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特比萘芬用于皮肤癣菌病临床治疗的观察研究

    作者:黄志雄

    目的:探讨特比萘芬用于皮肤癣菌病治疗的正确用法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皮肤癣菌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特比萘芬外用联合口服的方法治疗,对照组采用特比萘芬单纯外用进行治疗,疗程为6周.治疗结束后跟踪随访,对两组治愈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1.67%(44/48);对照组治愈率为72.92%(35/48),提示外用联合口服特比萘芬比单纯外用具有更高的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用联合口服特比萘芬用于人皮肤癣菌病的治疗,具有理想的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临床价值显著.

  • 循经辨证针刺治疗皮肤癣菌病41例

    作者:李思婷;王少军;黄满婷;李芹;李彩彩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皮肤癣菌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1例皮肤癣菌病患者,针刺皮癣局部,并根据皮肤癣分布部位取所属经脉的合穴,配穴根据辨证证型选取,针刺后局部取穴及合穴接电针仪,予疏密波,20 Hz/100 Hz,留针30 min,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12周(24次),于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随访疗效并观察症状、体征评分.结果:41例患者治疗后1个月痊愈率为17.1%(7/41),显效率为70.7%(29/41),其中手足癣、体股癣疗效较佳,手足癣及体股癣的痊愈率分别为31.6%(6/19)、7.2%(1/14),显效率分别为63.2%(12/19)、92.9%(13/14),治疗2、4、8周后41例患者症状、体征总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P<0.001).结论:循经辨证针刺是治疗皮肤癣菌病有效的方法,能明显改善其症状体征.

  • 皮肤癣菌病患者血IgE水平及与过敏体质的关系分析

    作者:高宝玉

    目的:分析皮肤癣菌病患者血I gE 水平及与过敏素质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给予,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结果:134例中,23.88%的患者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素质,其中病程<1年者的占8.45%,病程≥1年的63例中占41.27%(P<0.01);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素质的患者中,IgE升高的占53.13%,无个人和/或家族过敏素质的患者中,IgE升高的52.94%(P>0.05);病程<1年者中,IgE升高的占30.99%,病程≥1年的63例中,IgE升高的49例,占77.78%(P<0.01)。结论:皮肤癣菌病患者中病程长者,血清IgE升高,但有个人和/或家族过敏素质者与血清IgE无关。

  • 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32例患者病原菌体外药敏试验

    作者:陈玉娟;熊心猜;张浩;唐芹芹

    目的 了解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病原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 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1月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为动物源性皮肤癣菌病的32例患者的菌株.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的M38-A2方案,测定收集的临床菌株对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及氟康唑的低抑菌浓度(MIC)值.结果 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对犬小孢子菌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125 0~4.000 0 μg/ml、 0.031 3~1.000 0 μg/ml、0.002 0~0.031 3 μg/ml和2.000 0~32.000 0 μg/ml,对须癣毛癣菌复合体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062 5~1.000 0 μg/ml、0.031 3~0.500 0 μg/ml、0.001 0~0.062 5 μg/ml和4.000 0~32.000 0 μg/ml,对石膏样小孢子菌的药敏试验MIC值范围分别为0.031 3~2.000 0 μg/ml、0.062 5~1.000 0 μg/ml、0.003 9~0.062 5 μg/ml和0.500 0~16.000 0 μg/ml.结论 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和氟康唑对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复合体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提示,特比萘芬的抗真菌效果好,其次为伊曲康唑和灰黄霉素,氟康唑抗真菌效果较差.

  • 银狐狸被毛真菌菌群携带与皮肤癣菌病患者相关性分析

    作者:顾艳丽;徐鹏;孙艳;栗玉珍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人工养殖银狐狸皮肤被毛携带真菌情况,为临床防治皮肤癣菌病在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提供流行病学资料.方法刮取狐狸饲养员病变处皮屑,毛刷法采集动物体表被毛,分别接种于沙堡弱培养基培养2周,对菌落进行形态及显微镜下结构鉴定. 结果 108只人工养殖银狐狸的皮肤癣菌的带菌率为27.78%(30/108),体表腐生菌以链格孢霉属、曲霉属和念珠菌属为主,另有41株真菌未定类.5名患皮肤癣菌病的银狐狸饲养员检出石膏样小孢子菌1株,须癣毛癣菌2株,犬小孢子菌1株,红色毛癣菌1株. 结论 黑龙江省大庆地区人上养殖的健康银狐狸被毛携带皮肤癣菌,并可能传染给人类而致皮肤癣菌病.

