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作者:孟敏;杨翠翠;张丽;李雅莉;张兰;李林

    目的 观察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山茱萸环烯醚萜苷低、中、高剂量组.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手术造模,术后6 h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共3个月.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物体识别实验评价大鼠识别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脑组织存活神经元和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AT)表达.结果 永久性2VO术后3个月,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延长,识别指数降低,海马和大脑皮层NeuN阳性神经元存活数减少,ChAT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山茱萸环烯醚萜苷各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识别指数升高,海马和大脑皮层NeuN阳性神经元存活数增多,海马ChAT表达升高.结论 山茱萸环烯醚萜苷通过保护神经元和促进ChAT表达从而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 慢性脑缺血对大鼠皮质神经细胞PGC-1和mtTFA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刘涛;章军建;王丽;金晓晴

    慢性脑缺血对能量代谢未产生明显影响[1],可能与脑组织内部存在能量代偿机制有关.研究表明,能量需求变化时细胞内与能量代谢有关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 (PGC-1) 和线粒体转录因子A(mtTFA)等调节因子可作用于线粒体以维持能量平衡.为此,我们制备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 的慢性脑缺血模型,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研究脑组织中PGC-1和mtTFA基因表达变化,探讨慢性脑缺血能量代谢调控的分子作用机制.

  • 川芎嗪对糖尿病脑梗死家兔脑皮层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周玉海

    川芎嗪系伞形科藁木属植物川芎中分离的一种生物碱单体,有报道[1]临床初步验证川芎嗪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一定的疗效,并有研究[2]表明川芎嗪对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致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但迄今未见到川芎嗪对糖尿病脑梗死影响的实验研究.本实验运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糖尿病脑病脑部皮质血液微循环的改变,探讨川芎嗪防治糖尿病脑梗死的作用机制.

  • 淫羊藿次苷Ⅱ抗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减退及机制研究

    作者:尹彩霞;龚其海

    目的:观察淫羊藿次苷Ⅱ(IcarisidⅡ,ICSⅡ)对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减退模型的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假手术给ICS II高剂量组、模型组、ICSⅡ低剂量组、ICSⅡ中剂量组、ICSⅡ高剂量组,每组13只.模型组大鼠经双侧颈总动脉结扎诱导慢性脑低灌注,制备大鼠学习记忆减退模型,假手术组同法操作,但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手术后第十天开始给药,ICSⅡ低、中、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灌胃ICSⅡ4、8、16 mg·kg-1,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制模后第33 d 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连续5 d.水迷宫检测结束后,取材,HE、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及存活情况;ELISA检测海马磷酸二酯酶抑制剂4(phosphodiesteras 4,PDEG4)、PDE 5蛋白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海马Aβ1-40、Aβ1-42蛋白水平,APP、BACE1、ADAM10、IDE、TGF-β1、PPAR-α、PPAR-β、PPAR-γ、BDNF、TrkB蛋白表达,Smad2、Akt、CREB磷酸化水平.结果:模型组较假手术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目标象距离百分比明显降低;海马区神经元排列紊乱,细胞变性,尼氏体数量明显减少;海马PDE 4、PDE 5、Aβ1-40、Aβ1-42蛋白水平及APP、BACE1、TGF-β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ADAM10、IDE、PPAR-α、PPAR-γ、BDNF、TrkB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PAR-β无明显变化,Smad2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Akt、CREB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然而,ICSⅡ中、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大鼠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和目标象距离百分比明显增高;海马神经元排列较整齐,细胞少有变性,尼氏体数量增加;海马PDE 4、PDE 5、Aβ1-40、Aβ1-42蛋白水平及APP、BACE1、TGF-β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ADAM10、IDE、PPAR-α、PPAR-γ、BDNF、TrkB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PAR-β无明显变化,Smad2磷酸化水平明显减少,Akt、CREB磷酸化水平明显增加.假手术给ICSⅡ高剂量组较假手术组大鼠上述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ICSⅡ明显减轻慢性脑低灌注大鼠模型的空间学习记忆减退及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PP、BACE1的蛋白表达和上调ADAM10、IDE的蛋白表达从而抑制Aβ产生和促进Aβ代谢,阻遏TGF-β1的过度表达和Smad2磷酸化,激活PPAR-α和PPAR-γ,上调BDNF、TrkB蛋白表达和抑制Akt、CREB磷酸化有关.

