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于2002年12月正式创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学会主管,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研究所主办的皮肤性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学术期刊,是全国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期刊。 我们的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和政策,宣传党的中医政策。发扬中医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方针,促进国内外皮肤病学科中医及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体系架桥铺路。主要报道皮肤性病学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治疗进展,同时报道现代医学在皮肤性病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主要面向高中级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医学以及西医学皮肤性病学科医师、科研、教学人员及基层皮肤科医师。本刊现开设:专家论坛、名医经验、论著、研究报告、性病、临床经验、皮肤外科、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学术探讨、综述,讲座等栏目。 本刊自创刊发行以来,得到了皮肤科领域广大医生的高度重视。虽刚刚创刊,但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俄罗斯《文摘杂志》”等检索期刊或数据库收录。 为了能及时反映本学科学术水平的发展新动向,及时报道皮肤性病科重大科研成果及研究进展,代表学科发展前沿,使本刊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我刊以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及委员为基础,又广泛吸收本领域的院士、全国知名皮肤科专家及有关边缘学科专家、教授,组成具有一流水平、权威性的编委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刊登的内容均为本学科领域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反映了本学科的重大科研成果(含阶段性成果)和科技进展。发表的论文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课题及省市科研基金等。内容上有创新,立论科学、正确、充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杂志是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领域唯一的杂志,其特色是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研究和提高是我国皮肤性病医学领域的一件大事,本杂志可以说是为中西医结合研究、诊疗皮肤病的理论研究者和临床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发行以来,其论著方面90%为中西医研究的成果,在临床经验栏内90%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经验。其论文水平得到了国内专家的认可。本刊以中西医结合的思路作为研究皮肤病切入点,使这本杂志具有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而迅速跻身于同领域杂志行列。 正是因该杂志的高起点,使本杂志办出了高水平。为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让更多领域去认识和使用其成果,达到资源共享。
1-3个月
1来稿需附单位推荐信,加盖公章,推荐信应注明无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
2文稿应为作者创作,并为首发稿。作者享有文稿的著作权,文责自负。本刊已加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并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上网。如作者不同意收录,请申明,否则视为同意收录。
3本刊收取稿件处理费,对确定录用的文稿酌收发表费。文稿刊登后,酌致稿酬,并赠送档期杂志。对专家约稿、基金项目、省市课题稿件,可适当减免发表费。
4来稿须一式两份,计算机打印,修改后确定录用者需邮寄电子版。本刊不退还稿件,请自留底稿。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发文量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期刊2019年的复合影响因子达到了0.772,综合影响因子则达到了0.569。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是一本核心刊物,是统计源核心。
有关期刊的投稿须知可以在期刊的官网首页进行查看,官网网址为:http://zxyd.cbpt.cnki.net。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观察火针联合醋金黄散外用治疗囊肿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按门诊就诊顺序将符合临床研究标准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各28例,对照组予螺内酯片20 mg/次,西咪替丁片0.2/次,维生素B6片10 mg/次,3次/d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点刺联合外用醋金黄散,4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86%、64.29%,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火针联合醋金黄散外用治疗囊肿型痤疮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目的 探讨口服抗结核药物联合局部注射异烟肼加地塞米松治疗寻常狼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皮肤结核患者随机分成注药组(n=40)及对照组(n=40),注药组给予异烟肼注射液0.1 g(2 mL)、地塞米松针2mg及适量2%利多卡因注射液(约1 mL)配成溶液,多点注射于寻常狼疮处,每周注射1次,同时给予利福平胶囊0.45g/d、乙胺丁醇片0.75 g/d、比嗪酰胺1.5g/d口服.对照组只给口服药物.结果 1个疗程结束后,注药组25例痊愈,治愈率为62.5%,有效率为87.5%;对照组10例痊愈,治愈率为25.0%,有效率为57.5%.2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1,P<0.05);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1,P<0.05).结论 口服抗结核药物联合局部注射治疗寻常狼疮所需时间短,治愈率高,避免了长期联合用药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单易行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观察CO2激光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甲下疣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CO2激光治疗联合内服中药汤剂)、对照组(单纯使用CO2激光治疗),治疗6周并随访6个月,通过对比分析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痊愈率及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口服中药汤剂联合CO2激光治疗甲下疣临床疗效满意.
