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耳的非线性特点和助听器验配(一)

    作者:David JIANG;张勤修;顾晓燕

    神经性听力损失能治疗吗? 这个看来像是科普性的问题,其实也是听力学家、医生以及大众为关心的问题.从本质上看,如果患者提出这个问题,他们是希望能治疗自己的听力损失;如果是医生提出问题,便涉及对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治疗和康复的认识.众所周知,就现有的医疗技术而言,至少80%以上的神经性听力损失是无法治愈的,惟有通过康复帮助患者构建或恢复交流的能力.而其中有效的康复手段之一便是使用助听器.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能使用助听器吗?

  • 双内听道的影像学特征

    作者:王林省;张丽红;孙新海;杨亚英;陈月芹;李娴;盛华强;孙占国

    目的 总结双内听道(duplication of internal auditory canal,DIAC)的多层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4例(5耳)DIA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4例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2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 多层螺旋CT显示5耳内听道被骨性间隔分为双管状,上部骨管与面神经管相连,下部骨管与前庭和耳蜗相连,其中2耳骨性间隔不完整.5耳上下两管径之和均超过2 mm.3耳可显示蜗神经管狭窄.5耳均合并前庭扩大及外半规管发育不良,2例(2耳)同时合并小耳廓畸形,1耳合并小耳廓畸形、外耳道闭锁及听小骨发育不良.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图像可全面立体显示骨性间隔及双管结构.MRI显示1耳前庭和蜗神经发育不良、面神经完好,另1耳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均发育不良.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清晰显示内听道被骨性间隔分为双管状及伴发畸形,可作为确诊DIAC的依据.MRI能表示其神经发育异常,为电子耳蜗植入对象的选择提供一定帮助.

  • 豚鼠内耳钆喷酸葡胺MRI显像的初步探讨

    作者:董昶;刘阳;华清泉;林伟;孙建军;黄魏宁;刘芳;刘旭晖

    目的 通过MRI观察豚鼠鼓膜穿刺听泡内注射钆喷酸葡胺后内耳增强显影的特征,观察不同时间点造影剂在内耳的分布,找出内耳增强显影的佳时间,同时了解钆喷酸葡胺在内耳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探讨在现有实验条件下内、外淋巴区分显影的可行性.方法 65只豚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13组,每组5只.豚鼠鼓膜穿刺听泡内注射生理盐水稀释8倍的钆喷酸葡胺,分别在注射前、注射后0.5、1、2、4、6、8、10、12、24、48、72及96 h行内耳MRI扫描(3D-T1 FSE序列).使用e-Film软件对内耳各部位MRI图像灰度值进行提取,应用体外试验获得的灰度值-造影剂浓度关系将灰度值转化成浓度.分别测量注射前、注射后1 d及7 d豚鼠左耳(生理盐水)和右耳(稀释造影剂)的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并进行对比.结果 注射后6 h为造影剂扩散至全内耳并达到较好显影条件的时间点,也即造影剂在内耳各部分达到较高浓度的时间,此时造影剂在前庭、底转鼓阶、底转前庭阶、第二转、第三转、顶转的浓度分别为589.29、552.54、570.17、255.08、107.09、139.18 μmol/L;造影剂选择性进入外淋巴,未见内淋巴增强显影.造影剂注射后1 d及7 d豚鼠左、右耳ABR阈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豚鼠听泡内注射钆喷酸葡胺后6 h为MRI内耳增强显影的佳观察时间.造影剂可选择性显影外淋巴,对豚鼠ABR阈值无明显影响.通过MRI可以间接研究钆喷酸葡胺在内耳的代谢特点.

  •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转染对大鼠内耳的抗氧化保护

    作者:杨阳;孔维佳;胡钰娟;李隽;钟毅;赵学艳;郝亚楠;彭炜

    片、caspase-3蛋白测定、酶活性测定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等方法 观察MnSOD基因在对抗内耳氧化应激损伤中的作用.结果外源性MnSOD基因的转染使得内耳MnSOD从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均得到了有效提升(P值均<0.05),减少了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损伤后氧化应激导致的拟老化大鼠内耳细胞的凋亡.结论 外源性MnSOD基因能部分对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氧化应激对拟老化大鼠内耳的损伤.

