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挽救性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刘青;关嵩;曹峰;赵敏;程云杰;景绍武;王祎;王军

    目的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相比疗效上更具优势.但由于PEG-rhG-CSF临床时间尚短,合并应用rhG-CSF是否能够进一步减轻重度骨髓抑制程度及缩短恢复时间等相关研究非常少见.本研究通过比较PEG-rhG-CSF联合rhG-CSF与单纯PEG-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4-01-2016-06-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一病区就诊,共52例经同步放化疗所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9例及联合治疗组43例.其中Ⅲ度中性粒细胞缺乏34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4例,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30例.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18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5例,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13例.联合组至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1后停用rhG-CSF.分析各组患者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用药后24~48和72~96 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至≥2.0×109 L-1所需时间.结果 单药组及联合组在挽救性治疗后24~48 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5.86士8.31)×10 9及(4.99±5.80)×109 L-1,P=0.94;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69.94±1 125.30)×109及(635.70±908.99)×109 L-1,P=0.57.治疗后72~96 h 2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7.05±6.19)×109及(9.29±8.07)×109 L-1,P=0.52;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5.00±162.10)×109及(260.50±391.139)×109 L-1,P=0.42.单药组恢复时间[(69.33±51.54) h]与联用组[(63.07±42.88)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亚组分析显示,无论Ⅲ度还是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在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恢复时间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独应用PEGrhG-CS即可有效缓解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保证患者能够足量地按疗程进行抗肿瘤治疗,同时减少补充rhG-CSF剂量.

  • 局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鼻咽癌放疗中急性口腔黏膜反应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张璐;陈方荟;滕峰;姜平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放疗所致的口腔黏膜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的初治患者60例随机分成A组(放疗+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和B组(放疗+复方漱口液) ,比较两组放疗过程中口腔黏膜损伤程度.结果:放疗至4 周末时A组以Ⅰ级急性黏膜损伤为主(73.3%,22/30) ,B组以Ⅱ、Ⅲ级急性黏膜损伤为主(86.7%,26/3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至6周末时A组以Ⅰ、Ⅱ级急性黏膜损伤为主(86.7%,26/30),B组以Ⅱ、Ⅲ级急性黏膜损伤为主(93.3%,28/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急性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并降低Ⅲ级急性口腔黏膜反应的发生率,促进口腔黏膜溃疡的愈合.

  • 大剂量化疗联合G-CSF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观察

    作者:梁彦;王柳春;王晓芳;黄纯;赵智刚

    目的:观察大剂量化疗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没有干细胞支持情况下,治疗难治或复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大剂量化疗方案,DIAEM方案:异环磷酰胺1 500 mg/m2,静脉滴入,d1~d5;美斯纳800 mg/次.于异环磷酰胺后0、4和8 h静脉滴入,并同时水化;依托泊苷200 mg/m2,静脉滴入,d1~d5;表柔比星60 mg/m2,静脉滴入,d1.地塞米松20 mg.静脉滴入,d1~d5.ESHAP方案:顺铂25 mg/m2,静脉滴入,d1~d4;替尼泊苷(Vm-26)100 mg,静脉滴入,d1~d4;甲基泼尼松龙500 mg,静脉滴入,d1~d4;阿糖胞苷1 500 mg/m2,d5.两方案交替进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 ug/(kg·d)于每周期化疗结束后24 h开始应用,至白细胞达2.0×109L-1且持续3 d停用.结果:大剂量化疗总有效率61.1%(22/36),其中CR12例(33.3%),PR 10例(27.8%),SD 4例,PD 10例,1例于大剂量化疗后第7天死于颅内出血.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和血小板降到低的中位时间分别为6和5 d,其恢复时间分别为10和12 d;27例(76.5%)出现发热性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6 d.结论:在无干细胞支持的情况下,采用大剂量化疗辅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支持是治疗难治或复发性NHL的有效措施.

