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雷公藤多甙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

    作者:刘君;傅向华;吴伟力;李亮;马宁;李世强;谷新顺;姜云发

    目的:评价雷公藤多甙预防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加雷公藤多甙组(简称雷公藤组)30例,疗程均为6个月.经冠状动脉造影(CAG)复查,静息99mTc-MIBI-SPECT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追踪观察患者有无心绞痛复发,评价雷公藤多甙对冠脉再狭窄的影响.结果:雷公藤组19例(回访率63.33%)、常规治疗组26例(回访率57.78%)复查CAG,雷公藤组净获得为(1.58±0.53)mm、净获得指数为55±23、管腔面积净获得为(3.07±0.52)mm2,均大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1.30±0.64)mm、44±18、(2.41±0.38)mm2,均P<0.05],同时病变狭窄百分比[(27.7±18.6)%]<常规治疗组[(37.3±21.7)%,P<0.05],雷公藤组再狭窄率为33.33%,常规治疗组再狭窄率为44.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雷公藤组心肌灌注断层显像示心肌病变面积(17.18±6.25)%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22.42±5.52)%,P<0.05],病变区和大计数区放射性计数百分比[(56.51±22.37)%]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50.28±20.71)%,P<0.05];雷公藤组心绞痛复发率(16.67%)低于常规治疗组(42.22%,P<0.05).结论:雷公藤多甙对预防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有一定作用.

  • 肝静脉阻塞性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作者:徐浩;祖茂衡;李国均;顾玉明;张庆桥;魏宁;许为

    目的评价肝静脉阻塞性Budd-Chiari综合征(HVBCS)的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83例HVBCS患者经历了下腔和肝静脉造影,71例实施介入治疗.结果 83例HVBCS分为中央性肝静脉阻塞(COHV,n=65)和广泛性肝静脉阻塞(EOHV,n=18)两型.65例COHV型皆成功地实施了PTA(n=46)和支架(n=19)治疗,64例术后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6例EOHV型接受TIPS治疗,术后症状明显改善4例,2例发生了分流道再狭窄.结论 COHV型适应于PTA和支架治疗,疗效满意;EOHV型可采用TIPS治疗,长期疗效尚不够满意.

  • 急性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作者:付和睦;杜红文;张蕴;崔长宗;付文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支架植入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AMI冠状动脉高压球囊支架植入24例。男23例,女1例。年龄40~72岁,平均51.3岁。AMI前壁10例,前侧壁3例,前间壁2例,下壁和下后壁各4例,侧壁1例。结果:26支与梗塞相关的血管植入支架28只。支架适应证Primary 4例,De novo 5例,Suboptimal 8例,Bial-out 7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3.8±6.9%,均无严重急性、亚急性血管和出血并发症。术后冠状动脉造影(CAG)随访3例,平均随访时间84.3天,无支架再狭窄。结论:AMI确诊后尽早行支架植入术,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文娴;吕树铮;宋现涛;陈韵岱;陈立颖;卢艳玲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3年至1998年期间的1055例分别进行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从远期疗效看,多支血管病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PCI组为9.10%,CABG组为5.66%,药物治疗为15.34%(P=0.03),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多支血管病变的心绞痛复发率PCI组为40.91%,CABG为29.25%,药物治疗为48.57%,(P=0.006),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CABG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PCI组(P=0.041).2.从近期疗效看,多支血管病的近期死亡与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CABG组高,显著高于PCI和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治疗与药物治疗比较,其远期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CABG组显著低于PCI与药物治疗组,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

  • 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丰雷;张冬;尹栋;王昊;赵志勇;高国峰;窦克非

    目的:根据美国心血管造影及介入协会(SCAI)新标准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围术期心肌梗死(PM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新的SCAI标准选取我院PCI术后PMI的患者3371例(3516例次择期PCI),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造影结果以及操作特点,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识别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共发生108次(3.1%)PMI.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OR)=1.037,95%可信区间(CI):1.016~1.058]、处理多支血管病变(OR=1.697,95%CI:1.095~2.629)、至少处理一处分叉病变(OR=1.869,95%CI:1.213~2.878)以及靶病变总长度(OR=1.016,95%CI:1.009~1.024)是P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多支病变PCI、至少处理一处分叉病变以及靶病变总长度是发生PMI的独立危险因素.

  • 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早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作者:葛斌;靳凤琳;刘鹏;董炳庆;肖强

    目的 分析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早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在88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置入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随访住院及术后1年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无心脏事件生存率.结果 随访1年中,不稳定心绞痛复发8例,非ST段拾高心肌梗死1例,再次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早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再狭窄率低.

