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浅谈服毒自杀未遂患者救治与心里护理分析

    作者:王志英

    目的 探究分析救治与心里护理对服毒自杀未遂患者的临床效果,为提高临床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我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治疗的服毒患者80例,并且对这80例患者采取救治措施,把这80例服毒患者分成对照组合观察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另外40例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心里护理,同时比较这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对这70例采取救治和护理之后,均脱离了生命危险,对这70例患者进行对照护理后,观察组的40例患者恢复时间比对照组要短,但是恢复效果要比对照组要好,并且观察组患者生活改善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服毒自杀未遂的患者,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救治和心里护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恢复疗效,还要保证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1~2年级医学生既往首发自杀意念后自杀未遂风险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杨林胜;张志华;孙良;吴红燕;孙业桓

    目的 了解大一、大二医学生既往首发自杀意念后不同时间(年)向自杀未遂发展风险,探索促使这一发展过程的危险因素.方法 安徽省3所医学院校(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和蚌埠医学院)1~2年级共10 297名学生接受自填式问卷调查.其中自制问卷包括既往自杀行为史、儿童期不良经历史、家庭自杀史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专用量表包括抑郁、贝克焦虑、Barratt冲动、攻击以及社会支持量表.有自杀意念向自杀未遂发展速度和风险采用寿命表法进行描述,促使这一发展过程的危险因素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 297名大学生中,16.52%学生称有过自杀意念,1.47%有自杀未遂.自杀意念向自杀未遂发展的累积发生率为8.88%.有自杀意念后的第一年自杀未遂的条件风险高(7.02%),76.16%(n=115)的自杀未遂者发生在有自杀意念后的第一年.Cox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离婚(OR =2.32,95%CI 1.28 ~4.21)、躯体虐待(OR=1.69,95%CI 1.20~2.37)和一级亲属自杀行为(OR=2.02,95%CI 1.25 ~3.25)等家庭不良事件,青少年行为冲动性(中/低:OR=1.88,95%CI 1.15~3.06;高/低:OR =2.09,95% CI1.30~3.36)以及较高的焦虑评分(高/低:OR=1.60,95%CI 1.10 ~2.33)是自杀意念向自杀未遂进一步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有自杀意念是近期自杀未遂的高危信号.家庭不良事件、青少年行为冲动性以及严重焦虑状态是有自杀意念者自杀未遂主要危险因素.

  • 山东某地农村人群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分析和随访研究

    作者:崔树伟;杨荣山;何凤生;郑玉新;李芳健;秦复康;费立鹏

    为预防自杀行为,并为制定必要的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利用在山东某地区调查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和随访研究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分析,寻找影响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自杀未遂行为的发生与急性应激强度大、患精神病和冲动性人格特征呈正相关;与生命质量和家庭亲密度呈负相关.研究提示:①负性生活事件是农村人群自杀未遂重要的危险因素,其次是患精神疾病;②冲动性人格特征也是自杀未遂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③我国农村人群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精神病自杀模式",应该制定相应的针对性自杀预防措施.

  • 军人自杀行为研究进展

    作者:刘伟立;武小梅

    自杀作为一种对社会、家庭和自身安全危害极大的社会现象,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1].军队是一个特殊的战斗群体,军人自杀会导致部队减员,战斗力下降,严重危害官兵生命安全[2].近年,美、英、法等国军队尤其是美军进行了大量的自杀率、自杀因素及征兆、自杀干预方面的研究.本文着重从各国军人自杀率、自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策略等方面作一综述,为我军自杀防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1 自杀概念和分类目前自杀概念仍无统一标准.O' Carroll等提出自杀的命名应该考虑自杀意图、后果的致命性、自杀未遂、自杀工具等内容[3].Silverman等提出从自杀的意念和行为等方面对自杀定义进行修正[4-5].美国精神病研究、教育与临床研究中心(MIRECC)、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将自杀暴力类型(SDV)由A到G细化为7个不同等级,其分类作为临床自杀危险评估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 自杀 自杀未遂 军人
  • 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的效果探讨

    作者:李仙;侯亚婷;季长亮;曾淑娥

    目的:探究分析在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中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116例,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试验组59例接受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57例单纯采取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试验组Beck自杀意念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治疗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自杀观念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中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 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分析

    作者:陈瑶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收治自杀未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采取优质心理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干预.结果:两组护理前生活事件量表评分、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及出院后1年再次自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改善自杀未遂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出院后再次自杀发生率.

