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再发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作者:吕高鹏;王春芳;臧大维

    目的:观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再发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分析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6月-2015年12月,共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资料,其中32例为再发脑梗死患者,50例为初发脑梗死患者,另外选取同期健康对照者35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水平差异;并按影像学表现把所有患者脑梗死面积分为大面积、中面积、腔隙性梗死3组,依次各43例、32例、16例,然后比较三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大小.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健康对照者、初发脑梗死患者及再发脑梗死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逐渐增高,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面积脑梗死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大于中面积组(P<0.05),中面积梗死组大于腔隙性梗死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白细胞数目(OR=0.756、95%CI:0.630-0.907、P<0.01),中性粒细胞数目(OR=0.773、95%CI:0.644-0.926、P<0.01)是再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与脑梗死复发有相关性,是脑梗死再发生的危险因素.

  • 中性粒细胞在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ATG/ALG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测作用

    作者:唐旭东;刘锋;李柳;刘驰;肖海燕;张姗姗;杨秀鹏;王洪志;郭晓青;全日诚;胡晓梅;麻柔

    目的:讨论中性粒细胞在以补肾中药联合强烈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再障)的预测作用.方法:治疗上以补肾中药为主,联合ALG/ATG,并后期辅以环孢霉素A、雄性激素和造血生长因子等治疗重型再障.结果:①在所有可以评价的全部140例重型再障患者中,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以上,治疗结果显示:基本治愈的患者37例(26.4%),缓解的患者35例(25.0%),明显进步的患者44例(31.4%),无效的患者24例(17.1%),总有效率为82.9%.②补肾中药联合ATG/ALG治疗前,60岁及以上年龄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预示着疗效更佳(P=0.025);治疗1、6个月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预示着疗效较好.③补肾中药联合ATG/ALG治疗后1个月,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的患者生存期更长(P=0.030);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几的患者的生存期较长(P=0.009,P=0.000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8.3%和85.0%.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在以补肾中药为主强烈免疫抑制剂ATG/ALG治疗重型再障的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应该是一个具有潜力的早期预测临床疗效、预估患者生存期的有效指标.

  • 血液灌流救治重症破伤风体会

    作者:刘玉芹;刘晓玲;刘兰梅;崔玉美

    对象与方法患者男3例、女1例,平均年龄为58岁.均为外伤所致,平均潜伏期为12天;临床表现与体征:1例步入病房,3例抬入病房,3例生命体征平稳,1例意识模糊,抽搐频繁,全身肌肉阵发性痉挛.4例患者血常规均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减少:血C反应蛋白升高;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 中性粒细胞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作者:田晋帆;吕树铮;宋现涛;葛长江;戴敬;张东凤;张明多;王蔚;周阔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75例,入院行急诊PCI术后(12±2)个月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及缺血性脑卒中),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对其发生的预测作用.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后(12 ±2)个月内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13.21±3.71)vs.(10.19 ±2.51) ×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1.69±2.38)vs.(8.15±2.58)×109/L]、谷丙转氨酶[(70.38 ±25.55)vs.(46.83 ±25.99)U/L]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红细胞计数[(4.25±0.81)vs(4.79±0.56) ×1012/L],血红蛋白含量[(130.79±20.65)vs.(146.88 ±15.75) g/L],舒张压[(66±16)vs.(75 ±11) mmHg] (1mmHg=0.13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是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95,95% CI:1.108~3.961,P=0.02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显示的曲线下面积为0.837(95% CI:0.709 ~0.964,P=0.002),结论:中性粒细胞是急性STEMI合并糖尿病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一例

    作者:陈肖华;赵琳;何志义;钟小宁;张建全

    患者男,23岁.因发现左颈部肿物10余年,气促1周人院.患者10余年前出现左颈部肿物,如拇指大小,肿物进行性增大、增多,并反复出现面色潮红、心悸、头痛、鼻塞、双手掌皮肤瘙痒,每次持续20~70 min,休息后能自行缓解,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每年数次至每月数次,未予重视.2010年5月15日在我院查白细胞6 26×109/L,红细胞4.58×1012/L,Hb 139 g/L,血小板33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8×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0 587,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 048×109/L,嗜酸性粒细胞比例0.077;颈部B超:左肩部混合性肿块,左颈部及左锁骨上区多发肿大淋巴结;胸部CT:未见异常;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淋巴结肥大细胞增生症,增生细胞呈小巢状黏附性生长或散在性生长,主要位于副皮质区,伴有皮质区浸透,部分细胞出现梭形化,甲苯胺蓝染色出现大量胞质紫蓝色颗粒,CD117(+++),CD68(+),无trypase抗体,S-100(-),CD25(-),Ki-67> 50%.

