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Hepatic Surgery

国家级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82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28
  • 国内刊号: 2095-3232
  • 发行周期: 双月刊
  • 邮发: 44-113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2012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编辑部
  • 出版地区: 北京
  • 主编: 陈规划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肝细胞癌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预测价值

    作者:周正;林晓;林楠;许明星;周伯宣;许瑞云

    目的构建肝细胞癌(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并探讨其预测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肝切除术的195例肝癌患者.其中男172例,女23例;年龄13~81岁,中位年龄49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术后接受随访,记录肿瘤复发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影响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临床参数;根据临床参数建立肝癌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评估其预测价值.结果患者术后总复发率为44.1%,1、2、3年的复发率分别为30.7%、38.9%、44.1%.ALT>41.5 U/L、指捏法、肝硬化、肿瘤直径≥4.35 cm、肿瘤数目≥3个、门静脉癌栓、低分化均为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87,-,2.078,1.759,-,3.879,-;P<0.05).临床预测模型:个体预后指数(PI)=0.52×ALT-0.9×手术器械(1)-0.442×手术器械(2)+0.7×肝硬化+0.56×肿瘤直径-1.21×肿瘤数目(1)-1.029×肿瘤数目(2)+1.35×门静脉侵犯-0.6×分化(1)-0.853×分化(2).PI值越大,复发风险越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74,预测复发特异度为85.3%,敏感度为52.3%.结论ALT>41.5 U/L、指捏法、肝硬化、肿瘤直径≥4.35 cm、肿瘤数目≥3个、门静脉癌栓、低分化是肝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所构建的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果良好,对肝癌术后肿瘤复发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结直肠癌肝转移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疗效比较

    作者:周雪玲;何晓兰;蔡蕾;黄江龙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与手术切除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40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RFA组与手术切除组.其中RFA组21例,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58±10)岁.手术切除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平均年龄(59±8)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两组患者肝转移灶直径≤5 cm,数目≤3个,且同期行结直肠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RFA组术后腹痛3例,发热7例,腹腔出血1例;手术切除组术后胆漏2例,膈下脓肿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出血1例,均经相应保守处理后痊愈出院.RFA组3年局部复发率为14%(3/21),手术切除组为5%(1/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FA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0%(19/21)、71%(15/21),手术切除组相应为89%(17/19)、74%(14/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25;P>0.05).结论对于直径≤5 cm、数目≤3个的结直肠癌肝转移灶患者RFA治疗是可行的,与手术切除相比疗效相当,但具有微创优势.

  •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调查的初步报告

    作者:王亮;金星;于源泉;周冬儿;金赟;张小小;刘达人;李江涛;彭淑牖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PG)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BPG的2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23~79岁,中位年龄57岁.17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采用汉化的健康调查量表(SF-36)对BPG患者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进行随访调查.将BPG术患者术后6、12个月SF-36健康调查数据分别和健康人群数据进行比较.两组SF-36评分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BPG患者术后6个月时的生理职能、生活功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44±43)、(71±22)、(43±42)分,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的(81±34)、(83±18)、(84±32)分(t=-3.843,-2.480,-4.370;P<0.05).BPG患者术后12个月时的生理职能、情感职能评分分别为(54±18)、(54±24)分,明显低于健康人群的(81±34)、(84±32)分(t=-2.438,-2.374;P<0.05);而总体健康、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活力、生活功能和精神健康评分与健康人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G患者术后6个月时生理职能、生活功能和情感职能有一定的改变,术后12个月患者生活质量可趋于正常化,但生理职能和情感职能仍有一定影响,应加强心理方面宣教.