  • 化瘀通脉胶囊对大鼠脑缺血的影响

    作者:杨晓军;林玉红;卫培峰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胶囊对实验性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取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模型组、化瘀通脉胶囊大剂量组(4 g/kg)、中剂量组(2 g/kg)、小剂量组(1 g/kg)、维脑路通组(100 mg/kg)、中风回春丸组(2 g/kg),每组10只.于实验前一天上午、下午及实验手术前2 h各灌胃给药1次,双侧颈总动脉结扎3 h后,断头,开颅取脑,称湿重,计算脑指数;至烘干,测干重,计算脑含水量.结果化瘀通脉胶囊大、中剂量组及维脑路通组均能明显降低脑指数及脑含水量及降低脑血管通透性,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瘀通脉胶囊可明显降低脑缺血所致脑血管通透性及脑含水量增加等病理改变.

  •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域GABAARα5表达的时空变化

    作者:韩峰;颜楠;李侠;田锐峰;费舟

    目的:探究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BCCAO)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5亚单位(GABAAR α5)在海马区域表达的时空变化.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3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在手术后3、7、28天采用免疫印迹检测整体海马中GABAAR α5蛋白的表达,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大鼠海马CA1、CA3和DG区域空间表达变化.结果:术后3天,模型组相比GABAAR α5表达水平假手术组下调(P<0.05),而术后28天GABAAR α5表达水平相术后3天明显回升(P<0.05).模型组术后3天CA1区域GABAAR α5表达水平相比假手术组有所下调,术后28天以上指标较术后3天显著上调(P<0.05),但两组CA3和DG区域GABAAR α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CAO可引起海马区域GABAAR α5表达的下调,并在术后各个时间点呈现时空变化.

  • 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作者:叶建新;林航;穆军山;崔晓萍;翁婧

    目的 制作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模型,研究假手术组、手术组术后1,3,7,14,21,30 d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方法 制作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模型,随机取手术组6只.另外,取假手术组6只.模型制作后1,3,7,14,21,30 d,观察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30 d后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来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手术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手术组大鼠血清内皮生长因子1,3,7,14,21d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30 d血清内皮生长因子下降.结论 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可造成稳定的脑缺血,早期可使血清内皮生长因子升高,30 d后血清内皮生长因子下降.

  • 高脂血症加重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长时程增强的损伤

    作者:王义义

    目的 血管性痴呆(VD)表现为进行性认知功能的损伤.病人多伴有血脂升高,本研究观察了VD大鼠,以及合并高脂血症的VD大鼠的海马CA3-CA1区长时程增强(LTP)的变化,评价VD大鼠LTP的改变以及高脂血症对于LTP的影响.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即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2-VO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高脂血症组(2-VO+HLP)、对照组.建模成功30 d后记录海马CA3-CA1 LTP,并进行海马区组织学检查.结果 三组间短时程增强(STP)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的LTP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明显,但是2-VO+HLP组和2-VO组的LTP比较无显著差异.在2-VO组和2-VO+HLP组大鼠海马CA1区均可见神经元的丢失及核固缩.结论 VD大鼠海马区STP、LTP明显减少,高脂血症影响抑制了STP,加重了2-VO大鼠LTP的损伤,有可能加重VD的认知障碍.

  • 缺血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突触素改变的研究

    作者:黄敬;刘学源;梅元武

    目的:观察缺血性痴呆大鼠神经行为学及海马突触素改变,并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D-半乳糖(D-gal)注射4周造成大鼠老化,并在此基础上行双侧间隔72 h结扎颈总动脉,6周后检测大鼠水迷宫试验和海马区突触素密度.结果: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低(14.29%),且较正常组大鼠认知功能有显著的损害(P<0.05),海马区突触素密度也明显下降(P<0.05).结论:D-gal加双侧间隔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缺血性痴呆大鼠模型死亡率低.模型大鼠脑内海马区突触数量明显下降,其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可能与其海马区突触数目下降有关.

