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研究

    作者:赵芳;王欢;迪丽娜孜·阿布来提;帕提古力·阿不力孜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为恶性血液肿瘤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144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72例,比较两组患者在化疗前后,抗感染治疗前后hs-CRP、PCT水平变化.结果 感染组患者hs-CRP、PCT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hs-CRP、P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水平高于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水平低于T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hs-CRP、PCT水平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一的hs-CRP、PCT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水平显著上升,经抗感染治疗后下降;采用hs-CRP、PCT联合检测对于化疗后粒缺期感染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 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观察

    作者:汪玉芳;陈世明

    目的 分析卡泊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性霉素B组和卡泊芬净组,分别采用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 两性霉素B组总有效率(72.0%)与卡泊芬净组患者(76.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性霉素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0%)明显高于卡泊芬净组(P<0.05).结论 卡泊芬净早期治疗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临床效果满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可行性

    作者:刘尚勤;何莉;罗琳;马梓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 MDS)是一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1],美国每年新增病例约15000例,大多为老年人,平均年龄在71岁,7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为15/10万[2]。
      MDS的临床特点是外周血三系减少、骨髓增生活跃、细胞发育异常,具有进展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AML)和骨髓衰竭的风险。 MDS的发病与基因表达的不平衡有关,MDS初期,突变基因的数量少,细胞易发生凋亡,处于低危状态;随着突变基因数量的积累,细胞抗凋亡能力增强,原始细胞数增加,便会向高危MDS进展,形成AML;当参与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发生突变时,如FLT3突变,患者就会发展到高增殖性AML[3]。根据WHO的分类,原始细胞<20%为MDS,而≥20%为AML。在靶向治疗时代,深入研究驱动疾病进展的突变基因,对MDS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否则,采用靶向非关键基因的治疗,只能暂时控制病情。并发症是MDS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如中性粒细胞缺乏导致的感染、血小板危象导致的出血。

  •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88例恶性血液病细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作者:扶云碧;孟凡义;魏永强;徐兵;刘晓力;冯茹

    目前感染成了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化疗后首要并发症,尤其是大剂量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的状态下,条件致病菌及非条件致病菌均可侵犯机体,感染的高发生率、高耐药率已经严重影响了白血病的预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帕尼培南-倍他米隆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尽早尽快控制恶性血液病的各种感染提供经验.

  •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现状及诊治进展

    作者:吴德沛

    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是机体的一种感染状态,临床表现包括三个类型: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即侵袭性真菌病(IFD).IFD是IFI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近20余年来,随着疾病谱及治疗模式的变化,IFI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1].而恶性血液病患者常因伴有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高危因素,更成为罹患IFI主要的人群.现就恶性血液病患者IFI的现状和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作者:郑洁;杨素;石杨茹;潘益琳;潘疆疆;林晓骥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联合rhG-GS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 联合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中性粒细胞高于治疗前(P<0.05),PCT、CRP、IL-6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水平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助于快速改善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 动态监测白血病化疗后粒缺期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爱景;王波;李桂霞;李淑敏;王淑玉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 )、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的诊断价值,为白血病合并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20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热分为发热组178例与未发热组28例,对血培养标本进行菌株分离鉴定,观察患者在T0化疗前、T1化疗后3 d、T2粒缺期合并发热后第1天、T3抗感染治疗第7天、T4化疗后缓解期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hs‐CRP、PCT、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粒缺期发热组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IL‐6均显著降低,治疗前后hs‐CRP、PCT、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粒缺期合并发热患者血清hs‐CRP、PCT、IL‐6水平均显著高于 T1,T3经抗感染治疗后血清hs‐CRP、PCT、IL‐6水平显著低于 T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组患者血培养阳性率为8.99%,血培养阳性与阴性患者hs‐CRP和 PCT、IL‐6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动态监测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期合并感染患者血清hs‐CRP、PCT、IL‐6水平变化,有利于预测细菌感染及细菌感染程度监测、指导抗菌药物使用。

  •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许惠丽;王敏芳;张晓丽;李楠;吴剑涛;庞晓丽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白血病化疗患者,按照完成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将其分为中性粒细胞正常组142例、减少组89例、缺乏组83例,分析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变化及完成化疗周期后1个月内并发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 结果 3组患者化疗后,缺乏组的趋化指数、粘附率、吞噬率、杀菌率、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减少组(P<0.05),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化疗后1个月内,正常组并发医院感染率为10.56%,减少组患者为43.82%,缺乏组为97.59%,缺乏组显著高于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中性粒细胞缺乏与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具有高度相关性. 结论 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并发医院感染高度相关,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时调整患者化疗方案,降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头孢哌酮/舒巴坦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严重感染的比较

