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虎群盛;姜自伟;黄枫

    背景:以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以及亚洲型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Ⅱ)为代表的新型髓内钉治疗是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常用的内固定方式,但仍然无法避免应力集中、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对新研制的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后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与PFNA-Ⅱ进行对比,检验其设计的合理性。
      方法:利用股骨CT数据建立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此基础上制作Evans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骨折模型分别使用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和PFNA-Ⅱ固定。比较2种髓内钉内固定后在同一载荷下的内固定应力分布和生物力学稳定性。
      结果与结论:①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和PFNA-Ⅱ固定模型的应力集中均位于螺旋刀片与主钉交界部位;②PFNA-Ⅱ的大应力为214.0 MPa,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大应力为196.2 MPa;PFNA-Ⅱ固定的股骨近端位移明显大于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分别为5.37 mm和5.18 mm;③结果提示,三角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Evans Ⅳ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比PFNA-Ⅱ具有优势,固定强度更好,不容易出现内固定断裂,符合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要求。

  • 股骨头坏死“三部失效”塌陷机制假说与保存自身髋关节的新理念

    作者:庞智晖;唐立明;樊粤光;葛辉;李鹏飞;郭富明;何伟;王海彬

    背景:股骨头坏死的临床保髋疗效仍不尽如人意。目的:分析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机制,指出其改进的方向。方法:根据作者所在团队近5年的系列研究,率先提出了股骨头坏死“三部失效”塌陷机制假说,并从生物力学、病理学和临床应用3方面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提出了维稳修复的保存自身髋关节新理念和旨在重建股骨头前外侧柱的保髋新术式,短期疗效优良,显示其中远期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值得期待和深入研究。

  • 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后髂总动脉损伤:病例分析

    作者:罗万荣;易伟宏;王敏;黄曹;刘东宁;杨大志;王尔天

    背景:国内外文献报道腰椎间盘手术并发腹部大血管损伤发生率较少,可一旦发生病情危急,抢救及处理不当可导致患者死亡或肢体功能障碍。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致腹侧大血管损伤的发生原因、诊断及防治措施。
      方法:复习1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致髂总动脉损伤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结果与结论:患者L4/5椎间盘突出症行L4、L5右侧椎板减压髓核摘除导致髂总动脉损伤,通过及时诊断、采取外科干预及人工血管移植,抢救成功。大血管的损伤与手术操作、解剖、病理等因素有关,对于术中不能明确原因的椎间隙渗血伴有术中血压突然下降提示可能有大血管的损伤;准确诊断及迅速采取外科干预是抢救生命的关键。

  • 造血干细胞移植志愿捐献者罕见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C*08:99的测序分析

    作者:王大明;邹红岩;聂冬梅;高素青;王飞

    背景:随着测序技术被广泛应用,器官移植配型的高分辨确认工作逐渐深入开展,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不断涌现,但由于发现较晚,基因频率还不能准确计算,相关报道甚少,这些基因常被忽视,有时单纯根据基因频率判断分型结果,易造成分型结果的误判。目的:检测与分析1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志愿捐献者携带的罕见等位基因人类白细胞抗原C*08:99。方法:采用快速DNA提取试剂盒从全血样本中提取基因组DNA,经人类白细胞抗原C基因商品化测序分型试剂盒扩增,纯化后的扩增产物作为模板由试剂盒配套的第2,3和4外显子常规检测区正反向测序引物及自行研制的非常规检测区第5外显子正反向、第6外显子正向和第7外显子反向测序,经乙醇/醋酸钠/EDTA纯化的测序反应产物于ABI PrismTM 3730测序仪电泳检测,相关的Assign 3.6+分析软件予以人类白细胞抗原高分辨水平基因分型。结果与结论:①将电泳后的数据导入Assign-SBT 3.6+分析软件,得出的分型结果为C*07:04,08:99。②结果证实,临床移植配型人类白细胞抗原C基因分型增加第5,6,7外显子区域外的多态性检测可提高分型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组织配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 姜黄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肾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

