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郭美云;蔡云霞;张小英;万丽萍;王鑫

    目的 观察和探讨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72例,根据不同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分为两组,各36例.试验组采用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进行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市面上购进的入肝血流阻断器械进行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能减少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本研究自制入肝血流阻断器械在临床中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效果良好.

  • 复方大承气汤灌肠对肝脏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作用观察

    作者:黄有星;彭建新;何军明;钟小生

    肝切除手术操作过程中刺激腹膜,入肝血流阻断造成肠道淤血[1],肝硬化、麻醉等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也可造术后早期的胃肠功能紊乱和肠麻痹,甚者还可能引起诸如胃扩张、麻痹性肠梗阻、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肠黏连甚至黏连性肠梗阻,以及诱发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并发症·术后积极采用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方法,对于促进康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2].

  • IκB激酶在肝脏缺血再灌注中的作用

    作者:王磊;窦科峰;于丽萍;王江

    目的:探讨IκB激酶(IKK)在肝脏缺血再灌注(HIR)中的作用.方法: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HIR组)、PDTC保护组(HIR+PDT组).HIR组将肝左叶及肝中叶入肝血流阻断60min后再灌注.保护组先经阴茎背静脉注射PDTC 120 mg/kg-1后立即依HIR组致伤,对照组仅显露肝中叶及肝左叶肝蒂,不阻断,自阴茎背静脉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 mL.分别采用原位杂交、EMSA、免疫组化及赖氏法检测再灌注后1、6、12 h IκB激酶表达、NF-κB活性、TNF-α的表达及血浆中ALT含量.结果:损伤后IκB激酶表达水平、NF-κB结合活性、TNF-α表达水平、血浆中ALT含量升高;HIR+PDTC组与HIR组相比较,IκB激酶表达水平、NF-κB活性、TNF-α表达水平、血浆ALT水平降低.结论:HIR后肝内IκB激酶可促进NF-κB的高水平激活引起肝内TNF-α等炎症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增强,从而导致肝脏损伤.干预IKK-NF-κB通路可能是防止HIR后急性肝脏损伤发生、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 选择性与全肝人肝血流阻断法在肝切除术应用的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李广罡;唐庆贺;傅思源;周伟平

    目的 比较3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即Pringle法(A组)、半肝阻断法(B组)、单纯门静脉阻断法(C组)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行肝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阻断方法,对3组手术前后肝功能变化及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B组中1例因分离单侧肝门困难而改用Pringle法;179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中出血量3组间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3、7天B组和C组的肝功能改变(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蛋白水平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3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切肝过程中,控制术中出血效果满意,切肝过程中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较Pringle法对术后肝功能损伤较小.

  • 入肝血流阻断与肝脏再生(文献综述)

    作者:何学军;别平

    本文综述近几年来肝脏再生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入肝血流阻断对肝脏再生的影响及研究情况.

  • 精细肝脏外科的发展

    作者:许戈良

    手术中有效控制出血是肝脏手术成功的关键.目前各种出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其共同特点是通过阻断入肝或全肝血流,减少出血.但阻断人肝血流及恢复血流可造成肝脏热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特别是伴肝炎后严重肝硬化者术前肝功能多有明显损害,术中阻断入肝血流势必会造成余肝功能的进一步损害,以致不能很快恢复,甚至长期不能代偿.

  • 剥离法治疗第Ⅷ段肝海绵状血管瘤九例

    作者:王炜;苏刚;徐强;景生虹;马德强;马健文

    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肝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但手术难度大、死亡率高、肝脏损伤严重、并发症多,给手术带来很大风险,尤其是第Ⅷ肝段切除更为困难而危险.自1990年1月至1998年10月我们采用包膜外钝性剥离术治疗第Ⅷ肝段海绵状血管瘤9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9例中男2例,女7例,年龄31~57岁.肿瘤全部为单发,位于肝包膜下,大直径14 cm,小直径6 cm,平均9.2 cm.全部病例无肝硬化表现,术前肝功能正常.术中输血400~600 ml.施行入肝血流阻断,阻断时间为15~35 min.无手术死亡.术后2例肝功能呈一过性损害.全部病例未出现黄疸、腹水、胆瘘及膈下感染.术后随访7例,肿瘤切除部位无复发.手术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右侧肋缘下斜切口4例,以右侧为主的双肋缘下切口5例,为了充分显露肿瘤以利于剥离有效控制出血,我们充分游离右侧半肝,将右半肝尽量托

  • 绕肝悬吊右半肝切除术(附视频)

    作者:刘颖斌;顾钧;董平;陆建华;杨佳华

    2001 年Belghiti 等咱1暂首先提出了肝后隧道绕带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不游离肝脏的肝切除手术.国内彭淑牖教授引用肝后隧道绕带完成了高难度的肝切除手术,并做了许多技术改进咱2暂.作者应用绕肝提拉技术、彭氏多功能解剖器( Peng 'smultifunctional operative dissector,PMOD) 及入肝血流阻断于各种类型的肝切除术中,较好地控制术中出血,缩短了手术时间.本文以右半肝切除术为例介绍以上技术在肝切除中的应用.

