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丹参酮ⅡA诱导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及其机制

    作者:梁勇;宋文秀;王珺;井丽萍;瞿文;付蓉;吴咸中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 ⅡA)对耐维甲酸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细胞诱导分化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以0.5 mg/L TanⅡA处理APL细胞株NB4细胞作为阳性对照,将耐维甲酸的APL细胞株MR-2细胞与1.0 mg/L TanⅡA在体外共同培养4 d,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形态变化,并检测药物作用前后细胞四氮唑蓝(NBT)还原能力,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细胞增殖周期、c-myc、bcl-2、 p53 、c-fos、CD33及CD11b表达.结果1.0 mg/L TanⅡA能明显抑制MR-2细胞生长(P<0.01),生长抑制率为73.5%,0.5 mg/L TanⅡA能抑制NB4细胞生长(P<0.01),抑制率为67.7%,TanⅡA对两者的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TanⅡA处理后,MR-2、NB4细胞形态趋于成熟粒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变小,核浆比例缩小,染色质变粗糙,核仁消失,细胞质内嗜苯胺蓝颗粒消失,核形态不规则,可见晚幼粒细胞,且TanⅡA处理NB4细胞后可见杆状核粒细胞.NBT还原实验显示,TanⅡA处理MR-2、NB4组阳性率分别为(95.30±0.76)%、(93.20±1.04)%,而相应空白对照组分别为(3.50±1.32)%、(2.80±0.29)%,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01).FCM分析发现,TanⅡA处理MR-2、NB4细胞后CD33表达下降,CD11b表达升高;处理后的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S期细胞降低,细胞增殖指数下降(P<0.01); p53、c-fos基因蛋白表达升高,bcl-2、c-myc基因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1.0mg/L TanⅡA能抑制MR-2细胞增殖,诱导MR-2细胞向粒系成熟阶段分化,诱导分化效果与0.5 mg/L的TanⅡA诱导NB4细胞分化的效果相当.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MR-2细胞与增殖、分化相关的癌基因表达,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分化.TanⅡA用于临床治疗APL,特别是复发与耐药者可能有广阔的前景.

  • 砷剂和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凝血异常作用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晓晖;宋善俊;胡豫;周华蓉;乔振华;杨林花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对患者凝血异常的作用,探讨APL患者出血形成机制.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APL细胞凝血酶调节蛋白(TM)和组织因子(TF)mRNA的转录;同时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治疗期间血浆的相关凝血参数及细胞促凝活性(PCA)的改变,临床监测APL患者出血症状变化.结果 APL患者在ATRA治疗期间血浆及APL细胞表面TM表达均显著上调,从治疗前血浆含量(5.07±0.53) μg/L,渐进上升到治疗后第5天(21.86±5.32) μg/L,达完全缓解(CR)后接近正常水平;而TM抗原由治疗前的(14.31±1.60)ng /107到治疗后20天上升至(21.61±6.82)ng /107细胞;血浆P选择素、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和D-二聚体(D-D),在As2O3或ATRA治疗APL患者期间,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值均<0.01);同时发现APL细胞TFmRNA异常表达增高,用ATRA或As2O3治疗APL患者期间均具有下调TF mRNA和蛋白表达的作用,在ATRA或As2O3治疗期间,TF抗原由治疗前的(14.81±6.23)ng/L,均呈显著下降,治疗20天后均未能检测到TF的表达 (P<0.01),APL细胞的PCA亦呈显著下调,同时伴随临床出血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As2O3或ATRA均可显著下调TF mRNA及其表达,减低PCA从而迅速纠正APL患者严重的出血症状.