    作者:张平;吴祥元;林耀怀;李瑞珍

    目的比较头孢哌酮/舒巴坦(舒普深)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泰能)对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严重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严重感染(男37例,女19例,年龄28a±s21a),其中28例用头孢哌酮/舒巴坦2.0 g加入5%葡萄糖100 ml静滴,bid;28例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5 g加入5%葡萄糖100 ml静滴,q8 h均7~10 d为一疗程.结果头孢哌酮/舒巴坦临床有效率89.28%,痊愈率71.4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组临床有效率96.42%,痊愈率75%,两组间相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严重感染疗效相同.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

    作者:王羽;展新荣;张彦平

    目的 探讨两性霉素B与卡泊芬净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2年3月收治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两性霉素B组30例,采用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治疗,初始剂量为5mg/d,维持剂量为30mg/d;而卡泊芬净组30例,采用卡泊芬净静脉滴注治疗,初始剂量为80mg/d,维持剂量40mg/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两性霉素B组与卡泊芬净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7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性霉素B组患者高热寒颤、低血钾、疼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及血肌酐升高发生率分别为16.7%、3.3%、9.9%、3.3%、3.3%;卡泊芬净组分别为0、0、0、3.3%、0;卡泊芬净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深部真菌感染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杀灭真菌,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小.

  •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肿瘤患者经验性二线治疗

    作者:董文川;刘莉;李艳玲;任秀红;程春敏;张浩;刘树贤

    目的评价在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肿瘤患者中,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和去甲万古霉素在二线经验性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从1999年1月~2002年12月,67例肿瘤患者总计114次在化疗后出现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并首选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如果发热持续72 h,改用去甲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加左氧氟沙星,第5天开始加用氟康唑. 结果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的有效率是72.8%,有23例患者31次发热经初始治疗无效;在可评价的26次发热中,15次使用去甲万古霉素治疗,11次使用左氧氟沙星和去甲万古霉素,有效率分别是53.3%和72.7%;有18次培养出耐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细菌,革兰阳性细菌占72.2%;呼吸道是常见感染病灶. 结论联合应用左氧氟沙星、去甲万古霉素和氟康唑,适用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肿瘤患者的二线经验性治疗.

  • 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疗效分析

    作者:高苏;李正;仇惠英;金正明;唐晓文;傅铮铮;马骁;韩悦;陈苏宁

    目的 分析替加环素治疗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患者疑诊耐药菌感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2年5月-2013年4月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4例伴粒细胞缺乏疑诊耐药菌感染的血液病患者,予替加环素100mg负荷剂量,继以50mg 12 h一次维持剂量抗感染治疗,按用药情况分为单用替加环素组21例、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9例及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组14例,按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抗菌药物疗效标准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结果 44例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共治愈19例,治愈率为43.2%,治疗有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平均时间2.47d;单用替加环素、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初始即联合其他抗菌药物的患者治愈率分别为47.6%、44.4%、35.7%;替加环素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分别占15.9%、13.6%、6.8%.结论 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碳青霉烯类等广谱抗菌药物治疗3~5d无效,考虑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尽早应用替加环素治疗,替加环素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 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大肠杆菌败血症预后的关系

    作者:周翾;吴敏媛;金芳

    大肠杆菌败血症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在总发病率上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同时病情严重,病死率也较高.本文将急性白血病病人合并大肠杆菌败血症患者与非血液病人合并大肠杆菌败血症患者进行比较,分析他们预后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 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脓毒症时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水平的研究

    作者:宁海萍;蓝丹;李新叶;高宗燕;李琳迪;李登峰

    目的 研究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合并脓毒症时的水平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后处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无感染14例,脓毒症14例.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血清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EF浓度,比较两组PBEF水平,分析PBEF与临床常用感染指标CRP、PCT的相关性,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时PBEF在脓毒症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脓毒症组PBEF浓度为(5.526±1.548) ng/mL,无感染组PBEF浓度为(5.184±1.295) ng/mL,两组PBEF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 =0.536).脓毒症组PBEF与其他常见炎性指标CRP、PCT无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159和0.311).结论 中性粒细胞缺乏状态合并脓毒症时PBEF水平无明显改变,可能与外周血中合成和分泌PBEF的细胞减少相关,PBEF是否可作为感染指标应用于临床有待进一步探讨.

  • 支原体感染致粒细胞缺乏及急性肾功能损害1例

    作者:景淑军;陈海明;张向红;段渊;吴润晖

    患儿,女,12岁,因发热伴发现粒细胞缺乏3天,于2002年10月12日入院.入院前3天,因扁桃体化脓引起发热,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2.7×109/L,中性2%,给予抗感染治疗无好转,入院当日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1.2×109/L,中性39%,以发热待查,中性粒细胞缺乏收入院.查体:双侧扁桃体Ⅱ°.