  • 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凝胶治疗皮肤癣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陆延娜;徐天华;熊林;万静;周晓凤

    目的 比较特比萘芬凝胶联合角蛋白酶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120例体癣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于患处涂自制1%特比萘芬的特比萘芬凝胶Ⅰ,观察组于患处涂含1%角蛋白酶和1%特比萘芬的自制特比萘芬凝胶Ⅱ.记录并比较2组组治疗期间偶数日的病变记分;治疗期第14天和28天,比较2组的真菌清除率和治愈率.结果 治疗期第10天直至结束,对照组病变记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第14天和28天,对照组真菌清除率(37.7%和73.6%)显著低于(P<0.05)观察组(63.6%和92.7%).治疗期第14天和28天,对照组治愈率(9.4%和56.6%)显著低于(P<0.05)观察组(27.3%和83.6%).结论 特比萘芬联合角蛋白酶对皮肤癣菌感染所致体癣治疗效果优于特比萘芬单独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 复方联苯苄唑乳膏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勇;张智洁;李娜;孙继梅;周秀珍

    目的研究复方联苯苄唑对动物抗真菌疗效.方法制作由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的豚鼠动物模型,观察复方联苯苄唑(5:1,10:1,20:1)3种配比组合、派瑞松和联苯苄唑3种乳膏治疗作用.用磷酸组胺刺激已用过药的皮损部位,观察3种乳膏的致痒阈.结果复方联苯苄唑(10:1)对动物皮损部位局部给药后,对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所致皮损积分分别为1.50±0.76和1.13±0.83,与对照组(3.88±0.35和3.75±0.46)比较,可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损伤病变程度(P<0.01).该药10:1组方明显优于5:1组方(P<0.01),也明显强于单方联苯苄唑(P<0.05);但与派瑞松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复方联苯苄唑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和止痒作用,以10:1为佳组方.

  • 抗真菌药联合治疗在皮肤癣菌病临床治疗的观察研究

    作者:吴丹

    目的 分析抗真菌药联合治疗在皮肤癣菌病方面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0例皮肤癣菌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酮康唑乳膏外用治疗,观察组采用酮康唑乳膏外用联合特比萘芬口服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周,治疗后对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对两组患者治愈、复发及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2周治疗后,观察组治愈率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6个月随访可知,观察组复发率1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问卷调查发现,观察组满意度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酮康唑乳膏外用联合特比萘芬口服应用于皮肤癣菌病临床治疗,能够提高患者治愈率和降低患者复发率,患者对该种治疗方式满意度更高,值得院方临床应用与推广.

  • 盐酸特比萘芬片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分析及安全性观察

    作者:刘伟

    目的:研究盐酸特比萘芬片治疗真菌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皮肤癣菌病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盐酸特比萘芬片口服联合特比萘芬乳膏外敷治疗的观察组和单独给予特比萘芬乳膏外敷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例数、整体治疗效果以及真菌清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瘙痒、红斑、丘疹、水疱、渗出、鳞屑、角化和皲裂的缓解率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和真菌清除率96.67%均高于对照组。结论盐酸特比萘芬片内服联合特比萘芬乳膏外敷治疗能够改善治疗效果、提高真菌清除率,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皮肤癣菌分类鉴定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牛桃香;骆志成

    皮肤癣菌是浅部真菌病的主要致病菌,由它引起的皮肤癣菌病呈逐渐上升趋势,有些菌种导致的手足癣和甲癣较难治愈,而且容易复发和再感染.对皮肤癣菌的快速、准确的鉴定和分类将对确定感染、传染源和选择敏感的抗真菌药物及监视治疗效果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鉴定分型主要依靠培养的菌落特征、镜下孢子和菌丝的形态以及生理生化试验.这类方法一般只能达到种间的鉴别,而且易受培养条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皮肤癣菌的菌落易发生变异,常常不能准确反映遗传本质.近年发展起来的以聚合酶链反应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克服了表型分型的不足,在真菌的鉴定分型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和潜力.本文对几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特点及近年来在皮肤癣菌鉴定分型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浅部真菌临床标本的真菌学分析

    作者:杨晓晶;王跃萍;汪亚华

    目的:通过对浅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送检标本进行病原真菌菌种的分析,了解感染及病原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直接镜检法、培养等方法对临床送检的标本进行检验和鉴定.结果:榆床送检的标本中,直接涂片镜检阳性率为51.42%,培养阳性率为61.44%.在培养的标本中分离出14种菌种,分离得到的所有菌株中,红色毛癣菌71株(36.22%)、须癣毛癣菌46株(23.47%)及白念珠菌26株(13.27%)分占前3位.结论:皮肤癣菌是引起浅部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须癣毛癣菌与白念珠菌也是重要的病原菌.直接镜检的阳性率低于培养阳性率,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提高真菌的检出率,不轻易排除浅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性.

