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药物中毒引起继发性癫痫的脑电波分析

    作者:张西平;刘铁军

    目的:分析药物中毒引起的继发性癫痫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表现.方法:采用日本光电5412型16通道脑电图描记仪及北京北科公司生产的脑电地形图.常规单、双极导联描记,采用诱发试验等.结果:30例患者的脑电图、脑地形图均为中度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两半球同步性的θ波δ波呈阵发性出现.17例除阵发性的θ波δ波出现外,还可见高波幅和棘波及棘慢综合波.结论:中毒患者脑电图表现和临床表现一致.癫痫波的出现在中毒后10天左右,脑损害的程度越深,脑膜刺激症状越严重,癫痫波的表现越明显,服用抗癫痫药部分患者可以痊愈,个别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控制.中毒性脑病引发继发性癫痫治愈率较原发性治愈率高,预后较好.

  • 9例癫痫患者术前跌倒原因分析及安全管理对策

    作者:杨帆;钱会

    目的:探讨癫痫患者术前跌倒事件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护理管理对策,降低跌倒事件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对我科9例癫痫患者术前发生的跌倒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根本原因分析法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导致癫痫患者跌倒的原因有视频脑电图相关性因素、护理人员因素、护理管理因素、患者自身因素、陪护人员因素和环境设施因素。智商<80分和视频脑电图监测时行诱发试验的患者发生跌倒概率较高。结论:应从根源上着手,加强对护理人员、患者本人及家属的安全教育。同时,采取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确保医疗环境及治疗设施安全,有效避免癫痫患者术前发生意外跌倒。

  • 苯海拉明在药物诱发痫样脑电图试验中的应用

    作者:胡萌;刘欣友;符晓慧;黄敏;李臻;张中银

    目的 观察苯海拉明在药物诱发试验中癲痫脑电图(EEG)阳性率检出的效果.方法 324例临床诊断的癫痫患者,采用开放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苯海拉明组(162例)和水合氯醛组(162例),两组分别进行睡眠诱发EEG检查,观察两组痫样放电率以及非快速动眼(NREM)睡眠痫样放电容易出现的时期.结果 苯海拉明组有7例脱落.药物诱发试验:苯海拉明组阳性49例,痫样放电率31.61%;水合氯醛组阳性30例,痫样放电率18.52%.苯海拉明组药物诱发试验痫样放电阳性率比水合氯醛组明显高(χ2=7.26, P<0.01).NREM睡眠Ⅰ~Ⅱ期痫样放电检出率:苯海拉明组为83.7%;水合氯醛组为63.3%.提示NREM睡眠Ⅰ~Ⅱ期是痫样放电容易出现时期,且苯海拉明组癫痫放电阳性率比水合氯醛组高(χ2=4.22, P<0.05).结论 苯海拉明在癫痫药物诱发试验中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中的应用

    作者:李新平;白志勇;李敬府;杨玉杰;张龙;张华斌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CDU评估14例拟接受手术治疗PAES患者的双下肢动脉,并与手术和动脉造影对比分析.结果 80.00%(16/20)患者的患侧动脉CDU可见内-中膜增厚、管腔狭窄和闭塞.抗阻跖曲诱发试验可见腘动脉管腔受压变窄或闭合、血流纤细伴速度明显升高或血流中断、受压远端血流速度减低.结论 CDU及其诱发试验有助于诊断PAES.

