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伏天灸与三伏针刺对免疫学影响的对比研究

    作者:崔小娜;庄礼兴;徐世芬

    目的:将三伏天灸与三伏针刺对免疫学影响进行观察对比.方法:将1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三伏天灸组和三伏针刺组,天灸组以甘遂、白芥子、麻黄、细辛等药物各等份,上加0.1g麝香制成的1cm×1cm大小药膏分别于初伏、中伏和末伏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3次为1疗程.针刺组在初伏开始对以上穴位进行针刺,隔天1次,30天为1疗程.一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的IgE、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比.结果:三伏天灸组与三伏针剌组治疗后的血清IgE、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天灸组较针刺组在降低IgE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伏天灸与三伏针刺比较,在对免疫学方面的影响更具优势,提示天灸疗法主要通过时间、经穴及药物三重作用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

  • 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张元;侯珣瑞;李丽红;杨濛;梁飞红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鼻黏膜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AR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穴注组,每组8只.采用卵清蛋白致敏诱发AR模型.穴注组于分组后第1、5、9、13天取双侧“迎香”穴及“印堂”穴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每穴注射转移因子、地塞米松、利多卡因混合液0.1 mL,共4次.采用HE染色法高倍镜下计数鼻黏膜EOS,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鼻黏膜组织中Eotaxin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鼻黏膜EOS计数、鼻黏膜Eotax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穴注组鼻黏膜EOS计数、鼻黏膜Eotax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穴位注射治疗可下调鼻黏膜Eotaxin蛋白和mRNA的表达,减少EOS的募集和局部浸润,从而减轻鼻黏膜组织的炎性损伤.

  • 天灸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时效关系研究

    作者:庄礼兴;赵明华;杨君军;邓倩萍

    目的:对三伏天灸与日常天灸、"庚"日天灸与"辛"日天灸的疗效进行观察对比.方法:将16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三伏组和日常组,以甘遂、白芥子、麻黄、细辛等药物各等分,上加0.3 g麝香制成的1 cm×1 cm大小药膏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贴敷治疗.日常组每隔10 d贴药1次,3次为1疗程;三伏组分别于初伏、中伏、末伏贴药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血清IgE含量、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并对比.另将8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为"庚"日和"辛"日贴药组治疗并比较其疗效.结果:①三伏组与日常组治疗后的疗效及血清IgE含量、淋巴细胞转换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②"庚"日天灸组与"辛"日天灸组疗效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天灸疗法主要通过经穴及药物双重作用起效,适宜全年开展此项治疗.

  • 醒鼻温敏凝胶剂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的影响

    作者:邱彩霞;郑健;林东红;艾斯;吴博;庄翔莉;翁珂涵;李旭微

    目的 观察醒鼻温敏凝胶剂对变应性鼻炎(AR)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鼻黏膜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卵清白蛋白加氢氧化铝腹腔注射基础致敏,局部以2%卵清白蛋白激发成功复制AR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醒鼻低、中、高剂量组,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干预.比较各组大鼠症状评分,检测血清IL-4、TGF-β1含量和鼻黏膜EOS计数.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4、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1),鼻黏膜组织EOS计数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醒鼻中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血清IL-4、TGF-β1含量明显降低(P<0.01),鼻黏膜组织EOS计数明显减少(P<0.05).结论 醒鼻温敏凝胶剂可能通过下调IL-4、TGF-β1等炎症因子水平及减少鼻黏膜EOS浸润而发挥治疗作用.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相关分析

    作者:班丽素;陈郁;张文玲;王晓菲;张晨晰;张立文

    目的 探讨白细胞中的嗜酸粒细胞计数与冠心病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28例非急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一般资料,进行血细胞参数、生化指标等检测.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及损伤程度.根据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组,进行趋势分析,判断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关性.结果 患者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分三组(<0.1×109/L;0.1~0.2×109/L;>0.2×109/L).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男性性别、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脉再造术呈正相关.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肌酐、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呈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P<0.01).趋势分析显示,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冠脉内血栓、慢性阻塞、支架内再狭窄等参数在不同嗜酸性粒细胞分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与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有一定关联.