  •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研究现状

    作者:吴南海

    重型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severe congenital neutropenia,SCN )由瑞典儿科医师Kostmann于1956年首次报道,又名Kostmann 综合征,是一种以骨髓和外周血中成熟中性粒细胞缺乏为特征的异质性遗传性综合征。SCN 患者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常低于05×109/L,易反复发生侵袭性细菌感染,如脐炎、皮肤脓肿、肺炎、败血症等,长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还易罹患侵袭性霉菌感染。除感染外,患者可并发骨质疏松、神经系统损害、心脏及泌尿生殖系统畸形,部分患者还可同时伴有单核细胞升高、淋巴细胞减少等。

  • 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中性粒细胞缺乏挽救性治疗临床分析

    作者:刘青;关嵩;曹峰;赵敏;程云杰;景绍武;王祎;王军

    目的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体内半衰期长,可有效防治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与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相比疗效上更具优势.但由于PEG-rhG-CSF临床时间尚短,合并应用rhG-CSF是否能够进一步减轻重度骨髓抑制程度及缩短恢复时间等相关研究非常少见.本研究通过比较PEG-rhG-CSF联合rhG-CSF与单纯PEG-rhG-CSF治疗恶性肿瘤同步放化疗后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4-01-2016-06-31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一病区就诊,共52例经同步放化疗所致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患者分为单药治疗组9例及联合治疗组43例.其中Ⅲ度中性粒细胞缺乏34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4例,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30例.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18例,给予单纯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患者5例,PEG-rhG-CSF 3 mg单次皮下注射联合rhG-CSF(1次/d)皮下注射患者13例.联合组至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1后停用rhG-CSF.分析各组患者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用药后24~48和72~96 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以及中性粒细胞恢复至≥2.0×109 L-1所需时间.结果 单药组及联合组在挽救性治疗后24~48 h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5.86士8.31)×10 9及(4.99±5.80)×109 L-1,P=0.94;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69.94±1 125.30)×109及(635.70±908.99)×109 L-1,P=0.57.治疗后72~96 h 2治疗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分别为(7.05±6.19)×109及(9.29±8.07)×109 L-1,P=0.52;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分别为(125.00±162.10)×109及(260.50±391.139)×109 L-1,P=0.42.单药组恢复时间[(69.33±51.54) h]与联用组[(63.07±42.88) h]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亚组分析显示,无论Ⅲ度还是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在挽救性治疗后不同时间段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恢复时间上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独应用PEGrhG-CS即可有效缓解同步放化疗所致的Ⅲ/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保证患者能够足量地按疗程进行抗肿瘤治疗,同时减少补充rhG-CSF剂量.

  • 亚胺培南经验性治疗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回顾性分析

    作者:孙明霞;赵玉亮;林蓉燕;白羽;于晶琳;朱燕

    目的 评价碳青酶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经验性治疗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肿瘤患者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应用亚胺培南进行经验性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接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初始经验性治疗的51例患者中,痊愈29例,显效8例,进步7例,无效7例,有效率72.5%.2例患者出现了可耐受的不良反应.结论 亚胺培南作为肿瘤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初始经验性抗菌治疗,具有较高的疗效和良好的耐受性.

  • 晚期乳腺癌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102例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作者:杜娟;赵秀莉;张文周;王毅刚

    目的 了解晚期乳腺癌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102例晚期乳腺癌伴粒缺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结果 102例晚期乳腺癌伴粒缺患者中发热率为27.4%;粒缺伴发热患者及粒缺不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100%、39.2%;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使用疗程及停药指征基本合理;存在的问题是,无指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8.4%),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前标本送检率低(14.3%).结论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晚期乳腺癌伴粒缺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部分不合理之处,需进一步改进.

  • 卡泊芬净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56例观察

    作者:陈玉清;李琳;张茵;时杰;臧玉柱

    目的 探讨卡泊芬净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6例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成人血液病患者按欧洲癌症研究治疗协会(EORTC)标准诊断为真菌感染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病例,接受卡泊芬净治疗.结果 56例患者的总有效率(治愈+明显改善)为66.1%(37/56),其中确诊患者有效率为71.4%(5/7),临床诊断患者有效率为80%(16/20),拟诊患者有效率为55.2%(16/29).可能与卡泊芬净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低血钾,血肌酐升高,皮疹和发热.结论 卡泊芬净用于治疗真菌感染抗菌谱广,无论对于曲霉菌还是念珠菌疗效均肯定,不良反应少,可以作为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的重症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线用药.

74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