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起搏器心室阈值自动管理功能与心电图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江骥

    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是现代起搏器功能的重要标志,它的应用不仅可以避免起搏阈值升高时失夺获、延长起搏器使用寿命,还可避免高输出引起的交叉感知、减少对心脏周围组织的刺激等。不同厂家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心电学特点并不相同,根据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的心电学特点可基本确定起搏器的生产厂家。笔者结合起搏器的生产厂家、型号、程控参数分析起搏器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原理、实现方式和心电学特点(表1)。

  • 特殊的心室安全起搏两例

    作者:孙奇;陈柯萍;浦介麟;华伟;张澍

    心室安全起搏是起搏器厂家为防止交叉感知可能引起的心室停搏而设置的一种安全保障机制,即在心房起搏的绝对空白期后设置安全起搏窗口(交叉感知期),在此期间任何感知事件都会触发一个较短AV间期(80~120 ms)后的心室起搏,该机制又被称为"非生理性AV延迟"或"110 ms现象".

  • 室性心动过速致双腔起搏器噪音反转并心室安全起搏一例

    作者:何建桂;董吁钢;唐安丽

    起搏器为了防止电磁干扰或其它心电干扰导致错误的起搏抑制,设置了噪声反转功能.当起搏器遇干扰信号启动噪音反转功能后,不论有无自身激动存在,它将以下限频率或传感器频率发放脉冲.双腔起搏器心室安全起搏功能是为了防止交叉感知引起心室起搏的抑制.在心房起搏事件后,将开启一个110 ms的安全起搏间期,在此间期内如发生心室感知,起搏器将在心房起搏110 ms后发放心室电脉冲.室性心动过速致双腔起搏器噪音反转并心室安全起搏的心电图极少见报道.

  • 双心房同步起搏发生交叉感知引起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一例

    作者:黄文新;阳跃忠;陈建中;潘迪华;阳光辉

    双心房同步起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旨在恢复双心房同步激动,从而防止由房间阻滞引起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新技术.我院应用该技术过程中,有一例发生交叉感知(cross talk)导致起搏器介人性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

  • 心房感知灵敏度的合理程控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陈文;刘志华;宋建平;汪康平

    设置合理的心房感知灵敏度是起搏器正常工作的前提,本研究旨在探讨其合理程控。 1.资料与方法:随访68例起搏患者,男37例,女31例,植入时年龄36~84(60.8±11.4)岁。随访0.3~15(4.3±2.7)年。起搏指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55例(包括1例双结病变),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1例,高度AVB 1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起搏方式为:AAI(R) 44例,DDD(R) 18例,VDD(R) 6例。随访观察:(1)12导联心电图;(2)自身节律(降低起搏频率或做胸壁刺激试验来显示);(3)起搏及感知阈值;(4)肌电干扰(MPI)诱发试验,即胸大肌或腹部肌肉的等长运动,观察起搏器是否被抑制,或转为非同步状态或不受影响;(5)交叉感知的发生率(调整起搏器的灵敏度、不应期);(6)室房传导功能,做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PMT)诱发试验。 2.结果:(1)感知灵敏度与MPI:单腔心房起搏时MPI的自然发生率和诱发率分别为15.9%和34.1%,自发MPI时的小感知灵敏度和感知阈值分别为(1.3±0.6)mV和(0.8±0.2)mV,诱发时二者分别是(1.2±0.5)mV和(1.1±0.6)mV,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分别为0.20和0.86。1例AAI(R)患者因术后晕厥3次而来就诊,Holter显示起搏器有2.12 s的长间歇,将灵敏度由1.25 mV降低为2.5 mV后患者未再晕厥。而且,33.3%的患者发生肌电干扰时,小感知灵敏度的毫伏数≥心房感知阈值,当这一部分患者降低灵敏度来消除MPI时,要牺牲部分感知功能。1例(4.2%)DDD患者发生心房电极肌电干扰。所有阳性病例均为单极电极。(2)交叉感知:AAI(SSS)组中,2例因室房交叉感知抑制起搏器,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就诊,不应期为300 ms和400 ms,此时感知灵敏度的毫伏数≥感知阈值。交叉感知自然发生率为4.5%,而提高心房灵敏度和缩短心房不应期可以诱发者10例,合计发生率为27.2%。而且,发生交叉感知时,58.3%患者的心房感知灵敏度的毫伏数≥心房感知阈值。 (3) PMT: 24例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发生PMT 5例(20.8%),其中1例为室房传导且心室后心房不应期(PVARP)程控得较短,心房灵敏度较高,3例由房颤所致,1例为房扑。

  • 心脏起搏中的交叉感知

    作者:王志毅

    交叉感知是心脏起搏中的一种感知异常现象,其发生机制是起搏器因误感知心电信号、起搏脉冲信号或干扰信号而导致输出功能异常。心房起搏或心室起搏均可出现交叉感知。引起交叉感知的主要原因是感知灵敏度设置过高、肌电信号或干扰信号过强以及起搏电极的感知极性选择不当等。交叉感知多为一过性出现,且患者多无异常感觉,通常是在心电图检查或随访时被发现。通过选择适当的感知灵敏度及相关参数、告知患者尽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力动作,以及在安全有效起搏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起搏器输出强度等,可有效预防交叉感知现象的发生。

  •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

    作者:何方田;尹小妹

    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起搏器介导的人工折返性心动过速,而后者是指室上性心律失常引起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感知驱动器引起的起搏性心动过速、非同步起搏诱发的心动过速、起搏器自主性心动过速(频率奔放现象)、心房电极感知过强引起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和起搏电极交叉感知引起的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其中以前者为常见.本文通过2例心电图分析着重介绍起搏器介导的人工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相关知识.

