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快速脱钙骨组织病理切片台盼蓝-伊红染色方法研究

    作者:刘洋;柯诗韵;彭方美;翟玉莹;肖珊;叶小天;陈珺;陆幸妍

    目的 研究建立台盼蓝-伊红(trypan blue and eosin,TE)染色法,并用于强酸脱钙后的骨组织病理切片染色,以提高制片质量.方法 对10只大鼠胫骨进行5%硝酸脱钙、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后,对每份胫骨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和甲苯胺蓝(toluidine blue,TB)染色及TE染色,比较不同染色方法的骨组织病理切片显微结构染色的差异.结果 10只大鼠胫骨组织标本每只分别进行3种染色,其中HE染色的骨小梁与骨髓分色不明显,骨细胞核无明显着色;TB染色的骨小梁与骨髓分色不明显,骨细胞边界模糊;TE染色的骨小梁显绛红色,骨髓细胞显紫红色,骨细胞陷窝、细胞核、骨小梁及附着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骨髓细胞中的巨噬细胞等结构特征清晰可辨.结论 本研究所用的TE染色法适用于强酸脱钙处理的骨组织病理制片.

  • 2.47胃粘膜慢性炎症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关系的探讨

    作者:郭建强;柯美云;张彦东

    目的探讨胃粘膜慢性炎症与FD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临床连续入选符合FD诊断的患者41例(男:女=12:29),平均年龄38.2岁(21~65岁),病程2~10年.对所有患者首先进行消化不良症状(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打嗝为主,无反酸、烧心、便秘等)积分(0~4);通过胃镜取胃底、胃体、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活检各2块,分别进行HE病理学检查(慢性胃炎组织学标准按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学会会议)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H.pylori感染、肥大细胞计数及活化情况.

  • 甲苯胺蓝染色在先天性巨结肠及其类缘病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黄小钟;杨军;苏宝山;靳耀锋

    先天性巨结肠(hischsprun's disease,HD)是小儿外科常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之一,发病率为1/5000,男性稍高于女性,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1].HD的病理诊断主要依赖于HE、ACHE、NADPH和LDH染色,本实验通过甲苯胺蓝组织化学染色,并结合传统的冷冻切片HE染色,对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快速诊断的研究来探讨HD术中诊断方法.

  • 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方法的改进

    作者:孙德刚;成玉霞;孙青

    在使用传统方法对肥大细胞(mast cell,MC)进行甲苯胺蓝染色时,因其分化过程不易掌握,MC的紫红色颗粒显示极不稳定,给诊断带来困难.有报道将甲苯胺蓝与高锰酸钾一起配制染色效果较好,但其溶液配制过程繁琐[1].我们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对原甲苯胺蓝染色方法进行了改进,不但使其配制简便,易于操作,且效果佳.

  • HpD光动力效应对裸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作者:李永平;金陈进;黄文革;冯官光;易玉珍

    我们在注入血卟啉衍生物(hematoporphyrin derivative, HpD)后激光照射裸鼠眼球,用电镜观察其视网膜病理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进口倍频Nd∶YAG激光仪,波长532 nm。Balb/c裸鼠18只,体重20~25 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6组,每组3只鼠,均以右眼为实验眼。A、B和C组注入HpD(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制备)后,以激光照射右眼。照射时间均为15 min,功率密度分别是:A组50 mW/cm2、B组150 mW/cm2、C组300mW/cm2。D组仅注入HpD不经激光照射。E组不注入HpD,仅用激光照射、功率密度为300 mW/cm2,照射时间15 min。F组不作任何处理。实验过程:A、B、C和D组裸鼠尾静脉注射HpD 5 mg/kg,暗室环境72 h。A、B、C和E组裸鼠腹腔注射4.3%水合氯醛430 mg/kg麻醉后,用倍频Nd∶YAG激光照射裸鼠眼球,激光输出功率为50 mW,通过调整激光束在角膜水平光斑大小来改变功率密度。激光束在角膜水平光斑直径分别为1.13、0.65和0.46 cm,其相应的功率密度则分别为50(A组)、150(B组)和300 mW/cm2(C组及E组)。激光照射后24 h处死动物。立即摘下右眼球用2.5%戊二醛-多聚甲醛液固定,取后极部眼球壁切成1 mm×2 mm大小组织块,PBS磷酸缓冲液洗,1%锇酸后固定,经各级丙酮脱水,Epon-812渗透包埋,半薄切片,1%甲苯胺蓝染色进行视网膜定位后再行超薄切片,切片厚60 nm,醋酸铀及柠檬酸铅双重染色,H-600透射电镜观察。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例