  • 微血管侵犯对小肝细胞癌和大肝细胞癌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白石磊;杨平华;李俊;沈锋

    目的探讨微血管侵犯(MVI)对小肝细胞癌(肝癌)和大肝癌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8年7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根治性肝切除术的549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67例,女82例;年龄≤60岁426例,>60岁123例.根据肿瘤直径将患者分为小肝癌组(直径≤5 cm,319例)和大肝癌组(直径>5 cm,23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肝癌术后远期生存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小肝癌组MVI(-)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55%、44%和95%、77%、62%,明显高于MVI(+)患者的53%、30%、27%和82%、50%、37%(χ2=12.767,18.937;P<0.05).大肝癌组MVI(-)患者术后1、3、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9%、40%、36%和82%、55%、41%,明显高于MVI(+)患者的35%、14%、14%和67%、42%、26%(χ2=20.378,9.73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小肝癌组肿瘤数量、MVI和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86,1.46,1.49;P<0.05);CA19-9、MVI、Edmondson-Steiner分级是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2.07,1.85,1.52;P<0.05).大肝癌组MVI和肿瘤直径是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2.01,1.05;P<0.05);AFP、MVI和肿瘤直径是患者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5,1.46,1.06;P<0.05).结论MVI是影响小肝癌和大肝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和总体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 直径大于8 cm单发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

    作者:田涛;李鹏鹏;王孟超;黄健;王志恒;杨云;杨远;黄罡;周伟平;吴孟超

    目的探讨直径大于8 cm单发肝细胞癌(肝癌)手术切除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417例直径大于8 cm单发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74例,女43例;年龄17~83岁,中位年龄54岁.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肿瘤复发和患者术后生存的因素.结果患者术后1、2、3、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46.1%、34.8%、27.5%、16.6%和62.8%、47.7%、41.1%、29.2%.术前HBV-DNA>200 kU/L、术前AFP>400μg/L、肝硬化、镜下子灶、微血管侵犯为影响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21,1.527,1.368,1.481,1.386;P<0.05).术前HBV-DNA>200 kU/L、术前AFP>400μg/L、术中出血量>400 ml、肝硬化、镜下子灶、微血管侵犯为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89,1.406,1.450,1.521,1.631,1.714;P<0.05).结论术前HBV-DNA、术前AFP、术中出血量、肝硬化、镜下子灶、微血管侵犯为影响直径大于8 cm单发肝癌手术切除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术前应积极行抗病毒治疗,术中减少出血,尽量根治性切除以降低复发率,改善患者术后生存.

  • 带有血管瘤的肝切除标本在肝移植中的应用

    作者:母小新;吴琛;黄新立;秦建杰;李国强;朱志军;孙倍成

    目的探讨利用带有血管瘤的肝切除标本作为供肝肝移植的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5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利用带有血管瘤的左半肝切除标本作为供肝行肝移植的2例供者和2例受者临床资料.供者均为成人,其中男1例,年龄41岁;女1例,年龄50岁,均诊断为左半肝海绵状血管瘤.受者中,男1例,年龄27岁,诊断为肝细胞癌、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另1例为小儿,男,年龄7个月,诊断为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先天性胆道闭锁.供受者和(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2例供肝均为左半肝,其中1例未切除血管瘤,1例切除血管瘤,均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观察患者术后恢复及移植肝增生情况.结果2例肝移植术均顺利完成.2例供者术后恢复良好,残余肝脏增长较快,康复出院.2例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小肝综合征和排斥反应等并发症.1例受者术后11 d、3个月、6个月CT检查提示移植肝体积迅速增大,血管瘤体积无明显变化,且术后13、23、29个月CT检查示血管瘤明显缩小,肝体积无明显增大.结论利用带有血管瘤的肝切除标本作为供肝进行肝移植手术是安全的,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肝短缺的情况.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肝细胞癌肝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作者:程亚;荚卫东;许戈良;马金良;乔晓斐;葛勇胜;余继海;刘文斌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肝细胞癌(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行肝切除术治疗的393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患者围手术期处理方法不同,分为ERAS组和对照组.其中ERAS组128例,男108例,女20例;平均年龄(53±11)岁,采用ERAS理念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对照组265例,男226例,女39例;平均年龄(54±11)岁,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术后情况.两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χ2检验、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ERAS组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率、术后48 h疼痛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3分患者百分率分别为47.7%、7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8%、32.8%(χ2=71.717,59.464;P<0.05).ERAS组肠道通气时间为(39±16)d,明显早于对照组的(47±17)d(t=-3.306,P<0.05).ERAS组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分别为(7.8±2.5)d、(2.7±0.8)万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8.7±4.2)d、(2.9±1.0)万元(t=-2.677,-2.090;P<0.05).结论ERAS理念应用于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中是安全、有效的,其可在不增加死亡率、再入院率的基础上加快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