  • 沙立度胺引起浆膜腔积液一例

    作者:颜式可;蔡琦;王椿

    患者女,56岁.因左腹部肿块3周伴乏力、消瘦,于1997年8月15日入院.入院后查血象WBC 12.1×109/L,Hb 101 g/L,RBC 3.37×1012/L,血小板(BPC)424×109/L,血象中可见中幼粒、晚幼粒细胞及幼红细胞.B超示脾肿大,多次骨髓穿刺稀释.骨髓活检为骨髓纤维组织增生,网状纤维染色(+).诊断为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先后给予维甲酸、罗钙全、羟基脲治疗.

  • 维甲酸和紫杉醇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作者:葛广豪;方唯一;周旭晨;郑晓群;朱皓;曲新凯;王俊杰

  • 多重耐药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引起伪膜性肠炎一例报告

    作者:杨清明;于世军;张延霞;刘慧峰

    患者相某,男性,28岁,因乏力面色苍白、间断发热3个月于1999年10月入院.患者于7月出现乏力、头晕、发热、皮肤及粘膜出血.于外院查血常规:WBC 2.1×10 9/L,HB53 g/L,PLT 17×10 9/L,骨髓三系病态造血.诊断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曾用维甲酸、罗钙全、促红素及G-CSF治疗,并予间断输血,症状及外周血象无好转,遂转我院治疗.入院时查: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有散在出血点,肝脾肋下可及.血象:WBC 2.1×10 9/L,HB 55 g/L,PLT11×10 9/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原早粒细胞占20.5%,三系病态造血均可见.诊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型).给予小剂量阿糖胞苷和三尖杉酯碱化疗,两周后查骨髓增生受抑,WBC 0.9×10 9/L,HB 50g/L,PLT 10×10 9/L.

  • 维甲酸信号通路与先天性脊柱侧凸体节发育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崇;李政;陈峰;沈建雄

    先天性脊柱侧凸为胚胎期中轴骨发育异常所致的常见脊柱畸形,妊娠期维生素A摄入缺乏或过量均可影响胚胎体节形成,进而导致椎体发育异常.维甲酸作为维生素A的体内活性代谢产物,主要通过核受体及其转录因子发挥相应生物学功能.维甲酸信号通路与Wnt、Notch、Fgf、MAPK、BMP等多个信号通路的协同作用,通过复杂的分子机制调控体节发育.本文就维甲酸信号通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体节发育中的作用展开综述.

  • 司坦唑醇预防维甲酸致大鼠骨损害的作用

    作者:陈秋生;陈文双;张雪梅;张新乐;吴铁;崔燎;吴科锋;许碧莲

    目的:利用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计量学等方法探讨司坦唑醇对维甲酸致骨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4月龄的SPF级雌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维甲酸组、司坦唑醇组。正常对照组给予溶剂对照溶液,维甲酸组给予维甲酸70 mg · kg-1· d-1,司坦唑醇组给予维甲酸70 mg · kg-1· d-1和司坦唑醇0.5 mg · kg -1· d-1。大鼠每次均按5 ml· kg -1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8天。实验结束后取大鼠右侧股骨进行骨密度和生物力学参数测量,取右侧胫骨上段和中段进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维甲酸组大鼠股骨骨密度降低10.2%(P<0.01),生物力学参数弹性载荷、大载荷、断裂载荷、刚性系数、弯曲能量分别降低39.1%、32.9%、36.4%、40.2%、38.0%( P<0.01),胫骨上段松质骨静态参数骨组织总面积、骨小梁面积、骨小梁周长分别降低31.6%、40.0%、36.2%(P<0.01),动态参数标记周长百分数(%L.Pm)、骨形成率(BFR/TV、BFR/BS、BFR/BV)分别降低57.1%、69.9%、62.0%、65.8%(P<0.01)。胫骨中段皮质骨静态参数(骨组织总面积、皮质骨面积)和骨外膜动态参数均降低,而骨内膜动态参数增强。与维甲酸组比较,司坦唑醇组股骨弹性载荷、刚性系数、弯曲能量分别增加22.2%、22.9%、17.7%(P<0.05),而骨密度、胫骨上段松质骨和中段骨皮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司坦唑醇可部分改善维甲酸所致大鼠骨损害。