  • 心房感知灵敏度的合理程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文;刘志华;宋建平;汪康平

    设置合理的心房感知灵敏度是起搏器正常工作的前提,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合理程控。 1.资料与方法:随访68例起搏患者,男37例,女31例,植入时年龄36~84(60.8±11.4)岁。随访0.3~15(4.3±2.7)年。起搏指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55例(包括1例双结病变),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1例,高度AVB 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起搏方式为:AAI(R) 44例,DDD(R) 18例,VDD(R) 6例。随访观察:(1)12导联心电图;(2)自身节律(降低起搏频率或做胸壁刺激试验来显示);(3)起搏及感知阈值;(4)肌电干扰(MPI)诱发试验,即胸大肌或腹部肌肉的等长运动,观察起搏器是否被抑制,或转为非同步状态或不受影响;(5)交叉感知的发生率(调整起搏器的灵敏度、不应期);(6)室房传导功能,做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诱发试验。 2.结果:(1)感知灵敏度与MPI:单腔心房起搏时MPI的自然发生率和诱发率分别为15.9%和34.1%,自发MPI时的小感知灵敏度和感知阈值分别为(1.3±0.6)mV和(0.8±0.2)mV,诱发时二者分别是(1.2±0.5)mV和(1.1±0.6)mV,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20和0.86。1例AAI(R)患者因术后晕厥3次而来就诊,Holter显示起搏器有2.12 s的长间歇,将灵敏度由1.25 mV降低为2.5 mV后患者未再晕厥。而且,33.3%的患者发生肌电干扰时,小感知灵敏度的毫伏数≥心房感知阈值,当这一部分患者降低灵敏度来消除MPI时,要牺牲部分感知功能。1例(4.2%)DDD患者发生心房电极肌电干扰。所有阳性病例均为单极电极。(2)交叉感知:AAI(SSS)组中,2例因室房交叉感知抑制起搏器,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就诊,不应期为300 ms和400 ms,此时感知灵敏度的毫伏数≥感知阈值。交叉感知自然发生率为4.5%,而提高心房灵敏度和缩短心房不应期可以诱发者10例,合计发生率为27.2%。而且,发生交叉感知时,58.3%患者的心房感知灵敏度的毫伏数≥心房感知阈值。 (3) PMT: 24例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发生PMT 5例(20.8%),其中1例为室房传导且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程控得较短,心房灵敏度较高,3例由房颤所致,1例为房扑。

  • 采用脑生物电诱发试验诊断优秀运动员中枢疲劳

    作者:张振民;周未艾;张云;商立新

    目的:为备战第19届冬奥会,对国家短道速滑队、花样滑冰队主力队员进行脑电图(EEG)、脑电地形图(BEAM)、压缩谱阵图(CSA)跟踪监督,评定竞技状态、诊断中枢疲劳.方法:采用运动表象心理诱发试验、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和无创伤性的大脑神经元突触后放电测定脑内神经化学传递物质的方法,跟踪监测了国家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队员17名,测试110人次.结果:(1)根据诱发条件下脑电波频率和幅度的改变可以判断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速度、力量素质.(2)脑功率谱能量比值可以反映对训练强度的应激水平.(3)通过运动表象心理诱发试验发现功能性改变为81.82%,通过过度换气诱发试验发现功能性改变为90.91%.唤醒水平适度呈现佳状态,唤醒水平过高呈紧张状态是诊断先兆疲劳的指征,唤醒水平受到抑制诊断为中枢疲劳.(4) 脑内神经递质测定显示:疲劳状态下,多巴胺显著下降,γ-氨基丁酸和5-羟色胺明显增加.

  • 脑电图暗示诱发试验对癔病的诊断价值及治疗体会

    作者:刘南平;周黎明;杨丽;陈景云

    癔病是神经精神科常见病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与癫痫发作有相似之处.脑电图暗示诱发(electroencephlography-hystericalpersonality test,EEG-HPT)为临床提供了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并同时起到了心理暗示治疗作用.现将我们自1999年元月至2001年4月对抽搐发作性疾病患者进行观察的结果报道如下.

  • 视频脑电监测下贝美格诱发试验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红;孙艳杰;王福莉

    Dalay等于1956年首先应用脑电监测下的贝美格诱发试验诱发脑电,至今我国仍在广泛应用,其在癫痫外科的定位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附加进行发作期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效果更好.