    关键词: 自杀未遂 心理 干预
  • 住院患者自杀未遂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作者:李志英;卢英花;黄瀛

    目的 对自杀未遂的案例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利用个案详细介绍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采用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CISD)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结果 患者未再出现自杀,患者家属未出现心理失调.结论 医院心理护理干预小组成员,运用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介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自杀未遂后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

  • 巴林特小组:释放自己理解患者

    作者:李雯

    一位3 5岁的抑郁症患者小刘,两次自杀未遂,既往也曾有自杀未遂的病史,收入院后给予抗抑郁剂治疗.患者未婚,没有稳定的社会关系,没有工作.

  • 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自杀未遂来访者临床分析

    作者:程敏锋;温盛霖;王厚亮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自杀未遂来访者的有关特征.方法 以2007-2008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222例自杀未遂来访者为调查对象,对其人口学特征和自杀诱因进行分析.结果 222例咨询者男女比例为1:2.13,以20-29岁73例(32.88%),30-39岁65例(29.27%)为主.自杀诱因多以受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困扰为主(43.24%),其次夫妻感情或亲子冲突42例(18.92%)、失恋38例(17.12%)、精神病性症状支配23例(15.32%).自杀方式以服安眠药或农药(39.64%)和割腕或其他利器自伤(36.04%)较多.疾病分布以抑郁症(46.39%),精神分裂症(20.72 %)和应激相关障碍(16.22%)为主.结论 自杀未遂者具有一定人口学特征,自杀诱因多为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所困扰,多见于抑郁症,应预防再次自杀.

  • 铁路工地流动人口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孙业桓;周建波;王波;虞晨;杨林胜

    目的 了解建筑工地流动人口的自杀意念、自杀未遂的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面对面调查的方式对合肥市铁路施工单位943名在外施工的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其危险因素.结果 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 3.18%和 0.95%;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的共同影响因素为近一个月与家人的关系好坏. 结论 未婚、高中及以上文化、工作环境/条件差、与家人的关系差者为建筑工地流动人口出现自杀意念的高危人群,需投入更多的关注以预防自杀.

  • 北京市某社区医院门诊患者及家属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宝花;岳川;王培玉;刘薇薇

    目的 了解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及家属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检出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6月至9月,采用现况研究及偶遇抽样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某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抑郁量表、Beck焦虑量表和Beck无望量表,对前来该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诊的患者及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在SPSS 13.0软件的支持下对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发放问卷31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1份,问卷有效率为90.0%.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36.8±13.1)岁,其中男性1074例,女性1717例.近1年内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的检出率分别为2.8%(77/2791)和1.1%(30/2791).不同职业、有无负性生活事件、有无自杀家族史、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望程度、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的调查对象在1年内自杀意念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12、53.287、103.922、20.640、77.337、135.918、70.303,P<0.05).不同职业、有无精神疾病家族史、无望程度、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的调查对象在1年内自杀未遂检出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54、6.257、29.838、21.352、10.014,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OR值分别为2.38、5.55和16.21;95%CI分别为1.07~5.31、2.31~13.37和6.93~37.92)、有自杀家族史(OR=11.68,95%CI:5.03~27.10)、无望(轻度、中度和重度无望的OR值分别为3.65、4.25和5.02;95%CI分别为1.55~8.56、1.70~10.65和1.46~17.26)以及近期有负性生活事件(0R=2.25,95%CI为1.35~4.45)是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无望(轻度、中度和重度无望的OR值分别为1.09、5.58和7.62;95%CI分别为0.36~3.34、2.03~15.30和1.50~38.72)、抑郁(轻度、中度和重度抑郁的OR值分别为1.08、0.27和3.02;95%CI分别为0.43~2.75、0.03~2.29和1.05~8.75)以及有精神病家族史(OR=3.00,95%CI为1.07~8.46)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论 无望及抑郁情绪增加自杀的危险;应加强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培养社区医生识别、评估和处理心理危机的技能.

  •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贾存显;赵仲堂;胡茂红;高莉洁;汪心婷

    目的了解汉族人群自杀未遂的环境危险因素、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158/108基因多态性与自杀未遂有无关联.方法采用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对205例自杀未遂者(男性89例、女性116例)与相应对照(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地区)进行COMT 158/108基因型测定、环境因素与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COMT基因型、基因频率上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COMT 158/108 Val/Val、文化程度低、吸烟、情感冲突、精神障碍、抑郁皆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43(95%CI:1.10~5.40)、5.70(95%CI:1.88~17.27)、3.54(95%CI:1.02~12.36)、10.96(95%CI:4.74~25.34)、6.35(95%CI:1.68~24.05)、11.30(95%CI:4.58~27.89);且因素间无相乘模型一级交互作用.结论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低、吸烟、情感冲突、精神障碍、抑郁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支持COMT 158/108 Val/Val为自杀未遂的易感基因型.并提示基因图谱上116 bp片段可能与COMT高活性相关.