    作者:陈肖华;赵琳;何志义;钟小宁;张建全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10余年,气促1周人院.患者10余年前出现左颈部肿物,如拇指大小,肿物进行性增大、增多,并反复出现面色潮红、心悸、头痛、鼻塞、双手掌皮肤瘙痒,每次持续20~70 min,休息后能自行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每年数次至每月数次,未予重视.2010年5月15日在我院查白细胞6 26×109/L,红细胞4.58×1012/L,Hb 139 g/L,血小板33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 58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 04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77;颈部B超:左肩部混合性肿块,左颈部及左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胸部CT:未见异常;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肥大细胞增生症,增生细胞呈小巢状黏附性生长或散在性生长,主要位于副皮质区,伴有皮质区浸透,部分细胞出现梭形化,甲苯胺蓝染色出现大量胞质紫蓝色颗粒,CD117(+++),CD68(+),无trypase抗体,S-100(-),CD25(-),Ki-67> 50%.

  • 带种植体骨磨片的标准化制作

    作者:王东胜;刘洪臣;吕燕;鄂玲玲;王家柱

    目的:探讨带种植体骨磨片的标准化制作流程,为进行人工种植体相关研究提供病理实验依据.方法:回顾自1998年以来制作的850张带种植体骨磨片,按照塑料包埋前、包埋、粘结、切片、研磨、染色等几大步骤,对磨片进行评价.以(1)种植体完整,种植体长轴与组织面平行且在同一平面上.(2)组织经脱水处理包埋聚合后组织内无气泡;(3)组织与载物片粘贴紧密无气泡;(4)镜下观察磨片组织内无金属碎屑,种植体无脱落;(5)染色均匀,新生骨组织区分明显等5个方面作为标准化制作流程的评价指标,且5个指标需同时达标才能认为磨片制作成功.结果:对照5项指标对850张磨片进行回访式检查,早期因制作经验以及方法不当等原因,合格率约为50%,后经改进工艺与提高技术水平,2000年后所制作磨片的成功率提高到85%.结论:通过改进方法,规范化操作,选择适宜的染色方法,可以提高种植体骨磨片制作的成功率,扩大带种植体骨组织的研究范围.

  •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一例

    作者:杨素云;陈瑞科;杨铎

    患者男,15个月.右下肢活动不灵1个月,右下肢活动受限1周,逐渐加重.无发热、恶心呕吐及抽搐,大小便正常.体检:双下肢肌张力稍降低,腱反射减弱,双侧Babinski试验阳性.后经上级医院实验室检查,尿沉渣甲苯胺蓝染色可见异染颗粒.

  • 甲苯胺蓝快速染色方法的研究

    作者:赵淑贤;李福德;彭国睿;杨永坤;田洛阳

    目的 探讨简单、快捷的甲苯胺蓝染色方法 .方法 实验组,试剂为0.1%甲苯胺蓝水溶液,标本为血涂片30份,骨髓涂片20份,共50例,操作为直接染色1 min;对照组,相同50例标本的常规染色.观察指标:随机双盲观察阳性细胞(玫瑰红色)百分比.结果 比较50份标本两种方法 染色结果 相同,经秩和检验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0.1%甲苯胺蓝水溶液直接染色嗜碱性粒细胞效果佳,结果 可靠;与常规法比较方法 更突显简单、快速、省时、省试剂、少污染的优点,适应临床即时性检查.

  • 诱导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俊宾;董首利;夏仁云

    目的 研究和评价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BMG三维支架中对骨髓基质干细胞(SM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大白兔的髂骨骨髓液中提取和分离骨髓基质干细胞,将无血清Mc5A培养液分为四组,含有5 ng的TGF-β1和100 ng的IGF-I组为A组、含有TGF-β1为B组、含有IGF-1组为C组及无血清Mc5A培养液为D组作为空白对照,先进行单层细胞培养的10天,再置于松质骨基质明胶(BMG)支架中继续培养10天,然后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蛋白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 第5、10天后,各组单层细胞培养的细胞个数均有显著性差异,即A组>B组>C组>D组;第20天后各组的BMG支架蛋白多糖含量检测结果,即A组>C组>B组>D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TGF-β1可提高骨髓基质干细胞的软骨分化能力,而IGF-I可提高TGF-β1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软骨分化作用.

  • DNA倍体分析在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宁毅;范永锋;孙睿

    目的 评价和比较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与甲苯胺蓝染色两种方法对诊断癌前病变和口腔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山西省人民医院口腔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220例,分组应用DNA倍体分析和甲苯胺蓝染色两种检查方法检测.结果 DNA倍体分析对癌前病变和恶性病灶都显示出高特异性和灵敏度;而甲苯胺蓝对癌前病变和恶性病灶染色结果显示出中等灵敏度和低特异性.结论 对于口腔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脱落细胞DNA倍体分析在灵敏度和特异度方面都优于甲苯胺蓝染色.

