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的认知功能及相关因素

    作者:曹莉萍;林鄞;李煙;郭扬波;老帼慧;梁卉薇;饶冬萍

    目的:探讨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来自广州市精神病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双相障碍Ⅰ型诊断标准的稳定期患者160例,以及来自本院或其他单位/学校的正常对照145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A(Trail Making Test A,TMT-A)、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检测受试者的注意、记忆功能,用连线测验B(Trail Making Test B,TMT-B)和数字广度(倒背)检测执行功能,特别是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结果:(1)患者组数字符号[(46.3±11.9)vs.(57.3±12.5)]、数字广度[顺背:(7.7±1.3)vs.(8.1±1.5)、倒背:(4.8±1.3)vs.(5.6±1.8)、总分:(12.5±2.2)vs.(13.68±2.9)]、视觉再生[(9.3±3.1)vs.(10.26±3.3)]、TMT-A[(54.1±19.0)vs.(42.6±16.9)]、TMT-B[(81.8±30.7)vs.(67.0±28.0)]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s<0.01).(2)按有(n=98)和无(n=62)精神病性症状将患者组进一步分层分析,方差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SD检验,2个患者亚组的数字广度(倒背、总分)、TMT-A、TMT-B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的数字符号、数字广度(顺背)、视觉再生成绩也差于正常对照组(P<0.05).(3)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上述认知指标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和/或Young躁狂量表评分弱相关(|r|=0.15~0.26,Ps<0.05),数字符号与病程评分弱相关(r=-0.18,P<0.05);未发现发病年龄和稳定期时间与任何认知功能指标相关(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存在明显的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并与临床症状等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或相关性不强.

  •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氧化应激水平

    作者:张晨;苑成梅;黄佳;吴志国;陈俊;王勇;方贻儒

    目的:探讨自由基、抗氧化酶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病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例一对照研究设计,对56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门诊及住院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包括双相Ⅰ型组23例及双相Ⅱ型组33例)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 )评定抑郁症状,并检测血浆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含量,选择32名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对照组),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各参数在组间差异及其与HAMD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双相Ⅰ型和Ⅱ型组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OD,CAT及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控制身高、体质量指数和年龄等因素后HAMD评分与血浆MDA水平呈正相关(β=0.46,P < 0.05),与SOD(β=-0.27,P<0.05),CAT(β=-0.41,P < 0.05)和GSH-PX (β=-0.34,P < 0.05)水平呈负相关.结论:氧化应激反应可能参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发生过程,疾病严重程度可能与氧化应激反应失衡有关.

  • 三种诊断定义对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的识别效能

    作者:朱玥;马燕桃;魏镜;于欣

    目的:比较不同诊断定义对当前抑郁发作患者中双相障碍(BD)的识别效能,并考察有助提高BD识别的临床指标.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成年患者共95例,实施盲法、横断面筛查.由两位主治以上水平的精神科医生依据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次修订本心境障碍诊断标准做出临床已知诊断,并以此为参照标准,评价DSM-Ⅳ,双极性及轻躁狂症状清单(HCL-32)三种诊断定义对BD(包括双相Ⅰ型及Ⅱ型)的识别效能;并比较双极性定义筛查BD阳性及阴性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临床已知诊断中BD比例为21%,DSM-Ⅳ、双极性及HCL-32对目前抑郁发作患者中BD的识别率分别为8%、48%及61%.三种诊断定义对BD的筛检灵敏度分别为30%、85%及85%,筛检特异度分别为97%、63%及41%,准确度(粗一致率)分别为83%、67%及51%.抑郁患者若伴有不典型抑郁、企图自杀≥2次及既往情感发作≥4次等特征时,双极性定义诊断BD的机率增加.结论:抑郁发作患者中存在相对高比例的BD.双极性定义具有较好的诊断灵敏度,兼有中等特异度及准确度,有助提高BD的识别率.

  • 双相障碍病耻感综述

    作者:赵杰;刘铁榜

    病耻感是双相障碍诊断、治疗及康复的重要影响因素,不仅给患者自身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其影响范围涉及婚姻、家庭、学习、工作和求医服药等多个方面。本文对病耻感定义发展、双相障碍病耻感特征、影响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后做出总结与展望。

  • 双相障碍患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综述)

    作者:程玉琴;刘铁榜

    有关注意的研究为双相障碍的病理性研究和治疗研究提供了发展框架.已有研究表明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可能是罹患双相障碍的危险因素.本文从双相障碍患者对情绪注意偏向是状态性还是素质性、心境是否一致性,以及不同临床相患者的注意偏向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对患者注意偏向干预的行为学矫治方法.

