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探讨

    作者:毋涛

    目的:评估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ICU真菌感染的患者36例,应用伊曲康唑注射液予以治疗.结果:36例ICU深部真菌患者中共检测出43株真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占53.5%,是感染主要菌种.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痊愈者5例,显效25例,好转4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83.3%.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有效的药物,临床上可作为一线用药治疗使用.

  • 45例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分析

    作者:董中明

    目的:探析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接受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中随机选取45例,分为伏立康唑组(n=23)和两性霉素B组(n=22),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为其提供常规抗感染药物治疗,伏立康唑组患者同时应用伏立康唑治疗,两性霉素B组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结果:伏立康唑组患者病情总好转率为91.30%,两性霉素B组患者病情总好转率为72.73%,比较2组患者病情总好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492,P=0.0116).伏立康唑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1.74%,两性霉素B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2.73%,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863,P=0.0742).结论:血液病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应用伏立康唑治疗对于提升效果可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具有较高的应用安全性.

  • 伊曲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临床研究

    作者:夏芝辉;贾宝辉;潘毅;陈军喜;韩飚;闫智杰

    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注射液早期经验性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高危患者的疗效.方法:依据美国WVUH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评分≥40分时,开始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全部病人静脉注射伊曲康唑400mg/日,2天后改为200mg/日,共7天,以后用伊曲康唑胶囊维持治疗.结果:临床疗效:接受治疗的17例患者中,临床改善12例(70 6%),临床无改善5例(29 4%).真菌学疗效,17例患者终真菌清除12例(70 6%),未清除5例(29 4%).结论:早期应用伊曲康唑,可以降低IFI患者的病死率.

  •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3种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研究

    作者:焦二莉;李跃宇;马文慧

    肿瘤、AIDS 患者、器官移植、导管留置及相应药物的广泛使用,使得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在不断增加。侵袭性真菌感染现在使用普遍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包括 G 实验、GM 实验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特点,作为早期检测工具,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情诊断和用药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该文就此3种常见的免疫学方法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 侵袭性真菌医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冯文莉;杨静;奚志琴;王艳青;张润梅;冀英;吴媛;贾晓强

    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血培养使用BacT ALERT 3D血培养检测仪,其他各种临床标本用沙堡氏培养基培养,科玛嘉显色培养基分离鉴定念珠菌.对2004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间的2891例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病历进行总结,从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标本、菌种分布、科室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住院患者IFI的发病率为4.12%,患者年龄7~96岁,以男性老年患者为多,均有基础疾病;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多;检出的真菌种类以念珠菌属为主,其中白念珠菌占67.29%,霉菌占6.20%.4年间细菌、真菌检出率及真菌检出率占细菌和真菌检出率的构成比、标本来源、菌种以及科室分布的构成比、抗真菌药物和抗细菌药物的使用率均有所不同,采用χ2检验和Bonferroni法进行多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结论 住院患者真菌感染的标本来源、菌种和科室分布的构成比在不断发生改变,IFI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念珠菌仍是主要的致病真菌,但各种念珠菌的菌种构成比有所变化,曲霉菌属引起的感染有增多趋势.

  •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住院患者分析

    作者:陈炜;徐燕红

    目的 了解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者的相关临床信息,以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方法 选取某院2010年-2015年收治的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例,对入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数逐年增加,以急性白血病为多,约占52.83%,感染部位以肺部感染33例(62.26%)为多;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氟康唑22例,伏立康唑31例,近年来伏立康唑使用明显增多.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E+9/L、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抗生素使用超过7天均可使真菌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糖皮质激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E+9/L、抗生素使用种类≥3种为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30.58、58.5、33.69).结论 对于恶性血液病存在影响因素特别是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及时进行抗真菌的二级预防,且尽可能选用广谱抗真菌药.

  • 老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真菌血症并腹腔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报告