  • 连续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愈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作者:郭智;陈惠仁;何学鹏;刘晓东;楼金星

    患者女,9岁.因乏力、面色苍白半年余于2009年5月入我院.患儿因乏力等症状于2008年在外院经骨髓穿刺及骨髓活检诊断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Hb 30~60 g/L,PLT约5×109/L,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同时持续口服环孢素A(CsA),间断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CSF)3次/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3次/周、血小板生成素(TPO)2次/周等治疗.2009年1月因PLT过低发生右眼眼底出血,吸收差致右眼视网膜剥离,玻璃体出血,遗留右眼失明一直至今,同年2月出现反复头痛、喷射性呕吐,CT显示右侧颞、顶叶蛛网膜脑出血,予脱水、利尿后好转.因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第一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 联合检测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无复流预测的判断价值研究

    作者:刘娜;王佐岩;张曼

    目的 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与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关系,探讨联合应用上述检测指标对无复流现象发生的预测价值,有助于对无复流的发生进行术前危险度分层并提前做好术中采取医疗措施的准备,提高治疗有效率.方法 入选接受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02例.依据入院时NT-proBNP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以及GFR将患者分为NT-proBNP正常组(106例)和NT-proBNP升高组(96例)、中性粒细胞正常组(96例)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组(106例)以及GFR正常组(162例)和GFR降低组(40例).分别比较各组间无复流的发生情况和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NT-proBNP升高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NT-proBNP正常组[36.5%(35/96)比22.6% (24/106)],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正常组[43.4%(46/106)比13.5%(13/96)],GFR降低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GFR正常组[45.0%(18/40)比25.3%(41/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T-proBNP> 400 ng/L(OR=3.901,P=0.004)、中性粒细胞计数>6.4×109/L(OR=4.302,P=0.001)及GFR≤60 ml/(min· 1.73 m2)(OR=3.145,P=0.031)是急诊PCI术中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同时存在上述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无复流的风险为14.4倍.结论 NT-proBNP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和GFR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存在3个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发生无复流的风险很高,联合检测上述3个指标可以在PCI术前预测无复流发生的可能性.

  • 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探讨

    作者:孙鸿霞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科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 医院感染与患儿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阶段和强度及住院时间等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结论 化疗后较长时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应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直接和关键的易感因素.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加强支持对症治疗等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 白细胞亚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筱笛;齐国先;刘闺男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均易从外周血检测中获得,是廉价且易得的检测指标,可被广泛接受,目前主要应用于感染及炎症反应的判断.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白细胞及其亚型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同的白细胞亚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预后预测价值不同.本文着重讨论白细胞亚型对不同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

  •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在健康志愿者中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研究

    作者:张春云;邵杰;吴雅丽;申文晋;蔡永明;司端运;张宗鹏

    目的 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G-CSF)注射液在健康人体单次给药的药动学(PK)和药效学(PD)特征,评价其PK/PD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36例健康受试者分别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60、100、200μg/kg,分别于给药前(0 h),给药后1、3、6、8、10、12、24、48、72、96、120、144、192、240、312、408 h采肘静脉血,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药物浓度,所有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3.2.4药动学程序软件进行处理,用非房室模型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tmax、Cmax采用实测值;AUC采用梯形法计算.并同步监测血清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结果 在30~100μg/kg剂量范围内tmax较为恒定,为8.0~12.4 h;当给药剂量升至200μg/kg时,tmax后移至24.0 h;Cmax和AUC0~408 h随剂量递增而呈更大比例增大,即当剂量增加约7倍时,Cmax和AUC0~408 h分别增大14、26倍.各剂量组t1/2Z较为一致(约61 h).血清中的ANC水平与给药前比较均有显著升高,ANC的达峰时间(tmax(ANC))随着剂量增加而延长,且明显滞后于血药浓度的tmax;ANC的峰浓度(Cmax(ANC))和随时间变化曲线下面积(AUC0~408h(ANC))与给药剂量的相关性不甚明显.给药后1周内血液中ANC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范围内,而血清中PEG-G-CSF的浓度在8~24 h达到峰值,较PD的达峰时间早.结论 健康受试者单次sc PEG-G-CSF注射液30~200μg/kg呈现非线性动力学特征.在血液中的清除主要经嗜中性粒细胞受体介导,并且具有自我调节的清除机制.与非PEG化的rhG-CSF比较,PEG-G-CSF显示了其在体内的长效特性.

