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贵阳地区709例男性超声跟骨强度及影响因素调查

    作者:殷明月;聂四平;甘春芳

    目的 了解贵阳地区男性人群的骨强度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定量超声的方法对贵阳地区709例20~65岁男性人群进行右侧跟骨强度测量,并进行问卷调查;指标有骨强度指数、T值和Z值.结果 跟骨强度指数有随年龄增加逐渐下降的趋势;运动组的强度指数有高于非运动组的趋势;单纯饮用牛奶对增强骨强度效果不明显;跟骨强度指数基本上呈现既运动又饮奶组>只运动组>只饮奶组>不运动不饮奶组的趋势;本人群的运动和饮奶状况均不理想.结论 在饮用牛奶的同时坚持体育锻炼会对骨强度起到明显的增强作用.

  • 甘肃省藏族与汉族妇女绝经前和绝经后骨强度变化对比分析

    作者:马卫红;马力扬;马斌;何进全;马薇;马文红;何烨;海向军

    目的:探讨甘肃省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前和绝经后骨强度变化。方法采用GE EXPRESSⅡ超声骨密度测量仪对109例年龄40~52岁绝经前和100例年龄53~60岁绝经后藏族妇女与55例年龄40~52岁绝经前和72例年龄53~60岁绝经后汉族妇女进行骨强度对比分析。测量右脚跟骨的骨强度、骨质情况,通过计算T值和Z值,评估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前和绝经后骨强度变化和骨折风险。结果1.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前骨强度指数明显均高于绝经后藏族和汉族妇女;藏族妇女和汉族妇女两者之间对比无差别(t=7.408,P=0.000;t=4.903,P=0.000)。2.藏族和汉族妇女绝经后骨质少孔和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绝经前藏族和汉族妇女;藏族和汉族妇女两者之间对比无差别(χ2=7.928,P=0.000;χ2=7.723,P=0.021)。结论1.绝经后藏族和汉族妇女骨质流失较严重,应及时补充雌激素和钙剂,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2.由于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居住在一起,生活和饮食习惯逐渐相近及地理环境相同,使得绝经前和绝经后藏族妇女与绝经前和绝经后汉族妇女骨强度变化、骨质少孔及骨质疏松检出率无明显差别。

  • 骨密度拟合参考曲线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侯艳丽;廖二元;伍贤平

    骨质疏松(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继而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强度下降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 甲状旁腺素在骨质疏松症及骨科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宇庆;陈瑜

    骨质疏松症( 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损坏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所致的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对社会经济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手段主要是以双膦酸盐类为主的抗骨吸收类药物。这类药物抑制骨吸收,但无法新生成骨组织。以重组人甲状旁腺素(1-34)[PTH(1-34)]为代表的促骨形成类药物作用于成骨细胞,通过刺激骨形成发挥作用,为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了新的选择。多项临床研究证明PTH(1-34)可增加骨密度并改善骨结构,长期应用可降低骨质疏松症患者椎体和非椎体骨折发生率。 PTH (1-34)已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有骨折高发风险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不仅增加了患者发生骨折的风险,也使得骨折愈合更加困难。由于PTH(1-34)特殊的成骨作用机制,近年来其在治疗骨折不愈合和脊柱融合等骨科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并且已经有一些成功的个案报道。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PTH(1-34)在骨质疏松症和骨科领域的临床研究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骨微结构与骨质疏松性骨折

    作者:李朵;魏启幼

    200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的关于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大会把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而易于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1].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公众,尤其是老年人的健康.其发病率高,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这一问题更是日益突出,倍受关注.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危害是并发骨折即骨质疏松性骨折,其主要包括椎体骨折、桡骨远端骨折及股骨近端骨折.其中,股骨近端骨质疏松性骨折又因其可致残致死,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已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课题.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骨强度下降所致.目前已知的影响骨强度的因素主要有:骨量、骨微结构、骨的几何形状、皮质骨厚度和多孔程度、骨组织构成材料的内在性能等[2].本文主要阐述骨微结构及其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关系.