    作者:曹金鹏;彭翔;邓建中;程龙庆;周永辉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FI)的发病率与致死率逐年增加[1,2]。侵袭性真菌感染常见发生部位依次为:肺部、消化道、泌尿道、血液,很少发生在无菌腔如腹腔内[3]。现将一老年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出现真菌血症并腹腔侵袭性真菌感染1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85岁,因突发上腹剧痛6小时余于2012年03月13日入院。10余年前因冠心病、冠脉狭窄行心脏支架植入术,有20余年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病史。入院查体:腹平坦,无腹壁静脉曲张,腹肌紧,板状腹,全腹压痛、伴反跳痛,腹部无包块。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未触及,M urphy 氏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未闻及。肛查:肛内未触及占位,指套无血染。入院完善检查后,急诊送手术室全麻下行开腹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修补术,术中见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5 cm溃疡,中间直径约1.5 cm穿孔,周围有脓苔形成,腹内有黄色浑浊积液约800 ml。术后白蛋白27 g/L。术后行抗炎(舒普深),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术后第6天行流质饮食,术后第9天去除腹腔引流管,术后第10天行腹部切口拆线后出现切口裂开,并高热,达39.60C。行血培养,并急诊送手术室硬膜外麻行“切口再次缝合术+减张缝合术”,次日,血培养即见白色念珠菌,诊断为“真菌败血症”,行氟康唑(商品名大扶康)抗感染治疗后,首剂600 m g ,之后每日400 m g ,用药第2天患者已无发热。氟康唑治疗两周后,血培养转为阴性。患者行氟康唑治疗第17天(2012-04-09),再次出现发热,达38.40C ,行腹部B超示:右肾下极包膜不光滑伴周边异常液暗区,即行B超引导下穿刺抽取脓性液体,并放置 Skater引流导管接袋引流。患者多次送引流液培养出白色念珠菌,仍均显示对氟康唑敏感,继续行氟康唑治疗。2012-04-28复查腹部 B 超示右肾及周未见异常。2012-05-07行引流液培养示未见真菌生长,去除引流导管。并于2012-05-07开始口服氟康唑每日300 mg。总疗程氟康唑治疗2个月。期间检测肝肾功能,肝功能正常,肾功能轻度异常。随访至今,未见有复发。

  • 大蒜素与大黄组合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进堂;张郁;任丽霞;田忠

    多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us infection,IFI)的诊治一直是个难题[1],对其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用药已被更多的人重视,现在大家已认可单味大蒜素或大黄预防真菌感染的效果[2,3],但两者联合应用尚未见报道.

  • 血浆(1-3)-β-D-葡聚糖对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作者:黄晓春;陈岩;沈茜;秦阳华

    目的 采用荟萃分析评价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STATA 11软件分析纳入研究项目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结果 纳入的31组研究数据分析显示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79 (95% CI,0.73 ~0.85),0.86(95% CI,0.80 ~0.90),5.64 (95%CI,3.818 ~8.352),和0.242 (95% CI,0.179~0.326).结论 荟萃分析显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于诊断IFI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李艳;于力

    侵袭性真菌感染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病死率均很高.近年来由于移植方式的改进及积极的预防治疗,其流行病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主要的真菌感染,主要发生在移植后晚期.移植患者存在粒细胞缺乏、移植物抗宿主病、应用免疫抑制剂等诸多危险因素,且病理组织学标本难以获取及血培养阳性率低、时间长及诊断困难,故侵袭性真菌感染导致的死亡率仍然很高.目前高分辫CT、PET/CT及非培养的诊断试验如GM试验、G试验等均已应用于临床,真菌PCR诊断技术也不断进展,有助于实现早期特异性诊断.高效低毒的新药如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正逐渐用于预防,联合用药及免疫治疗也有望成为新的治疗策略.本文就近年来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变化、危险因素、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邵青;沈定霞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以念珠菌感染和曲霉菌感染为常见.由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清髓预处理、急性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等因素,IFI呈逐渐增多的趋势.侵袭性霉菌感染(invasive mould infection)已成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IFI早期诊断方法包括临床检查、实验室检测和特征性影像学检查.目前伏立康唑是确诊IFI的一线治疗用药,唑类或两性霉素B联合棘白霉素类抗真菌药也显示出较好治疗效果,有希望成为一项未来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本文就造血干细胞移植后IFI的早期临床诊断和治疗问题作一综述.在IFI早期诊断方面讨论了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GM试验,G试验和PCR技术等;在IFI预防和治疗方面讨论了预防治疗,经验治疗,优先治疗,确诊后治疗,联合治疗和免疫治疗等.

  • 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分析

    作者:易雪岚;冒青;蒋焰;郭秀彬;陈艳

    目的:研究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化疗期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接受治疗的214例患者临床资料,有65例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其中35例患儿接受伏立康唑治疗,为A组;30例患儿接受两性霉素B治疗,为B组.通过统计学分析影响IFI发生率的临床因素,并比较患儿用药8周后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ALL患儿IFI发病率达到30.37%,患儿的IFI发生率与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相关(P<0.05).A组与B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2.28%和43.33%,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立康唑治疗的患儿的肾功能损伤、消化功能障碍和神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8.57%、5.71%和5.71%,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治疗的患儿(P<0.05).A组患儿躯体健康和精力情况、情绪控制和总体健康评分指数明显高于B组患儿相应的评分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儿的IFI的发生率与患儿的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水平相关,伏立康唑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重要临床意义.