  • 双相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研究(综述)

    作者:张静雅;顾晨龙;刘铁榜

    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双相障碍的特征表现为情绪的极不稳定,患者的情绪加工和调节存在异常.本文对双相障碍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及神经机制进行了综述,提示患者常用非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且在情绪调节过程中前额叶皮层激活异常,杏仁核-前额叶连结减弱,这也可能是其情绪调节困难的生理基础.

  • 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田野;刘靖;李雪;周娱菁;王慧;刘静然

    目的:了解早发型双相障碍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起病年龄<18岁的患者78例(抑郁发作38例,躁狂发作28例,混合状态2例,缓解期10例)及正常对照100例,用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评估双相障碍患者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从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总病程、使用抗精神病药治疗史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双相障碍患者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双相障碍组AHRBI总分与攻击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行为、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 (38,119) vs.46 (38,65),P<0.05].有自杀自伤行为患者与无自杀自伤行为患者相比,起病年龄较大[14.0 (10.0,17.0) vs.14.0 (9.0,16.0)],总病程较短[12.0 (1.0,65.0) vs.26.0 (1.0,103.0)](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自伤与起病年龄(OR=1.92,95%CI:1.20~3.02)、性别(OR=5.92,95% CI:1.48~23.52)、抗精神病药治疗史(OR=0.14,95%CI:0.02~0.66)、吸烟饮酒(OR=3.88,95% CI:1.40 ~ 10.84)、破坏纪律(OR =4.16,95%CI:1.08 ~ 16.08)等因素关联;破坏纪律与攻击暴力(OR=26.74,95% CI:4.16~171.68)、健康妥协(OR =6.66,95%CI:1.08 ~41.10)关联(均P<0.05).结论:早发型双相障碍患者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起病晚、女性、吸烟喝酒、破坏纪律是自杀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是保护性因素.健康妥协和攻击暴力是破坏纪律行为的危险因素.

  • 双相Ⅰ型障碍患者丙戊酸钠血药浓度监测的应用与初步评价

    作者:李娟;谭云龙;杨甫德;陈大春;姚付新;张兴理;李尚明;冀成君;黄文升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I型躁狂或混合性发作患者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方法:共入组30例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丙戊酸钠实施个体化药物剂量调整方案.于基线时、治疗第1、2、3、4、6、8、10、12、16周末,分别采用临床总体印象疾病总体严重度量表-双相障碍版(CGI-BP)、Young躁狂评定量表(YMRS)、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D-21)、功能总体评定量表评定(GAS)评定疗效和测定丙戊酸钠血浓度.在基线状态、治疗第4、8、12、16周时,进行血生化、血常规、尿常规、ECG检查以及药物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以评价安全性.结果:(1)自治疗1周末 CGI-BP(5.0±0.4)和YMRS(26.7±3.7)得分较治疗前[(5.3±0.5)vs.(30.4±1.5)]有明显下降(P<0.05),自治疗第4周起,社会功能也较基线时有显著改善.治疗16周末,缓解率为9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0%.(2)丙戊酸钠的有效治疗血浓度范围为(84~125)μg/ml,有效维持血浓度范围为(77~98)μg/ml.结论:丙戊酸钠治疗双相I型障碍的疗效与血浓度存在相关,监测血药浓度对临床药物剂量调整有较好的帮助.

  • 刺五加联合碳酸锂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记华;王高华;白雪光;王晓萍;翁深宏;刘忠纯;刘浩

    目的:探讨刺五加联合碳酸锂对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连续收集门诊及住院的12~17岁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5例,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设计,将入选对象分为A组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组,B组氟西汀联合碳酸锂治疗组,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减分情况评定疗效,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结束后有效病例63例(A组32例,B组31例),脱落2例(均为B组).进行意向(ITT)分析A组32例,B组33例,按符合方案(PP)分析前者32例,后者31例.两组治疗后各周HAMD评分均较疗前有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各周A、B两组之间HAMD减分t检验,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疗程结束时两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有2例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转相,但转躁率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刺五加联合碳酸锂治疗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有明显的效果,且无转躁发生,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

