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奎硫平治疗精神分裂症诱发躁狂症状的临床观察及处理

    作者:郭田生;李晓玲

    奎硫平是一种常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我们在临床中观察到该药可诱发躁狂症状,现报道于下.对象和方法对象为2001-2002年在本院住院的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躁狂史、双相障碍的家族史、治疗依从性差和有行为严重紊乱者.共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19~51岁,平均(26±7)岁;病期(3.4±1.5)年;均为奎硫平单一药物治疗,从100 mg/d开始,7~10 d加至350~700mg/d.药物日剂量<400 mg为低剂量组,日剂量≥400 mg为高剂量组;治疗疗程为8周.

  • 26家医院双相抑郁患者抗抑郁药使用情况调查

    作者:洪武;邢梦娟;吴志国;张晨;陈俊;王勇;苑成梅;黄佳;曹岚

    双相抑郁一直受到各国精神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双相障碍防治指南的出台和更新,双相抑郁的治疗逐渐规范化,但有关抗抑郁药在双相抑郁发作中的应用,一直备受争议.我们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在我国26家医院开展的一项多中心大样本双相障碍临床路径调查中有关双相抑郁患者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为中国双相抑郁障碍的规范化治疗、专业人员培训和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加强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临床研究

    作者:沈其杰;刘铁榜

    20世纪60年代Leonhard 等将躁郁症区分为单相抑郁(unipolar disorder,UPD)和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并提出它们在生物学上是两个异源体.这一观点得到了精神医学界的正式认可,并反映到精神疾病分类诊断系统中,促进了情感障碍的临床和研究.抗抑郁剂的不断推陈出新,使抑郁障碍的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得到了蓬勃发展.但是,同属情感障碍的BPD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近20多年来,欧美对双相障碍进行研究的少数先驱者们,特别是美国的Akiskal,自70年代以来对BPD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精神医学界的重视和赞许,并在第12届世界精神病学会年会(2002年,日本)上被授予Deley奖.然而,他们卓有成效的临床研究及其新的进展,未能及时地反映到国际精神疾病诊断分类系统中;陈旧的概念及脱离临床实际的分类诊断观点约束着甚至误导了对BPD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疗实践,并影响着情感障碍病因及发病机理研究的可靠性.国际上一些精神医学专家呼吁,要加强对BPD的临床研究,并在新版的分类诊断系统中对BPD进行认真修订.

  • 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亚太地区会议纪要

    作者:司天梅;范肖冬;周东丰

    2004年3月25~28日由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在北京承办了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以下简称CINP)亚太地区会议,来自国内外600余位神经精神药理学家、临床治疗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215篇,其中大会报告12篇,专题会报告91篇,墙报交流56篇.大会对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及其在治疗药物开发中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精神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及对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强迫症、儿童精神障碍和老年精神障碍治疗的新进展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 缓解期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认知功能的研究

    作者:姚静;周为;涂小波;羊礼军;姚晓波;杨昆;文红;黄宣银

    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认知功能特点,为双相障碍的遗传"内表型"指标的确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治疗

    作者:梅其一

    双相躁狂是双相障碍的一种发作形式.通常表现为心境高涨或易激惹,并伴有精力和行为的变化,常反复发作,但通过正确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减少复发,恢复健康.

  • 双相障碍是否为常见病

    作者:张明园

    双相情感障碍是不是常见病,这个问题不容易用几句话讲清楚.国际公认的双相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估计为:有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Ⅰ型约为1%,与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相似;加上仅有轻躁狂发作的双相障碍Ⅱ型为3%;再加上环性人格障碍为4%[1].据此,可以认为双相障碍是常见病.上述估计得到国际上多数流行病学研究的证据支持.

  • 重视综合性医院双相障碍的诊断问题

    作者:陆峥

    双相障碍是指既有符合症状学诊断标准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障碍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是一种高致残、高负担的重性精神障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综合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通常是双相障碍患者首次就诊机构.据估计,在综合医院所有就诊人群中,双相障碍的比例约为10%左右,而在精神科门诊可达20~30%[1-4].在发达国家,双相障碍往往首诊于全科医师执业的基层医疗机构,所以他们强调要重视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双相障碍的正确诊断问题.在我国,全科医学正在起步,患者常在综合医院的非精神科就诊,因此,更要强调综合医院中双相障碍的误诊和漏诊.

