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莱姆病螺旋体的转移感染和致病机制

    作者:郝琴;万康林;徐建国

    本文主要就莱姆病螺旋体从蜱到宿主动物的转移感染以及在宿主体内存活并致病的机制进行了的阐述,包括螺旋体在蜱内定居以及感染宿主动物过程中蛋白的变化及作用;螺旋体在宿主体内致病的各种机制(病原体本身的作用、免疫逃避、细胞因子的作用、自身免疫).

  •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观察

    作者:陈玲

    目的:分析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在2012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所有患者均给予牙周基础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分析观察 PPD、CAL、BOP 的变化,同时采集龈下微生物标本,分析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结果:6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 PPD、BOP 存在明显差异(P <0.05),CAL 治疗前后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治疗前后的3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明显减少,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牙周基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减少3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

  • 基于气本体论的邪气致病机理阐述

    作者:孙志其;韩涛

    首先反思现今关于病因学研究的不足,继则基于中医学的气本体论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相关论述,分析中医学正邪本为一气的正邪观,提出“一气中和”的常病观,厘清并确定内邪、外邪、内伤、外感等实质意义与异同,进而指出现今学术界对四者分类的临证弊端与不足,提出“邪”之质实为已偏之气,“病”之本实为本气之偏,“致病”之实在于致气之偏,“治病”之道在于由偏而至中和之态的本体性认识,重新构建具有“感而后应”特点的中医学邪气致病理论,并阐述“内外合邪”的致病与治病观.

    关键词: 气本体论 邪气 致病
  • 从《理虚元鉴》探析脱发的致病与防治——400例脱发患者的证情分析

    作者:吴承艳;吴承玉

    脱发是皮肤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斑秃、全秃、早秃、普秃和脂溢性脱发等.本病虽然不会直接危害生命,但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美观,尤其在人们日渐追求生活质量的今天,其发病率越来越高,这种有碍美观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故也被社会及学者们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理虚元鉴>是明代医家汪绮石所著,该书虽然是论述虚劳疾病的专著,但其所阐述的理论包括对虚证的病因、病机、立法、治则、预防等的认识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范畴,故笔者拟从<理虚元鉴>的学术思想对400例脱发患者的致病与防治略作探析.

  • 白色念珠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作者:江文俊;姜福全;崔彦

    白色念珠菌的毒力因素主要表现为对宿主细胞及组织的黏附性、菌丝的形成及分泌水解酶等三个方面.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机制和对周围环境的应激适应受多因素和多水平的调控,对白色念珠菌感染、耐药及应激过程中的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 幽门螺旋杆菌致病与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舒;张雷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世界上常见的感染性病原体之一,其感染引起多种胃肠疾病,且因为与胃癌的关系被列为Ⅰ类致癌因子,但其致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与幽门螺旋杆菌本身、宿主免疫及两者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 亚铁血红素在细菌生存及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义玉思;严杰;林旭瑷

    亚铁血红素(Heme或Heam)是一种铁卟啉复合物,是铁在体内主要的存在方式,也是病原菌生存所需的主要铁离子来源,在细菌感染过程中可导致宿主氧化损伤、细胞死亡、器官功能衰竭、扩大炎症反应等.本文从Heme的结构、来源以及在微生物存活和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更好地了解细菌的生长和致病过程.

  • TLR4和IL-1β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SPF级小鼠胃内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作者:刘翔;卢放根

    目的 比较SPF级小鼠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和用三联疗法根除Hp后胃黏膜内Toll样受体4(TLR4)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含量变化,分析TLR4和IL-1β之间的相关性,探讨TLR4在Hp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只成功感染Hp的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第1组不予任何治疗,第2组予三联疗法治疗,并将10只正常SPF级BALB/c小鼠设为第3组.取各组小鼠的胃黏膜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记(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半定量检测TLR4、IL-1β在基因和蛋白水平上的表达.结果 ①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第2组小鼠胃黏膜内TLR4和IL-1β的表达均较第1组明显降低(P<0.05).②TLR4与IL-1β呈正相关.结论 TLR4参与了Hp的致病机制,并且与IL-1β呈正相关,TLR4通路与下游的IL-1β炎症因子的激活相关.

  • 感染性眼内炎697例的临床及致病菌分析

    作者:王娟;陈梦平;贾雪松;李乐;罗世伟;张晓燕;王焕

    目的 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因素、常见致病菌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97例(697眼)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感染性眼内炎主要致病因素为外伤(69.15%),其次为眼部手术(17.36%),尤其是白内障手术.男529例,女168例.18~65岁年龄段者多,占64.71% (451/697).各类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为24.76%(129/521),其中玻璃体检出率高为46.67%(63/135).致病菌中54.26%(70/129)为葡萄球菌属细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米诺环素、利福平的敏感性较高,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的敏感率在44.29%~74.29%之间,而对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检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除对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和头孢曲松敏感性较差外,对其他多数药物的敏感性较高;链球菌属细菌对大环内酯类、克林霉素及四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其他药物的敏感性多在80%以上.经治疗105眼(15.06%)因感染无法控制,实施眼内容摘除术或眼球摘除术,43.62%(304/697)的患者经综合治疗后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感染性眼内炎多由眼外伤和内眼手术引起,预后差.致病菌以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 中药合理用药的探讨

    作者:魏桂清

    中药因具有药物的通性,因此具有毒性.决定中药是治病还是致病的关键不是药物本身,而是如何正确使用.既不能畏其毒而弃用,也不能因其无毒而滥用.