    作者:田野;李雪;刘靖;杨文;周娱菁;王慧;刘静然

    目的:了解双相障碍青少年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特点。方法:纳入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双相障碍标准的12~18岁青少年50例(抑郁状态29人,躁狂状态19人,混合状态2 人)及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100例,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自评问卷(AHRBI),同时由双相障碍患者父母完成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问卷父母版(AHRBI-P),评估双相障碍青少年在不同疾病状态下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结果:双相障碍组青少年 AHRBI 总分与攻击与暴力、健康妥协、破坏纪律、无保护性、自杀自伤及吸烟饮酒等6项因子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如总分,55.5(38,119)vs.46(38,65);P <0.05]。其中,26项行为条目双相障碍组评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 <0.05)。双相障碍组 AHRBI 和 AHRBI-P 总分及 6项因子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变量赋值抑郁发作=0,躁狂发作=1),AHRBI 和 AHRBI-P 自杀自伤因子得分与发作状态呈负相关(r =-0.32、-0.33;均 P <0.05),AHRBI 攻击与暴力维度下的毁坏财物行为得分与发作状态呈正相关(r =0.32,P <0.05)。结论:双相障碍青少年总体健康相关危险行为多于正常对照青少年,并且,患者在6个维度均存在明显增多的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评估期间抑郁发作患者自杀风险更高,而躁狂发作患者更易出现毁坏财物行为。

  • 单双相抑郁障碍住院患者临床特点比较

    作者:马燕桃;于欣

    目的:探讨双相抑郁和复发性抑郁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到2001年我院诊断情感障碍住院病人52006例,比较双相抑郁107例和复发性抑郁399例人口学资料、病程、诊断及疗效等变量.结果:复发性抑郁组女性比例高于双相抑郁组(268/399比54/107,χ2=10.17,P<0.01);复发性抑郁组以往多次抑郁发作史低于双相抑郁组(41.4%/57%,χ2=8.4,P<0.01),病程短于双相抑郁组(58.8±4.5/96.3±9.6,t=-3.77,P<0.01),首次抑郁年龄大于双相抑郁组(41.7±0.8/29.4±1.4,t=6.95,P<0.01),首次抗抑郁治疗有效率大于双相抑郁组(81.3%/57%,χ2=95.2,P<0.01),复发抑郁组同一次病程首次诊断符合率高于双相抑郁组(97%/31.8%,χ2=324.4,P<0.01),双相抑郁组中61.7%(66/107)首次诊断为抑郁起病年龄20岁左右者发生双相抑郁概率明显大于60岁以后起病者(OR=2.45).病程5年以上发生双相抑郁概率大于病程短于1年者(OR=2.75),首次抗抑郁疗效差出现双相抑郁概率大于首次抗抑郁疗效好者(OR=3.18).双相抑郁组同一次病程61.7%首次诊断抑郁障碍.结论:首发抑郁的年龄、病程、首次抗抑郁效果与出现双相抑郁的概率有关.首发抑郁年龄越早,病程越长,首次抗抑郁疗效越差,发生双相抑郁概率越大.2/3双相抑郁首次诊断复发性抑郁.

  • 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综述)

    作者:何萤萤;刘靖

    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共患病多,共患率高,既增加双相障碍的诊断难度,也影响双相障碍的治疗疗效,并提示更差的预后.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近年来国外研究的热点,故本文对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有助于儿童少年双相障碍及其共患病的诊断和治疗.

  • 双相障碍Ⅰ型及认知功能与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

    作者:林鄞;曹莉萍;李烜;叶碧瑜;韦红梅;徐贵云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及认知功能与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ourth Edition,DSM-N)诊断标准的处于稳定期的双相障碍Ⅰ型患者202例和正常对照103名,采用数字符号、连线测验(Trail Making Test,TMT)检测注意功能,数字广度、视觉再生检测记忆功能,言语流畅性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和汉诺塔(Tower of Hanoi,TOH)评定执行功能,并检测G72基因rs947267多态性.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认知功能,遗传学分析采用病例对照分析及以认知功能作为数量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①病例组的数字符号、TMT-A时间、TMT-B时间、数字广度各项指标、视觉再生、言语流畅总数、WCST各项指标和TOH各项指标的成绩均比对照组的差(P<0.05).②病例组和对照组的rs947267多态性基因型频率(AA:36.1% vs.43%,AC:52.5% vs.43.7%,CC:11..4% vs.14.6%)和等位基因频率(A:62.4% vs.63.6%,C:37.6% vs.36.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病例组中rs947267多态性不同基因型组的TMT-B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7,P=0.027),AA基因型组较AC基因型组的短(P<0.05).病例组携带A等位基因的TMT-B时间短于未携带者(P<0.05).正常对照组中不同基因型组TOH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47),AA基因型组较AC基因型组低(P<0.05).正常对照组中携带A等位基因者的TOH总分较未携带者低(P<0.05);结论:稳定期双相障碍I型患者存在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损害,未发现G72基因rg947267多态性与双相障碍Ⅰ型存在关联,但该基因多态性与某些认知功能可能存在关联.