  •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的表达

    作者:杨敏;邓超;胡春宏;马若亭;孙意

    目的: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免疫组化SP法、蛋白质印迹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分别检测48例NSCL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CSFR蛋白及G-CSFR mRN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及蛋白质印迹法均表明,NSCLC组织G-CSFR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织(P=0.019,P<0.01),且在不同分化级别的NSCLC组织中,G-CSFR蛋白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蛋白质印迹法检测亦显示,不同临床分期的NSCL-C组织G-CSFR蛋白相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T-PCR检测显示,G-CSFR mRNA在NSCLC组织中的相对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P<0.01),且不同分化级别、临床分期的NSCLC组织G-CSFR mRNA相对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1.结论:G-CSFR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组织,且在分化级别较低、临床分期较晚的NSCLC组织中其表达水平更高.

  • 曲古霉素A和淫羊藿甙诱导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nm23和c-myc及G-CSF表达变化的研究

    作者:谢超;董伟;温培娥;杨炜华;任霞;唐天华;姜国胜

    目的:研究曲古抑菌素A(TSA)、淫羊藿甙(ICA)诱导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HL-60细胞株分化过程中nm23基因的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MTT试验检测HL-60增殖分化变化,观察细胞形态,分析表面标志和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反应,观察HL-60细胞分化水平变化情况;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改变,RT-PCR检测nm23-H1、nm23-H2、G-CSF、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HL-60细胞经TSA、ICA作用后增殖受抑制,24、48和72h抑制率分别为(12.73±1.17)%、(38.15±3.32)%和(58.45±3.06)%,向成熟粒细胞系分化,细胞被阻滞在G1期,nm23、c-myc基因的表达下调,G-CSF基因表达上调.结论:HL-60细胞分化过程中c-myc基因的表达下调,G-CSF基因表达上调与下调nm23基因的表达有关.

  • 国产rhG-CSF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策略

    作者:周清;王坤;李学瑞;黄凌;廖宁;郑登云;吴一龙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应用策略.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第1个周期中曾出现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者32例,化疗方案为AC、FEC100和EC方案.采用3种预防应用rhG-CSF的方法:皮下注射300 μg/d,方法1为化疗后第2~15天注射;方法2为第3~10天注射;方法3为第6~13天注射.3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1~3比较组和2~3比较组,在化疗的第2、3个周期采用自身交叉对照法进行比较.结果:方法1的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化疗后无明显下降,在第16~18天时出现高峰.方法2的ANC化疗后出现短暂上升,第10~12天高,之后下降较明显.方法3的ANC变化较平稳,无明显下降也无明显高峰;方法1和方法3的平均ANC低值、ANC<2.0×109 L-1持续天数及ANC减少症发生率均相似,方法2的平均ANC低值明显低于方法3,P=0.033;方法1的骨骼肌肉疼痛和注射局部硬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方法3,P=0.023和0.029.结论:3种方法总体上均显示了预防化疗后ANC减少的作用,方法3疗效好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而言,是一种更好的预防用药策略.

  • 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炜;张童童;徐燕红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22例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化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55/6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5%(43/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9/6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1.0% (2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治疗MDS转化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化疗治疗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患者白细胞数及医院感染的影响

    作者:陈旭芳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肿瘤患者化疗后血白细胞数变化及感染危险性的影响.方法 初次化疗后血白细胞降低的恶性肿瘤患者,于第2、3周期分别采用预防性或治疗性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观察患者血白细胞数变化规律及医院感染情况.结果 观察214例肿瘤化疗患者,血白细胞降低103例(下降发生率48.1%),后者医院感染率15.9%;预防性或治疗性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均可使白细胞下降持续时间明显缩短、下降程度减轻,且前者效果明显优于后者;两种用药方法均可使Ⅱ、Ⅲ度白细胞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而对Ⅰ、Ⅳ度降低患者作用不明显.结论 肿瘤化疗患者医院感染与血白细胞降低程度密切相关;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有效减轻骨髓抑制程度,减少医院感染发生,保证化疗顺利完成.