目的 观察消痤汤加减配合痘可净酊治疗痤疮的临床研究.方法 将15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消痤组给予消痤汤配合痘可净酊治疗;对照组给予夫西地酸乳膏配合盐酸米诺环素治疗.2组均20 d为1个疗程,一般病例1~2个疗程,个别严重者3~4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2组皮损症状(皮损数量、皮损程度、皮损颜色、皮损肿痛、出油情况)、综合分级系统(Global acne grading system,GAGS)评分、生活质量量表(Acne-QOL)及皮损疗效标准.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皮损数量[(0.52±0.02)分比(1.01±0.61)分,t=-2.542]、皮损程度[(1.02±0.43)分比(1.67±0.76)分,t=-2.722]、皮损颜色[(1.33±0.54)分比(1.87±0.44)分,t=-2.573]、皮损肿痛[(0.34±0.21)分比(0.71±0.33)分,t=-2.334]、出油情况[(0.41±0.05)分比(0.78±0.16)分,t=-2.013]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GAG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GAGS评分[(10.72±2.07)分比(14.38±2.33)分,t=3.78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Acne-QO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cne-QOL评分[(101.62±20.44)分比(88.95±17.63)分,t=4.556]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71/75),对照组为78.7%(59/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76,P=0.001).结论 消痤汤加减配合痘可净酊能够明显减轻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皮肤的生理功能及提高免疫功能相关.
目的 研究中医药内外合治对痤疮患者皮脂分泌的影响.方法 用皮肤测试仪检测304例入组患者面部皮肤性状的改变;采用Lookingbill及Cunliffe改良测定法测定皮脂溢出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睾酮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 试验组治疗2,4,6周后,T型区皮脂量、U型区皮脂量和皮肤毛孔大小均明显减少(P<0.05),而皮肤水分和皮肤弹性变化不明显(P>0.05);治疗6周后皮肤水分仍然变化不明显(P>0.05),而皮肤的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皮脂溢出率(SER):试验组中60例患者治疗2,4周后SER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6周后SER显著减少(P<0.05).血睾酮:试验组男性患者在治疗前后睾酮的变化不明显(P>0.05),而对于女性患者明显降低了(P<0.05).血清中睾酮受体:试验组患者治疗6周后血清中睾酮受体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中药内服可改善痤疮患者皮肤的性状,减少T型区及U型区皮脂量,缩小毛孔;可能通过降低SER、女性患者血睾酮的水平以及睾酮受体的水平来达到治疗作用.
目的 探讨中药湿敷联合常规西药在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收治的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5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27例、对照组24例,研究组采用中药湿敷联合常规西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阿昔洛韦进行治疗,对比观察2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疼痛改善程度.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30%(26/27),对照组为79.17%(19/2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使用视觉模拟疼痛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治疗后第7天和治疗后1个月随访时研究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皮损消退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及止疱时间等指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中药湿敷联合西药阿昔洛韦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经济负担,作用显著,可推广使用.
目的 研究芹黄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HaCat细胞氧化应激及XBP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芹黄素对HaCat细胞的活力的影响,DCFH-DA法流式细胞术检测HaCat细胞活性氧(ROS)含量,实时定量PCR检测HaCat细胞XBP1的mRNA表达.结果 500 μmol/L的过氧化氢可显著诱导HaCat细胞ROS含量及XBP1smRNA表达升高(P<0.01);10 μmol/L及25μmol/L的芹黄素可显著抑制过氧化氢引起的HaCat细胞ROS含量及XBP1s mRNA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过氧化氢或芹黄素对HaCat细胞未剪切的XBP1 (XBP1u)的mRNA水平无明显影响.结论 芹黄素可能通过抗氧化,对过氧化氢引起的XBP1s表达升高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可能具有开发成为治疗白癜风的新药的前景.
目的 通过集对分析法中四元联系数对土槐菝葜汤辨治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进行二次分析.在临床疗效证实的基础上,采用集对分析态势函数评价土槐菝葜汤治疗的临床优势,并为进一步方药选优提供一个新途径.方法 运用土槐菝葜汤在治疗血热型银屑病临床研究中的资料,将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4类,根据集对分析方法建立四元联系数,分别对应为a、b、c、d,再分别计算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有效态势及三阶正偏联系数,进行比较.结果 μ2(观察组)处在同势1级,μr对照组)处在同势15级,μ2(观察组)比μ1(对照组)要优先14个态势级.三阶正偏联系数μ1(对照组)0.445 8>μ2(观察组)0.441 3.结论 用土槐菝葜汤治疗银屑病的整体疗效是稳定的,且有继续提高疗效的趋势.