  • 全胰腺切除术治疗Whipple术后胰腺断端出血

    作者:熊志勇;徐见亮;姚志成;胡昆鹏;李瑞曦;方和平;邓美海

    目的探讨全胰腺切除术在治疗Whipple术后胰腺断端出血的安全性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1例行全胰腺切除术治疗Whipple术后胰腺断端出血的胆管癌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因"尿黄3周、身目黄染伴皮肤瘙痒2周"入院.腹部超声、MRI及超声内镜检查均提示壶腹部占位性病变.观察患者的发病情况、诊断、治疗及疗效.患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结果患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后,行Whipple术.术后胰腺断端出血,多次行再次手术及介入栓塞无效后行全胰腺切除术,病理检查诊断为胆囊癌.术后予胰酶制剂、胰岛素治疗后痊愈.术后患者生存良好,未见复发.结论全胰腺切除术可考虑作为Whipple术后严重并发症处理的选择之一.

  • 全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切除术对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比较

    作者:王永军;罗大勇;李恒;张伟;秦一雨;罗志梅

    目的探讨全脾切除术与部分脾切除术对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42例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96例,女46例;年龄35~68岁,中位年龄53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根据术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全脾切除术组(全脾切除术组,85例)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部分脾切除术(部分脾切除术组,57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术后2个月全脾切除术组IL-1、IL-2、IL-6、TGF-β、TNF-α水平分别为(37.3±2.5)、(35.5±1.0)、(47.7±2.6)、(54.6±1.2)、(25.3±1.1)μg/L,明显低于部分脾切除术组的(45.2±0.7)、(47.7±2.3)、(57.9±5.6)、(67.6±1.2)、(31.5±1.6)μg/L,而IgM水平(2.15±0.04)g/L明显高于部分脾切除术组的(1.86±0.03)g/L(t=-7.65,-7.63,-7.78,-10.12,-8.34,3.55;P<0.05).部分脾切除术组上消化道出血及腹腔内出血发生率为25%(14/57),明显高于全脾切除术组的8%(7/85)(χ2=7.541,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与部分脾切除术相比,全脾切除术后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恢复更快,其技术更为安全、成熟、有效.

  • 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

    作者:王宏光;纪文斌

    目的探讨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的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36~65岁,中位年龄51岁;肝门部胆管癌5例,尾状叶肝细胞癌合并肝门部胆管癌栓1例,肝内胆管细胞癌1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腹壁建立6个Trocar,植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行肝尾状叶切除,整个手术过程不需要Pringle法阻断入肝血流.结果除1例以Hybrid完成手术,其余6例均以全机器人方式成功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联合右半肝切除4例,联合左半肝切除2例,联合肝右三叶切除1例.手术时间中位数为694(600~720)min,失血量为1360(400~3000)ml,5例术中输血.1例术后18 d死于肝衰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胆漏,1例胆漏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均保守治愈;1例术后2 d因肝动脉瘤破裂出血经开腹动脉瘤切除重建治愈.术后住院时间为15(9~19)d.结论机器人肝尾状叶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其拓展了腹腔镜肝切除的适应证,有利于精准的肝门部解剖和腹腔镜下缝合,尤其适合肝门部胆管癌肝尾状叶切除.

  • 血清CD44V6、VEGF在大鼠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莫湘琼;牛斌;卜巨源;吕宝军;侯冰宗