  • 骨质疏松症与遗传

    作者:陈金标;秦林林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是决定骨强度的主要因素之一,能够预测骨折发生率,用于诊断骨质疏松,它受营养、锻炼、遗传、激素水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是BMD的主要影响因素.家系调查[1]发现大约46~62%的BMD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澳大利亚Pocock等[2]报道,在单卵双生子间BMD的相关系数为0.71~0.92,而双卵双生子间BMD的相关系数为0.33~0.50.双生子研究结果显示[2-4],峰值骨量(PBM)的60%~80%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虽然还不能完全排除环境因素对这些研究的影响,如双生子间,家庭成员间,常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处于类似的环境中,可能过高估计了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毫无疑问,BMD明显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且几乎可以肯定是由多个基因所控制.而这些基因的确认,则是骨骼生物学上的重要课题.以下就此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 骨组织的力负荷感受反应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谢力勤;崔伟;刘成林

    对力学刺激的识别和反应是生物体的重要功能.触觉、听觉、压力感受器、本体感受器及重力感受功能都与力学信号的感受、传递机制有关.体内组织的形成、发展方式与其所受的应力有关,例如骨组织的结构与其内部应力分布有关,应力大的部位骨组织密度大,应力小的部位骨密度小[1].骨组织能用少的骨量来满足运动功能所需的骨强度.当因衰老或力负荷减少使骨量下降时,应力小的部位骨量丢失常常较快,应力大的部位骨量保存常常较好.可见骨组织能根据外界负荷和内部应力来调节整体骨量的增减和内部骨量的分布及构造.但骨组织对力负荷的感受、传递和反应机制还不十分清楚,这也正是骨代谢研究中的重点课题.本文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和有关学说,试图对骨组织的力负荷感受机制进行阐述和探讨.

  • 骨代谢指标和骨质疏松

    作者:于丽;苏秀兰;毕力夫

    1概述骨质疏松(osteop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1].2000年美国国立公共卫生研究所(NIH)召开的骨矿会议上[2],认为骨质疏松症是指因为骨强度的问题而引发骨折增加的骨骼疾病.

  • 瘦组织和脂肪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

    作者:李建伟;刘石平;廖二元

    瘦组织和脂肪是两个重要的体成分,受饮食、运动、增龄、性别、种族、激素、疾病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瘦组织和脂肪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不同.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性,但多数研究表明瘦组织量可能是BMD和骨强度的重要决定因素,脂肪量过多将对骨骼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瘦组织和脂肪对骨密度和骨强度的影响及机制并未被完全阐明.

  • 骨胶原属性与骨强度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温鑫鑫;丁海蛟;张英霞;马翔宇;刘鹏;王天胜

    骨组织作为一种复杂的生物复合材料,胶原是其重要的有机组成成分,为骨组织提供韧性以维持骨组织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大量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等能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发生时,骨组织胶原属性会发生显著改变.在决定骨强度方面,骨胶原属性已经成为独立于骨密度之外的决定性参数.研究骨组织的胶原属性对骨强度的影响,能更好的理解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并为评估人体骨强度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根据文献回顾,骨胶原分子结构、胶原纤维排布走向、胶原分子间的交联等都会对骨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同时笔者重点总结了骨质疏松症和糖尿病两种导致骨强度降低的疾病发生时,骨胶原属性会发生如下改变:胶原排布走向改变、基团修饰改变和糖基化改变增加等.

  • 老年人摔倒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测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郑昱新;石印玉;张戈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所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终目的是降低骨折的发生率.20世纪80~90年代,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由于骨密度和骨强度下降,导致了骨折的发生,所以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主要是提高骨密度和骨强度.

  • 磁共振检查骨质疏松进展

    作者:嵇鸣;朱汉民

    骨质疏松是一类骨量减少,同时伴有骨微结构破坏,即由于骨量和骨质量完整性的破坏,导致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很常见的代谢性疾病[1,2].骨质疏松目前以检测骨密度值为重要依据[3].目前被认为是金标准的双能X线检测技术(DXA)难以评价骨结构.近年来在兴起的骨结构非侵入性检查中,磁共振(MR)的研究逐渐增多,引起人们的关注.

  •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应该重视孕妇和儿童的骨骼健康

    作者:廖祥鹏;颜崇淮;刘忠厚;张伟利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骨质疏松症人群占中国总人口数的7.01%.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具有老年期影响的儿科疾病".孕妇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胎儿的骨状况,从而影响人体一生的骨骼生长发育.佝偻病和骨软化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骨骼疾病.维生素D、钙、磷供给不足都可以导致佝偻病,影响骨量、骨强度,甚至导致骨骼畸形.一些慢性疾病和药物也可导致儿童骨质疏松症,如少年特发性骨质疏松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等.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也可发生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人体骨量从胎儿期、婴儿期到成年期前一直在聚集,此过程与人体的线性生长基本平行.胎儿期、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人体骨骼生长发育重要时期.骨量峰值在成年早期获得,它是成年人骨强度的重要决定因素,称为"成人期骨银行".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未达到合理骨量的个体,即使成年后无加速骨量流失现象发生,仍有可能患骨质疏松症.孕妇和儿童骨状况评估的物理方法包括X光片法、双能X线吸收法(DXA)、定量超声法(QUS)等.由于考虑到射线辐射、技术和价格等因素影响,X光片法和DXA的应用目前受到限制.定量超声设备测量宽波衰减值(BUA)和声波速度值(SOS)等参数来反映骨强度,显示出广泛的前景.常见的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骨钙素和钙调激素等.测量血液中1,25(OH)D3水平可以反应人体维生素D状况,将在临床上不断普及应用.为了强壮骨骼预防骨质疏松症,应该设法创造理想的骨骼发育环境,大限度的达到骨量或骨强度峰值,并定期进行骨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和早期干预,尽可能地减少骨折发生.营养和体力活动对骨骼发育有重要影响.妊娠期、哺乳期的妇女和儿童应保证合理营养、适当户外活动和日光照射,推广强化维生素D和钙的食品;并且,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该补充维生素D和钙.