    作者:张黎黎;吕军;宛霞;徐安平

    背景:已有研究显示在大鼠肾移植时连续给予1×107细胞浓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免疫耐受,但临床上尚未发现姜黄素对肾移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在对肾移植后的大鼠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基础上,同时给予不同剂量姜黄素,观察其免疫耐受的效果。
      方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随机分为4组:纯肾移植组,无治疗措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关腹前左骼静脉注射1×107/kg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第2天起尾静脉注射等量细胞,共10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高剂
      结果与结论:大鼠经肾移植后,纯肾移植组中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间质细胞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白细胞介素2,6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 <0.05)。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高剂量姜黄素组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2,6水平均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0.05)。结果证实,大鼠肾移植时同时给予姜黄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可有效地进行免疫调节,抑制性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保护肾功能。
      量姜黄素组:除给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分别以2,10 mg/kg姜黄素溶液灌胃,共10 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6水平。

  • 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感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成骨基因的表达

    作者:付志杰;张巨峰;王大平;陈洁琳;段莉;何美建;李庆庆;李文翠;熊建义

    背景:人低氧诱导因子1α可调控其下游成骨及成血管基因的表达,具有提高成骨活性的作用。目的:观察携带人低氧诱导因子1α慢病毒感染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通过RT-PCR方法从Hela细胞中获得低氧诱导因子1α,构建携带低氧诱导因子1α的慢病毒表达质粒Lenti-HIF-1α-eGFP,与LentiPac HIV混合包装质粒共包装293Ta细胞,获得病毒;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鉴定。分别在慢病毒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4,7,14 d后,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成骨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Lenti-HIF-1α-eGFP有效地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成骨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钙蛋白、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在Lenti-HIF-1α-eGFP感染后第4天开始明显过表达,且持续至14 d。结果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可以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活性。

  • 神经干细胞神经分化示踪中GFAP启动子驱动荧光报告系统的价值

    作者:陈京;余伟华;李付贵

    背景:神经干细胞作为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在神经系统损伤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如何获取大量纯化且特征均一的终末神经细胞是这一领域的难点.利用细胞内荧光报告系统示踪神经干细胞分化的过程,并获得纯化的单一类型终末神经细胞为这一难点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方案.目的:探讨携带星形胶质细胞特异标志物GFAP基因的启动子驱动的荧光报告系统在神经干细胞神经分化示踪中的价值.方法:原代分离小鼠胚胎的脑部皮质,经机械消化和吹打后悬浮培养,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其特异标志物Nestin的表达以确定神经干细胞.再将携带pLV/Final-neo-GFAP(promoter)-dTomato载体的慢病毒感染小鼠神经干细胞,遗传霉素G418筛选14 d后获得纯化神经干细胞,然后诱导其向星形胶质细胞分化,显微镜观察细胞红色荧光(dTomato)的变化.诱导第13天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表达红色荧光的细胞行GFAP抗体复染.结果与结论:①原代分离获得的小鼠神经干细胞呈Nestin表达阳性;②慢病毒感染并筛选14 d后得到具有G418抗性的纯化神经干细胞;③该细胞经神经诱导分化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红色荧光大量表达,且GFAP复染与红色荧光具有非常高的一致性;④实验成功地获得了体外表达neo-GFAP(promoter)-dTomato载体的小鼠神经干细胞,该细胞可以体外示踪GFAP基因的特异表达,为神经干细胞的定向神经分化机制、细胞移植及组织工程产品开发等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阿伐他汀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移植物的骨整合

    作者:梁耀中;陈舒;杨裕豪;蓝春海;张国威;纪志盛;林宏生

    背景:近研究报道阿伐他汀可减少骨流失和骨折,但其对移植物骨整合的影响尚未可知。
      目的:探讨阿伐他汀在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中对移植性骨整合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卵巢切除组,10,20 mg/(kg?d)阿伐他汀治疗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均进行卵巢切除手术和骨移植。干预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椎骨骨密度,移植物骨整合率及移植物抗拔强度。另外,用阿伐他汀处理大鼠的成骨细胞,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中骨形成及骨吸收生物指标的表达情况,RT-PCR 检测 wnt 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与结论:20 mg/(kg?d)阿伐他汀治疗组大鼠的骨密度、骨整合率及移植物抗拔强度均明显高于卵巢切除组(P <0.05)。用阿伐他汀处理的大鼠成骨细胞中碱性磷酸酶、骨钙蛋白及骨保护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阿伐他汀治疗组明显提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关蛋白5和连环蛋白的 mRNA 表达(P <0.05),抑制Wnt信号通路抑制剂DKK1和骨硬化蛋白Sost的表达(P<0.05)。结果证实,阿伐他汀可通过上调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促进骨质疏松模型大鼠移植物的骨整合。

