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作者:于宗良;杨向军

    目前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即使接受及时的再灌注治疗,仍有较高的死亡率[1].AMI发生后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只有极少量的心肌细胞发生分裂增生,但不能完整修复心肌组织,25%的患者将出现继发于心肌梗死的心室重构、心力衰竭[2]等并发症.增加有效心肌细胞数量和促进血管再生是治疗的主要方面之一.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备受关注,但干细胞的来源、分化、使用途径等方面限制因素仍较多,目前尚不能在临床推广应用.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自体骨髓源性细胞对博来霉素致小鼠肺损伤的治疗作用

    作者:姜寒水;李惠萍;胡洋;褚建新;陈岗;张容轩;郑卉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源性细胞(BMDC)对博来霉素所致小鼠肺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骨髓重建后小鼠分为重建动员组(博来霉素+G-CSF)和重建对照组(博来霉素+生理盐水),每组30只;75只健康小鼠分为未重建动员组30只(博来霉素+G-CSF)、未重建对照组30只(博来霉素+生理盐水)和空白对照组15只(生理盐水+生理盐水).各组分别在实验第3、第7和第14天处死1/3小鼠取材.通过HE染色、Masson胶原染色、肺通透指数和羟脯氨酸含量评价疗效.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γ-干扰素、基质金属蛋白酶_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肺组织内BMDC表达.将20只健康小鼠分为观察动员组(博来霉素+G-CSF)和观察对照组(博来霉素+生理盐水),每组10只,不设终点,观察小鼠存活时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间)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 μ检验(两组间)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多组间);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实验第7天,重建动员组肺泡炎程度的平均秩次为15.3,肺间质纤维化程度的阳性面积(×10~3)为46士8,肺羟脯氨酸含量为(O.44±0.09)μg/mg,TGF-β_1、γ-干扰素和MMP-9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10~3)分别为111±23、250±72和59±19,均明显低于重建埘照组[28.0、(73±10)×10~3、(0.52±0.07)μg/mg、(161 ±35)×10~3、(299±31)×10~3和(314±77)×10~3];未重建动员组肺泡炎程度的平均秩次为22.7,肺间质纤维化程度的阳性面积(×10~3)为27±15,肺羟脯氨酸含量为(0.41±0.05)μg/mg,肺通透指数为(43.8 ±9.9)×10~(-3),TGF-β_1、γ-干扰素和MMP-9表达的积分吸光度值(×10~3)分别为132±55、178±23和101±54,均明显低于未重建对照组[33.9、(56±13)×10~3、(0.49±0.08)μg/mg、(53.6±8.7)×10~(-3)、(320±98)×10~3、(409±61)×10~3和(288±75)×10~3].重建动员组在第7大肺内BMDC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比例(0.65±0.13)明显高于重建对照组(0.46±0.11).结论 G-CSF动员BMDC对博来霉素所敛肺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实验方法尚不能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时间.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段俊斐;顾翔

    随着干细胞生物工程的蓬勃开展,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复制能力的干细胞给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其中,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不仅能有效地动员骨髓干细胞释放入外周血循环,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引起有益的心血管效应,如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及减小心肌梗死后心肌损伤的程度等.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乳鼠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探讨

    作者:付振虹;董蔚;盖鲁粤

    目的 研究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缺氧心肌细胞的影响,探讨G-CSF发挥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心肌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缺氧组和G-CSF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和坏死率.Northern blot法检测3组心肌细胞中Bcl-2、Bax、caspase-3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心肌细胞中细胞色素C(Cyt C)、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 6μg/LG-CSF开始发挥对缺氧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150 μg/L保护作用强,30μg/L和750 μg/L保护作用相似.对照组、缺氧组和G-CSF组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凋亡率和坏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缺氧组比较,G-CSF组Bcl-2mRNA表达增加,Bax、easpase-3 mRNA、Cyt C和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0.01).结论 缺氧心肌细胞中,G-CSF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发挥抗凋亡的作用.

  • 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外周血体外扩增内皮祖细胞

    作者:董蔚;盖鲁粤;靳海杰;顾峥;宋欣;张苗

    目的 探讨从正常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imulating factor,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分离扩增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方法 经G-CSF动员后,富集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NC)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EPC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标记鉴定其内皮细胞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变化.结果 获得的贴壁细胞数为(8.825±2.958)个/100个PBMNC,具有多种内皮细胞特征,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阳性,同时结合荆豆凝集素Ⅰ并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呈红绿荧光双染色.培养后血细胞标记物减少,内皮细胞标记物增加(P<0.01).结论 从G-CSF动员的外周血中可获得较多数量EPCs,并具有多种内皮细胞特征.