  • 重庆市大学生对自杀态度的调查

    作者:徐小明;况利;艾明;陈建梅;王我;甘窈;曾妍;楼丹丹;刘婉婷

    目的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以针对性指导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重庆地区11所大学9808名学生进行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SPAS)问卷调查.结果 高校学生对预防自杀的难度、自杀行为的自我不可控制性、自杀行为可作为影响他人的工具持否定或中立态度,其得分分别为34.28±16.44、35.64±19.14、36.94±16.05;对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的相似性、自杀的歧视、自杀的正性态度持中立观点,得分分别为47.38±22.01、51.78±17.05、37.77±18.12;对自杀问题的社会重要性条目持中立或肯定态度的得分为70.77±17.21.性别、民族、宗教以及自杀未遂和自杀暴露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有影响.结论 自杀危机干预系统需针对大众以及自杀者不同的背景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

  • 广东省居民自杀未遂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马文军;严青华;许燕君;许晓君;蔡秋茂;徐浩锋;宋秀玲;聂少萍

    目的 了解广东省居民自杀未遂的注行特征,探讨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广东省21个县区中街道/乡镇的家庭为调查样本户,对每个住户用KISH法确定1名15~69岁的家庭成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得自杀未遂及相关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自杀未遂的危险凶素.结果 共调查6625人,过去一年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0.8%,其中女性(1.1%)高于男性(0.5%),25~35岁女性自杀未遂率高(1.6%),城市农村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女性(OR=2.1)、经历负性事件(OR=15.5)、睡眠状况差(OR=1.6)、孤独感(OR=1.5)、焦虑感(OR=1.8)是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而饮酒、吸烟、体力活动情况、文化程度、年龄、城乡、家庭农药存放情况与自杀未遂发生无显著相关.结论 广东省自杀未遂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复杂,应该采取综合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 北京50家综合医院门诊患者自杀意念及自杀未遂调查

    作者:梁烨;姜春玲;王志青;王向群;费立鹏

    目的了解北京市综合医院门诊患者的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出现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自制量表对随机抽取的北京市50家各级综合医院2877例门诊患者进行调查,通过logistic分析筛选出其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意念和自杀未遂终生发生率分别为6.08%和1.18%;多因素分析显示两者的共同危险因素为近一年有绝望感、年纪轻、熟人有过自杀行为、女性.结论北京市综合医院门诊就诊患者经常有自杀危险、抑郁等心理问题;应培养普通门诊医务人员识别、评估和处理这类问题的技能.

  • 安徽省4县农村中学生自杀未遂的学校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邢秀雅;陶芳标;郝加虎;许韶君;苏普玉;黄朝辉

    目的 分析青少年学习成绩不良、校园欺凌、低学校满意度及学校意识与自杀未遂的关联强度,为促进学校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以安徽省4县16所非示范中学10 894名10~21岁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按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调查自杀未遂、校园欺凌、自评学习成绩情况.以过去一年至少1次实施过自杀行为但未致死亡界定为有自杀未遂.分别使用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MSLSS)-学校满意度分量表、Piers-Harris 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学校意识分量表,评定青少年学校满意度和学校自我意识.结果 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报告率为5.8%;不同学习成绩及不同校园欺凌行为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习成绩不良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高于学习成绩良好者(X2=11.39,P=0.023);施暴与受暴行为共存的中学生自杀未遂报告率高于仅有受暴(28.7%vs.15.8%,P<0.000、施暴(28.7%vs.10.6%,P<0.001)行为或无欺凌行为(28.7%vs.4.8%,P<0.001)的中学生;以青少年和父母的社会人口统计学变量为控制变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园欺凌、学校满意度低和学校意识低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青少年自杀未遂与校园欺凌和学校意识密切相关,应根据中学生自杀未遂的校园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 中国八城市大中学生自杀未遂心理社会因素研究

    作者:高荣;陶芳标;胡传来;苏普玉;郝加虎;万宇辉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大中学生自杀未遂发生的报告率及其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全国8城市17 622名大学、高中、初中的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自杀未遂及其相关心理社会因素等资料.结果 8城市大中学生中自杀未遂报告率为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焦虑程度高(OR=2.61,95%CI:1.64~4.16)、抑郁程度高(OR=2.05,95%CI:1.35~3.10)、有自杀意念(OR=14.21,95%CI:9.88~20.43)、有自杀计划(OR=3.50,95%CI:2.59~4.73)是自杀未遂发生的危险因素.少年阶段母亲陪伴长大是自杀未遂发生的保护因素(OR=0.38,95%CI:0.20~O.74).结论 情绪症状和既往自杀心理与大中学生自杀未遂相关联.