  • 嗜酸性肺炎一例

    作者:李丽;周志强;刘洪琪

    患者男,57岁.查体发现右肺上叶肿块3 d于2001年11月入院.无咳嗽、咳痰、胸痛、胸闷及发热等症状.查体:体温36.5℃,脉搏76次/min,呼吸26次/min,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实验室检查:末梢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手术前10.7%,手术后3.7%.CT示右肺上叶高密度影,直径2.5cm.临床诊为右肺肺癌,行右肺上叶切除并纵隔淋巴结清扫.术中见肿块位于右肺上叶周边部,约2.0 cm×2.0 cm×2.0 cm大小,质硬.

  • 鼻息肉组织TH细胞亚群与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作者:程万民;郑春泉;田洁;史桂英

    鼻息肉的发生机制尚不确定,细菌、真菌感染,变态反应可能作为触发因素.鼻息肉组织含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可能在鼻息肉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功能不同的TH细胞存在的证据对基础和临床免疫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不同类型鼻息肉组织TH1及TH2细胞百分率,HE切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以评价感染因素和变态反应因素在鼻息肉发生中的作用,明确TH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关系,指导鼻息肉分型和治疗.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例

    作者:陈肖华;赵琳;何志义;钟小宁;张建全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10余年,气促1周人院.患者10余年前出现左颈部肿物,如拇指大小,肿物进行性增大、增多,并反复出现面色潮红、心悸、头痛、鼻塞、双手掌皮肤瘙痒,每次持续20~70 min,休息后能自行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每年数次至每月数次,未予重视.2010年5月15日在我院查白细胞6 26×109/L,红细胞4.58×1012/L,Hb 139 g/L,血小板33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 58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 04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77;颈部B超:左肩部混合性肿块,左颈部及左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胸部CT:未见异常;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肥大细胞增生症,增生细胞呈小巢状黏附性生长或散在性生长,主要位于副皮质区,伴有皮质区浸透,部分细胞出现梭形化,甲苯胺蓝染色出现大量胞质紫蓝色颗粒,CD117(+++),CD68(+),无trypase抗体,S-100(-),CD25(-),Ki-67> 50%.

  • 广州管圆线虫致脊髓病变一例

    作者:周亮;易飞

      患者女性,30岁, 广东省东莞市人。因头颈部疼痛3周,双上肢麻木、双下肢无力12 d于1998年5月7日入院。病前1周曾生食田螺肉约100 g。1998年4月19日出现持续性剧烈头痛,无呕吐。3 d后缓解,出现颈部疼痛,右前臂内侧皮肤烧灼感,疼痛难忍。25日始右下肢乏力,27日双下肢无力,以右下肢为重伴大小便失禁。病程中无发热。体检:体温36.8℃。心肺未见异常。神志清楚,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下肢肌张力低,肌力0级。左上肢轻瘫试验阳性。右上肢肌力Ⅴ级。感觉神经检查:右侧T4、T5平面痛觉过敏,T5以下痛觉减退,但右小腿外侧及足背痛觉过敏。左侧T7以下感觉减退,但下肢痛觉过敏。双侧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双侧巴氏征(+),克氏征(-)。外周血白细胞7.4×109/L,粒细胞0.59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8×109/L。血沉正常。血及脑脊液结核抗体(-),梅毒血清反应(-)。脑电图示α波慢化。首次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压力及生化检查正常,细胞数69×106/L,分类:淋巴0.30,单核细胞0.23,嗜酸0.47。以后2次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三例

    作者:田野;刘晓桥;张萍;谭洪文;唐峰;唐冰

    例1 患者男性,9岁,因劳力性气促9年入院.经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等检查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入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为136.00×109/L,红细胞为4.60×1012/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30×109/L.术中测肺动脉收缩压为90 mm Hg(1 mm Hg=0.133kPa),舒张压为49 mm Hg,平均压为62 mm Hg.造影示:巨大PDA(呈管状,窄处直径为26 mm),主动脉弓降部直径为32 mm.因无相应大小的PDA封堵器,遂用32 mm房间隔封堵器试行封堵.封堵即刻,测肺动脉收缩压为52mm Hg,舒张压为21 mm Hg,平均压为31 mm Hg,但试封堵后数分钟,封堵伞即自行脱位,遂取出封堵器,终止手术.