  • 不同麻醉方式对于乳腺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作者:凌华;刘斌;谢先丰;刘少星;孙燕

    目的:观察全程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于乳腺癌术后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00例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50)采用全程静脉麻醉,B组(n=50)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手术前后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以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血清N、L、NL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两组患者手术后的 N、L、NLR 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全程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两种不同麻醉方式对于乳腺癌术后的 N、L、NLR值的影响轻微,建议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式.

  • 聚乙二醇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对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影响的比较

    作者:马红霞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对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 自2010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丙型肝炎病人50例,长效干扰素与普通干扰素分两组比较对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结果 两组比较对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普通干扰素治疗丙肝过程中若出现严重白细胞下降或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而更换长效干扰素无明显临床意义.

  •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作者:袁晖

    目的 中性粒细胞增多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后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该现象对STEMI患者临床预后的价值尚未确定.需要检测STEMI患者血液中细胞炎症反应与住院病死率及不良临床事件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368例STEMI患者,评估总白细胞数、细胞亚群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NLR).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细胞炎症反应与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及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龄(P=0.002),低射血分数(P=0.0008)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P=-0.03)均为死亡的预测因子.白细胞(P=0.02)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P=0.02)以及高NLR(P=0.01)为心力衰竭的预测因子.多变量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2.9,1.1~8.2,P=0.03),而中性粒细胞计数[OR=1.14,CI (1.01~1.2),P=0.02],糖尿病[OR=2.54,CI (1.21~5.2),P=-0.003]是心力衰竭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常规可以帮助评估STEMI患者死亡及心力衰竭风险,中性粒细胞计数是预测两者有价值的指标.

  • 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实用价值分析

    作者:黄晓妹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包括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NC)在小儿肺炎诊断中的实用价值。方法选择91例小儿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细菌性肺炎29例,支原体肺炎32例,病毒性肺炎30例。另外选择同期于我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性肺炎患者组、支原体肺炎患者组、病毒性肺炎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 PCT、CRP、WBC及 NC水平;比较三患者组 PCT、CRP、WBC及 NC阳性率。结果①细菌性肺炎患者组、支原体肺炎患者组、病毒性肺炎患者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 PCT、CRP、WBC及NC水平,两两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菌性肺炎患者组 PCT、CRP、WBC及 NC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肺炎患者组与支原体肺炎患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细菌性肺炎患者组与支原体肺炎患者组血清PCT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5),病毒性肺炎患者组血清 PCT阳性率显著低于其他指标(P<0.05)。结论 PCT能很好地鉴别肺炎患儿的种类;PCT、CRP、WBC及 NC联合检测在小儿肺炎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

    作者:周怀海;秦志强;覃少佳;刘学冠;陈桂荣;冯广弘;冯宗莲;梁秋妹

    目的 研究PE患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和血清IL-6水平治疗后14 d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栓近期溶解效果的关系.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5-06~2017-02三家医院呼吸内科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首次确诊的PE患者,Mastora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于治疗前24h内及治疗后第1、3、7和14天检测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PLR,于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清IL-6水平,描述上述炎症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PAOI变化率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7例PE患者,WBC计数、中粒细胞计数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均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分别为0.089、0.414,P均为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2.149、25.118,P均为0.000);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第1~3天上升,第3~7天平稳,第7~14天上升,变化规律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0.860,P=0.00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1,P=0.004);NLR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符合三次方曲线模型(F=0.000,P=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43,P=0.000);PLR治疗后第1~3天下降,第3~7天上升,第7~14天平稳,变化规律不符合曲线模型,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治疗后IL-6水平较前明显下降[(6.25±7.45) pg/mL vs.(25.14±25.97) pg/mL,P=O.000].PE患者治疗前后PAOI变化率与治疗前NLR呈负相关(r=-0.352,P=0.01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 =0.335,P=O.021).结论 PE治疗后NLR持续下降,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上升,提示PE炎症反应减弱,血栓溶解吸收.治疗前NLR、淋巴细胞计数与PAOI变化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反映PE患者的近期血栓溶解效果.