  • 胎肾细胞移植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作者:彭宁;李锐;张维;郑清莲

    目的探讨胎肾细胞悬液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为防治骨质疏松症寻找理想的药物.方法通过静脉输注胎肾细胞悬液,观察胎肾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血钙、磷、尿钙、磷、尿羟脯氨酸等生化指标和骨形态结构的影响,并与防治骨质疏松药物尼尔雌醇及生理盐水进行对照,观察其对上述生化指标及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质的改善.结果与尼尔雌醇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胎肾组大鼠血钙明显升高,尿羟脯氨酸水平降低(P<0.05),而尿钙、尿磷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骨显微结构的病理变化中,胎肾组大鼠的骨小梁厚度、面积及密度均高于尼尔雌醇组及生理盐水组,而骨小梁间隙和骨髓腔明显缩小(P<0.05).结论胎肾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

  • 维甲酸对软骨细胞的凋亡及其IGFBP-6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磊;赵玉岩;朱世博;张世亮;刘魁;高晓宇

    目的 探讨维甲酸对软骨细胞凋亡功能的影响及细胞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6,IGFBP-6)的表达规律.方法 胰酶消化法体外培养兔的软骨细胞;全反式维甲酸(ATRA)作用软骨细胞株;细胞免疫化学观察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合成和分泌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株细胞凋亡率;采用RT-PCR半定量分析软骨细胞中IGFBP-6 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印迹杂交鉴定软骨细胞中IGFBP-6蛋白质的表达.结果 1×10-6mol/L剂量的ATRA作用软骨细胞24 h,ATRA抑制了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分泌;1×10-6mol/L剂量的ATRA使软骨细胞凋亡率增加250%,出现明显亚二倍体峰(凋亡细胞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RA使软骨细胞中IGFBP-6 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分别增加了128%和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维甲酸负性调节软骨细胞分泌功能,促进软骨细胞凋亡;维甲酸可能通过调控靶基因IGFBP-6的基因转录和翻译,发挥对软骨细胞的促凋亡作用.

  • 维生素K2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抑制作用

    作者:闫鸿丽;雷泽;沈志强;何波;付正启;木晓云;温晓江;朱洪友

    目的 比较VitK2(20)、K2(35)和柠檬酸-苹果酸钙(CCM)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抑制作用.方法 取60只3月龄雌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1 mg/kg Vit K2(20)组、0.01 mg/kg Vit K2(35)组、100 mg/kg CCM组和0.125 mg/kg的尼尔雌醇(nilestriol)片阳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以二次蒸馏水10 ml*kg-1*d-1灌胃,其余组按维甲酸70 mg*kg-1*d-1灌胃共15 d,从第9天起上午灌服维甲酸,下午分别灌服VitK2(20)、K2(35)、CCM和尼尔雌醇,灌胃量均为10 ml*kg-1*d-1,连续14 d.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1 mg/kg VitK2(20), 0.01 mg/kg K2(35)和100 mg/kg CCM灌胃给药14 d可明显提高大鼠血清钙含量,显著升高股骨骨密度,并且骨密度与股骨灰重呈线性相关,其中VitK2(35)组的子宫指数、卵巢指数均明显高于其他药物组(P<0.05);VitK2组骨小梁厚度增加,表面积百分率明显增大,VitK2(35)组的骺板软骨细胞增生明显且有许多新的骨小梁形成.结论 VitK2(20)、K2(35)和CCM对维甲酸致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在同等剂量下,VitK2活性约为CCM的102~104倍,VitK2(35)尤为显著.