  • 入肝血流阻断对肝切除术后血乳酸水平的影响

    作者:徐意瑶;卢欣;桑新亭;赵海涛;毛一雷;杜顺达;徐海峰;迟天毅;杨志英;钟守先;黄洁夫

    目的 分析肝切除术中入肝血流阻断对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及pH值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行肝切除术的68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行人肝血流阻断分为肝门阻断组(20例)、规则半肝切除组(22例)和未阻断肝门组(26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动脉血气、乳酸浓度及肝、肾功能等指标.结果 肝门阻断组和规则半肝切除组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浓度明显升高[(5.53±2.31)mmoL/L,(5.62±2.52)mmol/L),与术中未阻断肝门组[(3.37±1.56)mmol/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肝切除组HCO3-水平较肝门不阻断组明显降低[(19.68±3.82)mmoL/L vs(21.65±2.48)mmol/L,P<0.05];3组患者术后的pH、肝肾功能等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肝血流阻断可导致肝切除术后动脉血乳酸水平明显增高,术后密切监测乳酸浓度并及时处理,可避免术后高乳酸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

  • 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行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

    作者:张宇华;胡智明;张成武;吴伟顶;刘杰;尚敏杰;金望迅;赵大建

    目的 探讨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行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0年10月应用半肝入肝血流阻断下行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内胆管结石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无死亡,肝脏切除范围(肝段):Ⅱ+Ⅲ+Ⅴ1例;Ⅱ+Ⅲ+Ⅵ2例;Ⅱ+Ⅲ+Ⅴ+Ⅵ1例;Ⅱ+Ⅲ+Ⅵ+Ⅶ4例;Ⅱ+Ⅲ+Ⅳ+Ⅵ3例;Ⅱ+Ⅲ+Ⅳ+Ⅵ+Ⅶ1例;术中平均出血(560±291)ml.术后出现切口感染2例(17%)、胆漏1例(8%)、腹腔感染1例(8%)、胸腔积液3例(25%).12例均无肝功能衰竭、腹腔出血或胆道出血.术后10d结石清除率为83%(10/12),术后6周结石清除率为92%(11/12),11例获得长期随访92%(11/12),中位随访时间为31个月,优良率达92%(11/12).结论 多处肝段切除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近、远期效果好,入肝半肝血流阻断应用于多处肝段切除,增加了手术的安全性.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出血的控制

    作者:蔡秀军;王一帆

    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肝脏外科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腹腔镜肝切除术只能在少数医疗中心开展,而且大多数是小范围的非解剖性肝切除术.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肝切除过程中创面出血难以控制.入肝血流阻断是肝切除过程中控制创面出血的主要方法,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如采用全肝门血流阻断,会减少术中创面出血,但会引起余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胃肠道淤血等不良反应,在减少出血量的同时给机体带来了新的创伤,有悖于腹腔镜手术微创的宗旨.

  •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对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

    作者:王鹏飞;李崇辉;张爱群;蔡守旺;董家鸿

    目的 对比保留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和传统的门脉三联阻断方法(即Pringle法)对大鼠肝切除术后剩 余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采用经尾状叶转流门静脉血流阻断模型,按Higgins法切除大鼠68%肝脏,根据阻断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3组:单纯切肝对照组、肝蒂三联阻断(OPT)组、保留肝动脉单纯门静脉阻断(OPV)组,比较各组安全阻断时限,以及阻断相同时间后观察术后3d、7d两个时相点肝脏再生度、肝脏的99Tcm放射性活度、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标记指数和Ki-67标记指数.结果 OPT组和OPV组的安全阻断时限分别为30 min和40 min,故阻断时间设定为30 min.术后3d各组之间肝再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OPT组比较,OPT组的肝组织放射性活度、PCNA标记指数和Ki-67标记指数均显著增高(P均<0.05),而OPV组与对照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7d各组之间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相比传统的Pringle法,大鼠肝切除术时采用保留肝动脉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有利于剩余肝脏的早期再生.