  • 药物中毒引起继发性癫痫的脑电图分析

    作者:刘铁军;张西平

    目的 分析药物中毒引起继发性癫痫的脑电图、脑电地形图表现.方法 采用北京太阳公司2000型数字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常规单、双极导联描记,采用诱发试验等.结果 30例患者的脑电图、脑地形图均为中度异常.13例主要表现为两半球同步性的θ波、δ波呈阵发性出现;17例除阵发性的θ波、δ波出现外,还可见高波幅、棘波及棘慢综合波.结论 中毒患者的脑电图表现和临床表现一致.癫痫波的出现在中毒后10 d左右出现,脑损害程度越深,脑膜刺激症状越严重,癫痫波表现越明显,服用抗癫痫药部分患者可痊愈,个别患者临床症状可以得到控制.中毒性脑病引发继发性癫痫治愈率较原发性癫痫治愈率高,预后较好,不留后遗症.

  • 诱发试验在18例假性发作诊断治疗中的意义研究

    作者:徐家立;刘玉玺;牛争平;闫淑荣

    目的评价诱发试验在假性发作诊断与治疗的意义.方法对门诊诊断印象为PS的病人进行诱发试验,结合视频脑电图监测检查,对于强烈怀疑PS者在注射过程中进行语言暗示治疗.结果18例病人出现临床发作,同步EEG未见有别于背景脑波的改变;经诱发试验继以社会、心理及药物综合治疗后,13例病人未再发作,4例病人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结论诱发试验是一种诊断和治疗PS的有效手段.

  • 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脑电图分析

    作者:梁少辉;肖湛

    目的:探讨慢性酒精中毒的脑电图改变.方法:对96例慢性酒精中毒障碍患者进行脑电图检查并加各种诱发实验.结果:显示异常率为54.2%,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的10%,差异非常显著(P<0.01).脑电图主要异常可分为失率型和慢波型及癫样放电.结论:提示慢性酒精中毒对脑功能的影响及其脑组织的损害是弥漫性的,可能与脑组织的变性、萎缩等有关.

  • 6-羟基多巴胺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制作和行为学评价

    作者:张耀芬;段德义;徐群渊

    6-羟基多巴胺能与多巴胺竞争性结合多巴胺转运体而进入细胞,通过诱发氧化应激反应、抑制线粒体功能等选择性地损害多巴胺能神经元.将这种神经毒素于大鼠中脑黑质注射,神经元发生损伤至多巴胺耗竭;于纹状体注射神经元损伤较慢呈渐进性过程.在这些情况下,神经元丢失程度都与注射部位相关.在大鼠第三脑室注射能诱发出与人类极为相似的神经元退变模式,即中脑内不同区域的DA能神经元因敏感性不同损伤程度也不同.大鼠模型的行为学评估包括药物诱发试验和非药物诱发试验,前者使用多,而后者种类较多.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使评估结果更有效、可靠.

  • 踝关节运动训练对中老年腓肠肌痉挛诱发试验的影响

    作者:周永生;孙天宝

    腓肠肌痉挛是突发性不自主性痛性痉挛,为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发作时,肌肉明显隆起,触之较硬且不能放松,疼痛难忍.每次发作数分钟以上,多在受凉及劳累后发作,夜间发作较多,严重影响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本文通过对患者进行踝关节运动加腹式呼吸训练进行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腓肠肌痉挛诱发试验时间,改善症状.

  • 诱发试验对无颅内器质性疾病的非癫痫患者脑电图的影响

    作者:陶桂琴;张永红

    我科于1989~1993年间,对20例无颅内器质性疾患的非癫痫病人,用过度换气和美解眠诱发试验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日本产业卫生学会2000年致敏性物质容许浓度的建议值

    作者:犹学筠

    致敏性物质的标准,根据致敏性反应发生的部位分为两类:呼吸道致敏物及皮肤致敏物。每类又分成两组: 1组——对人致敏物质; 2组——对人可能致敏物质(见表1)。另外,在提出致敏性物质容许浓度的建议值时,不必考虑是预防劳动者致敏,还是致敏形成后预防致敏反应的发生。分类的原则如下:1 呼吸道致敏物质 第1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状况、呼吸系统症状、特异抗体及致敏因素之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对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具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例,必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暴露与呼吸系统症状间具有相关性的同时,检测到同一物质的特异抗体或皮内试验呈阳性反应;②暴露与呼吸系统症状间具有相关性的同时,特异性吸入诱发试验呈阳性反应。亦即提供了过敏性反应的间接证据。