  • 双相障碍的早期识别

    作者:赵靖平;方贻儒

    双相障碍是一种高复发率(>90%的患者反复发作)、高自杀率(25%~50%的患者自杀未遂,11%~19%的患者自杀死亡)、高共病率(46%的患者伴酒依赖,60%的患者伴药物依赖)的临床常见病[1].双相障碍的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很少(单纯躁狂约占双相障碍的1%),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2].Akiskal[3]疾呼:双相障碍,尤其是双相抑郁大多被临床医生所忽略.

  •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双相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循证依据

    作者:陈美英;张斌

    本文探讨了《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DSM-5)修正双相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的循证依据,主要涉及了四个方面:(1)基因和家系研究证实了抑郁发作与双相障碍是异质性疾病,所以抑郁障碍从双相障碍中独立出来;(2)一系列研究表明活动增加与情绪高涨有强关联,对预测双相障碍Ⅱ型敏感性高达90.5%,所以躁狂/轻躁狂诊断标准A增加了活动增加;(3)研究显示2 d的轻躁狂发作时可以很好地区分抑郁发作与双相障碍,但是这可能带来临床实践和公共卫生的重大变化,所以DSM-5维持了“至少4 d”的时间标准,将“2~3 d”归类到“其他特定的双相相关障碍”;(4) DSM-5采用了“具有混合发作的特征”的概念,既切合临床实践的要求,又桥接了单相抑郁和双相障碍,体现了“双相障碍谱系”的本质。其可行性得到了多个研究的支持。

  • 缓解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脑半球间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探讨

    作者:成小芳;邓文皓;陈建山;张一智;邹文锦;崔立谦;黄癸卯;曹莉萍

    目的 神经影像学研究提示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患者脑结构及功能连接异常,而BD相关大脑半球间功能交互作用变化仍不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方法反映fMRI信号内神经元自发活动特征,为定量研究双侧大脑半球交互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手段.本研究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即基于体素镜像同伦功能连接,探讨缓解期BDⅠ型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同步活动模式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 对27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及27例健康匹配对照进行磁共振扫描,将rs-fMRI数据配准到高清T1对称解剖模板后,计算两侧半球镜像同伦体素间同伦功能连接,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 岛盖部额下回、罗兰迪克岛盖、岛叶、壳核功能同伦连接减低(P<0.05,高斯随机场校正,团块校正);岛盖部额下回及罗兰迪克岛盖同伦功能连接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402,P=0.037;r=-0.402,P=0.038).结论 缓解期BDⅠ型患者多个半球间镜像脑区存在功能协同性的损害,特别是岛盖部额下回及罗兰迪克岛盖脑区可能在疾病慢性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临床试验设计考虑要点

    作者:郑冬瑞;赵德恒;杨焕;杨志敏

    本文概述了研发治疗双相障碍的药物进行临床试验的基本设计要求及针对特定适应证的关键性试验设计要求和特殊人群研究相关考虑要点.

  • 奥氮平与碳酸锂联合应用治疗双相障碍临床疗效分析

    作者:高岩

    目的 分析在双相障碍治疗中联合应用奥氮平与碳酸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40例双相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奥氮平单独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碳酸锂联合奥氮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评分以及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BRMS评分为(16.21±2.37)分;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BRMS评分为(23.65±2.47)分,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BRM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t=4.329、9.720,P<0.05).结论 碳酸锂联合奥氮平应用在双相障碍治疗中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治疗依从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沙莎;张鸿燕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药理学特性,除了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外,其对双相障碍的疗效日益受到关注.目前较为明确的是,无论是单一用药还是与心境稳定剂联用,多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控制双相障碍的急性躁狂发作均安全有效;其中奥氮平和喹硫平对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也得到了肯定.除此之外,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用于混合发作的治疗、稳定期的维持治疗、预防复发以及一些特殊类型如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治疗等的探索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进行中.

  • 120例酒精依赖共病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迟勇;陈旭

    目的:通过对我院近两年住院酒精依赖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规范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量表对120例患者住院资料进行整理,根据DSM-5诊断系统对这类患者的病例记录资料进行规范诊断.结果:根据DSM-5诊断标准,酒精依赖比例明显下降,共病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比例下降,共病双相障碍的比例明显增加.结论:临床实践中酒精依赖共病双相障碍诊断不足,治疗不充分,导致病程迁延反复住院.

