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动脉硬化闭塞性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作者:吴庆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动脉硬化性血管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上将动脉硬化所导致的全身动脉阻塞性疾病统称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很多老年人不同程度地患有动脉硬化病,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动脉硬化斑块阻塞血管可遍及心、脑、肾和四肢等部位.四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见,病变部位主要在髂股动脉、锁骨下动脉 .肢体动脉的阻塞可造成肢体缺血,产生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等症状.缺血肢体运动后产生疼痛而被迫止步,有的患者快步行走500~1000米就产生疼痛症状,需休息数分钟后可继续行走,行走一定距离后又产生疼痛,临床上将这种症状称为间歇性跛行.若动脉闭塞程度加重,即使在休息时患肢仍供血不足,产生静息性疼痛,尤其在夜间,因肢体疼痛难忍而痛苦呻吟不能入睡,重者可肢端发黑坏疽,甚至危及生命.不少动脉硬化性肢体缺血的

  • 重视我国下肢静脉疾病循证医学的研究

    作者:吴庆华;杨培

    静脉疾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人群中的总体发病率和疾病复杂程度都要超过动脉疾病.统计资料表明,静脉血栓栓塞症在美国的发病率为77.6/10万,每年新发病例达到275 000之多.静脉曲张作为下肢静脉疾病的常见表现,发生率更高,欧洲和美国的统计资料显示,静脉曲张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接近1/3,而严重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所导致的皮肤营养障碍和静脉性溃疡的发生率可达到2%~5%[1].一般来讲,静脉疾病很少威胁肢体存活或者危及生命,但其缓慢发展,病程漫长,逐渐加重,治疗困难等特点,常常使患者丧失劳动和活动能力,同时因为静脉疾病发病率高,对公共医疗资源的耗费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动脉疾病.因此,对静脉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应该受到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重视.总体来讲,我国血管外科医生对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治重视不够,重动脉疾病轻静脉疾病的现象一时难以改变.只有大家重视临床实践,在践行中方能逐步进展、逐步深入.临床研究更需要将疾病分类更加细化,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分层研究,以循证医学的方法不断总结才能推陈出新.

  • 静脉血栓栓塞症治疗的现代策略

    作者:张福先;龙燕好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近代出现的新概念,它包括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和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PE和DVT被认为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VTE是常见疾病,在美国其发病率高于心肌梗死和中风,死亡率高于乳腺癌和艾滋病,现已被认为是继上呼吸道感染后第二个丢失工作日多的疾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力与精力损失[1-3].在人口总数5 900余万的英国,每年DVT发生率为59000例,而由VTE导致死亡人数已多于肿瘤、艾滋病及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4].在香港和新加坡,住院患者中VTE的发生率为17.1/10000.因此积极治疗VTE是临床医生必须关注的课题.在现代VTE的治疗策略中,有哪些新的观念出现和哪些需要重点注意的问题呢?

  • 从慢性静脉疾病(2008)指南到防治策略

    作者:董国祥

    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在血管外科疾病中约占90%左右,应该引起血管外科同仁认真研究,以解除这类患者的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本文旨在介绍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2008)指南[1]的基础上,浅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一、CVD的CEAP分类1.临床分类(Clinical)c0:无症状;C1:毛细血管扩张,网状静脉;C2:静脉曲张;C3:水肿;C4:皮肤改变,该指南新增加2个亚型即:C4a:色素沉着和/或湿疹和C4b:色素沉着、脂质硬皮病;C5:皮肤改变+愈合性溃疡;C6:皮肤改变+活动性溃疡.2.病因分类(Etiologic)Ec:congenital(先天性);Ep:primary(原发性);Es:secondary(继发性);En:no venous etiology identified(原因不确定).3.解剖分类(Anatomic)As:浅静脉superficial veins;Ap:穿静脉perforator veins;Ad:深静脉deep veins;An:部位不定no venous location identified.4.病理生理(Pathophysiology)分类(1)基本分类Pr:reflux(反流);Po:obstruction(梗阻);Pr,o:reflux and obstruction(反流+梗阻);Pn:no venous pathophysiology identifiable(不确定).(2)高级分类(基本分类加18个静脉段):1)浅静脉(As):①大隐静脉;②膝上大隐静脉;③膝下大隐静脉;④小隐静脉;⑤非隐静脉.2)深静脉(Ad):①下腔静脉;②髂总静脉;③髂内静脉;④髂外静脉;⑤盆腔及性腺静脉;⑥股总静脉;⑦股深静脉;⑧股浅静脉;⑨腘静脉;⑩小腿主干静脉;(11)肌肉静脉丛.(3)交通静脉(Ap):①大腿交通静脉;②小腿交通静脉.