  • 慢性嗜酸性肺炎一例

    作者:张盾;艾雪儒;苏汉新;靳玉梅;阿瓦古丽

    患者男,59岁。间断性咳嗽、咯痰(痰少)、胸闷、气短5年,症状加重而入院。无低热、盗汗、咯血史。患者曾在铁矿(搬运工)工作3年,戈壁滩开垦荒地2年(风沙较大)。体检: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8.6×109/L~22.1×109/L、淋巴细胞0.6、中性粒细胞0.4、血沉5 mm/1 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1×109/L。24 h痰查结核菌3次,均未见抗酸杆菌。骨髓穿刺:嗜酸性粒细胞比值升高。心向量图:右室肥厚。血气分析示轻度低氧血症。肺功能检查示呼吸功能中度受损。在X线机监视器下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大量吞噬细胞,肺泡壁充血,肺泡壁、肺泡腔及间质内有炎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为主。

  • 两种方法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的比较

    作者:孙洪波;吴明娜;王宁;付珊

    目的 了解Sysmex XT-2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与目测法的差异.方法 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计数 37份抗凝静脉血的嗜酸性粒细胞数,并将两者的结果进行比较,观察准确性;选取4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不同的抗凝血分别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进行计数,每份标本重复测定10次,计算出CV进行比较,观察精密度.结果 仪器法计数的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与目测法计数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为0.998.仪器法和目测法对4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不同的标本重复计数的平均CV值分别为2.74%、8.47%,显示仪器法的精密度明显高于目测法.结论 用Sysmex XT-2000i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较准确、快速的方法,可以满足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观察的需要.

  • 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与湿疹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作者:麦卫华;刘岳花;陆东庆

    目的 新型Th17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在炎症性过敏性皮肤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与湿疹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目的是探讨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与湿疹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60例湿疹患者及28例健康对照者,所有患者进行EASI评分,根据评分将湿疹患者分为轻、中、重度3组(各20例).采用ELISA检测血清IL-17和IL-23水平,分析其与EASI评分、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及血清总IgE的关系.结果 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IL-17、IL-23水平呈正相关.轻、中、重度湿疹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中度患者高于轻度,轻度患者高于正常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IL-23水平与EASI评分呈正相关,提示血清IL-17、IL-23水平与湿疹严重程度相关.EOS计数升高湿疹患者血清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EOS计数正常组,IL-17、IL-23水平与EOS计数呈正相关.IgE升高组湿疹患者血清IL-17和IL-23水平略高于IgE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17/IL-23共同参与了湿疹的发病,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17/IL-23可能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关,但与血清总IgE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发热 肝脾肿大

    作者:袁正强;曹建林

    病史  患者,男,52岁,寒战、发热10 d于2000年3月14日入院。10 d前无诱因出现寒战、发热(测体温39.2 ℃),伴乏力、纳差、恶心及腹胀。2 d后发热不退,以下午及夜间发热为甚,汗少,且出现双耳听力下降。但无头痛及鼻塞,亦无咳嗽、咳痰及胸痛。当地医院拟诊“感冒”,给予“感冒清、银翅片及APC”口服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而转诊我院。病间有便秘,小便无异常。  入院体查:T 38.9 ℃,P 122次/min,R 20次/min,Bp 110/80 mmHg。急性热病容,营养中等,神清,反应尚可。皮肤未见玫瑰疹,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耳听力下降,外耳道无分泌物,双侧乳突压痛(-),咽部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舌苔薄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干湿性罗音及胸膜摩擦音,心界不大,心率12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肝肋下2 cm,质软、无触痛,肝区无叩痛,脾肋下1.5 cm,质软,无触痛,双肾区无叩痛。四肢关节无红、肿及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Hb 117 g/L,WBC 1.0 ×109/L,N 0.92,L 0.08,E 0;尿常规:蛋白(±);大便常规无异常;肝功能: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900 nmol/s(正常值<416 nmol/s),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肾功能:尿素氮(BUN)15.1 mmol/L,血清肌酐(Cr)79 μmol/L;血清:钾4.1 mmol/L,钠140 mmol/L,氯97 mmol/L,钙2.2 mmol/L;肥达反应阴性;伤寒快诊阴性。  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右下肺小片状阴影;B超:肝、脾轻度肿大。  第一次查房(入院后第2天)  实习医师:汇报病历如上。  住院医师:患者急性起病,持续发热10 d,伴有双耳听力下降及消化道症状。肝、脾肿大,白细胞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临床考虑伤寒。  主治医师:该病例有以下特点:(1)中老年男性,即往体健;(2)起病较急,病程10 d,入院后观察呈稽留热型,伴有听力下降及消化道症状;(3)来自伤寒流行地区;(4)查体除肝、脾肿大以外,右下肺呼吸音低。胸片提示右下肺小片状阴影;(5)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极低,但中性分类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根据以上特点,支持感染性发热,要注意下列疾病:  该患平素体健,急性起病,以发热为突出表现,右下肺呼吸音低,胸片示右肺小片状阴影,故要考虑肺炎的可能。但病人始终没有呼吸道症状,且白细胞计数极低,单用肺炎不好解释。  此外,结核是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有报道老年肺结核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尤其是粟粒性肺结核,病初常常以高热为突出表现。该患者来自流行地区,故要考虑粟粒性肺结核的可能。但否认即往有结核病史,无结核病接触史,且胸片不支持,可排除该病。

