不都乃比?艾力;张宏其;黄卫民;李磊;田慧中

    背景:脊柱后路手术病灶清除后如何对前方的缺损区进行重建是修复手术的关键。作者计了与后路一期手术相匹配的异形钛网。
      目的:评估和观察异形钛网植骨联合后路一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纳入自2009年7月至2011年6月应用多枚异形钛网植骨、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及腰骶段结核患者共32例,其中胸段10例,胸腰段(T11-L2)8例,腰段10例,腰骶段4例。比较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胸腰椎结核后凸角度、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间隙高度、腰骶角及血沉变化,并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手术时间平均为199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为520 mL;②术后随访48-72个月。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血沉均恢复正常;终末随访时胸腰椎后凸角度、腰骶角和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术后2周患者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术前降低(P=0.001)。植骨融合时间平均7个月,术后2例患者伤口浅层感染并延迟愈合。无结核复发,亦无感染性脑脊髓膜炎和钛网沉降发生;③结果提示,单纯一期后路病灶清除联合多枚异形钛网植骨治疗病灶局限的脊柱结核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修复方式,且可以更好的重建脊柱前柱稳定性。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7年结局评价

    作者:白超;田野;罗军

    背景:随着传统外科技术和血管腔内治疗技术的进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效果得到提高,但其长期预后情况仍不明确,所以其治疗一直是血管外科的难题。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13年7月接受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39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56次。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2月,随访时间共7年6个月余,治疗后每年定期电话随访患肢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距离、静息状态下踝肱指数和患肢溃疡的面积和深度,治疗后1年复查患肢动脉造影和静脉血气分析。结果与结论:39例患者有4例患者因疗效不佳截肢,2例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患者未及时截肢死亡,随访3年以上者共31例。治疗后疼痛、冷感和间歇性跛行距离较治疗前有所好转,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上述情况逐步好转,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踝肱指数较治疗前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患肢溃疡面积和深度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1年患肢静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毛细血管条数明显增多。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方法,其远期疗效良好、稳定,对于血管条件差、传统方法疗效欠佳者,可选用此方法。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的机制

    作者:白超;杨琨;李新喜;王洋;田野;罗军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疾病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其作用机制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SD大鼠后肢缺血的机制。方法:结扎肾动脉下腹主动脉、腰动脉和髂腰动脉制备雌性SD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扩增、纯化的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入大鼠缺血的右后肢股直肌中,对照组右后肢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2,4,6周,制备大鼠右股直肌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RY基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6周移植组右股直肌毛细血管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移植组股直肌切片中SRY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出现于毛细血管壁,并散在分布于肌组织中。结果表明局部注射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缺血组织迅速生成大量毛细血管,改善大鼠缺血下肢的血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旁分泌细胞,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促使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新生。

  • 羊水干细胞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及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邓春阳;冯建勋;张海英;陈庭芳;李静

    背景:干细胞在器官移植中诱导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减轻排斥反应的作用已成为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的:以供体羊水干细胞诱导异基因大鼠肾脏移植免疫耐受,探讨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方法:分离培养Wistar大鼠羊水干细胞。选择雄性近交系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别作为肾移植的供、受体,共分4组:假手术组(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同系肾移植组(健康纯系雄性SD大鼠作供受体)、对照组(异系移植组加生理盐水)和实验组(异系移植组加羊水干细胞输注)。建立肾移植模型后,实验组由阴茎静脉缓慢推注3×109 L-1羊水干细胞1 mL,对照组则缓慢推注生理盐水1 mL。术后第5天检测血清中肌酐、尿素氮、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水平及氧化应激指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和CD8淋巴细胞百分比,观察移植肾的病理变化。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大鼠血清中尿素氮、肌酐、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γ及氧化应激指标和尿蛋白定量、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肌酐清除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肾脏病理损害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果显示羊水干细胞可以诱导大鼠肾移植免疫耐受,同时还可以抑制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肾功能,减轻肾损害。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5年随访

    作者:白超;郭晨明;罗军

    背景:慢性缺血性疾病的长期疗效评估较短期疗效评估更为重要,关系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率。目的: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5年随访结果。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自2007年8月至2010年1月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43例。移植后1,2,3,4,5年电话定期随访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距离,并观察患肢溃疡的变化情况。移植后1年复查患肢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与结论:有完整随访资料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38例进入结果分析。38例患者的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情况较移植前明显好转,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值分别为-4.277、-5.086、-3.574,P <0.001)。移植后1-5年间相比,患者的疼痛、冷感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间歇性跛行距离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43.898,P<0.001)。患肢静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移植前与移植后1年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36.790、43.964,P值分别为0.040、0.037)。以上结果表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长期效果稳定。