  • 79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分析

    作者:倪明;陈宝安;何君;丁家华;程坚;赵刚

    目的:了解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SCT)后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及转归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进行HSCT的79例资料较完整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HSCT患者发生IFI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转归.结果:诊断IFI患者共计17例,其中临床诊断者13例,拟诊4例.感染发生的中位时间为移植后112 d(9-1931 d).非感染组及感染组的非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1.2%、35.2%.根据单因素分析:配型、Ⅱ-Ⅳ度a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性别、原发病、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配型、Ⅱ-Ⅳ度aGVHD是发生IFI的危险因素,感染前使用糖皮质激素量是患者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具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更易发生IFI,感染前使用较大剂量的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发生死亡.避免危险因素及回顾患IFI前30 d内使用免疫抑制剂情况可使患者有较好的预后.

  • 伊曲康唑注射液在血液肿瘤患者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临床研究

    作者:罗成伟;杜欣;郭荣;翁建宇;陆泽生;吴穗晶

    本研究回顾分析了35例接受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肿瘤患者用伊曲康唑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疗效,探讨其在侵袭性真菌感染中经验性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根据IDSA指南推荐,对于使用广谱抗生素治疗4d以上无效的发热患者,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结果显示,接受伊曲康唑注射液经验性治疗的35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62.9%(22/35),联合终点治疗成功率为54.3%( 19/35),不良反应事件有6例(17.1%),因不良反应停药2例(5.7%).进一步分析表明,发热早期(<5 d)使用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反应率更高(P =0.031),临床拟诊患者伊曲康唑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临床诊断及确诊患者(P =0.002),粒细胞缺少期使用唑类预防对伊曲康唑经验性治疗疗效无显著影响(P =0.054).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真菌药,在血液肿瘤患者中可以作为经验性抗真菌治疗的首选.

  • 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芳;吴彤;蔡鹏;刘颖;卢岳;周葭蕤;杨帆;刘强;高雁群;罗荣牡;张建平;孙媛;曹星玉;殷宇明;赵艳丽;王静波;童春容;陆道培

    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具有病死率高,诊断困难等特点.针对真菌病原的血清学方法如(1,3)-β-D葡聚糖(BG)检测(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敏感性相对高等特点,可做为IFI诊断的辅助手段.较GM试验比,G试验可用于诊断除曲霉菌外更多的真菌感染.本研究旨在探讨G试验在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血浆标本来源于2007年5月-2008年5月来自北京道培医院162例疑为IFI的血液病患者,其中化疗后患者8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77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定量检测患者血浆中BG的含量,将检测结果及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所有病例中有确定诊断2例,临床诊断18例,拟诊75例,排除诊断67例.结果表明:以20 ng/ml为诊断界值,G试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91%、72.4%和92.4%.在75例拟诊病例中,其中有51例G试验阳性,且对广谱抗生素无效而经过抗真菌治疗有效,经过临床回顾性分析符合IFI,表明G试验使IFI诊断率提高31.4%.结论:G试验是早期诊断血液病患者IFI的简单、快速的方法.

  •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63例临床分析

    作者:刘莎;郭梅;乔建辉;余长林;孙琪云;胡凯勋

    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恶性血液病患者罹患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现状,探讨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收集本院血液内科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54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541例患者中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63例,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62.34%),其次为肠道(19.48%);致病菌株以白色念珠菌(66.67%)、光滑念珠菌(12.82%)为主.结论:本院恶性血液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原发病、化疗、糖皮质激素、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使用广谱抗生素及老龄化等.应根据危险因素进行危险度分级来指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防治.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侵袭性真菌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王志永;姜尔烈;张平;王华;包宇实;王玫;冯四洲;韩明哲

    本研究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及其高危因素.选择自2000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我院行allo-HSCT患者180例,随访至2007年l0月31日,用Kaplan-Meier和Cox回归模型方法,分析了IFI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35例(19.5%)患者在HSCT后发生了IFI,确诊1例,临床诊断34例;其中曲霉菌感染18例(51.4%),念珠茵感染17例(48.6%).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34.3%,无IFI组1年的存活率为53.8%,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与IFI的发生率增加有关的因素包括移植前真菌定植或感染、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急性GVHD发生、广泛性慢性GVHD、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在多因素分析时,非血缘供者异基因外周血或骨髓干细胞移植、急性GVHD发生及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使IFI发生危险增加(RR分别为:1.589、2.399、1.410).结论:IFI是allo-HSCT的常见并发症,也是主要致死原因之一,对移植前真菌感染或定植、非血缘供者allo-PBHSC或allo-BMHSC移植及发生急性GVHD的高危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干预性治疗.

