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许险艳;郑鸣

    目的:探讨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病机制的相关文献,并做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这个级联反应包括许多环节,如能量障碍、细胞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钙超载、自由基生成、炎性因子释放、线粒体损伤等.结论:内耳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早期发现、全面干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

  • 多层螺旋 CT 多平面重组在诊断先天感音神经性耳聋儿童内耳畸形中的应用

    作者:胡辉军;李国照;王东烨;张翔;沈君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MSCT)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在显示儿童内耳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23例临床怀疑感音神经性耳聋(SNHL)并接受颞骨 MSCT 检查患儿的临床资料,由1名放射科医师对其中68例发现内耳畸形的患儿及2名内耳结构正常的儿童分别进行内耳骨迷路的 MPR 重建,以正常儿童作对照。68例内耳畸形患儿中,男33例、女35例,年龄9天~16岁、平均4.73岁。由2名高年资医师对68例内耳畸形患者的 MSCT 表现进行观察,并对内耳畸形类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本组68例患儿中,发现单耳畸形5例,双耳畸形63例,共计131耳畸形。 MPR 清晰地显示耳蜗畸形33耳,前庭畸形39耳,半规管畸形42耳,内听道畸形18耳,前庭导水管畸形86耳。68例(131耳)中,8耳(6.1%)为单一结构畸形,123耳(93.9%)为2种或2种以上畸形。结论大部分内耳畸形为2种或2种以上畸形。 MPR 可清晰显示耳蜗、前庭、半规管及前庭导水管的形态及畸形程度,该技术的应用有望提高内耳畸形,尤其是多种结构合并畸形的检出率,从而有利于治疗计划与手术方案的选择与制定。

  • 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全;周航;王鹏;薛炬君;常英娟;吕修林;王娜;孙臣义;姜洪

    目的 探讨MR内耳水成像技术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3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12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68例、女60例,年龄4~48岁,右耳植入101例、左耳植入27例.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头颅内听道螺旋CT及MR内耳水成像检查,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患者内耳、中耳畸形及病变的检出率.结果 MR内耳水成像内听道总体异常检出率90.63%(116/128),CT检出率为76.56%(98/12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28,P<0.05).在前庭导水管异常、耳蜗畸形、内听道狭窄、耳蜗纤维化等疾病,MR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前、术后进行MR内耳水成像技术检查,可有效了解患者内听道解剖学信息,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指导性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内听道后壁磨除的显微解剖

    作者:尹志杰;金保哲;周文科

    目的: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 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 P 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 P 点作为参照点,测得 P 点至弓状隐窝的短距离(4.10±0.60) mm,P 点至后半规管短距离(7.39±0.44) mm,P 点至共脚的短距离(8.09±0.47)mm,P 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 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 点至颈静脉孔短距离(7.35±1.09)mm。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 15例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MRI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图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韩卉;孟庆玲;柏亚;朱有余;张嫒媛;胡玉婷;庞刚;吴连仲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图像,观测内耳主要结构磁共振成像(MRI)的正常解剖测量值,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GE-signal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环行耳颞部线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FSE/T2W1)(水成像)及脂肪抑制技术,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原始扫描图像行MIP三维重建,多角度旋转对内耳主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解剖结构,其中3个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及内耳道呈高信号.测量结果内耳主要结构均无显著的侧别差异.结论临床MIP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结构,为成年国人内耳主要结构MRI正常解剖测量值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 双侧内耳统计形状模型

    作者:李熹;吴曙智;郑炎焱;陈晓素;杨晓国;杨晓凯

    目的 探讨建立双侧内耳统计形状模型的方法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使用平均双侧内耳模型作为带空间信息的标准模型.方法 通过Otsu法以及手动分割37例双侧内耳模型,对模型进行配准并生成统计形状模型,观察测量标准模型空间信息.结果 Otsu法可以分割获取高质量内耳模型,模型配准后使用Statismo 0.81软件可以生成稳定的内耳统计形状模型,其导出的平均模型空间方向信息具有代表性.结论 双侧内耳统计形状模型可以导出平均模型作为带空间方向信息的标准模型.