目的 探究丹皮酚对树突状细胞(DCs)抑制作用,及对咪喹莫特(IMG)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炎症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BALB/c雄性小鼠作为实验用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模型对照组(IMQ组)、甲氨蝶呤阳性组(MTX组)及丹皮酚高(PG-H)、中(PG-M)、低(PG-L)剂量组,每组10只.通过模型建立及药物干预,以及BMDCs骨髓细胞分离及体外诱导培养,比较皮损组织白细胞介素(IL)-23、CD11c及CD3的表达水平,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对DCs细胞IL-23、IL-1β、IL-12p40 mRNA的表达水平综合评价丹皮酚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的干预效果.结果 皮损组织CD3+表达水平方面,丹皮酚各剂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TX组效果一致.皮损组织IL-23表达水平方面,高剂量效果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外实验中,丹皮酚直接作用于BMDCs,IL-23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对IL-1β、IL-12p40 mRNA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皮酚可有效减轻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局部皮损,作用机制可通过减弱IL-23 mRNA表达,抑制了树突细胞的成熟和活化,终减轻了银屑病的皮肤损伤.
目的 探讨快速进展期白癜风口服复方中药联合激素和免疫调节剂的临床疗效与抗酪氨酸酶抗体(TYR IgG)和抗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抗体(TRP-1 IgG)检测结果的关系.方法 68例门诊快速进展期白癜风患者治疗前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YR IgG和TRP-1 IgG的含量.治疗用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深部肌肉注射,外用0.1%他克莫司软膏,口服复方中药祛白颗粒.结果 白癜风快速进展期治疗有效率为89.71%(61/68).治疗后TYRIgG和TRP-1 IgG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儿童组(≤14岁)治疗后TYR IgG和治疗前及治疗后TRP-1 IgG水平均低于>14岁组(P<0.05).面颈部白癜风治疗效果好.治疗方法不良反应很轻,不影响治疗过程.结论 TYR IgG和TRP-1 IgG检测结果与白癜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为白癜风的疗效提供了证据,具有指导继续治疗的应用价值.应用激素、免疫调节剂和复方中药治疗进展期白癜风有较好的疗效.
目的 收集我院2013-2016年水痘患者483例,分析发病情况,为预防控制水痘流行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3-2016年我科门诊传染病登记本中水痘患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483例水痘患者,男女比例1.10:1;发病年龄2~44岁,0~6岁儿童发病例数较少,≥18岁的成人发病例数较多,其中以学生为主.夏季、冬季为水痘高发季节,秋季发病人数较少,其中12月份发病人数多.结论 儿童水痘发病率逐年减少,成人水痘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的 评价154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入选的105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5例,联合治疗组接受154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激光组仅接受154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药物组仅接受氨甲环酸治疗.154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治疗1次/月,6次为1个疗程,氨甲环酸片口服,250 mg/次,2次/d,疗程6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联合治疗组、激光组和药物组有效率分别为80.00%,47.06%,51.52%,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54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性和安全性,疗效优于单用1540 nm非剥脱点阵激光或单用氨甲环酸治疗.
目的 通过检测药物性皮炎患者感染人疱疹病毒(HHV)6、7型等病毒,分析药物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以便指导临床对超敏综合征型、重症型药物性皮炎作出早期预警及干预.方法 随机非双肓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药物性皮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50例体检中心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根据患者病情将药物性皮炎患者分为超敏综合征组、重症组与非重症组,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分型,并比较各组患者血清病毒检测结果.结果 3组病例在发热、肝功能异常、发病潜伏期等方面表现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病毒检测结果显示超敏综合征组、重症组患者HHV-6、HHV-7、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重症组与正常组,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敏综合征组、重症组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发热、肝功能损害等症状,并且存在病毒感染,因而人疱疹病毒感染可作为药物性皮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临床治疗时应重视对患者病毒感染的控制与预防.