  • 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对粗大运动被动踝关节活动、足背屈角的作用

    作者:苗伟;逯霞;木塔力甫;艾克拜尔;买尔阿芭;闫宝锋;栾新平

    背景:目前治疗脑性瘫痪有多种方法,已有研究表明电刺激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现已经应用于脑性瘫痪的治疗,但尚缺乏关于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的系统评价发表。
      目的:评价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对粗大运动被动踝关节活动、足背角屈的作用。
      方法:根据所纳入文献必须是随机对照试验、基线具有可比性及诊断明确的标准,制定文献检索策略,分别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Ovid数据库,按照Cochrane Reviewer’s Handbook评价文献质量的评价标准,在严格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采用RevMan5.1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与结论:终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电刺激治疗组对患者流涎情况的改善(OR=8.37,95%CI:2.86-24.51,P=0.0001);对腓肠肌痉挛程度的改善(OR=-0.62,95%CI:-0.84至-0.41),P<0.00001);对粗大运动功能评分的改善D区(站立)功能评分(OR=9.86,95%CI:1.70-18.02,P=0.02);E区(走跑跳)功能评分(OR=9.54,95%CI:7.47-11.62,P<0.00001);对步行能力的改善(OR=6.12,95%CI:3.65-8.58, P <0.00001),均明显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的患者。结果证实,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在临床方面有效,电刺激治疗脑性瘫痪对粗大运动被动踝关节活动、足背角屈有改善作用,同时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全骨髓法培养C57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作者:张荣耀;毕晓娟;马艳;段显琳;江明

    背景:饲养层细胞多数利用丝裂霉素C来处理,虽丝裂霉素C抑制了细胞增殖,但是细胞仍处于有分泌功能的活性状态,能够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而骨髓中的非间充质骨髓细胞和血浆中的各种分泌因子,保持间充质细胞生长的微环境,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的产量。
      目的:探究全骨髓培养法分离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法纯化扩增C57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细胞增殖的动力学变化、细胞表面的免疫标志物、多向分化的潜能及细胞周期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全骨髓培养法获得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黏附于塑料培养器皿的能力,流式细胞仪检测表达CD45,CD105和Sca-1,不表达CD34,CD133和C-kit等间充质干细胞的表面标记特征;细胞倍增时间(57.11±1.5) h;诱导后具有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细胞周期分析表明64%的细胞处于G 0-G 1期。提示全骨髓培养法获取的C57小鼠骨髓间充质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 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谁更多影响邻近节段发生退变?

    作者:刘威;盛伟斌;张健;邓强;郭海龙

    背景:有研究表明,颈椎间盘置换及前路固定融合治疗颈椎病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哪种术式在避免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更具优势尚无定论。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置换与前路固定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对邻近节段的近期影响。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以“颈椎间盘突出症”为诊断收入院并行单节段颈椎间盘置换或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患者1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前路固定融合组116例,颈椎间盘置换组62例。结果与结论:①评价: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②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邻近上位节段及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与术前相比,颈椎间盘置换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05)。前路固定融合组术后3个月时手术节段基本融合,活动度丧失,末次随访时邻近上位节段活动度与邻近下位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且上位节段活动度增加的度数较下位节段大(P <0.05)。③末次随访时 X 射线图像及 MRI 图像显示:前路固定融合组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数量均多于颈椎间盘置换组(P <0.05),两组中上位节段退变的数量均多于下位节段(P <0.05)。④结果证实,颈椎间盘置换或前路固定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均能够有效地解除患者的神经症状,但与颈椎间盘置换相比,前路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更常见。

  • LINGO-1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效应

    作者:许刚;赵晨光;孙玮;琚芬;袁华;牟翔

    背景:研究LINGO-1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及效应对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及修复脊髓损伤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观察LINGO-1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及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并对培养细胞进行Nestin染色干性鉴定及诱导分化多能性鉴定.于分化第0天及第5天进行LINGO-1与Nestin(神经干细胞)、β-TubulinⅢ(神经元细胞)、GFAP(星形胶质细胞)及O4(少突胶质细胞)免疫荧光双染色,观察LINGO-1的表达特征.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神经干细胞分为对照组及干扰组,干扰组脊髓神经干细胞感染LINGO-1 shRNA慢病毒下调LINGO-1表达,对照组脊髓神经干细胞感染Scramble-shRNA慢病毒,于感染第5天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元突起长度.结果与结论:①脊髓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②LINGO-1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及其分化的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但不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③下调LINGO-1表达后,干扰组神经元突起长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④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干细胞具有多项分化潜能,LINGO-1在脊髓神经干细胞及分化早期的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中表达,但不在星形胶质细胞中表达.LINGO-1对分化后神经元突起生长具有负性调控作用.