  • 基于内耳体素模型的膜迷路三维可视化

    作者:杨晓凯;吴曙智;陈晓素;郑炎焱

    目的 探讨基于内耳体素模型三维可视化膜迷路.方法 磁共振显微成像颞骨扫描影像数据使用3D Slicer软件进行表面模型体裁剪,将内耳体素模型通过表面绘制和体绘制混合成像三维显示膜迷路.结果 通过内耳体素模型可以三维可视化膜迷路,且内耳体素模型文件较表面模型文件容量更小.结论 内耳体素模型对于内耳解剖学习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 显示中耳和内耳细微结构的标准化标本制作方法

    作者:王乃利;张迪;穆瑞民;寇印华;曹承刚;马超;刘克

    目的 探索显示中耳和内耳细微结构直视标本的标准化制作方法.方法 使用人颞骨材料,在颅内和颅底面画出标准锯路的标志线,选择细齿窄条钢弓锯,沿标志线锯开颞骨显示中耳结构.再用手握式玉石磨钻分别研磨显示内耳结构.后完成对鼓膜、听小骨、面神经、鼓索神经和颈内动脉等结构的仿真复原,并用合页连结锯开的两半颞骨.结果 在锯开的颞骨内可清晰显示中耳鼓室的6个壁,以及锥状隆起、咽鼓管、前庭窗和蜗窗等细微结构.磨制后的内耳可见3个打开的骨半规管和耳蜗的剖面.复原后的听骨链、面神经、鼓索神经、颈内动脉和鼓膜等结构,均以三维方式显示原有结构的特征和位置关系.由合页连结的颞骨标本,既可打开观察内部结构,也可合拢显示整体形态.结论 采用锯开和研磨技术制作耳标本可以取得满意的结果,标准化的锯路标志和标准的定位研磨是成功制作的关键.

  • 医学影像导出三维模型并建立3D PDF文件的方法

    作者:杨晓凯;吴曙智;陈晓素

    目的 探讨医学影像导出为三维模型并建立交互3D PDF文件.方法 使用了3个开源软件包括3D Slicer、MeshLab和TeXstudio,进行感兴趣区体裁剪、模型分割和3D PDF制作.结果 3D Slicer可以多种方法进行模型分割,MeshLab可以进行模型清理和分割,并在导出U3D格式文件的同时生成TEX格式文件,通过TeXstudio编译生成3D PDF文件.结论 这种方法步骤简单易学,推广普及容易,有利于促进更多3D PDF的制作和使用.

  • CT与磁共振图像融合技术对显示正常内耳结构的应用价值

    作者:郭向荣;马辉;韩萍;韩海伟;史河水;柳曦;刘永华;田志梁

    目的 探讨内耳CT与磁共振成像(MRI)图像融合的可行性以及融合图像对正常内耳结构的显示能力.方法 对20例(40耳)双侧内耳及内听道形态正常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行多层螺旋CT(MSCT)和MRI扫描,并应用西门子图像融合软件将CT与MRI图像进行配准、融合,然后半定量评价融合图像对正常内耳和内听道结构的显示能力.结果 CT与MRI融合可有9种融合模式,在不同融合模式的图像中CT不反相+MRI反相对骨迷路显示清晰;CT反相+MRI不反相、CT反相+MRI伪彩对膜迷路显示清晰、立体感强;CT不反相+MRI反相、CT与MRI均反相对面神经、听神经及蜗神经显示清晰、直观、立体感强;CT不反相+MRI反相、CT反相+MRI不反相、CT伪彩+MRI反相对蜗孔处蜗神经显示好.结论 CT与MRI图像可以进行精确配准和融合,不同模式融合图像对内耳不同结构的显示清晰度不同.

  • 内耳组织石蜡制片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作者:申姜颖;宫敏;赵斋川;李焕奎;魏佑震

    豚鼠内耳耳蜗石蜡制片技术是耳科组织形态学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它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适用于组织化学、免疫组化等新技术.耳蜗制片的关键步骤是脱钙,其直接影响到制片的成败.我们在豚鼠耳蜗毒性损伤的实验研究中,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作为脱钙液,在微波辐射下进行脱钙,缩短了脱钙时间,做出了高质量的耳蜗组织切片.

    关键词: 内耳 石蜡制片 脱钙
  • 内耳低度恶性乳头状肿瘤一例

    作者:邹丽萍;陈忠清;包芸;许祖德

    患者男,65岁.右耳反复流脓4个月.患者于2008年2月右耳流脓1次,脓液腥臭.无明显耳痛、眩晕、耳鸣等症状.6月右耳又有流脓,至今3次,脓液腥臭.