  • Notch-1基因敲除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阻止椎间盘退行性变吗?

    作者:莫日格乐;邵增务

    背景:前期实验证明退变椎间盘内 Notch-1基因高表达,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髓核样细胞转化时 Notch-1的作用尚不明确。
      目的:观测Notch-1基因敲除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退变椎间盘的作用。
      方法:①4只体质量0.4-0.5 kg新西兰兔麻醉后,取股骨骨髓,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②将针对Notch-1的shRNA及无意空质粒shRNA,瞬时转染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③体质量1.0-1.5 kg新西兰兔10只,对兔脊柱L3-4、L4-5、L5-63个椎间盘行穿刺抽吸髓核组织造模,将细胞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转染空质粒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转染shRNA-Notch-1质粒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无转染组细胞,于造模2周后分别移植入L3-4、L4-5、L5-63个椎间盘。
      结果与结论:①细胞移植4周后MRI检测发现,L3-4(无转染组)及L5-6(空质粒组)%T2加权像扫描(%ST2WI)值有明显增加,L4-5(shRNA-Notch-1质粒组)%ST2WI值增加为显著,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甲苯胺蓝染色可见L4-5(shRNA-Notch-1质粒组)椎间盘组织内蛋白多糖的表达显著高于L3-4(无转染组)及L5-6(空质粒组)。③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L4-5(shRNA-Notch-1质粒组)椎间盘内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的表达明显高于 L3-4(无转染组)及 L5-6(空质粒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兔退变椎间盘内移植Notch-1基因敲除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效修复了退变的椎间盘组织。

  • 正畸应力刺激下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及骨改建

    作者:张晓歌;唐甜;赵志河;丁寅

    背景:种植体周围炎是影响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目的:建立正畸应力刺激下比格犬微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观察其骨改建过程。
      方法:采用助攻法将纯钛微种植钉随机植入Beagle犬双侧上颌第二,三,四前磨牙的根分叉区,将一侧植入3枚丝线结扎的微种植体,在丝线结扎诱导微种植体周围炎后加力,分别在微种植体周围炎的第1,2,3,4周即刻施加100 g拉力,持续加力1个月。处死动物后制备含微种植体的不脱钙硬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微种植体周围炎发展不同阶段受到持续正畸应力作用下的种植体-骨界面的改建过程。
      结果与结论:丝线颈部接扎的微种植体植入后,颈部组织内出现大量的梭形炎性细胞,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逐步扩散到微种植体的尖部,有大量胶原纤维,成骨活跃,出现新生骨进行改建;周围炎发生2周后扩散到微种植体尖部,出现深浅不一的新生骨小梁组成的编织骨,炎性细胞分散,可见胶原纤维吸收后留下的髓腔不规整,骨陷窝内可见排成三四层的成骨细胞,成骨活跃。说明实验成功构建了正畸应力刺激下Beagle犬纯钛微种植体周围炎模型,受力后约2周是该模型成骨的活跃期。

  • Notch信号通路阻断剂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软骨分化的影响

    作者:张家文;罗二梅;吴颜晖;符淑莹;陈丹纯;宇丽;唐明乔

    背景:Notch 信号通路作为一条在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信号通路,目前它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过程中的作用仍然未知。目的:首次探讨 Notch 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2,4-二氨基-5-苯噻唑(DAPT)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的影响。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获得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分4组:①无诱导组换成含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②单纯诱导组换成终浓度为6.25 mg/L胰岛素、6.25 mg/L转铁蛋白、10μg/L转化生长因子β1、0.1μmol/L地塞米松、50 mg/L维生素C、体积分数5%胎牛血清和1%双抗的软骨诱导培养基培养。③二甲基亚砜组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0.1%的二甲基亚砜培养。④2,4-二氨基-5-苯噻唑组在软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5μmol/L的2,4-二氨基-5-苯噻唑(溶于二甲基亚砜)培养,二甲基亚砜终浓度为0.1%。结果与结论: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后,细胞形态由长梭形变为多边形,且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均呈现阳性;软骨诱导分化后Jag-1、PS-1、Notch-1、Hes-1的基因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添加2,4-二氨基-5-苯噻唑后,与单纯诱导组相比,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Jag-1、PS-1、Hes-1(P<0.01)和Notch-1(P<0.05)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均降低(P<0.01);蛋白聚糖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P<0.01),Ⅱ型胶原蛋白的基因表达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提示Notch信号存在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后,这种信号强度迅速减弱;2,4-二氨基-5-苯噻唑可能通过Jag-1-Notch-1-Hes-1途径抑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