目的 了解瘢痕疙瘩人群的高血压发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郑州人民医院皮肤科经治瘢痕疙瘩24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发现合并高血压者61例,男25例,女36例.整体高血压发病率约为25.42%,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高血压发病率(P<0.05);男性高血压发病率与普通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高血压发病率约为35.63%,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发病率(P<0.05).高血压发病率与瘢痕疙瘩受累部位无关(P>0.05).随年龄增加各年龄段高血压发生率大致呈逐渐上升趋势,且高血压发生率与瘢痕疙瘩的大小及数量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瘢痕疙瘩人群高血压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且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与瘢痕累及部位无关,但与瘢痕疙瘩的大小及数量呈正相关.二者相关具体机制不详.
目的 比较特比萘芬凝胶联合角蛋白酶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体癣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于患处涂自制1%特比萘芬的特比萘芬凝胶Ⅰ,观察组于患处涂含1%角蛋白酶和1%特比萘芬的自制特比萘芬凝胶Ⅱ.记录并比较2组组治疗期间偶数日的病变记分;治疗期第14天和28天,比较2组的真菌清除率和治愈率.结果 治疗期第10天直至结束,对照组病变记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第14天和28天,对照组真菌清除率(37.7%和73.6%)显著低于(P<0.05)观察组(63.6%和92.7%).治疗期第14天和28天,对照组治愈率(9.4%和56.6%)显著低于(P<0.05)观察组(27.3%和83.6%).结论 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对皮肤癣菌感染所致体癣治疗效果优于特比萘芬单独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目的 观察中药内服、外用联合他克莫司软膏治疗儿童白癜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涂抹0.03%他克莫司软膏治疗,2次/d.治疗组内服中药汤剂,1.5~5岁,50 mL/次,2次/d,少量频服;5~14岁,100 mL/次,2次/d.同时配合中药药渣煎水熏洗,每天早晚各1次,2组疗程均定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疾病总体疗效、色素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87.5%(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色素积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色素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单纯外涂他克莫司软膏治疗方案相比较,中药内服、外洗同时配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治疗白癜风在促进皮损复色以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具优势,临床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
银屑病是一种与免疫相关的系统性炎症性皮肤病,近年来发现其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等代谢性疾病相关.脂肪组织作为内分泌器官,可分泌多种脂肪因子参与炎症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发现脂肪因子可能参与到银屑病的发病过程.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探讨常见脂肪因子与银屑病发病的关系,拟为银屑病提供新的诊疗和研究思路.
强脉冲光(IPL)目前临床上应用为广泛的光治疗技术之一,在皮肤美容领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IPL治疗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痤疮等疾病进行综述.
白细胞介素(IL)-33作为IL-1超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可与ST2结合,调节Th2免疫反应,促进多种炎症性皮肤病的免疫炎症反应形成.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IL-33在这些疾病的诊断预后以及作为治疗靶标发挥一定作用.本文对IL-33在炎症性皮肤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白癜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以皮肤或黏膜色素减退为特征,其易发生于面部等暴露部位,严重者可泛发全身,影响患者的容貌,部分患者甚至会继发抑郁等心理疾病,给患者带来诸多痛苦和不便.白癜风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形成定论,临床上典型的白癜风易于诊断,常用的治疗方法多样,但该病发病率高、治愈率低且复发率高,目前仍没有较为满意的治疗方法.本文就近五年国内外新治疗进展,从外用药物、光疗、口服药物等不同方面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分析1例临床罕见巨大肛门乳头状汗腺腺瘤临床表现和病理分析,复习肛门部乳头状汗腺腺瘤文献资料.
1临床资料患者男,42岁,因“左上眼睑外侧起包块2年”于2017年1月1 1日来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现病史:2年前患者无意间发现左上眼睑外侧有1个米粒大小肤色丘疹,不突出皮肤,无疼痛、瘙痒等自觉症状,未予治疗.此后,该丘疹缓慢增大至3 cm×2 cm,包块表面无破溃,可见毛细血管扩张,无任何自觉症状.否认外伤史.无其他全身症状.患者为进一步明确诊断来我科就诊.既往有“痛风”病史.家族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情况.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好.皮肤科情况:左上眼睑外侧可见1个约3 cm×2 cm(高×直径)的肤色肿块,质韧,高出皮肤,无破溃,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肿块活动度可,见图1.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媒介为恙螨幼虫.本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大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并发症多,临床误诊率高,错失佳治疗时机,病程进展常可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本文就十堰周边地区恙虫病感染病例进行分析以提供诊断治疗经验.