    目的探讨血清CD44V6和VEGF在大鼠结直肠癌肝转移(CLM)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体重320~360 g,20周龄,按不重复抽样法分为CLM组(54只)和对照组(18只).CLM组中二甲基肼连续皮下注射诱导成功建立大鼠CLM动物模型.分别于第13、17、21周处死CLM组和对照组动物,记录肝转移瘤大小及数量.采用ELISA动态检测不同时期的CD44V6和VEGF的表达.HE染色观察大鼠结直肠肿瘤和肝转移肿瘤标本的病理类型.观察两组大鼠实验过程中的情况;比较两组大鼠病理学检查结果以及血清CD44V6、VEGF水平;观察CLM组大鼠血清CD44V6和VEGF阳性表达情况.两组实验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随着实验时间延长,CLM组肝转移瘤结节数逐渐增多,转移瘤结节直径逐渐增加(F=22.78,33.86;P<0.05).对照组大鼠的结直肠和肝脏均未发现肿瘤和息肉.随着实验时间延长,CLM组血清CD44V6和VEGF水平逐渐升高(F=12.35,18.26;P<0.05).CLM组13、17、21周血清CD44V6和17、21周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5±5)、(19±6)、(36±4)μg/L和(106±6)、(195±22)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3)、(11±4)、(12±3)μg/L和(76±18)、(75±18)ng/L(t=2.12,2.50,2.96和2.38,3.49;P<0.05).随着实验时间延长,CLM组血清CD44V6、VEGF阳性率逐渐升高;两个指标联合检测时,其中任意一项为阳性的百分率高于任意单项的检测结果;实验21周时,两者阳性率达100%.结论随着病情的进展,CLM大鼠血清CD44V6和VEGF水平逐渐升高.联合检测血清CD44V6和VEGF水平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CLM.

  • 人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肝癌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卢逸;林楠;陈之巨;许瑞云

    目的探讨人原发性肝癌(肝癌)组织中肝癌相关成纤维细胞(hCAF)与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本前瞻性研究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4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20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35~58岁,中位年龄42岁.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和微血管密度(MVD).观察hCAF和血管内皮细胞在肝癌组织中的分布,分析hCAF密度、MVD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并分析hCAF密度与MVD的相关性.hCAF密度和MVD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或t检验.hCAF密度与MVD关系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肝癌组织中hCAF主要围绕癌血窦分布,血管内皮细胞分布于癌血窦及大血管内壁.癌旁组织中hCAF主要分布于肝血窦Disse间隙内.低分化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为(121±14)个/mm2,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肝癌的(63±9)、(82±11)个/mm2(LSD-t=11.00,6.90;P<0.05).癌旁组织为肝硬化时,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为(120±14)个/mm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为慢性肝炎时的(78±9)个/mm2(t=8.00,P<0.05).肿瘤直径>5 cm的肝癌组织中MVD为(83±9)个/mm2,明显高于肿瘤直径≤5 cm的肝癌组织的(32±4)个/mm2(t=16.40,P<0.05).低分化肝癌组织中MVD为(61±7)个/mm2,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肝癌的(39±4)、(40±4)个/mm2(LSD-t=8.60,8.20;P<0.05).癌旁组织为肝硬化时,肝癌组织中MVD为(63±7)个/mm2,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为慢性肝炎时的(36±4)个/mm2(t=10.60,P<0.05).肝癌MVD与肝癌组织中hCAF密度呈正相关(r=0.92,P<0.05).结论肝癌组织中hCAF高表达,hCAF与肝癌微血管生成相关,可能共同参与肝癌的发生、发展.

  • 分泌IGF-1的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丁凡;陈文捷;汪国营;冯啸;唐晖;许赤

    目的探讨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间充质干细胞(IGF-1-MSC)对小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方法50只C57BL/6系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IRI组、PBS组、MSC组、IGF-1-MSC组、对照组,各10只.建立小鼠肝脏IRI模型,缺血时间60 min,再灌注时IRI组不做处理,PBS组经门静脉注射PBS溶液100μl,MSC组经门静脉注射MSC细胞悬液100μl,IGF-1-MSC组经门静脉注射IGF-1-MSC细胞悬液100μl.检测AST、ALT、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及TUNEL染色.各组检测指标比较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SD-t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再灌注后24 h,IGF-1-MSC组AST、ALT、LDH分别为(815±233)、(867±350)、(845±358)U/L,明显低于MSC组的(3805±1355)、(2421±845)、(2011±162)U/L(LSD-t=-4.865,-3.725,-6.637;P<0.05).IGF-1-MSC组肝窦轻度淤血,少量肝细胞凋亡;而IRI组肝细胞大量凝固性坏死和细胞凋亡.IGF-1-MSC组24 h肝组织损伤Suzuki评分为4(3~4)分,明显低于MSC组和IRI组的5(4~5)和8(7~10)分(Z=-2.545,-2.703,P<0.05).结论IGF-1-MSC输注能有效减轻肝脏IRI程度,减少肝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 胰腺吻合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作者:张波;徐近;虞先濬