  • 1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护理

    作者:

    复发性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系统性疾病,表现为耳痛、鼻、咽、喉、气管、关节、心脏、血管、内耳、角膜和巩膜等多器管系统的反复发作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软骨和富含氨基聚糖的组织.约30%的病人并发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男女发病率相同.好发于高加索人种,但世界各地均有本病报道,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高发年龄为40~60岁,现报告1例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护理情况.

  • 杏丁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体会

    作者:吴桂芬;李芳春;邢力萍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急症,其发病率大约是5000:1.目前病因不十分清楚.但各种因素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引起耳蜗缺血、缺氧是致聋的中心环节.自1999年8月至今,我们临床采用杏丁治疗突发性耳聋38例.收到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 豚鼠内耳半导体激光照射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

    作者:马兆鑫;王正敏;迟放鲁;沈云珍

    目的观察豚鼠内耳半导体激光照射后的组织形态学变化,为内耳激光手术作可行性研究.方法将不同能量的激光照射豚鼠内耳的不同部位,采用耳蜗连续切片,观察半导体激光的穿透能力及内耳损伤情况.结果半导体激光穿透力强,作用部位无出血,对照射部位以外的组织器官(Corti器、椭圆囊和球囊)损伤小.结论一定能量的半导体激光可作为内耳疾病的治疗工具.

  • 迟发型成骨不全症外伤后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杨立辉;石维强;安立琨;柳伟

    成骨不全症是以骨质受累为主的遗传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人群约4~5人/10万有本病基因[1].属少见病.除骨骺外,其他结缔组织(如皮肤、韧带、肌腱、内耳、动脉、角膜等)也可被累及.临床分为先天性成骨不全及迟发型成骨不全.先天性成骨不全患者多在子宫内及产程中死亡,故迟发型成骨不全发病率更低,临床上易疏忽.现就骨科于2005年9月及2007年2月共收治的2例迟发型成骨不全症患者,对其伤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64排螺旋CT内耳结构三维重建及临床应用

    作者:王玉林;王新江;赵倩;杨立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内耳结构的重建方法及典型发育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怀疑内耳病变的患者40例,经64排螺旋CT扫描,将原始图像采用骨算法重建为层厚0.6 mm、层间隔0.4 mm的薄层图像,然后采用多平面重建(MPR)的方法,显示半规管、耳蜗、前庭结构等结构.结果 40例患者,共80耳,经MPR重建后,清晰显示水平半规管78个,后半规管79个,前半规管78个,前庭80个.发现半规管畸形6个,耳蜗畸形8个.结论 64排螺旋CT能够清晰地显示内耳正常结构及发育畸形.

  • 葛根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

    作者:徐文康

    目的观察葛根素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31耳)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葛根素治疗,每次200-4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三磷酸腺苷、辅酶A静注,辅以维生素B1、腺苷辅酶B12、病毒灵、西比灵口服.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6.7%,对照组有效率63.3%,两组疗效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0.01).结论葛根素治疗突发性耳聋安全、可靠,副作用不明显.

  •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小鼠内耳发育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玉林;李晓萍;董明敏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昆明种小白鼠内耳发育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TGF-β1蛋白产物在昆明种小白鼠内耳发育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的第15天~19天,TGF-β1在耳蜗的感觉上皮、支持细胞、血管纹、前庭膜、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及前庭感觉器官椭圆囊斑及球囊斑的上皮有阳性表达,而于此期间内耳上皮正处于分化发育阶段,螺旋神经节也处于分化发育阶段.结论:TGF-β1参与了小鼠内耳的发育过程,在此期间其对内耳上皮的发育主要起促进分化作用.TGF-β1在内耳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c-fos原癌基因在小鼠内耳发育中作用的研究

    作者:赵玉林;李晓萍;董明敏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昆明种小白鼠内耳发育中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原癌基因c-fos蛋白产物在昆明种小白鼠内耳发育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发现在胚胎发育的第15天至第17天,c-fos蛋白产物在耳蜗的感觉上皮、支持细胞、血管纹、前庭膜、螺旋神经节神经元及前庭感觉器官椭圆囊斑及球囊斑的上皮有阳性表达,而于此期间内耳上皮正处于分化发 育阶段,螺旋神经节也处于分化发育阶段.结论:c-fos参与了小鼠内耳的发育过程,在此期间其对内耳上皮的发育主要起促进分化作用.c-fos在内耳毛细胞再生中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584 条记录 2/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