  • 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

    作者:陆林;胡宗涛;徐秀礼;郭士俊

    我科自1997年1月至1999年10月采用吡喃阿霉素和去甲长春花碱二种药物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30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有病理、细胞学诊断,有可靠的客观指标评价疗效,均为女性,年龄36~72岁,近一个月来未接受抗肿瘤治疗,初治8例,复治22例,临床分期Ⅲ期11例,Ⅳ期19例,复发转移部位,胸壁12例,乳腺5例,肺、骨各2例,肝1例,区域淋巴结11例。 治疗方法吡喃阿霉素50mg~60mg加入5%葡萄糖水250ml中静滴,第一天;去甲长春花碱25mg/m2加入等渗盐水100ml中快速静滴,第1天,第8天。化疗前使用欧必亭,恩丹西酮等止吐剂。一般3~4周为一疗程,至少治疗2疗程以上。 疗效和毒副反应判断标准: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病史,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胸部X线拍片,腹部B超检查,必要时作CT扫描,ECT检查,疗效按通用的实体瘤疗效标准,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和进展(PD),毒性反应按WHO分级,分为0 -Ⅳ五级。 化疗疗效 30例均可评价疗效,其中CR2例(6.67%),PR 17例(56.7%),总有效率为63.3%,初治者有效率为87%,复治者有效率为54.5%,Ⅲ期有效率为72.7%(8/11),Ⅳ期有效率为57.8%(11/19),不同转移部位疗效如下:胸壁66.6%(8/12),区域淋巴结81.8%(9/11),乳腺60%(3/5),肺50%(1/2),肝、骨转移者无效。 毒副反应:本组病人毒副反应发生率高为白细胞下降(100%),其中30%达到了Ⅲ度和Ⅳ度,其次为恶心呕吐,静脉炎,脱发等,但多不严重,经对症处理可获缓解,不影响化疗按期进行。本组病人未出现严重心脏毒性反应。 讨论吡喃阿霉素是细胞周期特异性抗癌抗生素,作用于G2期,具有广谱抗癌作用,对恶性淋巴瘤、肺癌、乳腺癌等有良好的抗癌效果。据临床研究,其疗效优于阿霉素并对耐阿霉素的癌细胞也有较强的杀灭作用,此外该药在毒副作用方面,也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不仅心脏毒性低于阿霉素,且脱发作用也明显低于阿霉素。去甲长春花碱是继长春花酰碱后又一半合成长春碱类药物,它的抗癌谱比其它长春碱药物广。临床研究表明它对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乳腺癌也有较好的疗效,由于两药作用机制不同,故联合用药治疗晚期乳腺癌可望有较好的疗效。本组应用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总有效率为63.3%,初治及Ⅲ期患者的有效率似高于复治和Ⅳ期患者,对胸壁及淋巴结转移病灶疗效较好,上述结论与文献报道相符。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为明显,部分病人需配合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才能顺利完成化疗;其它毒副反应均不严重,经积极预防对症处理,可降低发生率及减轻其严重程度。通过对本组晚期乳腺癌病人治疗的疗效观察,我们体会,吡喃阿霉素联合去甲长春花碱治疗晚期乳腺癌,具有安全性好,有效率高的特点,在临床有较大的使用价值。

  • 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

    作者: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骨髓抑制性放化疗常见的血液学毒性,其减少程度、持续时间与患者感染甚至死亡风险直接相关,对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及患者预后产生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临床医师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害缺乏重视,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认识不足,特别是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风险评估与防治尚不规范.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工作委员会以循证医学证据为基础,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评估、预防、治疗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使用等多方面制订了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提出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分层管理概念,并建立了预防与治疗的临床路径,旨在为规范化管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合理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供临床指导.