  • 心血管疾病中生物活性分子的研究进展

    作者:牛丽丽;许玉韵

    心血管病是人们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各种危险因素的增加,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也在大量增加.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心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在人口总死亡人数中约占40%,已成为我国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死亡顺序列为第1位[1].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心肌梗死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冯雪茹;洪涛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能够导致心肌细胞数量减少和心肌组织瘢痕形成,使心功能受损,发生心力衰竭,是目前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 CAG预激方案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钱思轩;李建勇;沈云峰;蒋元强;陆化;吴汉新;徐卫;程蕴琳;盛瑞兰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C)和阿克拉霉素(Acla,A)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G)治疗老年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60~81岁的AML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5例曾接受2个疗程正规剂量的化疗,均未缓解;40例作染色体核型分析,10例为预后不良染色体异常.52例均采用CAG预激方案治疗,即Acla 10mg/d,第1~8天,Ara-C10 mg/m2,1次/12 h,第1~14天,G-CSF 200 μg·m-2·d-1,第1~14天.结果 化疗后总有效率69.2%,完全缓解(CR)率55.8%.初诊患者CR率为65.7%;复发、难治患者为35.2%;≥70岁患者为44.4%.10例预后不良染色体异常的患者完全缓解4例.全组早期病死率7.7%,总生存期中位时间14个月.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未见严重的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CAG预激方案为治疗老年人AML的比较有效、安全的方案.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骨髓干细胞动员效率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明;李占全;崔丽杰;金元哲;袁龙;张薇薇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效率.方法AMI患者20例按年龄分为≥70岁组和<70岁组,两组均给予包涵体型G-CSF 300~600μg/d皮下注射,连用5 d,检查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观察动员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 结果≥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109/L)分别为6.75、28.16、34.93、34.40、38.93、21.85,CD34+细胞(×106/L)分别为6.25、51.10、92.60、109.65、134.69、45.09;<70岁组白细胞(×109/L)分别为8.73、28.21、33.67、33.95、32.93、18.71,CD34+分别细胞(×106/L)为9.01、71.79、128.54、268.17、249.51、72.25,两组外周血白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仅动员后第3 d<70岁组外周血中CD34+较≥70岁组有显著增加(P<0.05);≥70岁组在动员前及动员后第3、4、5、6、7 d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显示,在动员后第6 d出现高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数量变化呈正相关(r=0.9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AMI患者行G-CSF动员安全、可行,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峰值均出现在第6 d,且白细胞与CD34+细胞数量呈正相关.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作者:孔朝红;刘煜敏;朱江;周绍霞;李芹

    目的 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制备大鼠慢性脑缺血双侧颈动脉结扎(2-VO)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和手术组,将手术组大鼠随机分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组.术后6周G-CSF组经颈外静脉注射G-CSF(10 mg/L,1 ml· kg-1·d-1),PBS组给予PBS(1 ml/kg),每间隔24 h干预1次,共3次,假手术对照组仅分离出双侧颈外静脉,不干预.术后8周行Morris水迷宫评价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变化,同时通过观察缺血区细胞增生情况、激光共聚焦三维血管成像、缺血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和形态学变化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等探讨其可能的机制.结果 水迷宫检测结果显示,训练第2天至第5天大鼠逃避潜伏期G-CSF组明显短于PBS组(均P<0.05);第1象限游泳时间G-CSF组明显长于PBS组(P<0.05).缺血脑组织内的BrdU阳性细胞数G-CSF组(27.7±4.76)个/视野,明显高于PBS对照组(10.4±3.7)个/视野(P=0.030).脑血管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G-CSF组与PBS组比较,毛细血管直径明显变小[(2.90±0.20) μm与(3.45±0.26)μm,P=0.020],同源组织缺血边界地区的分支点数目显著增加[(207.82±10.73)个/0.002mm3与(162.10±9.31)个/0.002 mm3,P=0.005],微血管总面积显著增加[(86498±2896)μm2/0.002mm3与(73976±3826)μm2/0.002mm3,P=0.003].凋亡检测结果显示,G-CSF组细胞凋亡数目(32.10±6.70)个/视野,较PBS组(56.30±11.20)个/视野明显减少(F=11.89,P=0.043).电镜下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G-CSF组大鼠的细胞间隙炎性水肿明显减轻;G-CSF组大鼠血浆VEGF水平(58.81±6.61) ng/L,较PBS组(20.81±4.35) ng/L增加(P=0.025).结论 G-CSF可显著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VEGF的神经血管保护作用有关,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淀粉样前体蛋白转基因小鼠神经再生及对认知功能的改善