  • 两例药物热患者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作者:陆加惠;高芳

    药物热即是药物本身引起的发热.是人体对药物的过敏现象,除发热外,尚可伴有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但有时也可以发热为唯一症状.药物热与感染而致的发热有相似之处,如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等,但药物热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发热热度较高、常常是突然发热、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病人一般状况好、停药后体温会很快下降等.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要及时识别药物热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有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为了提示同行们在工作中警惕药物热的发生,总结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 中性粒细胞计数、NLR、CK-MB与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

    作者:王健;郭汉画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应用。方法:比较40例AMI患者与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标本血常规、CK-MB与hs-CRP,并作统计分析。结果:AMI患者组的白细胞计数为(11.20±3.79)×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8.78±3.65)×109/L,NLR为(6.74±0.64),CK-MB为(31.88±14.59)U/L、hs-CRP为(40.39±33.36)mg/L,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NLR、CK-MB与hs-CRP联合检测对AMI患者心肌炎症和损伤的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炎性标志物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作者:田彩霞;李艳;夏尊恩;陈元秀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导致血栓形成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和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近年研究提示,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炎症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有研究证实,CD40-CD40L信号通路参与了ACS的炎症反应调节[2];C-反应蛋白(CRP)作为ACS的独立危险因子,与冠状动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3];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作为常见的炎症指标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研究血浆可溶性CD40L(soluble CD40L,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在ACS各类型中的表达水平,以期客观评价炎性标志物对ACS的辅助诊断意义.

  • 哮喘小鼠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方;施毅;宋勇;辛晓峰;方丽萍;朱美英;沈华浩

    目的 探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采用OVA致敏和激发模式建立Th2优势哮喘小鼠模型;采用LPS联合OVA致敏和OVA激发模式建立Thl7优势哮喘小鼠模型;将HMGB1拮抗剂rHMGB1-A box经鼻滴入至Th17优势哮喘小鼠,建立HMGB1阻断的哮喘小鼠模型.实验设立正常对照组、Th2优势哮喘组、Th17优势哮喘组以及HHMGB1阻断组,每组小鼠各10只,共4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组织HHMGB1的表达,收集肺泡灌洗液进行中性粒细胞计数,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中IL-17含量.采用SPSS13.0软件分析HMGB1表达和中性粒细胞数目、IL-17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h17优势哮喘组小鼠HMGB1表达增强,并定位于气道上皮中.Th17优势哮喘组小鼠HMGB1表达、中性粒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的表达与对照组、Th2优势哮喘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均<0.01):HMGB1阻断组小鼠HM GB1表达、中性粒细胞计数和IL-17水平与Th17优势哮喘组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HMGB1表达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2,P<0.05),HMGB1表达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4,P<0.05).结论 Th17优势哮喘小鼠气道上皮HMGB1表达增强,并和中性粒细胞计数、IL-17水平呈正相关,HMGB1可能在调节哮喘Th17极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麻醉诱导期化学气味性哮喘一例

    作者:严伟民;史斌;姜虹

    1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体重53 kg,农民.因"经期腹痛半年,加重3 d"入院,诊断为右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既往有"支气管哮喘"史11年,口服氨茶碱片.2001年前在硬膜外阻滞下行"胆囊切除术",围术期无特殊.此次住院术前准备期间,患者因"着凉"和"闻到烟味"发生较为明显的咳、喘症状.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1.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9×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9×109/L.体温36.6℃,经"头孢呋辛、氨茶碱"治疗后咳嗽症状缓解,加用甲泼尼龙后喘息症状缓解.术前麻醉访视时,患者呼吸平稳,两肺未闻及哮鸣音,心电图示"ST改变",余均正常.

45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