    近年来,我国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上海市胰腺癌的发病率已达到15.00/10万,较20年前增加两倍,接近欧美国家胰腺癌的发病率 [1].随着影像学等临床检查技术的发展,曾被认为是低发病率的胰腺及壶腹周围区域的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也越来越多地被发现,如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实性假乳头状瘤、黏液性囊腺瘤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胰腺及壶腹周围区域肿瘤常用的手术方式,同时也是腹部外科具挑战性的手术之一,其并发症胰瘘在业内更是谈之色变.

  • 胆胰外科术后迟发型性出血的介入治疗

    作者:张永杰;邱应和;沈宁佳

    迟发性出血是胆胰外科术后为严重及致命的并发症,常发生于术后10~21 d,多为动脉性出血.既往多采用手术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动脉栓塞在胆胰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治疗中应用越来越多.此外,血管内覆膜支架也成为胆胰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一种新治疗手段.本文总结2010年5月至2015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治疗胆胰外科术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新研究进展,对胆胰外科术后迟发型性出血的介入治疗作一阐述.

  • 捆绑式胰胃吻合术

    作者:金赟;李江涛;彭淑牖

    胰腺消化道吻合是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etomy,PD)的关键,而这一关键技术的目标是降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目前有超过100多种不同的胰腺消化道吻合方式,对于佳吻合方式的选择尚未达成共识.2008年我们首次报道了捆绑式胰胃吻合术(binding pancreaticogastrostomy, BPG),经过多年临床实践,现改进并设计了4种不同类型的BPG.在此,本文将BPG的相关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以下总结.

  • 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作者:吴峻立;苗毅

    慢性胰腺炎是各种病因引起胰腺实质进行性损伤,胰腺组织纤维化和内、外分泌功能出现不可逆改变的慢性炎性疾病.常见病因包括酗酒、胰管梗阻、系统性疾病、基因突变、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和遗传疾病等 [1-2].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顽固性腹痛和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病变进展可出现胆道、十二指肠梗阻,假性囊肿以及胰腺恶变等并发症.慢性胰腺炎的基本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控制症状,改善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并且防治并发症.目前慢性胰腺炎可以选择药物、内镜及外科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其中外科手术治疗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 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根治术

    作者:戚峰;邰升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号称"癌中之王",其中20%~30%发生于胰体尾部,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或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治疗方式.然而,由于胰体尾癌起病隐匿,缺乏典型临床表现,确诊时多因肿瘤侵犯腹腔干、肝总动脉等胰腺周围大血管而难以实施根治性手术.因此,提高局部进展期胰体尾癌的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存率成为胰腺外科医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1].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胰腺外科医师的不断探索尝试,一种新的术式——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尾癌根治术(distal pancreatectomy with en bloc celiac axis resection,DP-CAR)逐渐被应用于可能切除的胰体尾癌治疗中,并获得显著疗效 [2].为此本文对DP-CAR的应用进展作一阐述.

  • 全胰腺切除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一例

    作者:宋晓玲;刘颖斌;顾钧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极差, 5年生存率低于5%,手术切除是唯一可能治愈胰腺癌的治疗手段 [1].然而,由于胰腺癌的解剖位置特殊,极易发生神经、血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特别是胰头癌极易侵犯门静脉(portal vein,PV)/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系统,显著加大手术风险及难度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普通外科对1例胰腺癌患者行全胰腺切除联合PV切除重建,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2018 01 02 03 04 05 06
2017 01 02 03 04 05 06
2016 01 02 03 04 05 06
2015 01 02 03 04 05 06
2014 01 02 03 04 05 06
2013 01 02 03 04 05 06
2012 01 02 03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