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右胸前外侧与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朱正艳;严中亚;雷虹;吴一军;卢中;郑理;王晖;李建安

    目的:研究比较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在临床上矫治先天性心脏病的优缺点.方法:将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手术确诊为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单纯室间隔缺损的患者共151例,分成右胸前外侧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手术2组,从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引流量、体外循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2组病人无明显差别;术后24 h引流量,右胸前外侧切口组较少;体外循环时间胸骨正中切口组较短;胸骨正中切口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为3.42%、胸骨畸形发生率为4.27%,右胸前外侧切口组无切口感染和胸骨畸形.结论:右胸前外侧切口可对经右房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简单的心内直视手术,具有美容效果好、术后渗血少、切口感染发生率低、无胸骨畸形等突出优点.缩短住院时间不明显.是否能减少手术创伤,有待进一步研究.

  • 部分房室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张南滨;宋恒昌;王军;张静

    目的:总结部分房室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及效果.方法:部分房室隔缺损病人275例,年龄9个月~60岁,平均(14.4±11.1)岁.男性117例,女性158例.术中见均有较大的原发孔缺损呈半圆形,二尖瓣裂隙为完全性的179例,部分的为81例,有二尖瓣双开口1例.合并畸形有卵圆孔未闭4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房缺)25例,左上腔静脉4例,主动脉瓣下膜样狭窄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单心房2例,三房心1例.所有病人均修复二尖瓣裂隙,以心包修补原发孔房缺.结果:早期死亡11例,4%.晚期死亡5例.其余病人经6个月到25年随诊,其中心功能已达Ⅰ级206例,Ⅱ级52例.晚期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2例,行二尖瓣替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结论:对于部分房室隔缺损的病人一经发现需尽早手术治疗,妥善修复二尖瓣裂隙,严密闭合原发孔房缺,防止传导阻滞的发生,尽量修复三尖瓣关闭不全是取得良好远期效果的关键.

  • 风湿性心瓣膜病围手术期心脏骤停的急救与预防

    作者:褚衍林;吴英渝;唐明达;李同勋;李鲁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瓣膜病围手术期心脏骤停的原因、急救处理及预防.方法:我院1975年至2001年施行心脏瓣膜手术937例,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500例,瓣膜置换437例.围手术期发生心脏骤停30例.结果:心脏成功复跳28例,2例未复跳,7例死于严重脑损害及(或)肾功能衰竭,死亡率为30%(9/30).结论:围手术期心脏骤停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麻醉诱导不当、低钾及手术创伤有关.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为及时有效心脏挤压,祛除病因及良好的复苏后处理.

  • 心脏跳动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中的应用--附420例报告

    作者:陈林;肖颖彬;王学锋;钟前进;陈柏成;陈进劲;曾祥君;郝嘉;王咏

    目的:报告心脏跳动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中应用体会.方法:回顾分析420例婴幼儿手术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采用全身静脉复合麻醉, 常规建立体外循环,置左心房引流管, 降温至(32±1)℃并维持, 仅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主动脉, 维持灌注压在60 mmHg(1 mmHg=0.133 kPa),心脏跳动下进行心内畸形矫正, 方法同停跳下手术. 结果:早期手术死亡20例 (死亡率4.8%), 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死亡13例, 右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 严重低氧血症死亡1例,心律紊乱死亡2例,急性肝、肾功能衰竭死亡各1例.术后残余室间隔微量分流2例. 其余均痊愈出院, 恢复良好.结论: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中应用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的心内直视手术技术.

  • 非体外循环下"Y"型全动脉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南滨;宋恒昌;张静;姜辉;吉喆;王镇龙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off-pump)应用左侧乳内动脉与桡动脉"Y"型动脉桥(Y-arterial graft)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2002年9月至2004年1月连续对42例冠心病患者行非体外循环下"Y"型全动脉桥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YAG-OPCABG).男性31例,女性11例,年龄(66.5±8.4)岁.手术在全麻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所有患者均在第三肋间左心耳处行桡动脉与左侧乳内动脉(LIMA)的"Y"型端侧吻合,LIMA与前降支(LAD)吻合而桡动脉与对角支或钝缘支及后降支或左心室后侧支序贯吻合.应用瞬时血流测定仪测定血管内流量.结果:全组无死亡,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1例后降支行再吻合,其余吻合口均通畅并有较好的流量及搏动指数.随访2~17个月,生活质量好.结论:YAG-OPCABG具有创伤小,全动脉的优点,具有良好血流的LLMA并不能影响"Y"桥分支血流量,可取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 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作者:潘禹辰;肖颖彬;陈林;易广兵;刘健;王东;刘亚莉;易丽艳;张苏