  • 葛根素和丹参酮Ⅱ A对维甲酸诱导骨质疏松大鼠生殖系统的修复作用

    作者:雒志恒;祁珊珊;冯自立;吴婕;王永吉

    目的 探讨和比较葛根素(puerarin,PUE)、丹参酮Ⅱ A(tanshinone Ⅱ A)两种植物雌激素对维甲酸诱导的雌性骨质疏松大鼠生殖系统的修复作用.方法 12周龄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组[50 mg/(kg·d)]、丹参酮Ⅱ A组[200 mg/(kg·d)]、苯甲酸雌二醇阳性对照组[40 μg/(kg·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每日给予维甲酸80mg/(kg·d)灌胃,建模21 d.建模21 d后除模型组外,其余各组进行给药,给药70 d后,检测各组大鼠体重,生殖系统(子宫、阴道、卵巢)湿重,ELISA测定血清雌二醇(estradiol,E2)含量,采集子宫、阴道组织进行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子宫及阴道形态,并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结果 通过生殖系统脏器指数计算、血清雌二醇检测以及子宫和阴道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模型组脏器指数、血清E2含量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腔径、管径厚度、上皮厚度、肌层厚度、腺体数量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阴道出现不同程度萎缩,阴道上皮厚度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1);葛根素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丹参酮Ⅱ A组上述指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1);丹参酮组与葛根素组相比,丹参酮组子宫管径厚度,阴道上皮厚度,显著高于葛根素组(P<0.01).结论 葛根素和丹参酮Ⅱ A均对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生殖系统损伤具有修复作用,且丹参酮Ⅱ A对生殖系统的修复作用优于葛根素.

  • 镓盐对维甲酸致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熊咏民;代晓霞;郭雄;左弘;王志伦;李广元;薛莉;耿冬

    目的研究镓盐对维甲酸致骨质疏松大鼠骨代谢的影响,为镓盐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用维甲酸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并通过氯化镓灌胃给药治疗两个月,应用生化、病理等方法研究其对反映骨质疏松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维甲酸可导致大鼠骨结构改变,密度降低,骨有机基质含量下降,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PAP)上升.应用氯化镓后,可增加骨密度,增加骨皮质厚度和骨小梁百分比,降低TRAP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从而降低骨转换率.结论镓盐是一种有效的降低骨转换率的药物.

  • 双骨胶囊对维甲酸致骨质疏松大鼠下颌骨结构影响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军芳;曹峻岭;夏永祥;郭雄;毕华银;张增铁;张富军;杜晓阳;谢龙;岳燕

    目的观察中药双骨胶囊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下颌骨结构的影响.方法选择3月龄SD雌性大鼠,采用85mg\5kg-1\5d-1维甲酸灌胃15 d复制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采用"双骨胶囊"进行治疗.治疗30 d、60d后,取大鼠磨牙段下颌骨进行组织切片观察,并作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光镜观察显示,双骨胶囊组和雌激素组下颌骨骨小梁增宽,骨小梁间隙减小,骨髓腔缩小.组织形态计量学测量结果表明,两治疗组骨小梁平均宽度明显增加,骨小梁平均间隔宽度明显减小.结论中药"双骨胶囊"可通过全身用药,改善颌骨结构,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引起的骨吸收,从而减缓下颌骨骨量丢失.

  • 大豆苷元磺酸钠对维甲酸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

    作者:任萍;季晖;陈秀英;韩景超;邵卿;濮祖茂

    目的 研究大豆苷元磺酸钠对维甲酸诱导大鼠骨质疏松的保护作用.方法 以70 mg/kg维甲酸诱导大鼠形成骨质疏松模型.自实验开始当天下午各组大鼠依次经口给予以下药物:阴性对照组(Control)、病理模型组(Model)0.5%CMC-Na溶液5 ml/kg;骨疏康组(Gsk)4 g/kg;大豆苷元磺酸钠高、中、低剂量组(H-SDS 300 mg/kg;M-SDS 150 mg/kg;L-SDS 75 mg/kg).连续给药5周.结果 大豆苷元磺酸钠连续给药5周后,高、中剂量组骨钙素(s-BGP)均与对照组水平相当,并且可明显增加股骨骨密度;高剂量组灰重系数和骨钙含量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高、中、低3个剂量组骨小梁形态结构趋于完整,骨髓腔呈圆形或卵圆形且腔隙较小;骨小梁面积(TS%)和平均骨小梁宽度(MTT)明显增加;骨表面平整光滑.结论 大豆苷元磺酸钠对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小梁具有保护作用,能防治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