  • 内皮细胞凋亡与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孟丽;陈纪林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结构受损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AS)等血管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一些危险因素导致内皮功能障碍和损伤启动的内皮细胞(EC)凋亡可能是AS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损伤诱发的VSMC增生是AS新内膜斑块形成的中心环节.

  • 血管紧张素Ⅱ介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的作用机制

    作者:

      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从血管中膜向内膜下迁移是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形成过程中具特征性的细胞生物学事件之一。迁移进入内膜下层的VSMC有一半可以进一步分化、增殖成为内膜下层的主要细胞,另一半则不再增殖[1]。由此可以推断:VSMC的增殖和迁移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过程。既往对再狭窄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VSMC增殖及血管重塑上,对VSMC迁移机制的研究很少。因此,阐明VSMC迁移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可能有助于寻找潜在的抑制VSMC迁移的药理学手段,从而为防治再狭窄及其它一些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维方向。  介导VSMC迁移的大量心血管生物活性物质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Ⅱ)以自分泌、旁分泌的形式在血管局部发挥作用。AngⅡ作为VSMC的一个重要的生长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其介导VSMC迁移的机制是目前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VSMC迁移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  1.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粘着斑: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由肌动蛋白丝和特异性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组成,包括肌动蛋白应力纤维、板状伪足和细胞壁褶襞、丝状伪足和微刺。该细胞骨架除提供维持细胞形状和细胞极性所需的结构网架外,其具有的动力学特征尚可提供细胞移动所需的趋动力。

  • 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局部影响因素

    作者:吕安林;贾国良;李伟杰;李成祥;王小燕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冠状动脉再狭窄(CRS)一直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一大并发症,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研究的焦点.影响CRS产生的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和冠状动脉局部因素.全身因素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已逐渐认识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A型性格、社会心理因素、血管疾病和血液系统的某些疾病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以影响CRS的发生率[1-20],近来的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局部因素的变化对CRS产生的影响力大于全身因素,有许多学者[21]探讨了各种局部因素与CRS的相互作用关系.

  • 动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决定因子

    作者:余国膺

    动脉血栓形成是种复杂的状态,涉及许多遗传及环境因子,它们相互作用,形成了具有这种特征的表型.10年来,研究者们以动脉血管疾病的分子遗传学为研究重点.确认出大量的与止血系统有关和NO合成及生物利用率有关的基因的多态性和突变.但大多数的多态性和冠心病、脑卒中、外周血管病之间的关系仍然不一致.

  • 代谢综合征与全血高切粘度相关性研究

    作者:宗疆;张雷

    目的 了解代谢综合征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闻的关系.方法 1400名在我院参加常规体检的部队在职干部.检测项目为腰围、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及分型、全血高切粘度(200sec-1).代谢综合征的判断参照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ATP Ⅲ标准.结果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为18%.ANOVA分析显示全血高切粘度随着代谢异常程度的加重而升高(F=3.86,P<0.001).经校正年龄、性别及吸烟等对结果的影响,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腰围(OR=1.018,95%CI 1.002-1.035,P<0.05)是高粘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保护性因素(OR=0.295,95%C1 0.133-0.680,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全血高切粘度与代谢综合征显著相关,提示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作为评判代谢异常严重程度的指标.

  •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疗效观察

    作者:吴雁翔;杨晓凤;王红梅;许忆峰;张轶斌;吕欣;张悦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对61例自愿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患者给予rhG-CSF 450~600U/d,皮下注射,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第6天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干细胞,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混悬液,对缺血肢体进行移植,术后定期观察各项指标,对随访满6个月的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观察指标3个月时已有改善,3~6个月时仍有进一步改善,其中皮温和经皮氧分压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其疗效在3~6个月后表现更为明显.

  • 血管外膜与血管稳态和重构

    作者:李军(综述);丁文惠;唐朝枢(审校)

    血管结构与功能的自稳态平衡是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其中,血管外膜可能是血管病变的起始部位,是疾病发生和进展的“积极参与者”。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血管活性因子和气体信号分子等作用下,血管外膜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再狭窄、肺动脉高压等血管重构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综述 血管疾病
  • PKC/CPI-17通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张力的影响

    作者:徐景涛;李虹伟;李大连;沈潞华;赵树梅

    目的 观察PKC/CPI-17通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不同类型桥血管张力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桥血管痉挛的作用.方法 使用体外血管环灌流的方法,观察基础状态下及蛋白激酶C(PKC)激动剂(PMA)和抑制剂(Cal-C)灌流条件下,去甲肾上腺素(PE)和乙酰胆碱(Ach)介导的废弃桥血管张力的变化.比较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桥血管上述张力变化,并以Western blot的方法评价两组患者桡动脉(RA)桥血管PKC、CPI-17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 RA、大隐静脉(GSA)对PE收缩反应强于乳内动脉(IMA)(P<0.01,P<0.05);PMA使PE诱导的RA收缩作用增强,Cal-C使PE诱导的RA收缩作用减弱.糖尿病组RA对PE大收缩反应[(3.78±0.62)g]明显强于非糖尿病组[(3.21±0.75)g,P<0.05].且糖尿病组RA和IMA中PKC、CPI-17蛋白表达显著上升(P<0.05).结论 PKC/CPI-17通路在CABG术桥血管痉挛中发挥重要作用,糖尿病通过影响该通路的表达影响桥血管痉挛.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源波;崔北辰;周荣斌;杨萌;邱红英;陈冬梅