  • 鱼藤素对斑马鱼胚胎中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下调的作用:整胚原位杂交检测

    作者:海洋;吴新荣

    背景:斑马鱼胚胎发育早期,细胞分裂增殖快速,低浓度的鱼藤素可以延缓斑马鱼胚胎发育。目的:观察鱼藤素对斑马鱼胚胎中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的表达影响。
      方法:收集正常受精后发育至2-cel期(受精后约0.75 h)以及shield期(受精后6 h)斑马鱼胚胎于12孔板,分别用100,200,400 nmol/L鱼藤素在28.5℃的培养箱中避光处理至shield期及受精后24 h。同时用1%的二甲基亚砜溶液作为对照组,于相同条件下培养。后收集对照组及实验组胚胎,制备细胞周期蛋白D1 RNA探针进行整胚原位杂交,于正置荧光显微镜下拍照观察染色情况以检测鱼藤素对胚胎中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的表达影响。
      结果与结论:鱼藤素对斑马鱼胚胎中细胞周期蛋白D1基因的表达有明显的负调控作用。Shield期对照组胚胎细胞周期蛋白D1在外包细胞中泛表达,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显著减少,400 nmol/L鱼藤素处理组几乎不表达。受精后24 h的胚胎中细胞周期蛋白D1在脑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的眼部、体节、躯干、尾部等有表达,100 nmol/L鱼藤素处理组表达明显下调,在增殖性区域几乎不表达。200,400 nmol/L处理组胚胎发育明显延缓,细胞周期蛋白D1主要表达于背侧外胚层细胞。

  • 放射性口干症动物模型建立及颌下腺放射性组织损伤的生物学效应

    作者:李碧霞;陈倩怡;戴振晖;叶景云;王文静;陈珊;张嘉鹏;陈佩仪

    背景:目前对于唾液腺的放射性损伤机制还未明确,治疗和防护措施也处于探索阶段.目的:建立放射性口干症大鼠模型,并观察18 Gy电子线照射后大鼠颌下腺组织损伤情况及唾液成分变化.方法:通过随机对照实验,将11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照射组和假照射组,假照射组只麻醉不照射,照射组麻醉后使用直线加速器一次性照射18 Gy.将大鼠颌下腺部位暴露于照射区,制备放射性口干症模型.记录造模后21 d内饮水量;分1,3,7,14,21,28,35,42 d 8个时间点收集唾液、摘取颌下腺腺体,测量唾液量、颌下腺指数,对颌下腺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放射后1-21 d照射组大鼠每天平均饮水量为(6.42±1.91)mL,假照射组为(4.82±1.20)mL,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放射后42 d内照射组唾液量均少于假照射组,其中照射组大鼠照射后第7天唾液量降至低;7,21,28,42 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1 d及21-42 d,照射组颌下腺指数均小于假照射组(P<0.05);④苏木精-伊红病理结果显示,照射组大鼠颌下腺炎性浸润、腺体萎缩、核固缩等损伤情况呈渐进性加重,放射后42 d损伤为严重;⑤综上,Wistar大鼠接受直线加速器电子线18 Gy照射后,放射性口干症模型成功建立,直观表现为饮水量增加,唾液量减少,病理切片显示颌下腺病理损伤程度在42 d内随时间的增加呈进行性加重.