  •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者社会距离与社交限制的研究

    作者:王我;艾明;况利;陈建梅;甘窈;曾妍;楼丹丹;刘婉婷;牛雅娟;费立鹏

    目的 了解重庆市大学生中有无自杀未遂者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的社会距离和接纳程度的异同点.方法 采用<自杀态度与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在重庆市随机抽取的11所大学中调查9808名大学生,通过统计描述、t检验分析比较有无自杀未遂的大学生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曾犯罪入狱、患高血压病、有过自杀行为、是同性恋、有过严重抑郁症、感染艾滋病毒、家人自杀死亡、有过吸毒、住过精神病院及曾酗酒)的社会距离和接纳程度.结果 在抽取的9808名大学生中有自杀未遂者169例,自杀未遂报告率为1.7%.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对于10种不同特征陌生人的社会距离,有9项均分高于50分,前三位均是感染艾滋病毒、有过吸毒、住过精神病院.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在对有过吸毒(有自杀83.38±21.82,无自杀78.55±21.55,t=2.88,下同)、住过精神病院(79.27±21.23,75.67±21.31,t=2.17)、同性恋(66.87±24.77,74.14±21.94,t=-4.25)、曾酗酒(66.72±21.80,61.00±22.80,t=3.23)及患高血压(56.65±20.40,53.36±21.05,t=2.01)的陌生人社会距离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对处于10种不同特征已认识的人的社会距离,有7项均分高于50分,前三位均是住过精神病院、有过吸毒及曾酗酒.有无自杀未遂大学生在对同性恋(35.28±30.38,42.83±30.76,t=-3.14)、有过严重抑郁(56.59±28.49,61.64±25.56,t=-2.53)及有过自杀行为(51.46±28.19,56.56±26.35,t=-2.48)的已认识人群的社会距离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大学生对10种不同特征人群总体的社会距离和社交限制较大,自杀未遂大学生对某些人群的社会距离和社交限制较无自杀未遂者要小,可据此对自杀未遂者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 215例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张玉琦;袁国桢;李桂林;姚建军;程灶火;储兴;刘朝军;刘庆海;王爱荣;史桂芝;王宝恒;成义仁;张明廉;李克

    目的 了解汉族人群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环境危险因素、色氨酸羟化酶2(TPH2)基因rs730511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自杀未遂有无关联.方法 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对215例自杀未遂者(男性92例、女性123例)与相应对照(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3岁以内、同地区)进行TPH2rs7305115基因型测定、自杀行为干预研究量表调查环境因素与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关系研究.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在TPH2 rs7305115基因型、基因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绝望、负性生活事件、有自杀家族史,均为抑郁症自杀未遂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7.68(95%CI:5.79~13.74)、6.64(95%CI:2.48~11.04)、2.98(95%CI:1.17~5.04);TPH2 rs7305115 A/A为抑郁症自杀未遂的保护因素0.33(95%CI:0.22~0.99).结论 绝望、负性生活事件、自杀家族史是抑郁症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TPH2 rs730515 A/A可能是抑郁症自杀行为的保护因素.

  • 自杀未遂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李献云;杨荣山;张迟;卞清涛;及惠郁;王玉萍;郑玉新;何凤生;费立鹏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及精神疾病在自杀行为危险因素中的相对重要性.方法对就诊于综合医院的152例自杀未遂者和按1∶1匹配的对照组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自杀未遂组患精神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7.7%比4.0%,配对χ2=45.45,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未遂有三个独立的危险因素:急性应激强度大(OR=67.47,95%CI 8.85~514.56)、患有精神疾病(OR=13.85,95%CI 2.01~95.55)和负性生活事件在近一年对心理的影响程度大(OR=5.40,95%CI 1.12~26.08).结论精神疾病是导致自杀未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有必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性自杀干预计划.

338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