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8
  • 国内刊号: 2095-3232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11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规划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切除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与有效性Meta分析

    作者:雷秋成;符荣党;邓斐文;胡健垣;王峰杰;李杰原;陈焕伟

    目的 评价肝切除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2016年6月之前发表的关于肝切除术后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研究人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地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异质性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同质性研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6篇文献,共665例患者,其中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组331例,放置腹腔引流管组3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放置腹腔引流管组比较,不放置腹腔引流管组死亡、腹腔感染、腹腔积液、胆漏、伤口感染、肺部感染与再次手术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6,0.51,0.66,0.60,0.58,0.85,0.75;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40,P>0.05).结论 肝切除术后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可能并无必要.

  • 合并肝硬化的小肝内胆管细胞癌MRI强化特征分析和鉴别诊断

    作者:伍路;黄彬;霍雷;夏勇;闫振林;沈锋

    目的 探讨合并肝硬化的小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MRI强化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本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象为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56例合并肝硬化的小ICC患者.其中男40例,女16例;年龄29~74岁,中位年龄54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行肝脏动态增强MRI检查,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造影剂.增强MRI扫描包括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采用kappa系数评估观察者间判读强化类型的一致性.强化类型与病灶直径相关性分析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观察者对病灶强化类型的判读一致性评价为优异(κ=0.82).52% (29/56)小ICC表现为渐进型强化,36% (20/56)为稳定型强化,5%(3/56)为快进快出型强化,7%(4/56)为快进+衰退型强化.直径<20 mm病灶常见的强化类型为稳定型强化,20~30 mm病灶常见为渐进型强化,小ICC的强化类型与病灶直径具有相关性(P=0.006).结论 合并肝硬化的小ICC强化类型主要为稳定型和渐进型,但少部分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此类型与小肝癌强化类似,为两者鉴别诊断的重点和难点.

  • CT血管造影在肝右叶活体肝移植术前供者肝静脉评估中价值

    作者:张亚琴;朱俊颖;吕海金;侯永和;孟晓春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术前评价供者肝静脉分布及变异对肝右叶活体肝移植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6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右叶活体肝移植供肝捐献的40例供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龄18~57岁,中位年龄46岁.所有供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供者术前均以多平面重建(MPR)、3D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显示肝中静脉(MHV)和肝右静脉(RHV)主干及分支.按Neumann分型将MHV分为1、2、3型,记录引流肝Ⅴ段和Ⅷ段粗大属支的管径与支数;按Nakamura分型将RHV分为A、B、C型,并记录管径>5 mm的副肝静脉支数.结果 40例供者均顺利完成CTA,均清楚显示MHV和RHV.MHV的Neumann 1型占68%(27/40),2型12%(5/40),3型20%(8/40).RHV的Nakamura A型占78%(31/40),B型12%(5/40),C型10%(4/40).17例肝右叶副肝静脉直径>5 mm,其中A型者9例,B型者4例,C型者4例.21例供者进行了肝右叶活体肝移植供肝捐献,带MHV肝移植14例,不带MHV肝移植7例.手术证实术前CTA显示MHV、RHV的分型以及粗大肝右叶副肝静脉的支数与术中所见100%吻合.结论 CTA血管造影能够清晰显示MHV、RHV及肝右叶副肝静脉解剖和变异并进行准确分型,为肝右叶活体肝移植术前决定MHV取舍提供详细的影像学解剖信息.