    关键词: 中药 毒性 治病 致病
  • AIDS致病机制再认识

    作者:雷铁;于映尧

    艾滋病亦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以CD4+淋巴细胞减少引起免疫缺陷的临床综合征.CD4细胞计数持续降低是艾滋病特有的免疫学改变.

    关键词: AIDS 致病 认识
  • 霍乱弧菌肠道定植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陈昱希;黄健;李晓婷;徐梅;闵迅

    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致病的关键环节是霍乱弧菌经口腔随被污染的食物进入胃及小肠,终定植在小肠并释放毒力因子从而引起腹泻型霍乱.霍乱弧菌肠道定植动力学相关机制如下:①在霍乱弧菌定植初始阶段,其对宿主胃酸的应激反应能力,以及霍乱弧菌通过形成生物膜促进其在胃液中的存活能力;②霍乱弧菌通过对宿主上皮细胞的趋向性运动,接触并穿过黏液层;③霍乱弧菌通过感知特定的宿主信号发挥可逆与不可逆黏附作用,从而调控其在肠道中的定植;④在定植的后阶段,霍乱弧菌通过在宿主体内形成微菌落,从而对霍乱弧菌致病能力进行调控.

  • 幽门螺旋杆菌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雪亮;周渊;朱强;张荣丽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螺杆菌属的代表菌种,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营养要求高,具有多种酶类物质,主要分布在胃黏膜组织中.大量研究确证Hp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等胃肠道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胃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从三个方面—Hp的流行病学、致病以及治疗方法进行述.

  • 家用冰箱中肠杆菌科细菌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

    作者:王鹏;李颖;荆红波;张彦春

    目的 通过对家用冰箱中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培养、细菌药敏试验和毒力基因检测评估其致病风险.方法 随机抽取家庭冰箱,用盐水涂抹采样,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对致病菌菌株进行毒力基因PCR检测.结果 从82件冰箱涂抹拭子中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5属7种,分别为24株肠杆菌属,5株沙雷菌属,5株耶尔森菌株,6株克雷伯菌属和2株柠檬酸杆菌属.对所检出的40株细菌进行12种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部分肠杆菌科的细菌主要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和呋喃妥英这5种药物耐药.对5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仅3株细菌检出ystB基因,其他均为阴性.结论 家用冰箱中存在部分肠杆菌科细菌致病的风险.

  • 胃黏膜肠化生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喻文强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引起肠化生的主要病因,但其机制仍未阐明,除考虑与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有关外,还包括H.pylori影响肠化生黏膜中HSP60、π类谷胱甘肽转移酶、Cdx2、p53蛋白等的表达,尚不能确定何种机制起主要作用,本文主要围绕H.pylori感染引起肠化生的可能发生机制进行论述.

  • 情志致病机制探讨

    作者:方鸿

    情志因素导致机体发病,主要是通过破坏阴阳平衡,扰乱脏腑气机,损伤脏腑精气而致病.临床防治情志病症,应注重调整阴阳、调理气机和补养脏腑精气.探讨情志致病的机制,对于防治困扰当今社会的情志病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情志 致病 机制
  • 沈阳地区23年皮肤癣菌病分离菌株分析

    作者:管秀好;张彬彬;林俊萍;高兴华

    目的 了解沈阳地区皮肤癣菌病致病菌的构成和变迁.方法 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门诊1984年1月至2007年12月皮肤癣菌培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张致中总结的该地区此前20年(1954-1963年,1974-1983年)的皮肤癣菌培养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共分离出致病菌株3792株,位列前3位的致病菌依次为红色毛癣菌(2 369株、62.4%)、须癣毛癣菌(903株、23.8%)、犬小孢子菌(280株、7.3%),同张致中的报道相比,须癣毛癣菌(23.8%vs 16.9%)和犬小孢子菌(7.3%vs0.3%)比例上升.结论 沈阳地区皮肤癣菌病致病菌的优势菌株为红色毛癣菌.1984-2007年的统计结果同1954-1963年加1974-1983年的统计结果相比,致病菌发生了变迁.

  • 解脲支原体致病性与治疗决策

    作者:刘淑荣;张洪文

    解脲支原体,是女性泌尿生殖道常见的一种介于细胞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成为致病病原体.由于对其致病性认识不清,临床上对宫颈分泌物解脲支原体检测阳性的女性,存在不规范大剂量滥用抗生素,导致其耐药性日趋严重,因此对解脲支原体致病性和治疗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现简要讨论其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治疗.

  • 非幽门螺杆菌的流行病学、检测方法及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会领;罗雁

    自从 1983 年,澳大利亚科学家 Warren和 Mashall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分离并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1],研究者们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热度越来越高,隐藏在Hp后面的非幽门螺旋杆菌(non - 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s,NHPH)也逐渐跃入研究者的视线.他们发现NHPH与胃内疾病,如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消化性溃疡等关系密切,但也发现两者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其对胃内疾病的发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故本文就胃内非幽门螺旋杆菌的流行情况及检测方法以及其玕病机制做系统综述.

  • 浅谈中医合理用药的原则——用药之“毒”远药之害(毒)

    作者:卢立新

    药物为治病而设.然而其有两面性,既有治病之功效,亦有致病之副作用.临床用药一定要做到合理使用,正确配伍,不偏不倚,药到病除,中病即止,即用药之“毒”之义;避免盲目使用及过度使用,注意个体差异,时刻关注药物的毒副作用,真正发挥其大的治疗效应,勿使其产生毒副作用,即远药之害之义.

    关键词: 药物应用 治病 致病
44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