  • 红色毛癣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

    作者:傅裕;鲍迎秋;常建民;李若瑜

    皮肤癣菌是一类能入侵角质层和角质组织的真菌,在人和动物可引起表浅感染.常引起感染的皮肤癣菌主要有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石膏小孢子菌和絮状表皮癣菌.红色毛癣菌是一种常见的亲人性致病性皮肤癣菌[1],呈世界性分布,也是我国常见的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可以引起皮肤、毛发、指(趾)甲感染,且常引起足和指(趾)甲的慢性难治性感染.有研究统计它可以导致皮肤癣菌病中90%的慢性感染[2],培养阳性率达到67%[3].因此,红色毛癣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病菌,了解它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特点对红色毛癣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的诊断、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复方酮康唑乳膏治疗皮肤癣菌病疗效观察

    作者:许建新;袁玉伦

    复方酮康唑(Ketoconazole)乳膏商品名为皮康王,适用于多种皮肤病的治疗.我科自2002年6~9月用此药治疗皮肤癣菌病患者264例,并进行了疗效观察及对照研究.

  • 碘伏治疗皮肤癣菌病疗效观察

    作者:杨海宇

    目的:观察碘伏治疗皮肤癣菌病的疗效。方法:单剂碘伏涂擦,2次/d ,连用20d ,停用10d ,30d为1个疗程。结果:3个疗程在常见癣病中总有效率低80%,高100%。结论:碘伏治疗皮肤癣菌病简单价廉,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皮肤癣菌病的临床及其病原菌分析

    作者:王子仲;李莉

    临床上常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两大类.浅部真菌主要是指皮肤丝状菌,或称皮肤癣菌,侵犯人的皮肤、毛发和指(趾)甲,引起癣病.近年来门诊就诊患者中皮肤藓菌病有增多趋势.因此我们对门诊皮肤癣菌病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老年不典型皮肤癣菌病3例分析

    作者:许衍慧;王颖

    皮肤癣菌病是一种被称为皮肤癣菌的浅部真菌侵犯人或动物的皮肤,毛发、甲板而致的疾病.不典型的皮肤癣菌病较难诊断.近年来,收治3例皮损形态相似、范围广泛,似剥脱性皮炎样改变的老年皮肤癣菌病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 阴囊皮肤癣菌病患者临床及真菌学分析

    作者:尹颂超;李美荣;魏玲;陈剑;黄怀球;冯佩英

    目的 探讨阴囊皮肤癣菌病患者的致病菌、临床特征、易感因素及治疗转归等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2017年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经真菌学检查确诊的24例阴囊癣病例,分析患者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发病相关因素、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情况、病原菌及治疗转归等情况.结果 24例阴囊癣患者均为青少年,平均年龄19.6岁,平均病程2.9个月.患者分离皮肤癣菌24株,其中石膏样小孢子菌15株(62.50%)、红色毛癣菌7株(29.17%)和絮状表皮癣菌2株(8.33%).石膏样小孢子菌主要引起阴囊单纯性感染,临床表现为特征性的白色伪膜样斑片,而红色毛癣菌多引起阴囊及其他部位皮肤癣菌病.结论 阴囊癣多见于青少年,石膏样小孢子菌为主要病原菌,其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 沈阳地区23年皮肤癣菌病分离菌株分析

    作者:管秀好;张彬彬;林俊萍;高兴华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皮肤癣菌病致病菌的构成和变迁.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1984年1月至2007年12月皮肤癣菌培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张致中总结的该地区此前20年(1954-1963年,1974-1983年)的皮肤癣菌培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菌株3792株,位列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2 369株、62.4%)、须癣毛癣菌(903株、23.8%)、犬小孢子菌(280株、7.3%),同张致中的报道相比,须癣毛癣菌(23.8%vs 16.9%)和犬小孢子菌(7.3%vs0.3%)比例上升.结论 沈阳地区皮肤癣菌病致病菌的优势菌株为红色毛癣菌.1984-2007年的统计结果同1954-1963年加1974-1983年的统计结果相比,致病菌发生了变迁.

  • 局部抗真菌药联苯苄唑

    作者:于波;屈毅

    联苯苄唑[1](bifonazole)又名白肤唑,比佛拉唑.由德国贝尔研究中心首先合成,1982年登记注册,国内1988年由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首先合成.是一种新型的氮取代性不含氯素的咪唑类局部抗真菌药,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临床用于治疗皮肤癣菌病等皮肤真菌病,疗效确切,作用持久,每日只需涂抹一次;安全可靠,经皮吸收少,不产生全身副作用;使用广泛,不产生耐药性.

  • 猫抓伤引起人畜共患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体癣1例

    作者:陈挺;许爱娥

    患者,女性,6岁,左面部猫抓伤后出现丘疹丘疱疹2周.外用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皮疹扩大.取患者面部皮损边缘鳞屑作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检得菌丝,真菌培养结果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生长,取猫爪和猫身上鳞屑作真菌直接镜检结果为阴性,真菌培养结果为石膏样小孢子菌生长.患者抗真菌治疗后痊愈.

6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