  • 389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回顾性分析——单中心11年经验总结

    作者:张东;李文智;陶杰;陈晨;王林;石磊;孙昊;刘青光;吕毅;刘昌;仵正;耿智敏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及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89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08例,女181例;平均年龄(59±12)岁.合并胆管炎2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胆囊结石7例.分析患者治疗方式及疗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 根治性切除132例,姑息性切除134例,姑息性减黄治疗123例.2008~2013年根治切除率和联合半肝切除率分别为56%(104/187)和31%(58/187),明显高于2003~2007年的35%(28/79)和6%(5/79) (χ2=9.04,18.73;P<0.05).联合半肝切除患者中,术前减黄组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为26%(6/23),明显低于未减黄组的45%(18/40) (χ2=4.58,P<0.05).术前减黄组胆道感染发生率为35%(8/23),明显高于未减黄组的8%(3/40) (χ2=7.54,P<0.05).姑息性减黄治疗患者中,ERCP组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38%(16/42),明显高于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BD)组的14%(10/71) (χ2=8.59,P<0.05).单纯根治性切除患者术后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40%、23%,联合半肝切除相应为81%、46%、31%,两组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TNM分期、切缘残留肿瘤细胞及淋巴结转移与根治性切除患者预后相关(χ2=24.66,80.31,57.81;P<0.05).结论 近年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术前减黄可降低联合半肝切除患者肝功能不全发生率.与PTBD相比,ERCP姑息性减黄治疗具有胆道感染发生率低的优势.联合半肝切除患者生存优于单纯根治性切除.

  • 腹腔镜开窗引流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及双极电刀囊壁烧灼治疗肝囊肿

    作者:胡健垣;陈焕伟

    目的 探讨腹腔镜开窗引流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及双极电刀囊壁烧灼治疗肝囊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开窗引流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及双极电刀囊壁烧灼治疗的15例肝囊肿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8例,年龄40~65岁,中位年龄51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肝囊肿患者均采用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同时采用无水乙醇灌注和双极电刀烧灼破坏囊壁.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手术中位时间60(50~75)min,术中出血量30(15~50)ml,引流囊液量1450(1000~2000)ml.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3(2~4)d,术后住院时间4(3~5)d.术后无发生胆漏、出血并发症.术后1年所有患者复查超声、CT或MRI均无发现复发.结论 腹腔镜开窗引流联合无水乙醇灌注及双极电刀囊壁烧灼治疗肝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具有微创、胆漏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的优势.

  • 肝切除术治疗医源性胆管损伤

    作者:陈雄;巴合提·卡力甫;孟塬;马志刚;戈小虎

    目的 探讨医源性胆管损伤(IBDI)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术的2例IBDI患者临床资料.例1女,62岁,因LC术后3 d出现发热、黄疸.例2女,44岁,因LC术后即出现皮肤、黏膜黄染.2例均诊断为"梗阻性黄疸,IBDI". 2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果 例1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胆管穿刺引流术,1个月后出现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CT示肝内多发低密度灶,考虑肝脓肿.行"右半肝切除+肝胆管-空肠吻合术".例2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行"剖腹探查+胆管-空肠吻合术",2个月后患者出现发热,CT示肝脓肿,CT血管造影(CTA)示肝右动脉假性动脉瘤.经多学科讨论后行"右半肝切除术+左肝管-空肠吻合术".2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IDBI患者,应行CTA检查有否合并肝右动脉损伤,如有损伤应及时重建,无法重建应考虑胆管修复的同时行右半肝切除;肝右动脉损伤未能重建血运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肝右叶坏死及肝脓肿,行右半肝切除术.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外伤性肝破裂围手术期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王理;黄威;李俐;罗灿军;方凌云;金河;王梦炎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外伤性肝破裂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113临床学院解放军第113医院收治的41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ERAS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平均年龄(43±16)岁.对照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年龄(45±17)岁.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ERAS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2.8±0.7)d、(6.5±1.5)d、(3.7±1.3)万元,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0.5)d、(8.5±1.5) d、(5.8±1.1)万元(t=-2.507,-3.935,-5.806;P<0.05).ERAS组术后1、3 d的CRP水平分别为(81±16)、(25±10) 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19)、(36±8)mg/L(t=-2.123,-4.151;P<0.05).结论 ERAS措施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机体炎症反应,缩短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作者:王先法;钟欣;祝和攀;顾利虎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致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4例LC所致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7~48岁,中位年龄39岁.根据Strasberg分型,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类型均为C型.例1、2患者LC术中发现,例1中转开腹行右后叶胆管-空肠吻合,例2行胆管端端吻合T管引流.例3患者LC术后3 d发现,行右后叶胆管外引流.例4患者LC术后1 d发现,行内镜下逆行胆管造影鼻胆管引流.结果 例1术后恢复顺利.例2术后8个月MRCP提示远端胆管扩张,再次行右后叶胆管-空肠吻合.第2次术后随访未出现胆漏、肝功能异常、胆管狭窄及胆管炎等情况.例3术后6个月给予拔除腹腔引流管.例4术后4个月给予拔除鼻胆管及腹腔引流管.截止至投稿日期4例均未出现胆漏、肝功能异常、胆管狭窄等情况.结论 变异右后叶胆管损伤因胆管细小、损伤位置高,处理较困难,早期发现及早期修补是良好预后的关键,可根据损伤类型及确诊时间采用多种处理方法.