  • 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向内耳毛细胞定向诱导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袁先道;闫曦;杨华;高志强;李康华;韩钦;卢姗;陈晓巍;姜鸿;赵春华

    目的 验证在体外将人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stem cells,hAD-MSC)定向分化为内耳毛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用特定的培养体系配合多种细胞因子定向诱导hAD-MSC向神经干/祖细胞样细胞分化,而后进一步将诱导后细胞与发育期鸡胚听泡细胞在体外进行共培养,以促使其向内耳毛细胞分化,通过免疫组化等方法对分化不同阶段的细胞特异性指标进行鉴定.结果 hAD-MSC诱导后呈现神经干/祖细胞样的形态并表达其特异性标志,与发育期鸡胚听泡细胞共培养后表达内耳毛细胞特异性标志.结论 hAD-MSC在体外可定向诱导分化为具有内耳毛细胞特异性标志的毛细胞样细胞.

  • 内耳CT形态学测量方法的探讨

    作者:赵光明;刘俊华;张贵祥;张悦萍;袁晓春

    目的 寻找准确、可行的内耳CT形态学测量方法 ,评价不同测量者之间的一致性.方法 对60例外、中、内耳结构正常者的颢骨高分辨力C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foramtions,MPR),在显示耳蜗大剖面的MPR图像上测量耳蜗的高度和宽度,在可完整地显示半规管形态的MPR图像上测量各个半规管所环绕的骨岛面积.对两位测量者的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MPR获得了良好的耳蜗和半规管的影像解剖学显示.配对t检验显示两位测量者的结果 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相关分析表明二者所测结果 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r值均>0.9).其中耳蜗高度(x±s,下同)为(4.26±0.28)mm,耳蜗宽度为(7.03±0.39)mm,前半规管环绕骨岛面积为(25.49 ±3.84)mm<'2>,后半规管环绕骨岛面积为(20.07 ±2.93)mm<'2>,外半规管环绕骨岛面积为(11.50±1.94)mm<'2>.结论MPR可分别显示内耳各结构的中轴层面,在此基础上的测量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可提供可靠的内耳形态学参数.

  • 内耳出血所致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表现特点分析

    作者:陈希杭;林昶;方哲明;陈曦;叶胜难;程金妹;张榕

    目的 探讨内耳出血所致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11例考虑为内耳出血所致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听力学、内耳MRI影像学特征等.结果 11例患者中男5例、女6例,年龄23~73岁(中位年龄44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其中9例患者伴有持续性耳鸣;根据听力曲线分型,全聋型9例,平坦下降型2例.11例患者通过三维液体衰减反转恢复(three-dimensional fluid-attenuatedinversion recovery,3D-FLAIR)序列MRI检查,均发现内耳不同部位有异常高信号影,同时T1WI亦为高信号,其中l例伴对侧内耳膜迷路积水.常规治疗后7例无效,4例听力改善,其中2例显效,2例有效.结论 内耳出血所致突发性聋患者均伴有眩晕,听力损失较重,听力曲线多为全聋型,常规治疗疗效不佳.3D-FLAIR MRI检查有助于内耳出血的诊断.