  • 化疗前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白细胞减少

    作者:施亚斌;何景生;宋绪梅;王云华;朱雪红;赵玉国;寇磊;鹿群先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化疗,其中治疗组化疗前24 h给予rhG-CSF 150μg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不给予rhG-CSF.结果 入组52例肿瘤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WBC<4.0×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19.23%和53.85%(P<0.05),白细胞减少发生率Ⅰ度分别为7.69%和19.23%,Ⅱ度7.69%和15.39%,Ⅲ度3.85%和1.54%,Ⅳ度0和7.69%;持续时间分别为1.27 d和4.04 d(P<0.05);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69%和26.92%(P<0.0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85%和26.92%(P<0.05).rhG-CSF的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头晕等.结论 化疗前应用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降低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碱性磷酸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研究

    作者:路桂云

    目的 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碱性磷酸酶(ALP)同工酶基因表达特点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视黄醇的诱导作用.方法 以38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研究44例CML患者ALP同工酶经G-CSF、视黄醇诱导前后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CML组诱导前肝型ALP、骨型ALP均未检测到基因表达,对照组骨型ALP基因表达占93.1%;G-CSF诱导后,CML组肝型ALP(8.9%)、骨型ALP(86.7%)均检测到基因表达,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骨型ALP/(肝型ALP+骨型ALP)CML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CSF合并视黄醇诱导后CML组肝型ALP(7.8%)、骨型ALP(96.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型ALP/(肝型ALP+骨型ALP)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CML患者中存在肝型ALP、骨型ALP的基因表达缺失,G-CSF及视黄醇对CML患者ALP同工酶基因有诱导作用.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李洪;许志恩;李维;陈倍楚;柯俊龙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增殖的影响及其在B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 取16只SD大鼠的骨髓,体外培养BMSC,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细胞,并进行鉴定.按不同浓度给予G-CSF,分为四组(G0~3组),GO组不含G-CSF,设为阴性对照;G1~3组分别含G-CSF 5、10、20ng/ml,按1×105/ml密度接种于平底96孔培养板中(每孔100μl).MTT法测定各组加入G-CSF第1、3、5、7天吸光度(A值)的变化,观察G-CSF对BMSC增殖的影响.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预诱导24 h后,按神经胶质细胞衍化营养因子(GDNF)和不同浓度G-CSF组合分组(B1~5)进一步诱导,B1不含GDNF、G-CSF,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神经细胞标记物GFR-α1的表达.结果 ①在给予G-CSF第1、3、5、7天,Co组A值呈下降趋势(F=23.5083,P<0.05),G1~3组内A值呈上升趋势(F1=202.5940,F2=1301.8815,F3=1222.0091,均P<0.05);同一时间点组间A值比较,G2、G3组较G1组增高(P<0.05),G2与G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②B2~5组细胞逐渐变成圆形、多角形,伸出树突,并且均表达GFR-α1,而B1组无类似改变,也不表达GFR-α1.比较各诱导组在同一时间点(诱导第1、3、7天)组间灰度比值,B2~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能促进大鼠BMSC的增殖,其适宜浓度为10ng/ml.联用GDNF和适宜浓度的G-CSF,比单用GDNF能更有效地诱导B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Caspase-3与细胞色素C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释双;马静萍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将36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G-CSF治疗组,每组12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脑缺血2 h再灌注0 h及24 h给予G-CSF治疗组G-CSF(按体质量50μg/kg)腹部皮下注射,给予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细胞色素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水平,应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未发现脑梗死病灶,细胞色素C和Caspase-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亦少见.G-CSF治疗组细胞色素C、Caspase-3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数均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减少(P<0.01);缺血再灌注组和G-CSF治疗组均可见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灶,但G-CSF治疗组梗死灶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缩小(P<0.01),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G-CSF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阻断线粒体/细胞色素C途径抑制细胞凋亡.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作者:袁霞;张世明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主要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减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G-CSF可用于心肌保护和神经保护等领域.本文主要对G-CSF的由来、结构、来源、信号传导途径及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大鼠脑内存在G-CSF及其受体表达,G-CSF可以减小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梗死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包括抗炎症、抗凋亡、促进血管生成及神经发生等多种机制.