  • 重组腺病毒介导脂联素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和机制

    作者:王雪梅;魏琴;段明军;张春;杨毅宁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紧贴于血管壁,在血管稳态平衡的调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的:分析腺病毒介导的脂联素过表达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动脉粥样化损伤、核因子κB p65核蛋白及其信号通路下游促炎因子的负性调控作用.方法:实验分4组:正常对照组,采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常规培养,未用ox-LDL诱导;ox-LDL诱导组,用30 mg/L的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48 h;二硫代氨基甲酸吡咯烷(PDTC)干预+ox-LDL诱导组,先用100 μmol/L的PDT℃处理细胞1h,再用ox-LDL 30 mg/L诱导48 h;Ad-APN-eGFP干预+ox-LDL诱导组,以MOI=100 pfu/cell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2h后,用ox-LDL 30 mg/L诱导48 h.各组干预后检测各项指标.结果与结论:①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造成内皮细胞损伤模型,激活核因子κB信号通路,核因子κBp65核蛋白的表达量增加;②rAd-APN-eGFP转染能够抑制核因子κB通路的激活,使核因子κB p65核蛋白表达量降低,降低核因子κB调节的下游促炎分子VCAM-1、ICAM-1、MCP-1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加抗炎因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有显著性表达;③结果说明,rAd-APN-eGFP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通过有效抑制ox-LDL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核因子κB激活,减轻ox-LDL诱导的细胞促炎损伤和细胞凋亡,与使用PDTC干预具有相近的效果;④结果证实rAd-APN-eGFP和PDTC一样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通路的激活来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炎症反应.

  • 外科生物补片修复退变椎间盘纤维环

    作者:朱旭;马原;孟祥玉;田慧中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采用实验动物构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结合组织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修复退变椎间盘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
      目的:观察病探索外科生物补片对兔椎间盘纤维环缺损修复作用的生物学效应。
      方法:随机选取兔的L3-4,L4-5,L5-6椎间盘,分别设为空白组、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做椎间盘纤维环切开造模及外科补片修补;对照组仅做椎间盘纤维环切开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空白组仅显露相应椎间盘。随机选取6只兔分别于术前,术后1,2,4,8,12周行腰椎X线及MRI检查;于术前选取1只兔,术后1,2,4,8,12周每周选取3只兔,处死后获取相应椎间盘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外科生物补片对早期椎间盘退变的干预效果。
      结果与结论:①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术后1,2,4周,对照组和实验组椎间盘高度指数百分比随时间进展呈持续减小趋势;②影像学和组织学变化: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MRI T2WI信号强度、苏木精-伊红染色分级评分明显升高(P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髓核细胞随术后时间推移逐渐减少,纤维环缺损处逐步被肉芽、纤维组织填充,生物膜与外层纤维环贴合紧密;③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术后随时间延长,实验组和对照组髓核组织染色逐渐由阳性转为阴性;④结果证实:纤维环切开法造模可引起椎间盘早期剧烈的退变;外科生物补片与外层纤维环组织良好的贴合并有封堵纤维环缺损阻止髓核进一步突出的作用;但该法并不能抑制椎间盘持续退变。

  • 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及骨代谢的调节

    作者:张元豫;刘霞;李坤;郭永荣;白靖平

    背景: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是引起骨结核骨质溶解和吸收主要因素之一,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及骨保护素是影响骨代谢的重要指标。
      目的:观察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对人成骨细胞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及骨保护素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筛选为成骨细胞,取第3代细胞,用含质量浓度为0.1,1,10 mg/L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培养液培养,对照组成骨细胞正常培养。
      结果与结论:MTT 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P<0.05)。RT-PCR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不同质量浓度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均增加成骨细胞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P<0.01),降低护骨素mRNA表达(P<0.01),均呈剂量依赖性,质量浓度10 mg/L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作用明显(P<0.01)。结果证实,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通过调节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及骨保护素mRNA表达而影响骨代谢。