  • 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

    作者:吉中孚

    目的:评价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查阅国内外近年文献,对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的进展和临床应用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第2代抗精神病药治疗双相障碍单药治疗和附加治疗具有良好效果.其特点起效快,具有控制躁狂,缓解抑郁,改善精神病性症状作用,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和安全性好.因此,第2代抗精神病药可作为治疗双相障碍的一线首选药之一.

  • 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斌;尹利国

    目的:探讨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丹东市第三医院收治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丙戊酸镁缓释片。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帕罗西汀片,观察组患者给予富马酸喹硫平片。治疗8周后,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转为躁狂患者;治疗8周后,2组患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2、4、6、8周后,2组患者的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富马酸喹硫平片联合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良好,可有效改善患者抑郁症状,安全性较高。

  • 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精神疾病双相障碍近远期效果分析

    作者:周宇;傅启伟;黄牡婵

    目的:探讨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精神疾病双相障碍的近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9月到2016年6月海南省安宁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疾病双相障碍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立哌唑治疗,观察组给予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治疗观察时间为2个月.结果:治疗后的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8%和9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SP评分分别是(75.33±14.29)分和(62.87±16.02)分,都明显高于治疗前的(48.24±15.02)分和(47.11±12.85分) (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PSP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对照组为36.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且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结论:棕榈酸帕利哌酮长效针剂治疗精神疾病双相障碍能提高治疗效果,且应用安全性比较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糖原合成酶激酶3活性的影响

    作者:李晓虹;蔡焯基;刘敏;王刚

    目的:探讨不同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双相躁狂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糖原合成酶激酶3(glycogen synthase kinase 3, GSK3)活性的影响。方法纳入双相I型躁狂发作患者36例,给予碳酸锂或丙戊酸钠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8周。分别于基线、4周和8周末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20 mL,应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患者PBMCs的GSK3α和GSK3β丝氨酸磷酸化水平( pSer-GSK3α, pSer-GSK3β)以及总GSK3水平( total-GSK3α和total-GSK3β)。采用杨氏躁狂量表( Young Mania Ratings Scale,YMRS)和临床症状严重度量表(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cale, CGI-S)等评估症状变化。结果治疗8周,各组患者的YMRS、CGI-S等评分均明显降低(P<0.001),与此同时,治疗后PBMCs的pSer-GSK3α、pSer-GSK3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不同心境稳定剂组间比较,pSer-GSK3β/total-GSK3β相对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0),锂盐组变化明显(P=0.024);相关分析显示,pSer9-GSK3β/total-GSK3β比值与4周末YMRS减分绝对值呈负相关(r=-0.413,P=0.043)。剔除反复躁狂发作(≥3次)患者,这一趋势更加显著(r=-0.543,P=0.020)。其中锂盐组呈现了相似的变化(r=-0.432,P=0.083),而丙戊酸钠组无。结论心境稳定剂单药或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降低双相躁狂患者PBMCs的GSK3活性,碳酸锂单药或联合治疗相比丙戊酸钠,可以更显著降低双相躁狂患者的GSK3活性。

  • 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健;王刚;马辛

    目的考察小剂量利培酮强化抗抑郁剂治疗对双相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住院患者,先接受2周的丙戊酸钠( valproate,VPA)合并西酞普兰( citalopram,CIT)治疗。2周末相对于基线的蒙哥马利抑郁量表( Montgomery and Asberg Depression Scale,MADRS)减分率<50%者按照1:1的比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配至丙戊酸钠+西酞普兰组( VPA+CIT)或丙戊酸钠+西酞普兰+利培酮组( risperidone,RIS),接受为期6周的随机开放治疗,进行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终点VPA+CIT+RIS组和VPA+CIT组MADRS、简明精神病量表(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严重程度(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severity of illness,CGI-S)和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改善程度( 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improvement of illness,CGI-I)评分较导入期末均明显降低,其中MADRS、BPRS 、杨氏躁狂量表( Young Mania Rating Scale,YMRS)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CGI-I 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PRS阳性因子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治疗第1周末BPRS阳性因子评分VPA+CIT+RIS组较VPA+CIT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在改善阳性精神病性症状方面起效更快。在随机治疗第2周,VPA+CIT+RIS组有效率为66.0%,VPA+CIT组为33.3%,显示VPA+CIT+RIS组较VPA+CIT组起效更快。结论 VPA+CIT+RIS与VPA+CIT治疗双相抑郁发作均安全有效。在快速起效及降低转相风险方面,VPA+CIT+RIS组优于VPA+CIT组。

480 条记录 4/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