  • 人腰椎小关节软骨不同染色方法的差异比较

    作者:黄磊涛;赖琦;李帆;毕海迪;吴霞;刘序强;张斌;戴闽

    背景:随着现代病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发展,在疾病诊断方面显著减少其误诊率,但特殊染色法依然是病理诊断的主要手段.目的:比较不同的特殊染色方法显示人腰椎小关节结构的优缺点.方法:收集腰椎手术患者的L4/5小关节软骨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O染色、甲苯胺蓝染色、Masson染色、番红-固绿染色,观察软骨结构.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均可清晰观察到关节软骨各层结构.其中苏木精-伊红染色能较清楚显示软骨层、潮线及软骨下骨,软骨细胞核呈蓝紫色.番红-固绿染色清晰显示软骨4层结构:浅层(软骨表面),中间层(细胞圆形,着色较淡,排列规律),柱状细胞层(细胞较大,多核,排列整齐),显示软骨基质呈均匀浅红,软骨下骨呈绿色,软骨组织与骨组织分对比鲜明.甲苯胺蓝染色显示组织结构层欠清,胞核染色清晰,胞浆几乎不着色,基质呈淡蓝紫色.而番红O染色软骨层及软骨下骨层分界比较清晰,软骨层呈均匀深红色,细胞染色较淡,与软骨基质分界不明显.Masson染色对胶原纤维较为清晰,但只能大致显示软骨与软骨下骨结构.结果说明番红-固绿染色显示软骨各层和软骨下骨结构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软骨细胞形态变化较其他方法清楚,Masson染色次.

  • 羟基乙酸负载软骨细胞组织工程软骨修复喉软骨缺损

    作者:贾敏;袁琨

    背景:三维可降解生物支架材料的选择对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十分重要,它能为细胞生长提供依附的支架及增殖空间。目的:观察羟基乙酸负载软骨细胞修复喉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白兔60只,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建立喉软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处植入负载软骨细胞的羟基乙酸,对照组缺损处植入羟基乙酸,植入后4,8周进行大体与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结果:植入后4周,对照组缺损部位色泽暗红,创面明显,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实验组缺损部位色泽暗红,表面光滑,与周围软骨平齐;②甲苯胺蓝染色结果:植入后8周,实验组喉软组织缺损部位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缺损部位无明显软骨陷窝,有大量软骨细胞生成;对照组缺损部位存在轻微炎症反应,缺损部位存在轻微陷窝,有少许软骨细胞生成;③糖胺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阳性面积:实验组植入4,8周的糖胺聚糖及Ⅱ型胶原蛋白阳性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④结果表明:羟基乙酸负载软骨细胞的组织工程软骨可促进喉软骨缺损的修复。

  • 甲苯胺蓝染色对于提高胃黏膜肠化检出率的价值

    作者:梁朝辉

    目的:探讨甲苯胺蓝染色对于提高胃黏膜肠化检出率的价值.方法:光镜下观察147例胃镜胃黏膜活检病例的甲苯胺蓝染色和HE染色切片中的杯状细胞.结果:在147例胃镜胃黏膜活检病例中,101例的两种染色切片中均未检出杯状细胞,43例的两种染色切片中均检出杯状细胞;3例的HE染色切片中未检出而甲苯胺蓝染色切片中检出杯状细胞.结论:甲苯胺蓝染色是一种简易的染色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杯状细胞的检出率,从而有效地提高胃黏膜肠化的检出率.

  • 表达B淋巴细胞抗原的原发性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

    作者:李福德;王宏梅;刘娟;王春颖;王京华

    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ABL)于1905年由Lazahuz首次报道,其特点为外周血中出现大量不成熟嗜碱粒细胞(占30%以上)[1].ABL发病率极低,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形态学、细胞化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 非白血病性肥大细胞白血病1例

    作者:李福德;刘娟;李兆薇;孙平

    患者女性,55岁,以"间断性发热3个月"为主诉于2005年8月16日入院.该患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未测体温),发热前有寒战,伴四肢关节疼痛,继而出现皮肤片状皮疹,伴瘙痒,双足肿胀,同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无腹泻及黑便.

  • 大鼠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与肥大细胞接触

    作者:罗明富;宋晓晶;蒋瑾;张金铃

    目的:观察正常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的接触联系.方法:正常成年Wistar大鼠10只,以大椎穴(背部正中第7颈椎与第1胸椎间)和足三里穴(膝关节后外侧,腓骨小头下约5 mm)为中心,切取约1.5 cm2组织块,速冻于恒冷箱内,切片经乙酰胆碱酯酶染色和甲苯胺蓝复染色,显示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内沿血管分布的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结果:在穴区组织内,从真皮至皮下组织、肌肉组织的肥大细胞多聚集在血管附近,或沿血管壁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分布,并形成点接触或面接触.结论:采用2种染色方法观察到肥大细胞与血管壁中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形成紧密接触,这可能是肥大细胞与乙酰胆碱酯酶阳性反应神经发生功能联系的形态学基础.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