  • 定量PCR方法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研究

    作者:邵青;高丽;王莉莉;丁一;杨华;索继江;沈定霞;于力

    本研究建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真菌定量PCR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诊断价值.选取真菌高度保守的区段序列18Sr DNA-ITS1区设计引物及探针,提取真菌菌株DNA进行定量PCR验证引物及探针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利用pGEM-T质粒制备真菌DNA标准品并对患者血液中真菌DNA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12株曲霉菌和14株念珠菌定量PCR结果均为阳性;真菌在血浆、单个核细胞和全血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菌定量PCR的ROC曲线分析显示,用于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界值为8 copies/ml全血,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0.84,0.9,0.955,0.692,0.679.结论:真菌定量PCR检测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手段.

  • 定量PCR检测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刘淑娟;王欣;王相华;周海;袁代;姜华

    为探讨定量PCR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别对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中的真菌DNA进行定量PCR测定并结合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及相关临床检查进行实验研究.选取烟曲霉菌高度保守的28S rRNA区段序列为目的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提取患者血清中真菌DNA进行定量PCR检测.测定结果表明:定量PCR检测敏感性为0.89,特异性为0.85,阳性预测值为0.89,阴性预测值为0.85;GM检测敏感性为0.83,特异性为0.80,阳性预测值为0.88,阴性预测值为0.73;联合应用定量PCR和GM检测,其中1项为阳性或2项均为阳性的敏感性为0.94,特异性为0.85,阳性预测值0.89,阴性预测值0.92.结论:真菌定量PCR试验可应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与GM试验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敏感性.

  • 肺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对真菌病原体的提示

    作者:谷兴丽;曹明芹;徐思成;万秋风;刘光明;王静;刘文亚

    目的:探讨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对真菌病原体的提示意义。方法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 ICU 按序收集免疫抑制合并肺 IFI 的患者资料。IFI 诊断标准包括危险因素、临床表现、HRCT 特征与血清 GM试验或 G 试验阳性,符合2008年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真菌病研究组(EORTC /MSG)临床诊断(probable diagnosis)的定义标准,并且抗真菌治疗有效。采用χ2检验比较酵母菌和霉菌患者不同临床与影像学特征的差异性。采用 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判别分析,以准确率评价判别效果。结果有143例纳入,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分离酵母菌108例(75.5%)和霉菌35例(24.5%)。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62例(43.4%)、慢性肺疾病46例(32.2%)、使用广谱抗生素(≥14 d)51例(35.7%)、恶性肿瘤33 例(23.1%)、使用糖皮质激素(≥14 d )33 例(23.1%)、慢性肾病肾脏替代治疗23 例(16.1%)和免疫性疾病15例(10.5%)。这些危险因素在两类真菌病原体分布差异的比较结果显示,使用广谱抗生素(≥14 d)多见于酵母菌感染(P <0.05),而有慢性肺疾病则有利于霉菌的产生(P <0.05)。纳入研究后合并细菌感染和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酵母菌比霉菌多发(分别 P <0.05)。胸部 HRCT 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肺实变76例(53.1%)、块状影42例(29.4%),小结节35例(24.5%),大结节27 例(18.9%),胸腔积液27 例(18.9%),晕轮征20 例(14%),以及空洞14 例(9.8%)等。这些影像学特征在两类真菌分布差异的比较结果显示,胸腔心包积液多出现在霉菌感染(P <0.05)。Logistic 回归模型判别两类真菌的结果显示,使用广谱抗生素(≥14 d)、机械通气和胸腔心包积液的判断价值大(均 P <0.05),预测判别的准确率为77.6%。结论对于免疫抑制合并肺 IFI 患者,多数危险因素、临床和 HRCT 主要特征不能提示真菌病原体,而且 BALF 分离的非隐球菌之类酵母菌可能是伴随菌或定植菌。

484 条记录 1/25 页 « 12345678...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