  • AAI起搏器交叉感知QRS- T波群导致起搏周期延长或引发窦性夺获附5例分析

    作者:王林飞;王卯嫦;何方田

    植入AAI起搏器时,常因P波振幅较低而需设置较高的感知灵敏度(通常为0.5~1.25mV),若此时心房不应期设置较短,则有可能出现交叉感知QRS-T波群导致起搏频率减慢[1]或引发窦性夺获。现对5例AAI起搏器交叉感知QRS-T波群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如下。

  • 起搏器的交叉感知现象(附九例报告)

    作者:耿仁义;朱中林

    起搏器的交叉感知是一种误感知现象,在有感知功能的起搏器中均可见到.为探讨其发生率以及心电图、临床表现,本文回顾性地分析了我院自1975~2000年置入的1090例起搏患者的心电图和200余份动态心电图,发现交叉感知9例,其中男6例、女3例,发生率为0.83%,其中AAI起搏交叉感知5例,发生率为6.02%(5/83);双腔起搏2例,发生率为1.04%(2/193);WI起搏2例,发生率为0.25%(2/814).9例患者的交叉感知均为间断出现,未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但影响了起搏计时周期,起搏心电图变得更为复杂,在单腔起搏中多为起搏输出功能抑制,而在双腔起搏中,另一心腔线路的输出功能可能受到抑制或出现交叉刺激.交叉感知发生后应结合心电图尽早做出正确诊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及时解决.

  • 先天性长QT综合征AAIR起搏并发文氏传导伴交叉感知一例

    作者:周金台;李琼;王志毅;苏鹏宇;万征;李翠兰;胡大一

    患者女性,17岁,因家族性长QT综合征伴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行起搏与普萘洛尔联合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在试用AAIR起搏时S-R间期逐渐延长达到R波脱离心房不应期,心房感知R波并重新设置心房计时周期,使R-S间期=S-S间期=730 ms,导致R-R间期的延长(930 ms)和起搏频率的下降(67.4 bpm). AAIR起搏率为85.7 bpm时可见心房脉冲落在T波顶峰上.本文目的是阐明长QT综合征AAIR起搏患者并发起搏频率下降的原因.

  • 起搏器对于交叉感知的处理及心电图表现

    作者:陈顾江;吉亚军;冯莉;杨亚莉;吴师伟;侯剑飞;张余斌;吴弘

    交叉感知通常指一个心腔的电极导线感知到对侧心腔的脉冲刺激信号.预防和处理交叉感知是现代起搏器的基本功能,各起搏器公司在具体处理方式和运算法则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美敦力和Vitatron起搏器称之为心室安全起搏(VSP),而圣犹达起搏器则称之为心室安全备用(VSS),百多力起搏器的类似功能称为安全AV延迟,波士顿科学公司的相关程序称为心室噪音抑制.掌握与了解不同厂家起搏器对于交叉感知的处理方式和心电图表现,不仅可以在起搏心电图分析中正确识别该类功能运作,也可以初步判断起搏器品牌.

  • 心房交叉感知导致异常心室起搏信号1例

    作者:卢冬雨;陈耀;史晓俊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因活动后胸闷不适,突发意识丧失1次于2017年9月27日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52次/min,窦性停搏(>2 s停搏18个,长3.0 s)、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心房(LA)34 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42 mm,右心房(RA)43 mm,右心室(RV)2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5%,入院诊断: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 起搏器安置术中的间歇性心房交叉感知(附2例报告)

    作者:丁黎;毛卫;陈启晹

    起搏器安置术后的交叉感知已被临床认识,多由于永久性(埋藏式)起搏系统参数设置不当产生.而术中的交叉感知发生在台上用临时起搏器测试起搏阈值时,如不能正确判断及处理,会造成手术难以圆满完成及术后起搏器工作异常,现将我们遇到的2例报告如下.

  • 植入型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

    作者:戴振林;段宝祥;陈绍良;耿其吉;刘玲玲;常芸;阚静

    目的探讨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植入方法.材料及方法一例74岁的男性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Ⅳ级,反复发作室性心动过速180-190次/分伴血压下降、短暂意识障碍,并经3次同步直流电复律治疗后,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予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方法分别将右室起搏除颤电极(MedtronicSPRINT6945)植入于右心室心尖部,右心房电极(Medtronic 6940)植入于右心房后上部,体外分别测试心房及心室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感知、电极阻抗)符合要求后,采用左侧腋前线切口,分离胸大肌及胸小肌间隙做起搏囊袋,将起搏除颤电极与除颤器连接后埋入囊袋内.在浅麻醉下经程控器T波电击诱发室颤二次(相隔10分钟),测定除颤阈值及阻抗,观察除颤效果及除颤后起搏工作情况.结果手术植入成功.右房电极植入心耳时出现明显交叉感知,反复调整位置至右房后上方时符合要求.二次诱发室颤均经除颤器自动识别并除颤成功,测定除颤阈值为20J,阻抗为39Ω,诱发室颤分别为9秒、8秒,ICD充电3秒.除颤后DDD起搏60次/分.术中、术后患者血压、氧饱和度稳定,心衰无加重.结论双腔ICD的植入过程较为复杂,心房电极的植入位置对避免交叉感知尤为重要,通常需将心房电极植入于右心房的后上方.双腔ICD增加识别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性并明显减少误放电,DDD起搏方式适用于伴有心功能不全的心动过缓患者.对于体型明显消瘦的患者起搏器囊袋可采用非常规的方法及部位.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