    在冠状动脉无创成像技术中,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nary CT angiography,CCTA)已广泛应用于临床[1].CCTA通过血管注入对比剂,行多层螺旋CT心血管造影,再通过后处理达到清晰显示冠状动脉血管细节的目的,具有无创和操作简便的特点,对于血管变异、血管疾病以及显示病变和血管关系有重要价值,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准确性高[2].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的一些临床研究,综述了CCTA诊断性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

  •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在血管疾病中的多效性作用

    作者:刘娟;李晓燕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对脂质代谢、细胞分裂和凋亡等均具有调节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PPAR-γ活化在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therosclerosis,AS)、抗氧化、抗纤维化等作用,可能成为治疗血管疾病的新靶点[1]。本文就PPAR-γ在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做一综述。

  • 膜微粒与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磊磊;郑海滨;曹钰琨;张红超

    20世纪40年代“膜微粒”(Microparticles,MPs)被称为人类血浆和血清中促进纤维蛋白合成的亚细胞因子,直到1967年,Wolf P等[1]使用电子显微技术首次描述为血小板尘埃,并认为这些微粒的促凝活性类似完好的血小板。后来的研究发现,内皮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等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活化及凋亡都释放MPs[2]。MPs在动脉粥样硬化发展过程中起作用,在高血压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等血管疾病,外周循环中都能检测到大量MPs,以血小板来源为主。血浆MPs水平升高与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MPs可作为血管疾病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同时,在正常人外周循环血中也能检测到MPs[3],但水平极低[4]。MPs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中可能发挥促进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的发生及血栓形成的作用[5]。早期临床报道,MPs与肿瘤转移相关。随着MPs与血管疾病的增多,本文进行综述。

  • 3D打印技术在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作者:黄骏咏;冯家煊;冯睿;周建;景在平

    3D打印技术被制造业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在21世纪已经在许多领域都展现了巨大的价值和潜力,在医学领域如骨科、口腔科、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D打印的开展应用也为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综述介绍3D打印技术在血管疾病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王越;拓西平

    近年来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 AD)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本文整理了可使AD发病风险增加的一些因素,包括高龄、吸烟、基因突变、APOE-ε4基因、心脑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颅脑损伤等。探讨其在A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AD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 尿白蛋白肌酐比和高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俊;冯秀玲;许俊堂

    目的 研究尿白蛋白肌酐比(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e ratio,UACR)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e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血管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125例不同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血管病变组(24例)、大血管病变组(57例)、微血管病变组(11例)和联合病变组(33例),分别检测UACR和血清hs-CRP,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联合病变组UACR和血清hs-CRP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UACR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0.860大于hs-CRP曲线下面积0.679,UACR与糖化血红蛋白正相关(r=0.345,P=0.043). 结论 UACR和hs-CRP都与严重血管病变相关,UACR相关性更大.

  • 高龄患者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经验

    作者:韩延民;吴庆华;杨宝钟;陈忠;邓鸿儒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的周围血管疾病外科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80岁以上高龄的急、慢性周围动脉闭塞患者的血管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共施周围血管手术32例次,术后30 d内病死率为16.7%(5/30),肢体保全率为71.9%(23/32).其中急诊死亡为27.3%(3/¨),择期死亡为10.53%(2/19).随访24个月,全组生存率为76.7%(23/30),肢体保全率为65.6%(21/32).结论对经选择的80岁以上患者施行周围血管手术是可行的,术后死亡率低,远期效果良好.

    关键词: 血管疾病 外科治疗
  •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支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临床效果

    作者:姜钧文;于静;齐静;季康寿;杨关林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支血管病变患者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临床效果.方法 符合入选标准的43例患者均行PCI,采取前瞻性的研究方法,以随机数字表非等量随机法,按是否行IABP,将IABP支持的21例作为实验组,未行IABP支持的2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生存率及远期生存曲线变化.结果 实验组住院期间生存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了13.4%(95.2% vs 81.8%,P=0.011).Cox回归分析显示,IABP是患者预后的支持因素(β=0.931,OR=0.394,95%CI:0.165~0.942,P=0.036).实验组远期生存曲线明显优于对照组(84.3% vs 70.3%,P=0.003).结论 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3支病变的患者IABP置入能有效提高近期及远期生存率,改善患者预后.

804 条记录 5/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