  • 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殿启;刘栋;李健;赵晓光;王浩

    目的 探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中改行腹腔镜胆囊次全切除术(LS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解放军413医院诊治的5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改变术式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中转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LSC组和开腹胆囊切除术组(OC组).其中LSC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18)岁.OC组27例,男12例,女15例;年龄(54±16)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LSC组患者在腹腔镜下改为顺行或逆行切除胆囊,保留胆囊后壁.OC组采用右侧肋缘下斜切口行OC.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LS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8±10)min、(56±11)ml,明显低于OC组的(89±13)min、(81±28)ml(t=-7.2,-4.5;P<0.05).LSC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3.1±0.8)分、(61±12)h、(4.8±1.8)d,明显低于OC组的(5.4±0.9)分、(73±14)h、(7.5±2.3)d(t=-10.3,-3.6,-5.0;P<0.05).LS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3/31),OC组为22%(6/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3,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死亡.结论 对于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患者,与OC相比,LSC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 多层螺旋CT在胆囊炎与肝病性胆囊改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唐文才;黄菁慧;李传资;聂忠仕;王绥煌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胆囊炎与肝病性胆囊改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发现有胆囊异常征象的84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CT诊断结果分为胆囊炎组和肝病组.其中胆囊炎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3)岁.肝病组52例,男33例,女19例;年龄(47±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均经手术病理或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分别观察胆囊炎组和肝病组的多层螺旋CT表现,并比较胆囊炎和肝病性胆囊改变在多层螺旋CT中的不同征象.两组胆囊厚径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胆囊炎组的囊壁厚径为(4.5±0.5)mm,明显长于肝病组的(3.7± 0.4)mm(t=9.010,P<0.05).胆囊炎组的囊壁强化率、胆汁密度升高率和邻近肝组织一过性强化率分别为100%、31%、19%,明显高于肝病组的75%、6%、0(χ2=9.465,9.832,-;P<0.05).胆囊炎组的胆囊轮廓模糊及胆囊周围积液发生率分别为91%、9%,肝病组相应为7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25,4.461;P<0.05).胆囊炎组的胆囊周围积液一般偏侧分布,肝病组的胆囊周围积液无流动性,多环绕胆囊分布.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有助于鉴别胆囊炎和肝病性胆囊改变.

  • 肝包虫囊肿破裂的相关因素分析及疗效评价

    作者:王瑞涛;李庆;梁欢;万永;董顺斌;曲凯;刘昌

    目的 探讨肝包虫囊肿破裂的相关因素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1988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PubMed、ISI Web of Knowledge、CNKI、Google Scholar、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公开发表的关于肝包虫囊肿破裂文献50篇.中英文检索词:肝包虫囊肿、破裂、hydatid cyst echinococcosis、rupture.纳入27篇文献分析,包括国外9篇,国内18篇,共2511例,其中发生肝包虫囊肿破裂731例.分析囊肿破裂的相关因素、诊治措施及疗效.结果 731例肝包虫囊肿破裂患者中,男467例,女264例;年龄11~69岁,中位年龄32岁.中国690例,土耳其25例,印度15例,非洲1例.囊肿位于肝右叶者200例,肝左叶36例,未提供者495例.发生破裂的囊肿直径>10 cm者103例,5~10 cm者8例,未提供者620例.外伤性破裂93例,自发性破裂42例,医源性破裂4例,腹内压增高2例,未提供者590例.处理以急诊手术为主,破入胆道者以胆道清洗+T管引流为主;破入腹腔者以内囊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腹腔灌洗为主.术后多使用阿苯达唑1.5~12.0个月.术后随访时间0.5~4.0年.随访期间复发28例,未复发404例,未提供者299例.存活447例,误诊、死亡22例,未提供者262例.结论 肝包虫囊肿破裂多见于流行地区中青年男性,位于肝右叶、囊肿直径>10 cm、外伤为破裂的主要相关因素;紧急手术彻底清除病灶及囊液是治疗关键,术后应用阿苯达唑可有效预防肝包虫囊肿复发.