  • Egb761对脑慢性低灌注老龄大鼠海马β-分泌酶活性的影响

    作者:张洁;闫福岭;管学能

    目的:探讨脑慢性低灌注老龄大鼠海马β-分泌酶活性的改变及银杏叶制剂(Egb761)对其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低灌注组和Egb761组,后两组永久性阻断双侧颈总动脉(2VO),Egb761组术后用Egb761灌胃.采用荧光法于术后1、2、4和16周检测双侧海马β-分泌酶的活性.结果:和假手术组相比,2VO组术后各时间点β-分泌酶活性均上调(P<0.05);Egb761组的β-分泌酶活性在用药期间低于2VO组(P<0.05).结论:脑慢性低灌注可致β-分泌酶活性升高,Egb761可以抑制这种变化.

  •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研究

    作者:刘海云;商永华;王群

    脑血管疾病可以引起多种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78%的老年患者患有脑血管疾病,其中>80%有痴呆[1].而卒中后存活者中认知损害发生率为26.3%[2],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用于研究血管性学习记忆障碍的全脑缺血模型主要有两血管法、四血管法等.四血管法模型大鼠具有较恒定的缺血性病理改变,学习记忆障碍较明显,但它手术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及动物死亡率高,同时还要分2期进行[3].而两血管法亦能获得稳定的病理改变[4],同时还能弥补四血管法的上述缺点.本实验采用两血管法制作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模型大鼠,并通过Morris水迷宫观察该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特征.

  • 三种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血液流变学比较

    作者:李乐军;田金洲;尹军祥;时晶;张六通;宋崇顺;任映;杨金铎

    目的 对三种脑缺血大鼠模型的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指数)进行比较,筛选出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的符合临床特征的脑缺血模型.方法院选择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大鼠模型、双侧颈总动脉(DCCA)结扎大鼠模型、单侧颈总动脉(SCCA)结扎大鼠模型三种脑缺血模型,进行脑缺血后1、3、5、7 d不同时间点血液流变学的比较.结果 MCAO组、DCCA组、SCCA组与正常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时间点血液流变学结果显示:MCAO组内全血黏度值指标第3 d为高值(19.29±2.996)mPa·s/5s-1,且第3 d血浆黏度值(1.81±0.348)mPa·s、红细胞比容(47.5±5.28)%为模型组间高值;MCAO组大鼠红细胞变形指数(0.47±0.017)较正常组及SCCA组、DCCA组大鼠均有明显降低,但仅MCAO组大鼠在1、5 d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正常组比较有差异(P<0.05).但三组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统计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在三种脑缺血模型中,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为接近临床发病特征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明显的脑缺血模型.

  • 慢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进展

    作者:周艳;章军建;张晓琴

    目前,通常采用大鼠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制作慢性脑缺血动物模型,以研究慢性脑缺血时的组织病理、生化和行为学改变以及药物干预实验等.文章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介绍.

  • 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研究

    作者:贺晓丽;毕明刚;杜冠华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以期揭示慢性脑缺血疾病的线粒体机制.方法 通过差速离心分离大鼠脑线粒体,检测脑线粒体能量代谢相关的氧化磷酸化指标,应用凝胶电泳技术构建大鼠脑线粒体蛋白质组表达图谱;通过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分析比较慢性脑缺血时脑线粒体蛋白质表达谱的改变,从脑线粒体蛋白质组角度阐述慢性脑缺血与能量代谢的关系.结果 实验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线粒体ADP/O及氧化磷酸化效率明显降低,蛋白质组结果显示慢性脑缺血大鼠NADH 脱氢酶复合体亚基、细胞色素C 氧化酶亚基、丙酮酸脱氢酶(硫辛酰胺)β、乙酰辅酶A 乙酰转移酶、烯醇化酶、醛缩酶C等表达量降低,而3-含氧酸辅酶A转移酶、4-氨基丁酸转氨酶等表达量增加.结论 实验表明,慢性脑缺血大鼠能量代谢功能及能量代谢相关酶发生了很大变化,慢性脑缺血疾病机制与线粒体具有密切关系.