  • 高分辨率CT颅中窝径路定位内耳道的解剖研究

    作者:柯嘉;马芙蓉;王田力;古雅兰

    目的 研究术前高分辨率CT (high resolut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HRCT)个体化测量,利用颧弓根、棘孔与锤骨头三者的距离关系经颅中窝径路定位内耳道及面神经的可行性.方法1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颞骨标本,分为A组10耳,B组8耳,常规行HRCT扫描后进行测量.A组行颅中窝径路手术,比较各解剖实测值与CT测量值之间的关系,建立CT数据模型.B组行颅中窝径路手术时在CT测量值辅助下以颧弓根、棘孔及锤骨头为标志物寻找内耳道.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在各解剖结构测量结果间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A组中锤骨头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距离的CT测量值与解剖实测值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HRCT辅助下行颅中窝手术时,B组利用颧弓根到锤骨头及棘孔到锤骨头的CT测量距离指导手术,在1.5~3.7 mm范围内均可正确定位锤骨头;8耳中除1耳其内耳道-锤骨头连线与颧弓根-锤骨头参考线夹角为15°,余7耳颧弓根、锤骨头、内耳道均位于一条直线上.结论 颞骨HRCT可以较为真实地反映锤骨头与颧弓根、棘孔、内耳道等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关系.在行颅中窝手术时,可以借助HRCT通过颧弓根及棘孔来定位锤骨头,进而在其他解剖标志点不清时利用锤骨头安全地定位内耳道.

  • 先天性内耳道狭窄的多层螺旋CT和MRI表现

    作者:王林省;张丽红;李晓瑜;陈月芹;李娴;孙占国;王皆欢;张谷青;刘平

    目的 总结先天性内耳道狭窄的多层螺旋CT(multiple slices CT,MSCT)和MRI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15耳)先天性内耳道狭窄患者MSCT和MRI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 先天性内耳道狭窄单侧11例,双侧2例.MSCT显示内耳道管腔不同程度狭窄.孤立性内耳道狭窄3耳,合并其他畸形12耳,其中10耳仅合并内耳畸形,1耳同时合并内、中、外耳畸形,另1耳同时合并内、中、外耳畸形及额骨发育畸形.MRI检查15耳均显示前庭蜗神经发育细小;其中7耳蜗神经未显示,7耳蜗神经发育细小,1耳蜗神经显示不清;其中2耳面神经发育细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图像可立体显示内耳道狭窄程度及伴发的内耳畸形.结论 MSCT 可显示内耳道狭窄的程度及伴发畸形,MRI则可显示其神经发育情况.

  • 内耳出血致突发性聋一例

    作者:吴佳丽;陈文文;罗禹

    突发性聋通常被认为是由于病毒感染和血管病变所致[1],血管病变包括血管痉挛、栓塞和出血.神经内科对于脑缺血和脑出血所致的卒中在治疗上完全相反.而耳鼻咽喉科对于突聋的患者,不管是内耳出血还是缺血所致,一律采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溶栓抗凝、营养神经等纠正缺血的治疗,其听力恢复率大都在45%~ 65%之间[2-4].

  • 听神经病的听力学评估和病因学研究

    作者:王秋菊

    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是一种听功能异常性疾病,表现为声音可以通过外耳、中耳正常地进入到内耳,但是声音信号不能同步地从内耳传输到大脑,患者主诉为可以听到声音但是对言语的辨别及理解能力异常.

  • 耳科学领域中的免疫学(Ⅰ内耳免疫性疾病)

    作者:顾之燕

    Schiff与Yoo在1985年Laryngoscope 第95卷上刊出题为"Immunologic aspects of otologic disease :an overvise"[1]的文章,指出免疫学"爆炸"已进入耳科学领域.阐述了免疫学在耳科学中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现已过去了近20年,耳科学中免疫学相关问题尚未引起国内学者们的充分认识和普遍重视,现简要介绍常见的耳科学中免疫性疾病和某些耳病中的免疫学因素,以及全身性免疫病在耳科学中的表现,重点在临床方面.

  • 西南地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及mt DNA 12S rRNA基因突变的检测

    作者:王力红;张楠;梁传余;王幼勤

    早在氨基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AmAn)使用之初就发现其有耳毒性,可引起内耳严重损害,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丧失.但由于AmAn对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效果好,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价格不高,故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尤其在西南较落后地区,已成为引起耳聋的重要环境因素.这种对AmAn的易感性有明显个体差异和家族聚集现象并呈母系遗传(即线粒体遗传).

