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孕期及哺乳期母鼠邻苯二甲酸酯类暴露对仔鼠呼吸道过敏的影响

    作者:吕俊锋;程晓萍;王博涵;刘莹莹;张翼飞

    目的 通过使孕期及哺乳期Wistar大鼠暴露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探讨DEHP母代暴露对子代呼吸道过敏影响.方法 将36只健康2月龄雌性Wistar大鼠分成3个不同剂量组,从妊娠0天(GDO)起,各组孕鼠分别给予0、30和300 mg/(kg·d) DEHP至仔鼠出生后21天(PND21)断乳,建立母体DEHP暴露模型.仔鼠出生后,不同剂量组各笼选取1只仔鼠在PND21、PND28进行卵清白蛋白(OVA)腹腔注射致敏并在PND32、PND33和PND34连续滴鼻致敏激发,PND35与未致敏仔鼠共同取材,包括肺泡灌洗液以及肺组织.ELISA检测肺泡灌洗液中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4、IL-5、IL-13的分泌情况,肺组织进行HE及PAS染色观察肺组织过敏性炎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上皮衍生因子IL-33的表达变化.结果 肺泡灌洗液中,与对照组比较,DEHP0+OVA组总炎症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上升为(131.500±25.548)×104、(32.000±10.079)×104(P<O.05);DEHP30+OVA组总炎症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上升为(156.167±17.994)×104、(16.331±6.667)×104(P<0.05);DEHP300+OVA组总炎症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数目上升为(172.167±19.994) ×104、(55.000±17.018)×104(P<0.05).加入不同剂量DEHP与OVA致敏后,与对照组比较,DEHP0+OVA组IL-4、IL-5、IL-13表达量分别增加为(38.401±6.594)pg/mL (P>0.05)、(30.026±2.756) pg/mL(P<O.05)、(13.806±4.355)pg/mL(P<0.05);DEHP30+OVA组IL-4、IL-5、IL-13表达量分别增加为(57.733 ±7.293) pg/mL(P<O.05)、(31.544±1.043) pg/mL(P>0.05)、(18.068±1.497) pg/mL(P<0.05);DEHP300+OVA组IL-4、IL-5、IL-13表达量分别增加为(54.943±6.049) pg/mL(P>0.05)、(32.377±3.739) pg/mL(P>O.05)、(20.168±0.939)pg/mL(P<0.05).肺组织病理观察显示,单纯DEHP暴露组仔鼠肺组织没有明显的过敏性炎症反应,而各DEHP+OVA组仔鼠肺组织有较明显的过敏反应且随着DEHP剂量加重而加剧.免疫组化显示DEHP单纯暴露组IL-33表达无明显增加,而DEHP+OVA各组IL-33表达量增加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孕期及哺乳期DEHP暴露会导致子代呼吸道过敏反应加重,其可能机制是通过增加IL-33表达量启动以Th2型细胞为主的肺部致敏反应所致.

  • CGA-BSA致豚鼠过敏反应及其机制的研究

    作者:黄晓舞;廖红波;刘屏;林辉;袁丽燕;胡园

    目的:对人工合成绿原酸全抗原(CGA-BSA)的过敏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隔日致敏法建立CGA-BSA致豚鼠过敏休克模型并制备抗血清和备检组织样品;HE染色观察致敏豚鼠肺、气管和肝组织的病理改变;采用被动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观察CGA-BSA的免疫原性,并进一步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过敏豚鼠血清中组胺和IgE的含量.结果:成功制作CGA-BSA致豚鼠过敏休克模型,并观察到敛敏豚鼠组织的炎性病变;肥大细胞脱颗粒试验中CGA-BSA组致敏豚鼠血清发生阳性反应,脱颗粒率为(63.58±10.23)%;CGA-BSA组豚鼠激发后血清中IgE和组胺显著升高.结论:人工合成的CGA-BSA具有致豚鼠过敏作用,其过敏机制属于I型变态反应.