  • 墨旱莲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药效学研究

    作者:程敏;刘雪英;邓雅婷;王庆伟

    目的 探讨中药墨旱莲对维甲酸所致大鼠骨质疏松症的药效作用.方法 3月龄SPF级雌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RA,75 mg/(kg·d))、墨旱莲组(1.46、0.73、0.37 g/(kg·d))、仙灵骨葆组(1.5 g/(kg·d)).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给予维甲酸造模2 w,造模同时给予墨旱莲、仙灵骨葆.实验过程每日称量体重,连续给药6w后测定血钙(S-Ca)、血磷(S-P)、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的水平,尿液中钙(U-Ca)、磷(U-P)、脱氧吡啶啉(DPD)的水平.采用DXA型骨密度仪检测大鼠的股骨、第4椎骨、胫骨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三点弯曲试验检测左侧股骨生物力学性能:大载荷、结构硬度、能量吸收、大应力、弹性模量.MicroCT法分析右侧股骨骨微结构.结果 墨旱莲1.46 g/(kg·d)能显著升高模型组大鼠的血钙水平,同时降低尿钙、ALP、OCN和DPD(P <0.05)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墨旱莲1.46 g/(kg·d)对维甲酸所致骨质疏松大鼠的股骨、第四椎骨及胫骨骨密度分别提高8.17%、11.79%、14.59% (P <0.05),对大载荷、结构硬度、能量吸收、大应力、弹性模量等生物力学参数分别提高13.98%、16.33%、40.18%、12.45%、34.96% (P <0.05),同时能有效抑制维甲酸所致大鼠股骨干骺端骨小梁微结构的退化(P<0.05).结论 墨旱莲1.46 g/(kg·d)对维甲酸所致大鼠的骨质疏松症有防治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钙吸收、促进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骨转换率有关.

  • 维甲酸联合NB-UVB治疗皮肤淀粉样变临床分析

    作者:孙比男;郦彬;邹瑞芳

    目的 分析维甲酸联合NB-UVB治疗皮肤淀粉样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2年5月-2017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皮肤淀粉样变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两组,每组均为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维A酸软膏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则采用维甲酸联合NB-UVB治疗,之后再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联合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皮肤淀粉样变患者而言,采用维甲酸联合NB-UVB治疗,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显著的提升,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卤米松软膏联合NB-UVB的治疗效果,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皮肤淀粉样变疾病治疗办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采用.