  • 人破骨细胞分化中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的影响

    作者:张元豫;郭永荣;刘霞;李坤

    背景:体外小鼠颅盖骨实验已证实了其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的破骨效应。
      目的:在诱导破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中,研究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
      方法:选用人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依赖性附着性血液单个核细胞,实验分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1 mg/L)、阴性对照组(完全培养基),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中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质量浓度为1 mg/L,在含有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a-MEM培养液重悬单核细胞,各组培养7,14,21 d后,观察所形成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染色多核细胞的形态、数目、骨吸收面积;各组NFATc1、c-Fos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阴性对照组无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其余各组均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并在小牛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形成的破骨细胞分化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陷窝面积显著低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阴性对照组 NFATc1、c-Fos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和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而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表达NFATc1、c-Fos蛋白,显著低于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重组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组。提示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参与破骨细胞分化的形成,可能与诱导相关基因NFATc1、c-Fos表达上调有关。

  • 巴戟天对骨质疏松破骨细胞表面Ⅰ型跨膜受体蛋白的影响

    作者:王筠;苗德胜;吕刚;莫新元

    背景:研究显示巴戟天能够直接刺激体外成骨细胞增加,促进成骨细胞分泌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促进成骨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但是,对于巴戟天对骨质疏松大鼠破骨细胞RANK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报道。目的:分析巴戟天对骨质疏松大鼠破骨细胞表面的Ⅰ型跨膜受体蛋白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30只SD大鼠分为巴戟天组和17β-雌二醇组,每组15只。采用腹腔注入盐酸氯胺酮麻醉,切除双侧卵巢,建立大鼠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造模后大鼠正常饮食。17β-雌二醇组灌胃给予5 mL浓度10-6 mmol/L的17β-雌二醇;巴戟天组灌胃给予5 mL浓度为1.0 mmol/L巴戟天煎剂,连续给药3个月后,体外分离培养大鼠原代破骨细胞,培养第3,6,9天进行破骨细胞TRAP染色并计数;观察两组大鼠股骨近远端骨密度值;检测两组大鼠尿Ca2+水平、血清Ca2+以及血清P水平;检测两组大鼠RANK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破骨细胞培养第3,6,9天后,巴戟天组大鼠破骨细胞融合相对较少,并且破骨细胞融合程度减少,细胞体积相对较大,酶活性部位呈现红色。17β-雌二醇组大鼠细胞数相对较多,细胞也相对比较成熟;②巴戟天组大鼠左右侧股骨近、远端骨密度显著大于17β-雌二醇组(P<0.05);③巴戟天组尿Ca2+水平、血清Ca2+以及血清P水平,显著高于17β-雌二醇组(P<0.05);④巴戟天组大鼠RANKA值、RANK mRNA表达显著低于17β-雌二醇组(P<0.05)。⑤结果提示,巴戟天能降低骨质疏松大鼠骨细胞RANK表达,抑制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从而发挥对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

  • 骨折愈合过程中原始骨折血肿的潜在作用

    作者:林梁;唐亚辉;吾路汗;谢增如

    背景:临床实践中闭合性骨折内固定过程中,骨折原始血肿很少视为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常被有意清除,非常可惜。目的:对比分析骨折血肿在骨折愈合过程中所发挥的机制及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96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实施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试验组中先将内固定过程中取出的血肿块放置于特制无菌塑料袋中,每块血肿体积均为1.0-2.0 mL,于内固定装置固定完毕后将三四块骨折血肿重新填塞于骨折断端结合处周围,逐层缝合;对照组将固定过程中取出的骨折断端血肿丢弃,作为空白对照。内固定后1个月随访,抽血检测所有患者骨生化代谢指标;同时分别在术后第1,3,6个月行X射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与结论:X射线检查提示,内固定后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骨折愈合率分别占95%,75%(P <0.05)。骨代谢指标结果显示,试验组骨钙素、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 <0.01或P <0.05)。结果说明原始骨折血肿可有效促进骨折断端骨痂形成,提示加强骨诱导,提供骨折断端营养,参与血管重建,是促进骨折愈合及预防骨折不愈合的有效途径。

  • 软骨细胞上清液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微团培养成软骨

    作者:邵博;龚忠诚;刘慧;凌彬;克热木;尹小朋;胡露露;王冰;宁晓婷;林兆全

    背景: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有望成为软骨组织工程中治疗软骨缺损的种子细胞,在其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合适的生长因子起了重要作用。
      目的:利用富含生长因子的软骨细胞上清液诱导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并对其鉴定。
      方法:采用消化法分别获得 SD 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软骨细胞。收集软骨细胞上清液离心、过滤冻存备用。培养滑膜间充质干细胞至第3代后离心成微团,并用软骨细胞上清液进行成软骨诱导分化,通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法、RT-PCR检测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滑膜间充质干细胞使用软骨细胞上清液成软骨诱导21 d后,微团可见似软骨样组织。免疫组化法进行Ⅱ型胶原鉴定,基质能被Ⅱ型胶原染色,细胞染色呈现棕黄色。RT-PCR 结果显示诱导后的微团表达软骨特异性基因Ⅱ型胶原和蛋白聚糖。证实软骨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以诱导大鼠滑膜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方向分化。