  • 脑卒中后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作者:裘涛;陈眉;代建峰;吴乐程;张宾辉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大鼠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后予以行为限制制作PSD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自发性行为改变,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清洁动作次数分别为(25.00±9.76)次/5min、(13.33±4.13)次/5min、(1.00±0.89)次/5min,与假手术组比较下降(P<0.01 or 0.05),海马区5-HT、5-HIAA、DA、NE水平分别为(0.39±0.11)μg/g、(1.01±0.78)μg/g、(0.44±0.15)μg/g、(0.35±0.18)μg/g,与假手术组比较下调(P<0.05).盐酸氟西汀可以改善卒中后抑郁大鼠的行为及脑内5-HT水平.结论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结合行为限制,可为卒中后抑郁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 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区c-Fos、c-Jun蛋白的影响

    作者:陈眉;张宾辉;王红艳;代建峰;侯群;范录平

    目的建立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的大鼠模型,研究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自发行为和海马区c-fos、c-jun的影响.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造成PSD大鼠模型,治疗后观察大鼠自发性行为改变,海马区的c-fos和c-jun蛋白表达变化,用图像分析方法对大鼠海马区c-fos和c-jun阳性细胞的相对切面面积比和平均目标灰度值进行分析.结果氟西汀可增加大鼠水平自发行为 (P<0.05),降低海马区c-fos、c-jun蛋白表达.结论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可以为PSD的临床研究提供理想的动物模型.氟西汀可以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行为及分子生物学异常.

  • 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作者:邓医宇;郭国际;张苏明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是因脑血管疾病所致的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 脑血管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并发血管性痴呆也随之升高. VD不仅严重损害患者健康, 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它是老年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近年来关于血管性痴呆的实验研究日渐增多,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由于造模方法不同如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 4血管结扎(4VO)、缺血再灌注、卒中倾向高血压大鼠(stroke-prone spontaneously hyertensive rats, SHRSP)致痴呆模型, 所得的结论各异. 本文拟从VD组织病理、行为学检测、电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综述.

  • 智复欣防治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作用机理研究

    作者:李小清;艾佳晨;刘琪;熊静悦;刘志寿;谭正怀

    目的:评价智复欣对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2-VO),造模后1个月,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多奈哌齐阳性对照组及智复欣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 w,然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法测定其学习、记忆能力;取脑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检测其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乙酰胆碱(AC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同时还考察了药物对AChE的直接作用和对过氧化氢损伤PC12细胞的作用.结果:智复欣能显著缩短脑缺血大鼠在定位航行实验中的潜伏期,增加其在空间探索实验中进入平台的次数,并能显著增加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细胞数量,降低脑组织AChE、MDA水平,升高ACh、SOD水平.较高浓度的智复欣在体外对电鳗乙酰胆碱酯酶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智复欣体外对过氧化氢引起的PC12细胞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结论:智复欣能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大鼠的认知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抗氧化等作用减少脑组织在缺血、缺氧条件下神经元的丢失有关.

  • 环孢霉素A对老龄大鼠慢性脑灌注不足认知障碍的效用

    作者:刘之荣;李露斯;卞晓红;范文辉

    本实验通过老龄大鼠持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VO)之慢性脑灌注不足模型,观察慢性脑灌注不足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变化和免疫抑制剂环孢霉素A(CsA)对其变化的影响。目的是探讨免疫抑制剂CsA对慢性脑灌注不足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常见的老年痴呆、慢性脑缺血的研究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制备

    作者:黄敬;刘学源;梅元武;查运红

    目的 探讨老化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使其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组6只及模型组17只),其中模型组大鼠D-半乳糖(D-gal)注射4周后行双侧间隔72 h结扎颈总动脉,6周后观察大鼠脑内有无梗死灶形成.正常组大鼠常规饲养,未做结扎.术后6周检测两组大鼠水迷宫试验、事件相关诱发电位潜伏期、海马区锥体细胞和突触素密度.结果 模型组大鼠死亡率较低,脑内未见明显梗死灶,但认知功能较正常组大鼠有显著的损害(P<0.05),海马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数目显著减少(P<0.05),突触素密度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 D-gal加双侧间隔颈总动脉结扎法成功复制的大鼠痴呆模型更接近人类血管性痴呆病理生理学特点,且模型死亡率低.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