  • 药物所致的小儿肝功能障碍

    作者:孙梅

    药物是人类用于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但同时也可以对人体造成损害.肝脏是人体大的"化工厂",是所有药物代谢和转化的器官,故也是较容易受损害的脏器之一[1].许多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以直接作用或致敏反应引起肝损害.前者是可以预测的,与剂量有关;后者则不可预测,与剂量无关,仅在少数特异质患儿发生,属过敏反应.在临床上将由药物引起的肝脏的病变,统称为药物性肝炎或药源性肝病(drug induced liver disease).

  • 鱼腥草注射液的致敏反应分析

    作者:晏媛

    本文检索国内1982~2002年以来部分报道鱼腥草注射液致敏反应的文献,旨在探讨其成因,从而更好地发挥鱼腥草注射液的药效,防止或纠正不良反应.

  • 皮肤致敏反应体外替代方法的研究现状

    作者:洪丽玲;周庆云

    皮肤是人体大的器官,也是外源化学物入侵机体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化学物作用于皮肤常常导致接触性过敏性皮炎.传统上常常采用豚鼠致敏试验来评价化学物的致敏性.然而,动物试验周期长,结果主观性强,变异程度大,加之如今动物保护主义对动物福利的呼声高涨,替代试验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本文拟就近年来在皮肤变态反应研究中的替代试验方法进行综述.

  • 苦参液用于婴幼儿头皮穿刺前消毒的研究

    作者:徐淑玲;范建场;刘艳;黄嘉乔

    苦参液是由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大菖蒲、百部6味中药提取的复方中药制剂,原液为褐棕色,pH值为5.5~6.0,主要有杀菌、消炎、去湿等作用.苦参液不但和75%的酒精消毒头皮后的效果无显著差异,而且对婴幼儿破损头皮无刺激性,尤其对头皮湿疹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且对头皮无致敏反应,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纯天然的中药消毒剂.

  • 接触性皮炎

    作者:张峻岭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黏膜接触外界某些物质后,主要在接触部位因过敏或强烈刺激而发生的炎症反应.随着现代工业化发展,新的化学物质不断增多,接触性皮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有两种:原发性刺激和接触性致敏.原发性刺激反应是指接触物本身具有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该物质均可发生皮炎,如接触强酸强碱等化学物质;接触性致敏反应,指接触物对多数人无不良反应,仅使少数具有过敏体质者发病,一般经过4~20天潜伏期,再次接触同类物质后,可于几小时或1~2天内在接触部位及邻近部位发生皮炎.

  • 1例3M敷贴过敏致化脓性皮疹的护理

    作者:马群华;孙晓燕

    美国3M公司生产的透明敷贴具有保持无菌面透明、易观察、粘性好、固定牢等优点,成为静脉留置针的专用固定薄膜.但3M透明敷贴防水不透气,受环境气候、留置时间长短、个体差异、过敏体质、皮肤白细嫩、出汗等影响,可能导致过敏.3M透明敷贴过敏常见的症状为敷贴覆盖的皮肤轻微红肿、皮疹,严重者会出现水疱、脓疱.3M透明敷贴致过敏的可能机制:3M透明敷贴本身并无刺激性,大多数人接触后不发病,仅有少数人在接触后经过一定时间的潜伏期,在接触部位的皮肤黏膜发生变态反应性皮炎,当致敏后的个体再次接触致敏因子,在24~48 h内产生明显炎症反应,为接触性致敏反应,Ⅳ型变态反应[1].我科于2009年5月收治1例慢性支气管肺炎患者,于左手背行静脉浅留置针穿刺,予以3M敷贴固定,出现过敏致化脓性皮疹,经过精心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全内置式可膨胀型生物涂层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大剂量的致敏实验

