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梅尼埃病内耳内淋巴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作者:史宏璐

    梅尼埃病(MD)是一种以膜迷路积水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原发性内耳疾病,目前临床诊断仅能依靠典型症状及相关耳科检查。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力,结合多种序列,能够观察活体膜迷路积水,为诊断MD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外淋巴瘘1例分析

    作者:鲁国志

    迷路(内耳)窗膜破裂(breaks of window membrance)又称蹬喷,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后天性可由炎症、创伤或医源性等原因引起.病因不明为特发性,甚至可误诊为化脓性中耳炎,本文报道1例曾误诊为化脓性中耳炎及神经性耳聋的患者,经术中诊断为迷路窗膜破裂.为了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现将病例报告如下,并参阅资料对其起因及诊疗预后进行讨论.

    关键词: 外淋巴
  • 豚鼠内耳的容积大小分析

    作者:郭晓静;张连郁;曹海光

    豚鼠被广泛用于耳科研究,但其内耳容积大小无详细报道。本文旨在提供确切的豚鼠内耳液体容积大小和软组织有关数据,采用Metamorph图像软件,在400×到1000×放大条件下测量所有组织切片的方法。 经测定3只豚鼠内耳的每一系列切片,得到了有关内淋巴和外淋巴体积及软组织的完整数据;也测量……

  • 外淋巴液压力改变对耳蜗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军;于宁;于飞;袁永一;李兴启;韩东一

    目的 探讨外淋巴液部分丢失导致压力降低对耳蜗功能的影响,为相关临床手术和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可行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人为外淋巴液瘘降低外淋巴压力但不损伤耳蜗内结构,记录60只豚鼠造瘘前及造瘘后2小时耳蜗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al,CAP)阈值和微音电位(cochlearmicrophonics,CM)幅度的变化.结果 外淋巴压力降低可导致CM幅度轻度下降(P<0.05),CAP阈值略有上升(约5 dB SPL)(P<0.05).结论 外淋巴液部分丢失使外淋巴压力降低,在不损伤耳蜗内结构的情况下,可导致CM幅度下降,CAP阈值上升,但影响程度不大.在不损伤耳蜗内结构而仅丢失少量外淋巴液的条件下,相关的手术或动物实验是相对安全可行的.

  • 不同浓度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给药后在豚鼠血浆和外淋巴中的代谢

    作者:王亚林;汪银凤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MTH)经鼓室注射给药后在豚鼠血浆及外淋巴中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 经鼓室注射32.0 mg/ml、40.0 mg/ml和62.5 mg/ml三种不同质量浓度的MTH溶液,采集给药后1~12 h豚鼠的血浆和鼓阶外淋巴,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其中的MTH浓度.给药后12 h取材时间点的豚鼠在鼓室注药前和取外淋巴前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结果 MTH的外淋巴浓度有剂量依赖性,除5、6和12 h外,其余每个取材时间点,三种浓度的MTH经鼓室给药后在外淋巴中的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62.5 mg/ml的MTH经鼓室注射后在外淋巴中获得的药物浓度高.除62.5 mg/ml组在给药后1.5 h和2 h外,其余取材时间点三组鼓室给药后在血浆中均未检测到MTH.三种MTH浓度给药后12 h取材时间点的豚鼠在鼓室注药前与取外淋巴前ABR波形Ⅲ波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62.5 mg/ml的MTH适合豚鼠鼓室局部给药,该质量浓度的MTH对内耳功能没有影响.

  • 气迷路的发病机制和处理原则

    作者:张裔良;戴春富

    前言气迷路(pneumolabyrinth)是指迷路中有气泡存在,即外淋巴的部分空间被气泡占据.气迷路比较罕见,在临床上容易漏诊或误诊.但随着高分辨率、薄层CT的普及和虚拟成像技术的出现,气迷路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本文综述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气迷路的临床报道和相关动物试验研究,总结此病的病因、可能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 不同用药途径地塞米松在内耳液中的分布