  •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直立倾斜试验对儿童血管迷走性晕厥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利平;杜忠东;柴晓敏;王阳;王勤;高路;张永兰

    晕厥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病因复杂,儿童晕厥中以血管迷走性晕厥(vasovagal syncope,VS)常见,50%以上的晕厥属于血管迷走性晕厥[1].直立倾斜试验(head upright tilt test,HUT)对不明原因晕厥进行了诱发试验,已成为诊断VS的重要方法,为VS提供了直接依据和标准[2~4].

  • 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和动态脑电图分析

    作者:石亚伟;周新平;秦政;靳继光;齐卫涛;朱江

    目的 分析和总结外伤性癫痫的临床特征、动态脑电图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7例门诊及住院的外伤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动态脑电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7例患者中闭合性颅脑损伤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8例;保守治疗20例,行开颅手术17例.外伤性癫痫临床发作类型主要表现为部分性发作及全面性发作,本组单纯部分性发作7例(18.9%);复杂部分性发作21例(56.8%),其中继发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15例;单纯强直-阵挛性发作9例(24.3%).动态脑电图主要表现为脑损伤部位、相邻部位和(或)对冲性部位局限性慢波、尖慢波、棘波或棘慢综合波等,本组表现散在的尖波、棘慢波、棘波等24例(64.9%),13例(35.1%)在脑损伤部位及对冲部位可见痫样放电.结论 外伤性癫痫的临床表现和动态脑电图表现复杂多样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其临床特征和脑电图特点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环节.

  • 麻将性癫癎在视频脑电图监测下诱发试验1例报告

    作者:杨玉庆;杨静

    麻将性癫癎在视频脑电图(EEG)监测下诱发试验,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现报告1例如下.

  • 阵发性心房颤动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

    作者:黄强;刘少稳;杨承健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预后差异.方法:回顾性选取133例因阵发性房颤接受消融且以诱发试验阴性(不能诱发或可诱发持续不超过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为消融终点、并成功达到终点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环肺静脉电隔离后(定义为完成预设消融径线并达到肺静脉-左房双向电传导阻滞)行诱发试验,分别于冠状窦口及远端行猝发刺激(10 mA,脉宽2 ms),从300 ms递减直至心房失去1:1夺获,如诱发持续>3 min短阵房性心律失常则进一步标测并进行局灶或折返环峡部消融.按照消融终点时诱发试验不同阴性结果分为不能诱发组(A组)和可诱发短阵(持续不超过3 min)房性心律失常组(B组).空白期为3个月.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心电图及Holter.结果:诱发终点情况:A组74例(55.6%),B组59例(44.4%).术后平均随访(21.3±10.9)个月,首次消融术后复发45例(A组25例,B组20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两组复发时间无显著差异(P=0.74).结论:对于采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以诱发试验阴性为消融终点的阵发性房颤患者,消融终点时不可诱发房性心律失常预后并不优于终点时可诱发短阵(<3 min)房性心律失常者.

  • 非冠状动脉病性的ST-T改变

    作者:黄从新

    临床上分析心电图时,对ST段和T波易出现错误的解释和诊断,尤其对于非心肌缺血因素导致的ST-T改变,鉴别常较困难.因为正常变异与心肌或传导系统解剖及功能紊乱所致的复极异常有时极为相似.由于非冠状动脉病变的原因出现ST-T改变的共同特征是无论各种运动或药物诱发试验的结果如何,其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均正常.一般来说,因心肌缺血影响心室复极过程而引起缺血性ST-T改变者称为原发性ST-T改变;而由于心室除极程序异常而引起复极程序出现相继变化者则称为继发性ST-T改变,见于心室肥大、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起搏心律等.除此之外,发生于其他情况下的ST-T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如早期复极综合征、心包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药物及中枢神经疾病等皆属此范畴[1].为方便叙述,本文按是否因心脏自身因素引起的非冠状动脉病性的ST-T改变分两大类作简要阐述.

47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