    作者:黄学良;朱双芳;林雨聪;周初松

    背景:前期实验证明全内置式可膨胀型生物涂层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重建损伤胸腰椎的稳定性.目的:进一步评价全内置式可膨胀型生物涂层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的致敏性.方法:取全内置式可膨胀型生物涂层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浸提液(实验组)、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体积分数5%甲醛溶液(阳性对照组),按《GB/T 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规定的大剂量致敏实验方法,进行豚鼠皮内注射诱导、局部诱导和激发实验.激发后除去敷贴片24,48 h后,观察各组动物激发部位皮肤情况,并按Magnusson和Kligman等级分级;激发阶段结束除去敷贴片72 h后,取腹部皮肤组织,显微镜下观察炎症情况.结果与结论:①去除敷贴物24,48 h时,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豚鼠腹部激发部位皮肤均未发生红斑及水肿等致敏反应,Magnusson和Kligman等级为0级;阳性对照组豚鼠腹部激发部位皮肤均形成中度融合性红斑或严重红斑及水肿反应,部分可见结痂,Magnusson和Kligman等级为2至3级;②实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豚鼠腹部激发部位皮肤组织均未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未见明显充血、水肿,炎症分级为Ⅰ级;阳性对照组豚鼠腹部激发部位的皮肤组织均可见以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反应,炎症分级为Ⅱ-Ⅳ级;③结果表明,全内置式可膨胀型生物涂层脊柱前路内固定系统未引起致敏反应,符合作为植入物在迟发性超敏反应实验中的要求.

  • BN大鼠在外来化合物致敏研究中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孙运;陈小青;马中春;赵少浩;张银依

    目的 通过BN大鼠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试验染毒具有致敏性的外源性化学物质己基肉桂醛,观察致敏特点,同时以豚鼠作为对照观察动物,探讨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 将BN大鼠和白色豚鼠分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和己基肉桂醛组,每组10只.将己基肉桂醛组实验动物于试验的第1天分别进行皮肤贴敷试验和皮内注射试验,皮肤贴敷试验于首次贴敷后28 d进行激发试验,皮内注射试验于皮内注射后21d进行激发试验;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液.激发后观察每只动物过敏反应情况,根据过敏反应症状评分,计算致敏率,对致敏强度进行分级.经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IgE含量.结果 皮肤贴敷试验中染毒己基肉桂醛后,BN大鼠和豚鼠致敏率分别为60%和50%;BN大鼠血清Ig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豚鼠Ig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注射试验中染毒己基肉桂醛后,BN大鼠和豚鼠致敏率分别为70%和80%;BN大鼠和豚鼠己基肉桂醛组血清IgE含量与各自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皮肤贴敷和皮内注射过敏反应中,BN大鼠已基肉桂醛组呈阳性反应,染毒后的局部反应特点强于豚鼠,因此,BN大鼠作为化学品过敏试验的动物模型具备可能性.

  • 日本产业卫生学会2000年致敏性物质容许浓度的建议值

    作者:犹学筠

    致敏性物质的标准,根据致敏性反应发生的部位分为两类:呼吸道致敏物及皮肤致敏物。每类又分成两组: 1组——对人致敏物质; 2组——对人可能致敏物质(见表1)。另外,在提出致敏性物质容许浓度的建议值时,不必考虑是预防劳动者致敏,还是致敏形成后预防致敏反应的发生。分类的原则如下:1 呼吸道致敏物质 第1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暴露状况、呼吸系统症状、特异抗体及致敏因素之间有明确的相关关系。对来自不同研究机构的具有呼吸系统症状的病例,必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①暴露与呼吸系统症状间具有相关性的同时,检测到同一物质的特异抗体或皮内试验呈阳性反应;②暴露与呼吸系统症状间具有相关性的同时,特异性吸入诱发试验呈阳性反应。亦即提供了过敏性反应的间接证据。

  • 青霉素变态反应病人抗菌药物的选择

    作者:俞振良

    青霉素变态反应可分为致敏性(anaphylactic)和非致敏性(nonanaphylactic)反应.非致敏性反应的临床表现为轻度斑丘疹和药热;而致敏反应临床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喉痉挛、低血压和荨麻疹等.尽管青霉素变态反应并不常见,但潜在的青霉素变态反应者对临床医师而言是一种挑战,据报道β-内酰胺类的反应率约为1%~8%,这意味着大多数人能耐受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而无任何超敏反应.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