  •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从实验室到临床

    作者:刘秀华;唐朝枢

    缺血性心、脑及外周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预计2020年冠心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头号死亡原因.医学界一直在探索有效的保护缺血组织的方法,缩短组织缺血时间、尽早恢复血流是防治缺血损伤有效的措施.溶栓、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型术(PTCA)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再灌注疗法通过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有效地挽救缺血组织,是治疗心肌缺血和梗死的主要措施.但是再灌注疗法受缺血组织血管再通时间的限制并存在再灌注损伤等问题[1],因此,随着新的再灌注技术的长足进展,防治再灌注损伤成为了冠心病治疗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血运重建应用于临床30多年来,针对再灌注期心脏保护的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但距临床应用仍有一定的距离[2],今后应当注重缺血心脏保护的实验研究向临床应用研究的转换和过渡.

  • 血管生成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刘秀华;田牛

    随着心血管治疗药物与技术方法的进步,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但是晚期冠心病(endstage coronary heart disease)患者对于常规药物治疗反应较差,而且由于病人年龄偏大或冠状动脉的弥漫性病变等原因而不适于进行传统的心肌血管重建术,如冠状动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血管成型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gioplasty, PTCA)等,因此如何改善晚期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的研究

    作者:高远;李玉泽;关启刚;张海山;郭亮;田文;贾大林;张月兰;孙英贤

    [目的]评估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女性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效果.[方法]连续入选167例女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配替罗非班组84名[冠脉造影后经静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负荷量10 μg/kg,随即0.15 μg·(kg·min)-1静脉滴注维持24h,对照组83名(给予盐水静脉滴注24 h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罪犯”冠脉血管冠脉血流,术后心肌坏死标志物峰值,心功能及术后180 d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冠脉血流改善明显[血流校正的TIMI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CTFC):(18.11±7.67)比(26.89±8.13),P=0.019];术后7d替罗非班组患者超声检查射血分数明显优于对照组[(50.03%±7.43%)比(41.01%±8.39%),P=0.041];心肌坏死标志物峰值替罗非班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180 d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低于对照组(11.90%比25.30%,P=0.025).[结论]女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冠脉血流灌注,改善术后心功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术后180 d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 颅内症状性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术前评估

    作者:

    颅内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是国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经典治疗方法是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但仍有较高的卒中率.近年来颅内支架血管成型术开始应用于临床,其并发症较单纯球囊扩张术低,且疗效明显,对症状性颅内脑动脉狭窄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有助于防止弹性回缩、减少急性闭塞和再狭窄率、改善预后.对预行颅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患者需进行严格、细致的术前评估,对改善病人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等有重要的作用.以下就具体术前评估内容展开讨论.

  • 颅内动脉狭窄20例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赵林;李林芳;刘怀军;王藏海;刘增品;王铁刚

    颅内动脉狭窄可导致局部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颅内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它可使血管内膜增厚或斑块形成,使血管内径逐渐缩小.另外,动脉炎、动脉夹层或其他一些不明原因也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我院2004年6月至2005年11月运用支架成形术治疗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0例,现报道如下.

  • 64排螺旋CT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作者:岳玉国;王莉珺;张月华;赵新国;陈伟良;周翠玲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择期行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复杂病变患者146例,随机分为64排螺旋CT指导组(试验组)及非64排螺旋CT指导组(对照组),其中试验组75例102支病变,对照组71例93支病变,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的特征、介入成功率、手术时间、首选导丝通过率、导引钢丝未能通过率、导引钢丝进入假腔的发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4.1%(96/102) vs 84.9%(79/93)(P<0.05).试验组首选导丝通过率和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导丝进入假腔发生率和PCI时间少于对照组,分别为85.3%(39/102) vs 65.5%(33/93),13.7%(4/102) vs 25.8%(30/93),(55.9±17.3)分钟 vs (72.4±18.6)分钟(P<0.05或<0.01).结论 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指导下,行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可提高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

  •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急诊PTCA 9例

    作者:董剑廷;袁勇;黄炫生;张励庭;刘卫其;韩莹

    目的探讨急诊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致心脏骤停病人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我院在2002年1月至12月间收治9例的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进行了急诊PTCA临床观察,并对另外5例保守治疗者进行了对比.结果经PTCA加综合治疗组死亡率低.结论PTCA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病人的死亡率,明显改善病人的预后.

  • 急诊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韩旭晨;王凯;田红梅;祁红;杨忆薇;周丽娜;赵学丽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05年5月间在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接受急诊PTCA及支架术与常规药物治疗病人住院及随访期间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心衰等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住院及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情况:急诊手术组1例(5%),药物治疗组18例(29%),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②再次心梗:急诊手术组住院及随访期间无再次心梗病例,药物治疗组3例分别于住院及随访期间再发心梗,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③心性死亡:手术组无心性死亡.药物组死亡5例(8%),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④心功能情况:按NYHA心功能分级,手术组心功能均在2级以上,药物组心功能2级以上者48例(71%),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诊PTCA及支架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手术成功率高(95%),血管开通后达TIMIⅢ级血流比例高(100%),住院及出院后复发的心肌缺血事件(心绞痛及心梗)发生率低,心功能明显好于单纯药物治疗,在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应推广应用,以使患者获得大限度的有效治疗.