  • 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大鼠牙髓干细胞

    作者:张瑞涵;刘佳;聂姗姗;王璇;李伯琦;孙大磊;热甫卡提·地力毛拉提;刘奕杉

    背景:对牙髓干细胞进行稳定高效安全的体外标记是示踪技术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牙齿再生体内研究的基础。
      目的:探讨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大鼠牙髓干细胞的理想条件及方法,并确定其转染后是否保持干细胞特性。
      方法:通过改良酶消化法获得大鼠牙髓干细胞,对其免疫表型及分化潜能进行鉴定,以感染复数为5,10,25,50和100的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作用24 h和48 h,倒置显微镜下检测转染率和荧光强度,并对大鼠牙髓干细胞感染前后的克隆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及牙向分化能力进行比较,评价感染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大鼠牙髓干细胞STRO-1和CD146表达阳性,CD34和CD45表达阴性,经相应诱导培养后可向成骨和成脂分化。当感染复数为50,作用时间为48 h时,转染效率高,荧光表达强;感染前后细胞增殖、克隆形成率及细胞周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阳性表达。说明感染复数为50作用48 h是慢病毒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转染大鼠牙髓干细胞的理想条件,且不影响牙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为大鼠牙髓干细胞的体内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示踪方法。

  • 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作者:封艳;粱学萍;赵今;孙玉亮;钟良军

    背景:牙周膜干细胞生物作用是目前牙周病治疗研究的热点,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是其分化的终末功能细胞之一,也是其主要的支持细胞,两者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比较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方法:用组织块法体外对牙周膜细胞以及单细胞克隆分离纯化后的人牙周膜干细胞两种细胞分别进行显微镜下形态观察,CCK8法检测并绘制2种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分析比较2种细胞的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表达、实时PCR对2种细胞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和Scleraxis基因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外观差别明显,人牙周膜干细胞的生长曲线培养前5d要低于牙周膜细胞,但在5 d后明显高于牙周膜细胞。人牙周膜干细胞与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周期分别为41.1%和23.9%。表面标记物检测结果显示2种细胞虽有相似的表达,但在表达率差异有有显著性意义。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人牙周膜干细胞在碱性磷酸酶、增殖细胞核抗原以及Scleraxis基因的表达检测均高于牙周膜细胞。表明牙周膜干细胞在成骨增殖等生物学功能上比牙周膜细胞具有更强的潜能。

  • 根尖乳头干细胞与牙周膜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比较

    作者:赵璐;于莉;袁萍;周春梅;吴佩玲

    背景:根尖乳头干细胞是一种新发现的间充质干细胞,其能否应用于牙根再生是目前研究的关键。目的:体外培养鼠根尖乳头干细胞与牙周膜干细胞,研究比较两者生物学行为,为根尖乳头干细胞用于牙根再生的可能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幼鼠根尖尚未发育完全的健康下颌牙,用酶消化法获得根尖乳头干细胞和牙周膜干细胞,免疫荧光法鉴定干细胞表面标志物,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矿化结节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鼠根尖乳头干细胞和牙周膜干细胞均呈STRO-1强阳性表达,根尖乳头干细胞呈CD90强阳性表达而CD146阳性表达稍弱,牙周膜干细胞呈CD146强阳性表达而CD90阳性表达稍弱。②根尖乳头干细胞和牙周膜干细胞吸光度值随着时间的递增呈现出增高的状态,第8天起趋于平稳。自第4天起根尖乳头干细胞的增殖活力明显强于牙周膜干细胞,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与牙周膜干细胞相比,根尖乳头干细胞染色明显较深,可推测矿化结节形成数量较多。④结果表明与牙周膜干细胞相比,根尖乳头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增殖活性和矿化能力。

  • 四种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作者:李靖扬;周瑜博;乔为民;闫涛;王广东;王洪波

    背景: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如何选择金属植入物,应根据不同患者的年龄、骨质疏松程度、围手术期状态、骨折类型等多因素进行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目的:比较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4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进行骨折修复,动力髋螺钉组、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Gamma 钉组和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各45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后Harri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钉组(P <0.05),内固定后Harris评分优良率均高于动力髋螺钉组和Gamma 钉组(P <0.05),而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组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组内固定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Gamma组和动力髋螺钉组(P<0.05)。提示解剖型髋动力带锁钢板和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可靠、内固定后并发症少,是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较为理想的选择。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