  • 天然上颌中切牙与种植体应力规律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万林子;孙蕾;吴熙凤;林臻彦;徐良伟;刘朕哲;徐多玲;李阳;周延民;高永波

    背景:生物力学相容性是保证种植体与骨结合后长期稳定并行使功能的必要条件,因此,了解上颌中切牙与其周围骨组织应力应变分布情况对种植义齿修复尤为重要.目的:根据天然牙5种不同解剖分型,探讨上颌中切牙牙根与种植体的应力分布规律.方法:根据天然上颌中切牙 5 种不同解剖分型,通过 UGNX、ANSYS 等软件建立种植体及周围局部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B1、B2、M1、M2、P1),对种植体施加与牙长轴的夹角成0°、30°、45°、60°、90°的100 N静态荷载力,分析5类上颌中切牙牙根与种植体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5 种分型中,天然中切牙与种植体等效应力随着加载力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种植体上升趋势高于天然牙.天然牙等效应力大值集中在B1,小值在M1,而种植体等效应力大值在M1,小值在M2.天然牙牙根等效应力有2%-31%的差距,种植体等效应力有4%-21%的差距,种植体的应力分布区间小于天然牙牙根的应力分布区间.说明种植体与天然牙随着咬合力角度的增大与受力呈正比,种植体所能承受的咬合力小于天然中切牙.

  • 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形态发生蛋白6协同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低氧环境下的成骨和成血管效应

    作者:廖红兴;张志辉;刘展亮;黄健;谌业光;黄映梅;钟志雄

    背景:目前认为低氧诱导因子1α是维持机体细胞内氧稳态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骨形态发生蛋白6是成骨活性强的骨形态发生蛋白之一,实验拟构建二者共表达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系,以研究细胞在低氧状态下的耐受及功能受益问题.目的:探讨体外模拟低氧环境下低氧诱导因子1α和骨形态发生蛋白6协同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和成血管生物学特性.方法:分离培养鉴定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已构建好的携带有骨形态发生蛋白6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双基因的腺病毒真核表达载体共同感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积分数为21%O2,2%O2条件下分别进行培养,并以常氧状态下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对照组,RT-qPCR检测各组细胞HIF-1α、VEGF、BMP-6、GLUT-1、SIRT-1、OCN、RUNX2、AKP的mRNA水平.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共培养后,观察体外小管形成能力;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培养基干预后,碱性磷酸酶染色及茜素红染色鉴定成骨效果.结果与结论:①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4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高表达CD29、CD90、CD44,低表达CD45、CD11、CD34;②低氧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GLUT-1、SIRT-1、OCN、RUNX2、AKP mRNA表达水平高于常氧组(P<0.01);③低氧组小管形成数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④低氧组细胞出现更多的钙结节及圆形矿化结节;⑤上述结果表明,低氧诱导因子1α与骨形态发生蛋白6协同过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低氧环境下具有更强的血管生成及成骨分化能力.

  • 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修复前交叉韧带损伤

    作者:王智;杨大志;欧阳建安;王庆贺

    背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对腱-骨愈合的影响尚无定论.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重建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腱-骨愈合的修复作用.方法:取1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右膝前交叉韧带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干预,空白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对照组胫骨股骨隧道内移植自体半腱肌肌腱,实验组胫骨股骨隧道内移植自体半腱肌肌腱后再向胫骨隧道内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移植后3个月,取胫骨骨隧道及近膝关节组织,进行Micro-CT影像学检查、苏木精-伊红染色及Masson染色.结果与结论:①Micro-CT影像学检查:空白对照组在胫骨隧道开口处、开口近1 cm处及隧道宽处均未见明显骨组织再生;对照组骨隧道内出现不连续骨再生组织;实验组腱-骨部再生明显,胫骨骨隧道部分区域有连续骨连接;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空白对照组骨隧道内可见稀疏纤维组织及骨再生;对照组骨隧道内可见新生骨长入肌腱,但肌腱与周围组织贴服疏松,交界处大量纤维细胞分布,新生骨面积较小;实验组骨隧道内大量新生骨长入肌腱,肌腱与周围骨组织交织分布,新生骨面积较多;③Masson染色:空白对照组腱-骨部未形成,原隧道部分充斥大量脂肪或纤维组织;对照组腱-骨界面可见软骨样组织及纤维组织,但纤维组织排列松散,与软骨组织间无紧密连接;实验组腱-骨部出现纤维组织-软骨-骨组织,纤维组织与软骨组织结合紧密,软骨组织下方为成熟骨组织;④结果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2/Ⅰ型胶原凝胶通过加强骨隧道骨再生和腱-骨结合部愈合促进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修复.