    作者:朱正禹;王萍;郭雨霁;谢兆宏;来超;毕建忠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转基因小鼠认知功能的改善及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 选用36只APP转基因小鼠作为AD动物模型,随机分为G-CSF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8只.治疗组皮下注射G-CSF,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皮下注射.给药后第7d、14d、28d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计算其逃避潜伏期.水迷宫测试后取外周血,利用流式细胞术观察G-CSF对骨髓造血干细胞的诱导作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标观察脑内神经元再生.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小鼠在第7d、14 d、28 d的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7.19±4.07)s、(26.48±5.29)s、(24.97±3.61)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值分别为0.000、0.010、0.002);治疗组小鼠外周血CD 34+/CD 45双阳性细胞百分率在第7d、14 d、28 d分别为0.358±0.161、0.223±0.038、0.168±0.049,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07、0.000、0.003),脑内检测到CD34′阳性细胞,海马齿状回、皮质均可见BrdU+阳性细胞,同时可检测到BrdU+/Nestin+和BrdU-/MAP-2+双阳性细胞. 结论 G-CSF皮下注射可明显改善APP转基因小鼠的认知功能,可能与动员外周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并向脑内定向迁移有关.

  • 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舒张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作者:刘恋;张金国;尉希清

    目的 探讨环磷腺苷葡胺(MCA)联合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舒张性心力衰竭(DHF)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取成功建模后的60只SD雄性大鼠均分为4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Control)、DHF模型组(Model)、环磷腺苷葡胺治疗组(MCA)、及环磷腺苷葡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组(MCA+ G-CSF),各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心肌特异性基因GATA-4、Cx43、cTNI及c-kit的表达水平,ELISA测定细胞内cAMP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分化率. 结果 与MCA组比较,MCA+ G-CSF组DHF大鼠心肌组织变性程度显著改善;较MCA组GATA-4(0.82±0.07)、Cx43(0.52±0.05)、cTNI(0.86±0.13)及c-kit(0.48±0.03)蛋白的表达及cAMP(198.83±16.03)nmol/L水平与BMSCs细胞分化率(19.82±0.89),MCA+ G-CSF组GATA-4(1.62±0.09)、Cx43(1.02±0.07)、cTNI(1.42±0.12)、c-kit (0.65±0.02)蛋白及cAMP(283.67±18.09) nmol/L水平、BMSCs细胞分化率(38.62±1.52%)均显著提高(均P<0.05). 结果 G-CSF可能通过cAMP/PKA信号通路调节BMSCs分化,MCA联合G-CSF治疗舒张性心力衰竭疗效大鼠明显优于单独MCA治疗.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影响冠状动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的研究