  • 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亚太地区会议简要

    作者:司天梅;范肖冬;周东丰

    由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ollegium of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CINP)、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共同主办的CINP亚太地区会议于2004年3月25-28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就精神分裂症的病理机制研究及其在治疗药物开发中的意义、抗精神病药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双相障碍的治疗新进展等主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抑郁障碍疾病负担、心身疾病、综合医院中各种躯体疾病共病精神障碍以及酒药依赖的治疗进展在本次会议上占了很大比重.

  •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庭负担调查

    作者:李勇洁;惠学健;徐江玲;张海霞;刘宝华;郭俊花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家庭负担。方法采用疾病家庭负担量表(FBS),对148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照顾者进行评定。结果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疾病家庭负担普遍存在,涉及多个维度。各维度影响达中度以上的分别为家庭关系(51%)、家庭娱乐活动(50%)、家庭日常活动(45%)、经济负担(43%)、家庭成员心理健康(36%)、家庭成员身体健康(32%)。年轻、自费及无个人收入患者的疾病家庭负担更重。结论提示需制定综合的心理社会干预措施,有效减轻照顾者的家庭负担。

  • 116例心境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作者:陈汉波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对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精神科住院的116例心境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双相障碍诊断率为17.2%,新型抗抑郁药应用比例82.8%,情绪稳定剂在抑郁症中的使用率为5.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为67.2%.结论:临床医师对双相障碍的识别和诊断情况不容乐观.对情绪稳定剂的认识不够全面.单用或联用奥氮平逐渐成为临床医师治疗心境障碍的又一选择.

    关键词: 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
  • 丙戊酸钠合并米氮平或氟西汀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分析

    作者:徐涛;张卫东;王爽

    目的:评价米氮平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26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61例,应用米氮平合并丙戊酸钠,对照组65例,应用氟西汀合并丙戊酸钠,治疗8周.结果:分别于治疗后第2、4、6、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各时期TESS总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研究组在治疗早期的嗜睡、困倦发生率较高、失眠发生率较低、胃肠道反应较少,治疗末体重增加较多(P<0.05).结论:米氮平合并丙戊酸钠治疗双相抑郁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少,依从性好.

  • 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比较

    作者:邹德梅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与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方法:评估年龄、性别、种族匹配的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各项检测指标.结果:与精神分裂症相比,双相障碍患者体重指数(BMI)较低,但双相障碍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结论: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双相障碍患者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相似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可能主要与抗精神病药的使用有关.

  • 双相障碍78例临床特点与诊疗分析

    作者:张俊;宋红涛;崔明;宋红梅;吴延海;焦东亮;王立金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BPD)的临床特点与诊疗.方法:对78例BPD患者住院病历资料采用自制的信息调查表,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临床诊断情况、药物治疗情况、出院时情况等信息,分析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诊疗.结果:43.59%的患者有药物滥用史,25.64%的患者具有两系三代精神障碍家族史;出院诊断编码为F31.1和F31.2者各36例;药物治疗以碳酸锂片和利培酮片使用者多;药物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4.87%;出院诊断ICD-10编码为F31.1和F31.2者在是否急诊(Z=-3.140,P=0.002)、送诊主体(Z=-2.637,P=0.008)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PD患者主要临床特点为药物滥用史和家族史,诊疗过程需加强质量监控.

  • 喹硫平与丙戊酸镁治疗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对照研究

    作者:王胜利;孙丽华;韩雪

    目的:探讨喹硫平对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的疗效及依从性.方法:将10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喹硫平与丙戊酸镁治疗,疗程为8周.用倍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喹硫平组BRMS分值明显下降(基线为32±7;第8周5±2);丙戊酸镁组BRMS分值也明显下降(基线为31±7;第8周6±2).喹硫平组与丙戊酸镁组从第2周BRMS分值下降都比较明显,疗效无显著性差异(t=2.875,P>0.05);第8周末喹硫平组临床痊愈率为52%,丙戊酸镁组临床痊愈率为50%,(x2=1.357,P>0.05)未见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均在用药早期出现.喹硫平组随着治疗延续而逐渐耐受,临床脱落率为8%,而丙戊酸镁组随着剂量增高而上述症状加重,临床脱落率为18%,两组脱落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喹硫平与丙戊酸镁对双相躁狂发作皆有较好疗效,疗效相当.喹硫平治疗依从性更高.

480 条记录 2/24 页 « 12345678...232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