    作者:孙爱华;David J.Freeman;林顺涨;刘为平

    我们通过对地塞米松在内耳液中分布的观察,探讨给药的佳途径和佳剂量。 一、材料和方法 1.动物:选体重400~600 g的白色红目豚鼠60只,全身麻醉后置于38℃恒温水热毯上。 2.药物:口服地塞米松片为加拿大Reid-Rowell公司产品,注射用地塞米松磷酸钠为加拿大药物科学有限公司产品(批号:920113-1)。 3.分组:动物随机分为A组(36只)和B组(24只)。A组再分为A1、A2和A3亚组,每组12 只。A1组和A2组中半数动物为常规剂量(0.2 mg/kg体重)口服和静脉给药,半数动物为大剂量(8 mg/kg体重)口服和静脉给药;给药后1、2、4、6和8 h分别进行血液、脑脊液和鼓阶外淋巴取材。A3组全部动物接受地塞米松磷酸钠鼓室内注射,注射后1、2、4、6和8 h后分别进行外淋巴取材,鼓价外淋巴、前庭阶外淋巴各用半数动物。B组动物根据取材时间分为4个亚组,每组6只,全部接受地塞米松磷酸钠鼓室内注射,注射后1、2、4和6 h后分别进行内淋巴取材。

  • 外淋巴间隙钆成像MR评分及其对梅尼埃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方哲明;刘颖;曹代荣;陈曦

    目的 设计一种外淋巴间隙钆成像MRI评分方法,探讨其诊断梅尼埃病的价值.方法 选择65例(65耳)梅尼埃病和51只无症状对照耳(对照组),行外淋巴间隙钆成像,根据MRI上迷路各部显影情况提出如下评分方法:(1)半规管不显影0分;部分显影1分;完整显影2分.(2)前庭内有高、低信号区,低信号区局限于水平半规管下缘平面以上为6分;低信号区向下超过该平面为3分;前庭内无高信号区为0分.(3)耳蜗底转整圈显影3分,部分显影且前庭阶面积不小于鼓阶2分,前庭阶面积小于鼓阶1分,底转不显影0分;中转完整显影2分,部分显影1分,不显影0分;顶转显影1分,不显影0分.由1名熟悉内耳解剖的放射科医师评分.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比较梅尼埃病与无症状组得分,建立基于总分的ROC曲线和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估评分体系,分析外淋巴间隙钆成像MRI评分对于梅尼埃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1)梅尼埃病组总分在0~12分之间,中位数9分(1 ~17分);无症状组总分为15 ~ 18,中位数17分(15 ~ 18分),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U=-9.118,P=0.00).(2)基于总分诊断梅尼埃病界值为14.5,Youden指数0.969,特异度100.0%,敏感度96.9%.(3)以耳蜗、前庭、半规管评分为协变量,得Logistic回归模型:LogitP =61.216 -7.381×前庭-3.056×半规管,基于预测值P值的ROC曲线,诊断界值0.651(前庭≤3分或半规管≤4分),Youden指数0.969,特异度为100.0%,敏感度为96.9%.结论 外淋巴间隙钆成像MR评分对诊断梅尼埃病有实用价值.符合以下一点即可诊断:(1)外淋巴间隙钆成像MR总分<14.5分;(2)前庭内低信号区向下超过水平半规管下缘平面,即前庭≤3分;(3)半规管得分≤4分.

  • 经内耳途径靶向脑给药的初步研究

    作者:陈钢;侯世祥;胡平;金描真;刘军

    本文探寻经内耳途径输送药物到脑部的可行性,为脑靶向给药提供一条崭新的研究思路.制备醋酸地塞米松(DA)固体脂质纳米粒(SLN),建立相应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经静脉和鼓室注射DA-SLN,并与地塞米松磷酸钠(DSP)溶液相比较,测定药物在脑脊液(CSF)和内耳外淋巴液(PL)中的浓度及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与静脉注射比较,鼓室注射药物在CSF的局部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鼓室注射DA-SLN比静脉注射高2.5倍,鼓室注射DSP溶液比静脉注射高4.3倍.与DSP溶液比较,鼓室注射DA-SLN能明显增加进入CSF的药量和延长药物的作用时间,AUC和MRT分别较前者高13和19倍;并且药物在PL中分布减少,其AUC低76%.提示经内耳途径给药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脑靶向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 正脾窦岸细胞血管瘤合并左肾髓外淋巴造血组织超声造影表现1例