  • 两种不同仪器用于嗜酸性粒细胞测定的精密度比较

    作者:刘新君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仪器用于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精密度,确定仪器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利用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显微镜目测法对30例正常人(正常组)和157例临床患者(疾病组)标本进行嗜酸性粒细胞的测定,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选择3份嗜酸性粒细胞数值(高、中、低)抗凝静脉血分别采用仪器法和目测法进行计数,每份标本均重复计数10次,计算出CV值.结果 仪器法和显微镜目测法对正常组和疾病组嗜酸性粒细胞数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仪器法和显微镜目测法分别对高、中、低值3份标本的重复性实验的嗜酸性粒细胞值分别为4.18%、7.46%和11.3%,批内平均为7.65%.而目测法为9.99%、10.8%和24.4%,批内平均嗜酸性粒细胞为15.1%.二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仪器法由于目测法.结论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精密度优于显微镜目测法,简便、快捷,可满足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的需要.

  • 第46例 发热-匐行疹-上臂水肿性疼痛性红斑块

    作者:李东明;陈庆江;陈学荣;周劲松;许炽熛;Nawa Y;Paron D;李世荫

    [编者按] 颚口线虫病在我国尚属少见.棘颚口线虫偶尔寄生于人体.该虫致病部位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常伴有局部水肿、疼痛,虫体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如虫体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可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脓肿及隧道样损害.该虫较易侵入眼、脑,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地区首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该病例提示:(1)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该病进行了解.(2)临床遇有可疑表现者,尤其有生食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做进一步检查(例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等),能在病损部位查见虫体者即可以确诊.皮内实验和血清学试验亦可做辅助诊断.(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喜食烧、烤、涮或生食各种动物的人群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病人亦有增多趋势,本病正是诸多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 SARS患者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变化

    作者:饶沃明;赵子文;冯泰宝;何绿茵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对91例确诊与疑似SARS患者进行了血细胞检测分析,发现SARS患者急性期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EC)极度降低,对SARS诊断可能有参考价值,为此我们进行以下分析及讨论.

  • 灵芝孢子与异形吸虫卵的鉴别1例

    作者:伊正君

    1998年12月我们收检1份粪便标本,内含灵芝孢子,形态与异形吸虫卵极其相似,易引起误判,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男,45岁.以胃纳差、低热、食无味、体重减轻,腹痛伴大便带血来院求诊.曾在外院以卫氏并殖吸虫病进行过治疗.入院血常规:WBC10.8×109/L;RBC 2.3×1012/L;Hb73g/L;W-SCR 0.38;W-LCR 0.6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300×106/L.大便外观呈典型黑色柏油样稀便,隐血试验强阳性.直接涂片镜检见有大量金黄色、卵圆形、卵壳较厚、内容物深棕色、顶有小盖的虫卵,粗略计数10~15个/HP.

  • 改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及应用

    作者:李云;郭书侠;董蕤;路广平;薛占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常见的是直接计数、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球计数仪分类计数3种方法。但是临床上为了解疾病进展过程,需要动态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往往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文献报道[1,2],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较多,用等渗的生理盐水配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稀释液相比,各有优缺点。我院探讨使用血小板计数稀释液来配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在临床实践了3年,计数结果准确可靠,报告如下。

  •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

    作者:李梅

    目的 了解日本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方法 随机取100份经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在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后制作成血涂片,经显微镜进行分类计数.同时用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将仪器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与手工分类法、仪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与目测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100份抗凝静脉全血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计数与手工分类法及目测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7.结论 Sysmex XT-18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准确可靠,可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

7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