  • 新型蜂巢样聚己内酯-硅酸钙复合晶体材料修复颅骨极限缺损

    作者:宋兵;廖哲霆;陈宇璠;赵亮

    背景:聚己内酯作为高分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差,需将其与其他天然生物材料复合增加生物相容性,促进机体组织再生.目的:观察新型蜂巢样聚己内酯-硅酸钙复合晶体材料在SD大鼠颅骨缺损中的成骨修复作用.方法:取18只SD大鼠,制作颅骨极限缺损模型,随机分3组干预,空白组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植入普通聚己内酯-硅酸钙复合晶体材料,实验组植入新型蜂巢样聚己内酯-硅酸钙复合晶体材料.植入6周后,进行骨缺损处X射线扫描、Micro-CT三维重建及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扫描:3组大鼠颅骨缺损变小,骨折线模糊,边缘骨密度增高,实验组、对照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空白组,且实验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大于对照组.②Micro-CT三维重建:空白组新生骨主要分布在缺损两侧,对照组、实验组新生骨分布于整个颅骨骨缺损处.与空白组比较,实验组、对照组均表现出更强的再生骨能力(P<0.05),且以实验组成骨能力强(P<0.05).③组织学分析:3组均可见骨缺损处有不同程度新生骨长入,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及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空白组(P<0.05).④结果表明:新型蜂巢样聚己内酯-硅酸钙复合晶体材料在颅骨缺损生物环境中具有明显的促成骨作用.

  • 胶原涂层对3D打印种植体表面生物相容性的影响

    作者:李赛娜;康跻耀;高建萍;高毅;罗元明;张贵锋;王明林

    背景:金属等惰性生物材料存在生物相容性差、组织结合力弱等问题,从而导致种植牙或骨植入物的使用效果较差.因此,如何增强惰性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成为了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目的:对钛合金材料进行胶原覆层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方法:以钛合金片(Ti6Al4V)为基质,Ⅰ型胶原和Ⅱ型胶原为覆层材料,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为偶联剂,对基于3D打印的钛合金片进行胶原覆层.将覆层材料用于小鼠前成骨细胞(MC-3T3-E1)培养,通过细胞培养效果评价其生物相容性,并通过细胞蛋白差异性识别比较不同类型胶原对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当钛合金片(Φ10 cm)表面含氮量为8.41%时,Ⅰ型胶原覆层量为0.81 mg,Ⅱ型胶原覆层量为0.77 mg;②与空白钛合金片相比,经胶原覆层后的钛合金片细胞贴附状态更好,铺展面积更大,且细胞增殖速率更快,活性更强;③Ⅰ型胶原覆层材料培养的细胞多表达与基质合成有关的蛋白,而Ⅱ型胶原覆层材料培养的细胞多表达与矿化及钙盐沉积有关的蛋白;④结果表明,胶原覆层可提高钛合金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且不同胶原类型可影响细胞表达不同功能性蛋白.

  • 单晶硅材料微型圆柱体直径及其排列间距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作者:闫东东;高兴华;熊轶

    背景:研究表明,不同结构类型的矩阵模型(例如条纹、空洞及圆柱体等)对神经干细胞分化有不同的影响。目的:探讨微型圆柱体直径及其排列间距等物理信号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光刻法在单晶硅表面刻蚀出不同直径和间距的微型圆柱体(直径与间距各有2.5,5,10,20μm 4个规格),将纯化的原代神经干细胞种植在16种微型圆柱体上,体外培养7 d后,运用免疫荧光及实时定量PCR等技术观察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在直径固定的情况下:微型圆柱体间距在2.5-10μm范围内变化时,随着间距的增大,神经干细胞分化率有增大的趋势;②在间距固定的情况下:微型圆柱体直径在2.5-20μm范围内变化时,随着圆柱体直径的增大,神经干细胞的分化率越来越小;③对比各组发现,直径为2.5μm、间距为10μm的微型圆柱体对于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促进作用明显;④结果表明:在特定规格的微型圆柱体(圆柱体直径较小并其间距较大)上培养神经干细胞能促进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这对于研发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 三种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作者:曹军;胡攀勇;蔡保塔;杨绍安