    作者:张飞龙;陈良龙;李淑梅;王伟伟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大鼠冠状动脉(冠脉)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方法 6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微栓塞组24只、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24只和假手术组20只.微栓塞组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升主动脉夹闭后自左心室腔内注入自体微血栓,造成冠脉微栓塞,假手术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术后2 h起给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 μg·kg-1·d-1,持续5 d,其余两组给予生理盐水.术后3 d、1周、2周及4周处死大鼠.各组心肌样品中以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 time PCR)检测Bcl-2、Bax、Fas及FasL的mRNA表达,并计算Bcl-2/Bax比值,以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活性及裂解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蛋白表达水平,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检测凋亡细胞及有创压力传感器记录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改变.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微栓塞组术后Bel-2、Bax、Fas及FasL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cl-2/Bax比值降低(0.28±0.04和2.98±0.49),Caspase-3及裂解PARP蛋白表达增强(0.762±0.129和0.133±0.027;0.992±0.146和0.386±0.074),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升高(17.2±1.9和1.2±0.6),左心室收缩压(LVSP)及左心室内压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微栓塞组比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组术后Bcl-2的mRNA表达增强、Bax、Fas及FasL的mRNA表达均有不同程度降低,Bcl-2/Bax比值升高(2.07±0.29和0.28±0.04),aspase-3及裂解PARP蛋白表达减弱(0.371±0.041和0.762±0.129;0.548±0.093和0.992±0.146),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6.1±1.0和17.2±1.9),LVSP及±dp/dtmax明显升高(P<0.05或P<0.01). 结论 徽栓塞可导致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左心室功能;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通过减轻微栓塞后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左心室功能.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采集物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植入功能不良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孙于谦;刘代红;许兰平;张晓辉;刘开彦;黄晓军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植入功能不良(PGF)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2年11月期间诊断PGF并接受PBSC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输注后30 d血液学反应及回输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情况.结果 28例PGF患者接受了PBSC治疗,其中男21例,女7例.中位年龄28(12 ~50)岁.16例为原发性PGF,12例为继发性PGF.回输的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2.0(1.0 ~5.8)×108/kg,随访至回输后6个月.28例患者中,12例(42.9%)在回输后30 d获得血液学反应,总体有效率为53.6%(15/28).回输后发生GVHD 8例(28.6%).终存活16例(57.1%).患者年龄(≤28岁/> 28岁)、性别、供者类型(同胞相合/亲缘不相合)、PBSC前是否接受预处理、初始中性粒细胞植活时间(≤18 d/> 18 d)、PBSC植活时间(≤100 d/> 100 d)及回输MNC数(≤2.0×108/kg/>2.0×108/kg)对血细胞恢复没有影响.原发性PGF的30 d有效率(4/16)明显低于继发性PGF(8/12) (P =0.022).结论 rhG-CSF动员的PBSC治疗可作为继发性PGF的一种治疗方案,但对于原发性PGF疗效欠佳.

  • 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后骨髓细胞成分的变化及移植后临床分析

    作者:纪树荃;陈惠仁;王恒湘;阎洪敏;潘世平

    目的了解供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后骨髓细胞成分的改变及移植后促造血重建和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疗效.方法供者应用(研究组)和未用G-CSF(对照组)各12例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研究组供者接受G-CSF(Lenograstim) 250 μg/d 连用7 d后采髓,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植入物造血成分CD+34、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和CD+3及亚群的改变,及移植后对造血重建和急性GVHD的影响.结果两组在采集大致相同体积的骨髓植入物中,研究组采集的有核细胞数(TNC),CD+34,CFU-GM和CFU-MK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CD+3类同,CD+4减少,CD+8增加(P>0.05),CD+4/CD+8明显减少(P<0.01).研究组和对照组骨髓CD+34和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数及CFU-GM与CFU-MK增殖进行分析,显示类似变化的结果.研究组移植后中性粒细胞>0.5×109/L的时间是16 d(11~23),血小板>20×109/L的时间为17 d(14~25),对照组分别为20.5 d(14~29)和23.0 d(17~32)(P<0.05).研究组无1例发生急性Ⅱ~Ⅳ GVHD,对照组3例发生急性Ⅱ~Ⅳ GVH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异基因骨髓移植供者应用G-CSF 可促进造血恢复作用,这与增加植入物中CD+34、CFU-GM和CFU-MK数量有关,具有降低急性重度GVHD发生的倾向.

  • 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预防高危白血病单倍型移植后复发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媛;陈惠仁;刘晓东;何学鹏;楼金星;郭智