  •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及护理26例

    作者:陈泳;沈吉梅

    肾动脉狭窄所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常导致继发性高血压.中老年人的肾动脉狭窄主要以肾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主[],终可导致终未肾脏疾病以及需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肾动脉血管成型术(PTRA)是恢复肾脏血流量可行的方法之一,成功的PTRA有助于控制肾血管性高血压和阻止缺血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2].2002年8月,我科已行肾动脉狭窄介入性血管重建术26例,因护理措施得当,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 血管外科腔内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评价

    作者:郭伟;张宏鹏

    1964年Dotter完成首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percutani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标志着腔内技术治疗血管疾病的开始.1974年Gruntzig发明球囊扩张导管使PTA技术进一步发展.1983-1989年Dotter、Palmaz、Gianturco等相继研制多种支架,使PTA技术走向成熟.1990年Parodi应用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取得成功,标志着血管腔内技术在扩张性血管病的微创治疗中取得重大突破.

  • 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实验研究

    作者:李树仁;齐晓勇;史力生;王建军;刘会良;孟存良;王天红;张建清;党懿;李英肖;郜利会;靳福昌

    目的 对比研究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和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对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用12只雄性冀中白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MI模型组、BM-MNC组、MSC组各3只,经导管球囊封闭前降支制作AMI的动物模型,于梗死后1 h直接冠脉球囊成型术后经OTW球囊注入骨髓干细胞.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 w经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4 w后取材行光、电镜病理学检查,实时定量RT-PCR检测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mRNA表达.结果 4 w时干细胞组比AMI模型组室壁运动异常指数显著减轻(P<0.05)、射血分数显著提高(P<0.01).与AMI模型组相比:BM-M;NC和MSC组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血管数显著增多、BM-MNC组增加比MSC组显著(P<0.01),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降低,BM-MNC组及MS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1).干细胞移植组梗死边缘区冠脉血管周围可见异常细胞生长,有毛细血管"芽生"现象,可见不成熟的心肌细胞和细胞凋亡.4 w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心肌血管数成正相关(r=0.694 9,P=0.037 7),LVEF与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成负相关(r=0.913 3,P=0.000 6).BM-MNC组,心肌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基因表达比其他三组均明显增加(梗死区F=4.23,P=0.045 6,边缘区F=5.66,P=0.022 3).BM-MNC及MSC组心肌梗死区bFGF基因表达比梗死模型组显著增加(梗死区F=7.49,P=0.010 4).结论 经冠脉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可改善实验性AMI心功能;改善心功能的机理与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VEGF及bFGF表达增加,血管密度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促血管增生作用优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105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及有效性分析

    作者:石明超;王守春;朱辉;庞猛;吴江;冯加纯;饶明俐

    目的 探讨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不同部位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安全及有效性.方法 105例患者的109处脑动脉狭窄性病变接受了血管内支架治疗,其中前循环颅内段38处,颅外段27处;后循环颅内段27处,颅外段17处.共放置108枚支架:其中前循环颅外段放置自膨式支架25枚、球扩式支架2枚;前循环颅内段放置自膨式支架6枚、球扩式支架31枚.后循环锁骨下动脉起始段14处均为白膨式支架,椎动脉V1和V2段放置球扩式支架3枚,后循环颅内段放置白膨式支架2枚、球扩式支架25枚.结果 104例支架手术技术成功(99%),101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小于30%.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3例(12.4%),死亡4例(3.8%).随访89例(84.8%),平均随访时间28个月,再狭窄12例(13.5%),其中再发脑卒中5例(5.6%),继发上消化道出血2例(2.2%).结论 脑动脉狭窄患者的支架置入技术是可行的,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手术入路及狭窄情况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狭窄率>70%的症状性患者可能受益更大.

  • 心电图诊断心肌梗死的点滴体会

    作者:鞠学云

    通过心电图早期认识梗塞相关动脉可预测心肌受累数量,并可指导紧急血管成型术.再灌注的心电图征象代表微血管血流的重要标志及其预后.识别新的传道异常与影响近期或远期预后的心律失常亦是很重要的.

  •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54例

    作者:王艳苹;刘伦翠;刘彤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PC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可行性.方法:2005-03~2006-10,共入选54例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ALLen's试验阳性,并且入院前未行任何抗栓治疗,发作时间<12h).进行紧急冠状动脉造影及PCI术,术后即刻拔出鞘管.结果:桡动脉鞘管植入率100%,冠脉造影显示:单支病变(58%),双支病变(30%),多支病变(12%).术后安返病房.术后切口处少量渗血4例,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0.术后1例患者发生桡动脉搏动减弱,1个月随访,桡动脉恢复正常.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老年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安全、可行.

4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