  • 海肾荧光素酶基因标记肝癌细胞生物发光成像在小鼠肝癌活体示踪中应用

    作者:张丽娜;李征然;黄明声;王劲;郭若汨;唐文杰

    目的 探讨海肾荧光素酶(Rluc)标记肝癌细胞生物发光成像在小鼠肝癌活体示踪中应用价值.方法 构建Rluc基因标记的Rluc-GFP-Hepa1-6肝癌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选GFP表达阳性的稳定细胞;Rluc-GFP-Hepa1-6细胞行细胞生物发光成像,分析生物发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间相关性;同时将Rluc-GFP-Hepa1-6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建立移植瘤模型,行活体生物发光成像,定量监测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过程.发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及肿瘤体积间关系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成功构建Rluc-GFP-Hepa1-6细胞株,经流式细胞仪分选后获得GFP阳性率高达95%的Rluc-GFP-Hepa1-6细胞.细胞生物发光成像结果显示,Rluc-GFP-Hepa1-6细胞发光信号强度与细胞数量间有相关性(R2=0.999).活体生物发光成像显示,皮下肿瘤的发光信号强度与肿瘤体积存在正相关性(R2=0.887).结论 应用Rluc生物发光成像可成功监测小鼠肝癌皮下肿瘤模型的演进过程,不仅为研究肝癌体内生长、转移、治疗提供了理想的模型,而且为进一步研究肝癌的治疗效果提供了良好、无创的定量示踪手段.

  • 七氟醚预处理对糖尿病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欧珊珊;韩玉湘;肖笑雨;杨禄坤;朱颖娴

    目的 探讨七氟醚预处理对糖尿病小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雄性db/db 2型糖尿病模型小鼠24只,体重25~30 g/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肝IRI组(IRI组)、七氟醚预处理组(S组)及七氟醚预处理+缺血-再灌注损伤组(SIR组),每组6只.Sham组仅暴露第一肝门,不阻断血流; IRI组肝门阻断30 min,恢复肝脏血流;S组吸入2.4%七氟醚120 min后行假手术;SIR组肝门阻断前吸入2.4%七氟醚120 min.检测各组血清中ALT、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等指标;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核因子-κB (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 (ICAM-1)蛋白的表达.检测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 SIR组的ALT、AST分别为(67±12)、(92±8)U/L,明显低于IRI组的(88±12)、(117±15)U/L (LSD-t=-4.18,-4.61;P<0.05).SIR组的SOD活性为(126±12)U/mg,明显高于IRI组的(85±9)U/mg (LSD-t=6.53,P<0.05).SIR组的MDA活性为(4.3±0.7)nmol/mg,明显低于IRI组的(6.7±1.1)nmol/mg (LSD-t=-5.85,P<0.05).SIR组的NF-κB、ICAM-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0.19、0.96±0.13,明显低于IRI组的0.97±0.13、1.29±0.11(LSD-t=-6.01,-5.63;P<0.05).结论 七氟醚预处理能减轻糖尿病小鼠IRI,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抑制NF-κB信号通路、降低肝脏内皮细胞ICAM-1的表达相关.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外科治疗

    作者:刘建平;张克韬

    肝细胞癌(肝癌)发病率在过去20年中迅速上升,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其起病隐匿、进展迅速,临床发现的大多数病例属中晚期.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 PVTT)为中晚期肝癌常见的合并症,PVTT不仅可引起肿瘤细胞的肝内播散和转移,还可以加重肝硬化患者门静脉高压症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和腹腔积液,甚至导致肝衰竭 [1].PVTT的形成意味着肝癌病程已经是中晚期,如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仅2.7个月.因此,采取有效的PVTT干预治疗措施,将有助于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从而进一步提高肝癌治疗的整体疗效.随着微创技术、外科技术的发展,PVTT治疗理念发生了变化,并取得明显疗效,本文重点探讨PVTT的治疗进展.