    目的 探讨供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输注对高危复发白血病患者单倍型移植后白血病复发的预防作用,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复发未缓解白血病患者在单倍型造血十细胞移植(HSCT)后给予预防性外周血干细胞输注,供者接受G.CSF 5~10μg·kg-1·d-1,分次注射,第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在移植90 d后(+90 d)行第1次输注,30 d后4例患者行第2次输注,除1例第1次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MNC)为0.1×108个/kg外,其他患者均为0.2×108个/kg.外周血千细胞输注后观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发生、白血病复发率及患者长期生存的情况.结果 外周血干细胞输注后,中位随访25(4~印)个月,19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其中Ⅲ度以上4例,累积发生率22.9%,均是接受2次输注的患者;可以评价的慢性GVHD13例,其中10例为局限性慢性GVHD.无患者因GVHD死亡.9例患者复发死亡,其余11例患者无病生存,其中4例慢性髓性白细胞、4例急性髓性白细胞(AML)、1例淋巴瘤性白血病、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AML,Kaplan-Meier生存计算2年无病生存率为52.5%.结论 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输注预防单倍型HSCT后白血病复发,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应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作者:刘晓明;陈元仲;黄美娟;刘霞;郭江睿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对急性白血病(AL)患者预后的可能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71例可评价AL患者.分别采用χ2、Cox回归、Kaplan-Meier等方法分析1疗程完全缓解(CR)率、总CR率、治疗有效率、化疗后WBC减少时间、CR期、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等级相关分析G-CSF用量与CR期及生存期的关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交替采用以柔红霉素+阿糖胞苷(DA)或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HA)或米托蒽醌+阿糖胞苷(MA)为主的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交替采用以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VDP)或长春新碱+阿霉素+泼尼松(VAP) 或长春新碱+米托蒽醌+泼尼松(VMP)或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柔红霉素+泼尼松(CODP)为主的方案进行诱导缓解和缓解后治疗.用药组均在患者WBC<1.0×109/L时予以重组人G-CSF(rhG-CSF)(1.5~6.0 μg*kg-1*d-1),一般WBC达2.5×109/L时停用. 结果 (1)AL患者化疗后应用G-CSF可使化疗后WBC减少时间明显缩短;但不影响患者的1疗程CR率、CR率和治疗有效率;(2)使用G-CSF不影响ALL患者CR期,但明显缩短AML患者CR期;(3)使用G-CSF不影响ALL患者的生存期,但缩短AML患者的生存期;(4)尚未发现使用G-CSF的AML患者中因子用量多少与CR期及生存期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AML患者必须非常慎用G-CSF.

  • 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倍体骨髓移植的临床研究

    作者:陈惠仁;纪树荃;王恒湘;刘静;阎洪敏;薛梅

    目的探讨供者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受者联合应用多种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单倍体骨髓移植在降低重症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改善无病生存的疗效.方法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13例(单倍体移植组),移植后结果和连续完成的13例白血病HLA匹配异基因移植 (相合移植组) 相比较,单倍体移植方法是供者应用G-CSF 250 μg/d,连用7 d后采髓, 受者GVHD预防除环孢素A(CSA)和甲氨蝶呤(MTX)外,在移植前4~1 d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 5 mg*kg-1*d-1, 移植后7 d始加服霉酚酸酯(MMF).结果单倍体移植组植入物CD+34细胞中位数6.1×106/kg,是相合移植组输入CD+34细胞中位数2.5×106/kg的2倍多(P<0.01),单倍体移植组和相合移植组植入物CD+3细胞中位数分别是50.5×106/kg和47.0×106/kg(P>0.05).移植后无1例发生植入失败,两组造血重建速度无差异(P>0.05),所有患者经骨髓植活直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单倍体移植组发生急性Ⅱ~Ⅳ GVHD 5例(38.5%),可评价的8例中7例发生慢性GVHD(87.5%),为局限性慢性GVHD,这与相合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 (P>0.05).单倍体移植组中位随访453 d(180~690),移植相关死亡5例,无复发死亡病例,剩余8例无病存活(61.5%).相合移植组中位随访510 d(220~810),移植相关死亡2例,复发死亡2例,9例无病存活(69.2%),通过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单倍体骨髓移植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和有效方法,在降低重症急性GVHD 及改善无病生存方面和HLA相合同胞供者移植相当.

  • CAG预激方案治疗难治和复发伴t(8;21)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作者:谢颖;陈苏宁;吴德沛;孙爱宁;仇惠英;韩悦

    体外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后可被诱导进入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提高阿糖胞苷(Ara-C)等细胞周期特异性细胞毒药物的杀伤敏感性.1995年日本学者Saito等根据上述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治疗方案,由低剂量的Ara-C、阿克拉霉素(ACR)、G-CSF组成,称为预激(CAG)方案.

  • CAG预激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陈浩月;钱思轩;李建勇;孙淼;吴汉新;张苏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极易转变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对于中高危MDS患者常规诱导分化治疗效果差,且发病年龄偏大,难以耐受大剂量化疗方案.我们曾报道小剂量阿克拉霉素(ACR)和阿糖胞苷(Ara-C)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预激方案(CAG方案)治疗老年AML患者,并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1].本研究采用CAG方案治疗27例中高危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型MDS(MDS-RAEB)患者,探讨其临床治疗价值.

1032 条记录 6/52 页 « 12345678...515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