    作者:孙璐璐;秦石成;宋毅;郑权

    患者女,23岁.因贫血伴脾肿大23年入院.出生后1月发现脾肿大,间断治疗,效果不佳.超声显示:脾形态失常,实质回声不均匀,可及多个大小不等的实性及囊实性回声结节,边界欠清,相互融合,较大者位于脾下极,范围约34 mm×32mm,中央部可及不规则液化区及钙化强回声,结节内可测及点状血流信号(图1).左肾下极可测及一实性低回声结节,中央部呈高回声,边界清,凸向被膜外,范围约24 mm×25 mm,内回声均匀,内可测及少量血流信号.

  • 高压氧配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护理

    作者:吕光丽

    突发性耳聋(简称突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率逐年增高,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肯定,许多病人成为永久性耳聋.其病因有多种学说,动物实验证实,内耳病有外淋巴(PL)氧分压降低,耳蜗血流减少导致低氧和PL氧张力低下.而高压氧(HBO)可提高氧分压5倍,有助于恢复耳蜗内的氧张力.近年来,我院为3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在常规扩管、抗凝等治疗的同时加用HBO治疗,施以良好的护理措施,疗效较满意,报道如下.

  •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眼眶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崔刚;张云萍;于晓燕;郭雄飞;王大恺

    眼眶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结外淋巴增生性病变,占全身淋巴瘤的比例很小,其中多数病变病程较长,临床及影像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从而延误治疗、影响预后,因此及早诊断对治疗尤为重要,本文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眼眶淋巴瘤病例46例,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探讨其对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 耳解剖基础(下)[耳显微外科2007版(二)]

    作者:王正敏

    内耳藏在颞骨岩部内,以耳囊(otic capsule)为壁(见图7),可分为耳迷路(otic labyrinth)和耳周迷路(periotic labyrinth).耳迷路又称膜迷路,是1条连续的衬有上皮的管道和腔隙,内含名为内淋巴(endolymph)的耳液(otic fluid).耳周迷路为耳迷路外周的骨囊,又称耳囊或骨迷路,内含名为外淋巴(peri-lymph)的耳周液(periotic fluid).

  • 3种糖皮质激素经圆窗膜给药在内耳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作者:李穗;龚树生;陈建国;鲁海涛;汪吉宝

    目的:比较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在豚鼠圆窗膜局部给药后外淋巴液中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实验豚鼠按给药时间分组,将100g/L的糖皮质激素滴于圆窗膜上,给药后在不同时间段采集外淋巴液标本,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结果:外淋巴液中甲泼尼龙、地塞米松和氢化可的松的高浓度分别出现在给药后30、60、30 min,随后药浓度迅速下降.结论:3种糖皮质激素均能迅速地通过圆窗膜,在外淋巴达到较高的浓度,随后药物浓度迅速下降.

  • 局部和全身给药后泼尼松龙在外淋巴液中的浓度分析

    作者:苏纪平;Bachmann G;唐安洲;Zumegen C;Michel O;Wittekindt C

    目的:比较局部和全身给药后21-氢化琥珀酸-泼尼松龙在外淋巴液中的药物动力学.方法:将实验豚鼠分组,局部用药(局部组):将0.5%的21-氢化琥珀酸-泼尼松龙液在直视下置于圆窗龛;全身用药(全身组):按60 mg/kg腹腔内注药;两组均以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段采集外淋巴液标本,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药物浓度.结果:局部组药物高浓度出现在给药后180 min,为(952.3±382.7)mg/L,并在960 min后维持在(18.72±16.97) mg/L.全身组药物高峰时间在给药后150 min,为(14.71±7.05) mg/L.结论:局部给予21-氢化琥珀酸-泼尼松龙,可以获得长时间、高浓度的药物水平.