    目的:探讨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对166例10 kg以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治疗进行总结.患儿年龄2~34个月,平均(8.52±7.66)个月,体重4~10 kg,平均(6.52±1.18)kg.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在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2例(1.2%),手术死亡原因是肺动脉高压危象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心律紊乱和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64例随访2~50个月,患儿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和死亡.结论:低体重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应尽早手术.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术后加强呼吸道护理,防止并发症是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

  • 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人工瓣膜置换手术43例临床总结

    作者:赵国芳;朱家麟;岑浩锋;袁小冬;武士英;董彩军

    目的:总结保留整个二尖瓣腱索和乳头肌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手术(MVR)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我科完成的43例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的瓣膜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4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49±13)岁;风湿性心脏病36例,瓣膜退行性病变4例,二尖瓣前瓣腱索断裂3例;单纯二尖瓣关闭不全11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伴狭窄23例,二尖瓣狭窄为主伴关闭不全9例;NYHA心功能Ⅱ级7例,Ⅲ级27例,Ⅳ级9例;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55±5.5)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平均0.46±0.06;5例有脑栓塞史,4例有糖尿病史;手术均在全麻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采用Miller法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改良的Miki法保留前瓣及瓣下结构;均置换机械瓣,其中19例用国产C-L短柱倾碟瓣,24例用CarboMedics双叶瓣;17例同时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其中2例行窄小主动脉瓣环拓宽术;1例同时行主动脉瓣、三尖瓣置换术;35例合并三尖瓣返流者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1例同时行COX迷宫术;5例同时行左心房血栓清除术;4例巨大左心房同时行左心房折叠术;心肌阻断时间平均(109±36) min,体外循环时间平均(167±42) min.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死于吸入性肺炎;出现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例,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血管活性药后治愈;无人工瓣功能障碍与瓣周漏;41例随访2个月~3.5年,无远期死亡,无抗凝相关并发症.35例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直径平均(49±4.6) mm,LVEF平均0.44±0.05, NYHA心功能Ⅰ级29例,Ⅱ级6例.结论:采用Miller法和改良的Miki法保留整个二尖瓣和瓣下结构,效果确切易掌握,同样适用于二尖瓣狭窄患者.

  • 3岁以下患儿法洛四联症根治术影响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

    作者:方敏华;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王辉山

    目的:分析影响3岁以下法洛四联症(TOF)根治术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重点探讨婴幼儿TOF根治术的手术时机和适应证.方法:分析3岁以下TOF根治术417例的早期效果,其中男性298例,女性119例,年龄3个月~3岁.术后早期恶性事件和不良事件指早期死亡和重症监护(ICU)时间>7 d.统计学分析,影响早期效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1岁(17/54例 VS 56/363例,P<0.05),术后右心室/左心室收缩压比值>0.75(20/27例 VS 53/390例,P<0.05),预充液白蛋白浓度>10%(4/39例 VS 69/378例,P<0.05),应用改良超滤(4/39例 VS 69/378例,P<0.05),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4/33例 VS 49/384例,P<0.05),呼吸道并发症(33/42例 VS 40/375例,P<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年龄<1岁,术后右心室/左心室收缩压比值>0.75,呼吸道并发症是影响术后早期效果的危险因素.结论:深入研究婴幼儿TOF的病理生理特点,提高手术技术,3岁以下TOF根治术的效果是满意的.

  • 降低Ebstein心脏畸形手术早期死亡率的探讨

    作者:韩宏光;张南滨;汪曾炜;朱洪玉;王辉山

    目的:探讨降低Ebstein心脏畸形术后早期死亡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83年6月至2003年1月手术治疗139例Ebstein心脏畸形患者.其中行三尖瓣成形、房化右心室折叠和三尖瓣环Devage成形111例,三尖瓣置换术27例,右心室发育不全行心外管道全腔静脉-动脉连接术(ETCPC)1例.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2例(8.6%);近10年手术死亡率降至3.3%.成形组中10例再次行瓣膜置换术,均生存.结论:1.术前积极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心律失常;2.根据Ebstein心脏畸形病理解剖特征选择手术方案;3.及时纠正术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4.积极防治术后心律失常;5.加强术后监护及综合治疗措施等均为提高Ebstein心脏畸形手术成功率的措施.