  • 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伴内源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张自然;孟凡征;尹大龙;刘连新

    肝脓肿是肝脏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以细菌侵袭性感染导致的细菌性肝脓肿常见.近年来,在我国和亚洲地区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肝脓肿逐渐增多,已取代大肠埃希菌成为导致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病原菌 [1-2].由于肺炎克雷伯菌早期可出现血源性播散,更容易导致侵袭综合征,常累及肺、中枢神经系统及眼睛,主要表现为肺炎、脑膜炎及内源性眼内炎(endogenous endophthalmitis,EE).临床外科医师常常会忽视肺炎克雷伯菌性肝脓肿(Klebsiella pneumoniae pyogenic liver abscess, KPPLA)的侵袭性感染,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熟悉不同菌群细菌侵袭的特点,全面系统地评估患者病情,及时恰当地给予个体化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 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铭彬;刘超

    华支睾吸虫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华支睾吸虫寄生于人类肝胆管系统内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胆管上皮增生及化生.华支睾吸虫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以及越南等地区,目前全球有超过3 500万人口感染该虫,约1 500万人分布于我国各个省市,尤以南部省市为主 [1].华支睾吸虫病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流行区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慢性华支睾吸虫感染往往合并胆石症、胆管炎、胆囊炎及胆管癌.研究显示,华支睾吸虫流行区的肝胆系统疾病发生率高于非流行区,且华支睾吸虫感染与胆管癌发病密切相关 [2].国际癌症研究署(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通过对中国香港及韩国的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华支睾吸虫感染患者发生胆管癌的相对风险为2.7~6.5,2009年IARC将华支睾吸虫列为Ⅰ类致癌物 [3].

  • 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多学科治疗策略

    作者:郭荣平;徐立;韦玮;陈敏山

    肝细胞癌(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是指肝癌细胞侵犯进入门静脉,并在门静脉内增殖形成癌栓.临床上PVTT常见于肿瘤同侧的门静脉分支,可沿门静脉分支向主干方向生长.PVTT的出现意味着肝癌细胞的转移扩散,并因癌栓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而增加消化道出血、腹腔积液、黄疸、肝性脑病和肝衰竭的发生率 [1].PVTT是肝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肝癌整体疗效提高的"瓶颈",合并PVTT中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仅为2.7个月.因此肝癌合并PVTT的疗效直接关系到能否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欧美国家的肝癌诊治指南均将PVTT视为肝移植、肝切除、射频消融、TACE的禁忌证 [2-3],对此中西方的专家存在较大争议.

  • 动脉优先技术在胰头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作者:秦仁义;彭丰;王敏;朱峰;何睿智;赵炎

    根治性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癌的唯一有效手段,在手术过程中钩突的离断及处理一直是核心与困难的部分 [1-3].若肿瘤对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门静脉(portal vein,PV)造成侵犯时,在分离钩突时极易造成SMV/PV破裂出血.此时由于胰头供血尚未完全阻断,即使阻断PV、SMV、肠系膜下静脉、脾静脉(splenic vein,SV),破口及周围组织的出血也不会完全停止.因此,术中重要的环节是SMV/PV及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的处理.然而,优先处理静脉还是动脉系统仍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4-6].

  • 胆管癌的治疗现状

    作者:陈昆仑;翟文龙

    胆管癌发病率较低,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目前关于胆管癌的研究较多,本文仅对胆管癌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外科治疗、化疗的新进展进行阐述.一、流行病学不同国家和地区胆管癌的发病率差别较大,病理类型也不尽相同,这提示胆管癌的病因较为复杂,包括环境和遗传因素 [1-3].胆管癌在西方国家的发病率较低,但在智利、玻利维亚、韩国及泰国北部发病率较高 [4].

  • 原发性肝癌合并胆道出血的诊疗进展

    作者:聂常富;朱明辉

    原发性肝癌(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每年约38.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世界肝癌死亡人数的51%[1].胆道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也是肝癌罕见的并发症,发病率5%~6%[2-3].近年来肝癌合并胆道出血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就其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