  • 噪声对豚鼠耳蜗外淋巴Ca2+的影响及天麻素对噪声性聋的防护作用

    作者:崔彩霞;赵荣祥

    目的 探讨噪声暴露对耳蜗外淋巴Ca2+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天麻素对噪声性聋的防护作用.方法 将42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3组,8只为对照组,未作噪声暴露,17只为噪声暴露组,17只为噪声+天麻素组,用天麻素预防,用微量进样-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耳蜗外淋巴Ca2+含量,检测噪声暴露前、后听性脑干反应(ABR),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噪声暴露组耳蜗外淋巴平均Ca2+含量(113.67±42.22 μ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96.91±47.10 μg/ml)(P<0.01),噪声+天麻素组耳蜗外淋巴平均Ca2+含量(151.15±60.65 μg/ml)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暴露后,噪声+天麻素组、噪声暴露组ABR阈值均显著升高(P<0.01),但噪声暴露组(88.53±5.08 dB SPL)高于噪声+天麻素组(83.68±4.93 dB SP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噪声暴露可降低耳蜗外淋巴Ca2+含量,后者是噪声致聋的重要发病机理之一;天麻素能减轻噪声暴露引起的外淋巴Ca2+下降,对噪声性聋可能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 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鲜军舫;王振常;张征宇;何立岩

    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概述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占眼眶肿瘤的10%~15%[1,2],是眼眶常见占位性病变之一,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由于眼附属器无淋巴结(眼附属器仅在结膜基质内和泪腺腺泡与导管之间存在正常淋巴组织),因此,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均属结外淋巴样病变[3].

  •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及其影像学表现

    作者:孙国超;张海静;王洪田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arge vestibular aqueduct syndrome,LVAS)是较为常见的内耳迷路的一种发育畸形,属于先天性感音性神经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的一种类型[1,2].Valvassori等[3]于1978年首先描述并命名了扩大的前庭导水管伴有先天性SNHL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此综合征实际上是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和外淋巴间异常交通的表现.过去由于认识不足及检查方法的限制,国内外对此病很少报道.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为本病的诊断奠定了基础.许多学者作了很多研究,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 高压氧联合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41例疗效分析

    作者:马祖霞;董明福;税小波

    突发性耳聋患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与内耳供血障碍或病毒感染有关.内耳疾病有外淋巴氧分压降低,耳蜗血流减少,会导致低氧和外淋巴氧分压降低.高压氧可使外淋巴氧分压提高达5倍,故高压氧被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我科于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对突发性耳聋患者41例采用高压氧加药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血管鞘内胃癌淋巴结清扫的意义与风险研究

    作者:李泽航;程黎阳;谢正勇;陈俊勇

    胃癌在我国居肿瘤死亡第二位,根治性手术仍是其可能获得治愈的唯一方法,而淋巴结清扫是根治性手术的重点、难点和争议的焦点。虽然D2淋巴结清扫作为进展期胃癌的标准术式已被广泛接受,但对于术中血管鞘的处理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所谓胃癌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是指在清扫动脉周围淋巴结时沿动脉外膜和血管鞘之间的薄层间隙为剥离界面,彻底切除血管鞘内外血管、淋巴、神经等组织,裸化血管使其脉络化和骨骼化,而鞘外清扫则保留血管鞘及其表面神经纤维,清除鞘外淋巴等组织。相关的提法还有脉络化和血管骨骼化淋巴结清扫术,但其定义和彼此间的界定尚不明确,为表述方便,本文将鞘内及血管骨骼化视为脉络化淋巴结清扫(VLND),而鞘外为非脉络化淋巴结清扫(NVLND)。部分学者倡导进行血管鞘解剖的VLND手术,认为VLND不但使得胃癌淋巴结清扫既彻底又便捷,能在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前提下降低局部复发率、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但多数学者认为该术式仅增加了手术观赏性,并未提高根治效果,反而带来血管损伤的巨大风险,因此持反对态度并提倡血管鞘外清扫的VLND术式,到底孰是孰非,本文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就胃癌手术中行血管鞘内淋巴结清扫的意义与风险进行分析和展望。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