  • 抗分泌因子与水通道蛋白1和2在大鼠内耳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

    作者:李漫娜;李学佩

    目的 研究抗分泌因子(antisecretory factor,AF)与水通道蛋白1、2(aquaporin-1,2,AQP1,2)在大鼠内耳中的表达及其相互作用.方法 选取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Envision二步法免疫组化技术,观察AF、AQP1和AQP2在大鼠内耳中的表达情况;选取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别取其前庭及耳蜗组织,运用免疫共沉淀结合蛋白质印记方法,用抗AQP1的单克隆抗体和抗AQP2多克隆抗体分别特异性地沉淀前庭和耳蜗组织中的蛋白抗原,用抗AF的特异性抗体检测沉淀物.结果 AF在内耳分布广泛,耳蜗血管纹边缘细胞、螺旋韧带Ⅰ~Ⅴ型纤维细胞、前庭膜、基底膜、壶腹嵴等部位呈轻中度阳性反应,圆窗膜呈中强阳性反应,耳蜗螺旋神经节及前庭、耳蜗神经纤维均有阳性分布;AQP1主要分布于血管纹的中间细胞、螺旋韧带Ⅲ型纤维细胞、基底膜以及圆窗膜,染色强度为中重度;AQP2主要表达于螺旋韧带Ⅱ型、Ⅳ及Ⅴ型纤维细胞,呈中重度阳性染色反应,圆窗膜也有轻度表达.以AF特异性抗体分别检测AQPI及AQP2特异性抗体沉淀物中有清晰的阳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60 000,与AF的相对分子质量吻合,而未加AQP1及AQP2特异性抗体的对照实验中无反应条带出现.结论 AF、AQP1及AQP2在内耳组织中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多位于与内淋巴关系密切的部位,提示三种蛋白可能参与内淋巴中水的调节.AF的分布区与AQP1及AQP2均有重叠,AQP1、AQP2与AF之间均存在相互结合作用.

  • 数字化耳鼻咽喉数据集的采集

    作者:张晓斌;魏永祥;韩德民;夏寅;李希平;原林;唐雷;王兴海

    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人体结构信息数字化称为数字化虚拟人体.数字化虚拟人体计划初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于1989年发起,称为"可视人计划"[1-4].随后韩国及中国先后开展了相关研究.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完成了多个切片数据集的采集工作[5,7],但基础数据集的图像质量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鼻腔鼻窦及内耳等局部精细器官三维重建的需要.2003年11月至2004年3月,我们对标本的预处理、铣削精度及图像采集进行了一些探索及改进.暂不涉及具体数据.

  • 解剖内耳活体标本的超细钨针的制作方法

    作者:苏振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听生理研究的进展,对内耳活体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分离出内耳各种组织乃至单个细胞的技术已成为听觉研究的重要环节[1].一般内耳解剖用钢针的尖端较脆而易折,尖端直径也不可能加工到微米级;而钨丝硬度高、延性强,因此我们借鉴电生理学实验中钨丝微电极的制作方法[2],制做了用于解剖内耳组织的普通钨针和分离单个细胞的超细钨针.

  • 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分离术

    作者:田永胜;张旭;陈晓巍

    目的 探索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的分离方法,为采用斑马鱼作为内耳发育及疾病研究的动物模型提供技术手段.方法 取4个月龄斑马鱼进行内耳组织冰冻切片,HE染色确定内耳感觉囊斑部位,并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毛细胞纤毛.在解剖显微镜下将斑马鱼内耳椭圆囊、球囊及听壶完整分离,取出内耳感觉囊斑平铺于载玻片中,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内耳感觉囊斑铺片的形态结构.结果 冰冻切片证实斑马鱼内耳感觉上皮位于囊斑内,并与耳石相对应.以耳石为标志分离出完整的内耳感觉囊斑组织,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后可观察到内耳感觉上皮形态结构完整,毛细胞纤毛显示清晰.结论 通过内耳感觉囊斑铺片技术可以完整分离出斑马鱼的内耳感觉上皮组织.