    背景:目前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多采用髓内固定及髓外固定两种方式.髓内固定以其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成为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金标准.目的:探讨应用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新型股骨近端髓内钉(InterTan)3种内固定方法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收治12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其中动力髋螺钉组4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60例,InterTan组20例.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中术后并发症,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与结论: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比较,InterTan 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InterTan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方面,InterTan组优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又优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3组在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InterTan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动力髋螺钉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综上,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 相比动力髋螺钉系统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显示出良好的修复效果.相比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InterTan系统骨折复位固定及稳定性更好,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更短,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优势.

  • 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固定方式影响股骨近端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姜自伟;黄枫;郑晓辉;虎群盛;庞智晖;周广全;李悦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与髓外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一直是有限元研究的热点,但国内对于股骨近端张力及压力侧对比研究较少。课题组研究发现,股骨近端应力带的分布是研究骨折及内固定设计与使用的重要依据。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髓内及髓外固定对股骨近端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影响。方法:通过对志愿者股骨CT扫描,Mimics建模,模拟EvansⅠ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及动力髋螺钉固定,模拟双下肢负重时股骨近端的应力状况,运用Abaqus 6.13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计算,并对不同固定方式下股骨近端、固定器械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组压力侧及张力侧的应力均小于动力髋螺钉组,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后股骨近端的应力更加趋向于生理状态;②结果提示,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较髓外固定具有更好的力学优势,髓内固定有利于股骨近端压力侧及张力侧的保护。

  • 基于"法从手出"分析提拉旋转斜扳手法的数字化特征

    作者:范志勇;黄淑云;李黎;王金玲;吴山;赖淑华;郭汝松;田强

    背景:腰椎斜扳法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研究和手法作用下腰椎功能单位生物力学改变的基础研究,缺乏对手法本身力学特征的研究.目的:用数字化的方式表达提拉旋转斜扳法的手法特征,为林氏正骨手法的传承、教学、推广、基础研究提供量化依据.方法:应用多点薄膜压力测试系统,检测并记录术者进行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力-时间曲线,同时可显示分析相应的力学参数(平均预加载力、谷值、大冲击力),再通过测试系统配套软件测出扳动时间、扳动速度、冲量等其他参数指标的具体数值.结果与结论:①平均预加载力(145.86±34.80)N,持续时间为(1.43±0.46)s,谷值平均值(72.24±13.87)N,大冲击力(446.21±143.98)N,扳动时间(0.55±0.15)s,扳动速度(914.52±259.18)N/s,冲量(256.21±82.30)N?s;②其中冲积力的上升速度的斜率均值为93.96±6.94,下降速度的斜率均值为-82.70±26.10;③试验从数字化的角度初步分析了林氏正骨手法"法从手出"的手法力作用特点,为林氏手法的操作提供了客观的评价指标.

  • 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制备、表征及性能

    作者:疏秀林;施庆珊;陈铭杰;冯劲

    背景:骨缺损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成骨因子施加于骨缺损区域以刺激成骨,已被证明有显著的效果.目的:制备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并观察其理化性质,探索其作为生长因子载体的缓释功能.方法:通过喷雾冷冻干燥法制备γ-聚谷氨酸/壳聚糖凝胶颗粒,装载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生长因子,与磷酸钙骨水泥的固相通过湿法预混、研磨和冷冻干燥,按比例添加固化液,注模按压成型,即制备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载体.以磷酸钙骨水泥为空白对照,对该复合载体凝固时间、抗压强度、物相分析、微观表征、体外释放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γ-聚谷氨酸/壳聚糖的添加未改变磷酸钙骨水泥的理化性质,各组间初凝时间与终凝时间及抗压强度未见明显差异;②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改性后的磷酸钙骨水泥呈片状晶体形态,γ-聚谷氨酸/壳聚糖颗粒均匀分散其中;③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能明显促进骨细胞体外增殖;④体外模拟实验表明γ-聚谷氨酸/壳聚糖复合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较好的缓释功能.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