  • 围介入手术期联合应用IFN-α及ATRA治疗肝癌的机制探讨

    作者:杨占凤;倪克梁;林万隆;董美玲;吴相伟

    目的 在围介入治疗间期,探讨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少的辅助治疗方法 .方法 建立肝癌细胞CBRH7919的大鼠动物模型,选22只接种瘤块组织的Wistar大鼠,3周瘤块形成后全部给予肝动脉结扎.分为2组:(1)对照组(12只):给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干扰素-α(IFN-α)和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高剂量组(10只):腹腔给予IFN-α(1000 000 U·kg~(-1)·qod~(-1))隔天1次,腹腔给予ATRA(10 mg·kg~(-1)·d~(-1))1次/d,于肝动脉结扎后第1天开始用药,治疗10 d后处死动物,测肿瘤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表达水平、肿瘤微血管密度及肿瘤细胞凋亡.结果 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转移相关基因VEGF、bFGF的mRNA表达,两组相比,IFN-α联合ATRA处理组的肿瘤组织中bFGF和VEGF表达显著下降(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bFGF的蛋白表达水平与RT-PCR结果 一致,IFN-α和ATRA联合处理组的肿瘤组织中bFGF和VEGF下降明显,bFGF表达很弱,而VEGF几乎不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VEGF水平,对照组血清VEGF浓度为(92.5±13.9)pg/ml,IFN-α和ATRA联合处理组血清VEGF浓度为(69.85±20.4)pg/ml,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对照组的肿瘤组织中可见到较多的新生血管,而在IFN-α和ATRA联合处理组的肿瘤组织中新生血管明显减少.MVD在对照组为(114±18)/HP,IFN-α和ATRA联合处理组为(66±5)/HP(P<0.01).肿瘤细胞凋亡的检测,两组相比,IFN-α和ATRA联合处理组,肿瘤组织出现较大面积的坏死,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坏死细胞(Annexin V~-PI~+)显著增多,而早期凋亡细胞比例并明显增高.TUNEL法镜下观察到凋亡细胞的细胞核被染成蓝紫色,染色质分布不均.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凋亡指数分别为(3.74±1.57)%、(12.34±4.78)%,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联合应用IFN-α及ATRA可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进而抑制肝癌生长和转移,提示两种作为抗肿瘤血管形成的药物在介入治疗间期的早期联合应用,在临床防治肝癌术后的复发转移中有一定的作用.

  • 抗HBV治疗对患者维甲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及白介素6和17水平的影响

    作者:金灵肖;程幸种;虞振平;殷骏锋;朱葵向;洪江浩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可导致病毒性肝炎,且易慢性化,并逐渐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1]。乙型肝炎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是宿主免疫应答及病毒持续存在共同作用的结果,细胞免疫应答是引起肝细胞病变的主要机制,而T淋巴细胞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2]。

  • 联合应用维甲酸和干扰素对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钱立新;Monica Libert;Changchun Zou;Changping Zou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维甲酸和干扰素对人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的作用机理. 方法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9-顺式维甲酸(9cRA)、联合干扰素α-2a(IFNα-2a)作用于4组膀胱癌细胞,应用TUNEL、FCM、RT-PCR及Western等技术观察维甲酸、干扰素单独或联合应用时对不同膀胱癌细胞株的生长抑制、诱导凋亡作用以及核维甲酸类受体、Stat1蛋白等方面的改变.结果ATRA和9cRA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的抑制生长和诱导凋亡作用均不明显,而IFNα-2a能增强ATRA和9cRA对膀胱癌的这种作用,联合应用ATRA和IFNα-2a能诱导膀胱癌细胞RARβ受体和Statl的表达.结论IFNα-2a能协同ATRA和9cRA对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和凋亡诱导效应,上调Stat1基因表达可能是其主要分子学作用机理.

  • 全反式维甲酸增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自杀基因治疗旁观者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严春寅;陈卫国;浦金贤;王恒兵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腺病毒为载体的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AdTK)/丙氧鸟苷(GCV)治疗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旁观者效应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TRA作用前后前列腺癌细胞株PC-3表达连接蛋白(Cx)43的水平和位置,应用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观察ATRA处理前后Ad-TK/GCV系统治疗PC-3细胞旁观者效应的变化.结果 PC-3细胞弱表达Cx43,总体表达率为27.7%;在浓度>1×10-6 mol/L的ATRA作用下,Cx43水平表达阳性率达75.7%,以胞膜表达为主,明显高于ATRA处理前(P<0.05).在达到明显旁观者效应(细胞生存率50%)时,Ad-TK/GCV系统组需要TK+PC-3细胞数为50%,而ATRA联合Ad-TK/GCV系统组需要TK+PC-3细胞数仅为3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前列腺癌Ad-TK/GCV治疗的旁观者效应与Cx43表达及定位有关,ATRA可以通过提高Cx43的表达增强旁观者效应.

1093 条记录 5/55 页 « 12345678...545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