  •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股动脉插管的应用

    作者:侯晓彤;孙衍庆;张宏家;郑斯宏;刘愚勇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插管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的应用.方法:8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进行手术,其中26例深低温停循环.结果:8例(9.1%)在术中出现假腔灌注;4例(4.5%)脑部并发症(2例广泛脑缺氧, 2例脑栓塞),2例死亡,1例不清醒,1例偏瘫;6例(8.0%)皮肤切口延迟愈合,局部感染1例(1.3%).术后插管侧无下肢缺血或股动脉血栓形成.结论:经股动脉插管行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手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方法是有效的.采用经人工血管行股动脉插管可有效的降低了股动脉狭窄、血栓形成和下肢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股动脉插管主动脉逆行灌注造成的假腔灌注和脑部并发症在本组发生率虽较低,但后果严重.

  •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内外科综合治疗

    作者:汪朝阳;张志梁;邵国丰;史信宝;余凯忠;孙乐波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E)内外科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1994年4月至2005年4月,我院95例IE患者在接受内科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1.1%),远期IE复发死亡2例.术后3例失访,其余患者经随访心功能均恢复到Ⅰ~Ⅱ级.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单纯内科治疗死亡率很高,而配合积极的外科手术治疗则具有很好的疗效.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Cabrol手术的临床应用与改进

    作者:杨辰垣;蓝鸿钧;孙宗全;张凯伦;刘成硅

    目的:报道1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行升主动脉切除、人造血管移植及主动脉瓣替换加冠状动脉移栽,改良Cabrol手术的治疗体会.方法:借助1根8 mm直径的Gore-Tex管与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进行连接吻合.吻合口没有张力且对合严密,避免了冠状动脉开口周围内膜撕脱和吻合口漏血.手术后若由于人造血管壁渗血或吻合口的漏血,采用各种措施仍无法止血时,采用保留的瘤袋壁包裹带瓣人造血管,再将瘤袋壁开口与右心房进行吻合或通过小径Gore-Tex管搭桥进行吻合,将漏血引入右心房,形成"自体血回收循环",达到止血目的,效果满意.结果:10例患者恢复顺利.结论:改进的Cabrol手术治疗夹层动脉瘤临床效果满意.

  • 30岁以上法洛四联症外科治疗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宫汉东;张南滨;宋恒昌;张静

    目的:总结回顾30岁以上中老年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经验.方法:50例30岁以上法洛四联症患者,年龄30~66岁,平均(34.7±6.10)岁,合并左上腔3例,右位主动脉弓6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10例,右冠状动脉畸形1例,均行四联症心内修复术.妥善疏通右心室流出道,用涤纶或心包补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用涤纶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并处理合并畸形.结果:手术死亡1例(2%),晚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心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中老年四联症心力衰竭,严重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及高尿蛋白并非手术禁忌.良好的心肌保护和转流,完善的外科修复及严密的术后监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期和远期效果满意.

  •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并左心房血栓的诊断及外科处理

    作者:褚衍林;吴英渝;李鲁;张坚;唐明达;顾洪斌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合并左心房血栓的外科治疗42例,并对影响左心房血栓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术前病变为单纯二尖瓣狭窄5例,二尖瓣狭窄并轻度关闭不全37例.术式为二尖瓣置换36例,二尖瓣成形6例,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12例,左心房折叠2例.结果:早期死亡2例,分别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左心室破裂.术后并脑栓塞致右上肢功能障碍1例.随访1~20年,获访36例,心功能恢复良好,超声心动图复查左心房未见血栓.患者术前心房颤动、二尖瓣口裂径<0.8 cm或瓣口面积<1.0 cm2,左心房内径>50 mm,心胸比率>0.6和病程>10年,左心房血栓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二尖瓣口重度狭窄、心房颤动和左心房扩大是左心房血栓易发因素;食道超声可明显提高左心房血栓确诊率;彻底清除血栓,避免脑栓塞,保持左心房内壁相对完整和术后合理抗凝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 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继发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作者:褚衍林;吴英渝;李鲁;张坚;唐明达;顾洪斌

    目的:探讨重度二尖瓣病变合并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合理手术指征、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回顾分析三尖瓣成形矫正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84例,男性52例,女性32例,年龄12~69岁,其中采用Devega 成形30例,节段性Devega成形34例,Key's成形和改良Key's成形各10例.同时施行二尖瓣置换52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32例.结果:术后早期死亡4例,死亡率4.8%;迟发性心包压塞6例均经心包引流治愈.随访3个月~15年,获访66例,2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其余心功能均明显改善.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右心室较术前明显缩小.26例三尖瓣仍有轻、中度反流.结论:根据三尖瓣环扩大部位和反流程度,选择不同成形方式对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治疗满意.围手术期及术后加强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及有效降低肺动脉高压,可进一步提高三尖瓣成形近、远期疗效.