    关键词: 斑马鱼 内耳 听斑
  • 制备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与纯化豚鼠内耳抗原

    作者:于栋祯;龚树生;杨燕珍;宗义强;屈伸

    粗制内耳抗原(crude inner ear antigen,CIEAg)广泛用于自身免疫性内耳病(autoimmune inner ear disease,AIED)的研究,包括建立动物模型和作为抗原检测AIED患者血清自身抗体[1,2]。但CIEAg成分复杂,其中何种亚组份起关键作用尚不清楚。我们通过制备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reparativ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制备性PAGE)分离纯化豚鼠CIEAg的主要亚组份,为深入研究AIED的发病机制和寻找内耳特异性抗原奠定基础。 一、材料和方法 1.豚鼠CIEAg的制备:取200~300 g耳廓反射正常的豚鼠(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部提供),参照肖红俊等[3]报道的方法提取。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其浓度。 2. 凝胶电泳方法:①分析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nalytical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以下简称分析性PAGE)凝胶厚1.25 mm,浓缩胶和分离胶的浓度分别为4%和10%;加样量为4~32 μg,蛋白质分子量标准加样20或40 μg;样品进入分离胶前恒电流10 mA,进入分离胶后恒电流20 mA,15℃恒温电泳;常规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和脱色,并对脱色后凝胶进行薄层扫描;②制备性PAGE 凝胶厚3 mm,加样量为2~3 mg;样品进入分离胶前恒电流40 mA,进入分离胶后恒电流50 mA,15℃恒温电泳;电泳结束后,快速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液加温染色40~50 min,然后在含有5%甲醇、10%冰乙酸的脱色液中加温脱色10 min左右[4],其余同①;③制备性PAGE和分离亚组份的回收电泳同②;电泳结束后自板胶的中央纵向切下宽1 cm左右的窄带,进行快速染色和脱色。将染色后的凝胶条用蒸馏水冲洗后复位,根据染色凝胶蛋白区带的位置,从未染色的凝胶上切下主要蛋白区带冰浴匀浆。-50℃保存备用。

  • 不同用药途径地塞米松在内耳液中的分布

    作者:孙爱华;David J.Freeman;林顺涨;刘为平

    我们通过对地塞米松在内耳液中分布的观察,探讨给药的佳途径和佳剂量。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选体重400~600 g的白色红目豚鼠60只,全身麻醉后置于38℃恒温水热毯上。 2.药物:口服地塞米松片为加拿大Reid-Rowell公司产品,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为加拿大药物科学有限公司产品(批号:920113-1)。 3.分组:动物随机分为A组(36只)和B组(24只)。A组再分为A1、A2和A3亚组,每组12 只。A1组和A2组中半数动物为常规剂量(0.2 mg/kg体重)口服和静脉给药,半数动物为大剂量(8 mg/kg体重)口服和静脉给药;给药后1、2、4、6和8 h分别进行血液、脑脊液和鼓阶外淋巴取材。A3组全部动物接受地塞米松磷酸钠鼓室内注射,注射后1、2、4、6和8 h后分别进行外淋巴取材,鼓价外淋巴、前庭阶外淋巴各用半数动物。B组动物根据取材时间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全部接受地塞米松磷酸钠鼓室内注射,注射后1、2、4和6 h后分别进行内淋巴取材。

  • 高血压大鼠耳蜗血管显微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作者:杨燕珍;龚树生;余青松;于栋祯

    高血压是可造成包括耳蜗功能损害在内的多器官功能损害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众多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目前对高血压内耳相关研究的报道较少,我们于2000年9月至2001年4月通过观察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 stroke-prone,SHR-SP)和Wistar大鼠在耳蜗血管显微和超微结构上的差异,探讨高血压对耳蜗听功能的影响.

584 条记录 6/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