  • 术中失血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癌病人预后的影响

    作者:曾勇;黄纪伟

    入肝血流阻断对肝实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对肿瘤病人预后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笔者中心经验显示,间断入肝血流阻断对肝细胞癌病人的长期生存没有不利影响,全入肝血流阻断与选择性血流阻断的短期或长期肿瘤学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的肝癌切除手术可在不阻断血流的情况下安全完成,但术中大量出血与术中输血均影响病人长期预后.肝脏有非常高的耐缺血、缺氧能力,因而应在病人的安全和根治性切除癌肿基础上考虑不阻断肝脏血流以及选择更微创的方式.全入肝血流阻断相较于选择性半肝阻断,更容易操作、创伤更小,更适合推广.

  • 原发性肝癌部分肝脏切除术长时限肝门阻断法安全性分析

    作者:赵家锋;张小龙;谭勇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部分肝脏切除术中长时限持续性应用肝门阻断法的安全性,分析其与间断性肝门阻断法的效果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采用人肝血流阻断部分肝脏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血流阻断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持续阻断组39例和间断阻断组47例.两组采用同样的手术方式,但在入肝血流阻断时,间断阻断组每阻断15 min后复流5 min,之后重复直至手术完成;持续阻断组阻断时间长为50 min,超过50 min后复流,并根据术中情况再行阻断.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肝功能影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累计总阻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持续阻断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间断阻断组,而创面对拢者比例高于间断阻断组(P均<0.01),持续阻断组术后1、3、7 d TBIL水平低于间断阻断组,术后AST水平在1、3d低于间断阻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部分肝脏切除术可以安全耐受持续性长时限肝门阻断法血流阻断,相对间断性血流阻断法,超过30 min持续阻断对剩余肝实质损伤无明显增加,且降低了术后输血量.

  • 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中的应用

    作者:胡还章;江艺

    目的 探讨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在肝切除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行肝切除患者69例,均不解剖肝门,其中36例行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A组),33例行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肝切除(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Child-Pugh分级恶化率.结果 术中出血量A组、B组分别为(283.4±62.8) ml和(267.9±75.1) ml,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hild-Pugh分级恶化率A组、B组分别为13.9%和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与全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相比较,不解剖肝门的半肝入肝血流阻断联合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能显著降低术后Child-Pugh分级恶化率.

  • 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脏血流控制方法的探讨

    作者:曾新桃;杨培;罗华;张伟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肝脏血流控制的方法及其可行性.方法 对38例不同肝脏疾病患者采用不同肝脏血流控制方法行肝叶切除,采用入肝血流阻断17例,半肝血流阻断13例,患侧肝动脉结扎6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2例;联合肝左静脉结扎16例.结果 中转开腹2例,其余均获得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 在腹腔镜肝切除手术中,肝脏血流控制方法较多,应根据肝脏病变位置、患者情况以及术者经验灵活选择血流控制的方法.

  • Fas介导肝细胞凋亡在肝硬化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

    作者:李绍强;梁力建;黄洁夫;李智

    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常见于临床上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术和肝移植.我们通过复制肝硬化大鼠肝I/R模型,测定FAS凋亡途径上游Fas-mrna表达和下游Caspase-3活性及不同I/R条件下的肝细胞凋亡,探讨Fas是否参与了肝I/R条件下的肝细胞凋亡.

  • 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胆管结石行规则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毛先海;吴金术;沈贤波;尹新民;蒋波;刘初平;汪新天;田秉璋;王俊

    目的 探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肝胆管结石病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科2004年12月~2007年6月诊治的117例肝胆管结石病例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临床资料.结果 117例肝胆管结石病例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的方法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的治疗效果良好,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减少.结论 在治疗肝胆管结石病施行规则性肝叶段切除术中,选择恰当的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方法是提高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 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对比

    作者:罗宇峰;张耀明;邓国明

    目的 探讨两种入肝血流阻断方法 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33例行腹腔镜肝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血流阻断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17例)与B组(16例).A组采用全部入肝血流阻断法,B组采用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肝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的术中输血量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1 d、3 d的肝功能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无死亡患者.结论 全部入肝血流阻断与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均有可行性,但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可保护肝功能,利于术后恢复.

  • 门静脉转流下阻塞性黄疸肝脏对缺血耐受性的研究

    作者:张雷达;董家鸿;何效东;李昆

    目的探索在门静脉转流下阻塞性黄疸大鼠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方法以胆管结扎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10 d动物存活率、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及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及可逆性.结果胆道梗阻1周大鼠阻断入肝血流60min以内,术后10 d动物全部存活,其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可逆;阻断入肝血流时间超过60min,术后10 d动物存活率明显下降;入肝血流阻断90 min,肝脏缺血再灌流损害严重而陷入失代偿状态.结论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及常温下耐受入肝血流阻断的安全时限为60min.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