1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湖南邵阳人,因全身多发对称性暗褐色斑片伴瘙痒1年于2017年5月入我院皮肤科.患者自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小腿伸侧鲜红色斑片伴瘙痒,边界清楚,日晒后加重,未伴其他不适,后双前臂、双手手背、双足足背逐渐出现类似皮损,以双小腿伸侧为重,患者至当地医院就诊,按照湿疹治疗无效(具体用药不详).既往史及个人史:患者为独居老人,生活条件差,饮食条件差,长期酗酒(白酒250 mL每餐)30年,患者家属诉近半年患者反应速度下降,有类似痴呆症状(未服用相关药物),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否认家族性类似疾病病史,否认药物、毒物接触史.入院时症见:双手手背、双前臂背侧、双小腿伸侧、双足足背对称性分布暗褐色斑片,界限清楚,部分皮损肥厚、粗糙,上覆鳞屑及干燥性结痂,伴有树皮样皲裂;查体:发育正常,形体消瘦,神清,精神欠佳,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对答切题,心肺腹查体无异常,四肢肌力正常,神经系统病理征阴性.
报道1例肛周乳头状汗管囊腺瘤.患者女,30岁,以“发现肛周肿物3个月余,肿物破溃伴流血性分泌物1个月余”就诊.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乳头状汗管囊腺瘤.确诊后行手术扩大切除.
1临床资料患儿男,5岁.因全身多处皮疹5年,于2015年9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儿出生时即发现左颈部有红色斑片,随年龄逐渐增大,颜色稍有加深;出生6个月大时,发现前额中部线状凹陷,随年龄增长凹陷逐渐明显;半年前于左侧背部、双侧小腿及会阴部逐渐出现白斑,初为红豆大小,逐渐扩大.3种皮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均无瘙痒、疼痛等不适.患者系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患病以来饮食睡眠均正常.无家族免疫系统疾病病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中有可疑遗传性疾病史.
患儿男,10岁,主因“左侧面颊出现红色斑块2个月”就诊.病理检查:镜下可见角质层轻度角化过度,表皮萎缩变薄,毛囊角栓,毛囊及表皮基底层细胞可见空泡变性,真皮浅层色素失禁,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噬色素细胞及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检查:表皮萎缩变薄,可见毛囊角栓,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血管和附属器周围噬色素细胞及致密淋巴细胞浸润.笔者认为RCM在儿童局限型盘状红斑狼疮(DLE)的诊断中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目前观察例数较少,数据有限,争取进一步积累资料,提高RCM检查在DLE诊断中的指导作用.
患儿男,1岁3个月龄.肛周出现菜花状赘生物1个月.查体见肛周见多个花椰状淡粉红色新生物,质软,基底有蒂.肛周脱落细胞HPV-11(+);组织病理见表皮乳头瘤样增生,颗粒层及棘层上部细胞空泡形成.诊断为:肛周尖锐湿疣.
患者女,64岁,主因双乳下丘疹伴痒4年余,播散至头皮、腋下及腹股沟2个月就诊于我院.组织病理活检:表皮角化过度,乳头瘤样增生,棘细胞松解形成裂隙,可见角化不良细胞“谷粒”和“圆体”,真皮乳头部基底细胞形成“绒毛”,真皮层慢性炎症性浸润.诊断:毛囊角化病.治疗:口服阿维A 30 mg/d,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联合维A酸乳膏,用于皮疹处后局部封包治疗.1个月后部分皮疹消退,原有斑块变薄,后期阿维A逐渐减量,随访观察.
介绍李咏梅教授运用膏方治疗脂溢性脱发的临床经验.总结本病主要与肝、脾、肾相关,尤与肾关系密切,总由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气血生化无序,发失濡养所致.李咏梅教授通过膏方辨治,使脏腑阴阳平衡,气血生化有序,从而达到止脱生发的目的.并举验案1则.
瘙痒是多种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全国名老中医丁素先教授在行医50多年的历程中,使用益气活血法在治疗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疗效显著,具有较好临床指导价值.
公元4世纪,中国医学经朝鲜传入日本,被称为汉方医学,至今在日本民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和认可度.日本汉方医学由初的全盘模仿,而后有部分理论升华、流派纷争,到十九世纪末又经历了被取缔的重创,再到现代有了近一个世纪的复兴.从文化冲击、小柴胡事件、中医药的推广、知识产权保护以及汉方治疗皮肤病等5个视角看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其中的教训和经验事实都会给医者们带来启示.