  •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联合应用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再生的影响

    作者:路贵;段虎斌;郝春艳;葛立峰;王艳玲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联合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TB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及神经细胞再生的影响。方法将1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对照组(Sham组)、脑创伤模型组(TBI 组)、EPO治疗组(T+E 组)、G-CSF 治疗组(T+G组)、EPO和G-CSF联合治疗组(T+E+G组),然后再按照1、3、5、7、14 d随机分为5个亚组,每个亚组5只。用Feeney法制备脑创伤模型,各治疗组大鼠均于造模后立即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共3 d。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3、5、7、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mNSS),并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单标及BrdU/神经元核抗原(NeuN)、BrdU/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新生增殖细胞数量及其分化方向。各组大鼠mNSS评分、血液学指标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的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用LSD-t检验。结果(1)各治疗组在用药后5、7、14 d时mNSS评分明显低于TBI组(P<0.05),T+E+G组mNSS评分又明显低于单独治疗组。(2)T+E+G组从第3天开始创伤周围脑组织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于7 d时达高峰;对比各组7 d时脑组织BrdU/NeuN和BrdU/GFAP双阳性细胞数,T+E+G组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两单独治疗组也明显高于Sham组和TBI组(P<0.05)。结论联合应用EPO和G-CSF能明显改善TBI后大鼠神经功能症状,促进创伤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再生,并向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方向分化。

  • 脑缺血诱发星形胶质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

    作者:史朗峰;吕传真;肖保国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缺血脑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7 d后断头取脑做冰冻切片,用免疫荧光双标的方法观察缺血周边区与假手术组相同部位G-CSF受体、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神经胶质原酸性蛋白(GFAP)的共表达情况.结果 G-CSF受体和GDNF在正常大鼠脑内广泛表达于神经元,不表达于星形胶质细胞;但在缺血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亦部分表达G-CSF受体和GDNF.在正常脑组织,大部分G-CSF受体阳性的细胞也表达GDNF.结论 脑缺血可诱导缺血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表达G-CSF受体和GDNF,推测缺血后的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缺血周边区星形胶质细胞的G-CSF受体表达以及GDNF产生有关.

  • 血清VEGF、Ang-1和G-CSF动态变化对急性颅脑损伤预后的影响

    作者:王毅;田野;王东;孙健;付胜伟;刘晓勇;江荣才;岳树源;张建宁

    目的 探讨颅脑创伤(TBI)急性期(14 d内)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1(Ang-1)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滨海医院神经外科联合收治的符合入组条件并完成随访的54例TBI患者,分别在TBI后第1、4、7天及第14天检测血清VEGF、Ang-1和G-CSF水平,并与39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比较,分析其变化情况,并据随访6个月后扩展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E)分为预后良好组(GOSE>5分)和预后不良组(GOSE≤5),分析TBI急性期VEGF、Ang-1和G-CSF变化对伤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TB1急性期血清VEGF、Ang-1和G-CSF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呈升高趋势(均P <0.05).预后良好组TBI后第1、4、7、14天血清VEGF、Ang-1和G-CSF水平均高于预后不良组,相同时间点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TBI后第1天血清VEGF和G-CSF、第4天血清VEGF、Ang-1以及G-CSF、第7天血清VEGF和Ang-1水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风险因素(均P<0.05).结论 VEGF、Ang-1和G-CSF在TBI急性期脑组织损伤修复和血脑屏障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高表达水平的血清VEGF、Ang-1和G-CSF有利于伤情的转归与结局,有可能成为判定TBI预后的重要标志物.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提高艾滋病患者的存活率

    作者:孔朝霞

  • 人类疱疹病毒-2对HaCaT细胞表达GCSF和GMCSF的影响

    作者:邵勇;钟绮丽;万峻;张杰;张伟;于波

    目的 探讨HaCaT细胞在人类疱疹病毒-2(HSV-2)刺激前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VERO细胞进行HSV-2扩增,采用RT-PCR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HSV-2感染HaCaT细胞前及感染后24h、48h、72h时GCSF和GMCSF的表达量.结果 HaCaT细胞可自分泌GCSF和GMCSF;HSV-2感染后24h,HaCaT细胞表达GCSF及GMCSF的水平增高,72h时又明显上升,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HacaT细胞可以自发表达GCSF和GMCSF;HSV-2刺激对HaCaT细胞表达GCSF和GMCSF有促进作用.

1032 条记录 9/52 页 « 12...6789101112...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