  • 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7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文林;杨晋平;朴庆云

    目的:总结1981年12月至2002年2月70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病例,探讨室间隔缺损的诊断、手术适应症、围术期治疗.方法:采取中低温体外循环常规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54例,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修补室间隔缺损16例;合并其它心内畸形16例同期纠治.结果:手术治愈67例,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后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死亡3例,治愈率95.7%.结论:室间隔缺损根据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加强围术期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临床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 前降支弥漫性病变冠心病的外科治疗

    作者:王辉山;汪曾炜;朱洪玉;张仁福;张南滨;宫汉东

    目的:总结应用乳内动脉部分重建前降支治疗前降支弥漫性病变的冠心病的方法,以探讨该术式的治疗价值.方法:26例病人中男17例,女19例;年龄58~75岁,平均63.2岁.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8例,3例有近期心肌梗死史,9例有不稳定心绞痛,均为三支血管病变,其中前降支为弥漫性病变.手术均在全身浅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体外循环下施行.冷血心脏停跳液顺灌诱导、间断逆灌及终末温血灌注.前降支以左乳内动脉重建.前降支占重建后血管的25%,而左乳内动脉占75%.结果:无手术死亡.围术期心肌梗死1例,占1/26(3.8%).随访1~6个月,1例术后心绞痛,再次造影示手术后降支吻合口血栓,其余病人无心脏事件发生.结论:应用乳内动脉行弥漫性病变的前降支重建术是治疗前降支弥漫性病变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 冠心病多支血管病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文娴;吕树铮;宋现涛;陈韵岱;陈立颖;卢艳玲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多支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1993年至1998年期间的1055例分别进行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术(PCI)或冠状动脉旁路手术(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从远期疗效看,多支血管病变的终点事件发生率PCI组为9.10%,CABG组为5.66%,药物治疗为15.34%(P=0.03),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多支血管病变的心绞痛复发率PCI组为40.91%,CABG为29.25%,药物治疗为48.57%,(P=0.006),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CABG的心绞痛复发率显著低于PCI组(P=0.041).2.从近期疗效看,多支血管病的近期死亡与总终点事件的发生率CABG组高,显著高于PCI和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多支血管病的血运重建治疗与药物治疗比较,其远期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药物治疗组,心绞痛复发率CABG组显著低于PCI与药物治疗组,近期终点事件发生率CABG组显著高于PCI组和药物治疗组.

  • 小儿永存动脉干9例外科诊治

    作者:孙江滨;李宗虓;查光彦;孔德平;王宇;梁德刚

    目的:总结9例小儿永存动脉干(PTA)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1994年4月至2004年3月外科手术纠治9例PTA.年龄18个月~6岁,体重6.5~18 kg.按Van Praagh分型,A1型5例,A2型2例,A3及A4型各1例.右心室-肺动脉流出道重建,均用同种带瓣主动脉.结果:PTA发病率0.36%,死亡率11.1%(1/9).早期死亡l例,早期并发肺部感染1例,术后随访6例,1例残余室间隔缺损(VSD),1例残余右心室流出道梗阻,2例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1例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结论:PTA易早期并发肺血管梗阻性疾病,应尽早纠治.手术要点是防止VSD残余分流;分离肺动脉和修复动脉干缺损时,应避免损伤动脉干瓣膜及冠状动脉口.

  • 静脉窦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

    作者:马瑞彦;肖颖彬;钟前进;陈林;王学锋;陈劲进

    目的:总结我科1999年7月至2004年4月26例静脉窦房间隔缺损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静脉窦房间隔缺损的外科手术方式和经验.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行静脉窦房间隔缺损及合并畸形的手术治疗.其中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6个月~27岁,平均(12.1±5.7)岁.合并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19例,其中引流入上腔静脉8例,引流入右心房11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左上腔静脉引流入冠状静脉窦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三尖瓣返流3例,二尖瓣重度返流1例.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5~98 min,平均(56.4±6.2) min,全组均用自体心包补片修补,术中8例用右心房外侧切口避开窦房结延长至上腔静脉,3例用另外心包加宽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结合部;5例术中扩大房间隔缺损利于异位引流的肺静脉回流,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结果:术后平均重症监护时间(4.2±2.1)d,平均住院时间(15±6.5)d.全组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早期窦房结功能失调,经使用临时起搏器辅助3 d后恢复,术后1例转为心房颤动心律,余均为窦性心律.1例出现上腔静脉梗阻,二次手术加宽上腔静脉后好转.结论:运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较易诊断静脉窦房间隔缺损和确定有无肺静脉异位引流,外科手术治疗静脉窦房间隔缺损的效果满意,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降低上腔静脉梗阻、窦房结功能失调等并发症.

62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