目的 探讨湿疹在中医古籍文献中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阐释.方法 根据湿疹典型临床表现,以“浸淫疮”、“湿疮”、“绣球风”为关键词,检索了《中华医典》中收录的1 156部历代中医古籍文献.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金匮要略广注》、《外台秘要》等22部中医古籍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等方面对湿疹进行系统阐释.结论 对湿疹中医古代文献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系统梳理,可有效地指导湿疹的临床治疗,发挥中医药治疗特色,传承创新,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近30年来中药内服治疗银屑病血瘀证的用药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的有关中草药口服治疗银屑病的临床文献,检索起止日期为198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提取资料,归纳用药规律.结果 纳入128篇文献,用药125味,总用药频次1 416次.用药频次前3位的分别为红花、桃仁、丹参;125种中药分属15类,以理血药多;四气、五味分别以寒、苦为主;药物归经肝经居十二经之首.结论 中药内治银屑病血瘀证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可为临床用药精准度提供指导.
本共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组织相关专家讨论起草制定.牵头讨论起草的专家有(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列)陈达灿、陈信生、陈洁、陈浪、曹毅、段逸群、刁庆春、范瑞强、范斌、方玉甫、符磊、江萍、刘巧、刘红霞、刘爱民、刘毅、罗小军、李梅娇、李斌、李博伦、马丽俐、童中胜、唐海燕、陶茂灿、吴伟伟、王鹏、王一飞、王思平、王玮蓁、徐蓉、徐景娜、杨志波、袁娟娜、杨晓红、杨洁、杨岚、周冬梅、张苍、周小勇、张明、张成会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1-4],发病率高,随着环境、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脚湿气越来越多.
年 | 期数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
2007 | 01 02 03 04 |
2006 | 01 02 03 04 |
2005 | 01 02 03 04 |
2004 | 01 02 03 04 |
2003 | 01 02 03 04 |
2002 | 01 |
投稿到录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速度还是很快的,我觉得期刊对文章的创新性要求比较高,大家有合适的文章可以投稿尝试。
去年8月中旬投的稿件,9月份返回大修,期间送审了三个外审专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9月底提交稿件,10月份有修改了一次,11月初被收录,期刊对创新性要求比较高,有合适的文章可以投稿试试。
审稿速度很快,我是8月24号投的稿件,11月26号录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期间历经一次大修,一次小修,文章经修改后有了很大的提升,值得称赞。
审稿速度很快,初审半个月的时间,复审一个月的时间,外审专家和编辑都很认真负责,对文章的格式要求极为严格,投稿到录用前后历时三个月,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在期刊上投了两篇文章,一篇被拒了,一篇被接受,第一篇文章投稿后半个月被拒了;第二篇文章是9月份投的稿件,历经两次的修改,12月录用,期刊对文章的质量比较注重,投稿前先行修改,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的是时间,文章有创新性的话还是可以投的。
10月份投的稿件,11月中旬返修,外审期间一个抓那几没有审稿,有重新找了新的审稿专家,针对专家指出的问题进行修改,之后就被收录了,历时两个半月的时间,感觉文章符合期刊的方向,内容新颖还是很好中的。
在期刊上投了一篇文章,一个月左右返修,小修后提交,之后又历经了一次修改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个人觉得只要文章创新性强,还是很好中的。
我在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上投过两次稿件,一篇是投稿后一个月被拒,还有一篇文章外审一个多月返回,经修改后送复审,10月24号收到录用通知,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这个期刊的效率还是很高的,我的文章投稿后两个月返修,小修后被收录,历时两个多月的时间。个人觉得文章只要创新性强,理论新颖,数据严谨,还是很好中的。
外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期间好几个专家拒审,耽误了一些时间,最终返回了两个专家的意见,一个专家觉得文章的创新性不强,还有一个专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最后拒稿了,还是很失望的。
1月4号投的稿件,2月底返修,小修格式后于3月10号录用,编辑很认真负责,每次都能及时的处理问题,很有耐心,期刊对文章的格式要求比较高,投稿强可以先按照期刊的要求进行修改,这样可以更快的被收录,祝大家投稿顺利。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第一次投皮肤外科相关的文章,编辑认真负责,期间和我电话沟通了好几次,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很感谢,之后还会在来投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