  • 骨强度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杨欣;刘忠厚

    骨骼不仅有生命力而且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是体内坚硬的器官,可作为人体的支架,载荷重量以及作为运动的杠杆.同时可保护内脏器官、维持血管的正常形态和避免部分神经受压迫.骨也是人体大的钙库和磷库,完成造血和免疫功能.遵照Wolff'原则,皮质骨的几何形状和松质骨的结构类型,以及骨的分子、细胞和代谢活动均是适应正常生理载荷的结果,如果不能适应则导致病理性骨折、代谢性骨病和疼痛[1].

  • 骨的微结构与骨强度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孟瑶

    骨强度是骨骼抵御外力的能力,能全面评价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与骨质两方面.以往骨密度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着重骨量的评价,因而骨质疏松诊断已从单一的骨密度向骨强度分析发展.骨质包括骨微细结构、骨的生物力学两个方面,是对骨性质的评价措施.骨微细结构主要通过成骨和破骨细胞的数量、骨小梁形态结构、骨胶原密度和胶原联接、骨矿物晶体结构等的变化导致骨强度改变.正常情况下骨组织通过微结构间大小、形态及数目等的适应性来共同完成抵抗外力的体系,不同的应力刺激下一旦上述结构及构成方式的改变将导致骨强度改变,甚至骨折发生.目前骨微结构与骨强度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助于防止骨折的发生,本文就此研究热点进行综述.

  • 补钙对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何伟玺;杨香婷;朱沛;李琼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骨质疏松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在骨质疏松的传统治疗上,不但治疗成本高,并且治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尤其在一些基层医疗单位,普通病人在经济上难以承受.目前在评价骨质疏松的诊断和治疗上,一个指标是骨矿密度,另一个指标是骨强度.而据美国新的资料表明,由于目前没有测定整体骨强度的检测仪器,通常用骨矿密度(BMD)指标来代替,它大约反映70%的骨强度[1].因此,我们通过观察补充钙剂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旨在寻找一种通过增加人体骨密度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的一种经济简便的方法.

  • 替勃龙对去势大鼠骨强度的影响研究

    作者:顾蓓;杨欣;商敏;李亚珍;廖秦平

    目的 探讨替勃龙对切除卵巢大鼠骨强度的影响.方法 选用6月龄未交配健康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共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或假手术组(Sham),②空白对照组即骨质疏松组(OVX),③OVX加戊酸雌二醇(Valerate Estriol VE)组(0.8 mg/kg),④OVX加替勃龙(Tibolone)组(0.25 mg/kg);行去势手术3周后开始按分组设计喂药(灌胃),共治疗3个月后处死.取大鼠右股骨及第3腰椎进行骨密度测定;之后对右股骨标本进行中段三点弯曲试验,测定股骨干强度指标;取大鼠第4、5腰椎制作不脱钙病理切片后进行图像分析计量.统计学处理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①骨密度:椎骨及股骨干骺端骨密度OVX组明显下降,使用戊酸雌二醇能够提升骨密度;但股骨干骨密度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②骨强度:三点弯曲实验结果显示OVX组股骨干强度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替勃龙组骨干强度较OVX组提升30%(P<0.05).③椎骨形态计量结果:OVX组与假手术组、戊酸雌二醇组及替勃龙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短期小剂量替勃龙治疗能阻止卵巢切除导致的成熟雌性大鼠股骨干强度受损.

  • 藏族成人骨强度与体成分关系研究

    作者:杨秀琳;海向军;何烨;何进全;马力扬;窦春江

    目的 分析藏族成人骨强度分布特点及其与体成分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不同民族骨质相关数据并找出合理的防治骨质疏松症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西藏藏族自治区日喀则市,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藏族成年居民共817名,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及生物电阻抗分析仪分别测量受试者右足跟骨骨强度及体成分相关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骨强度与体成分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藏族成年男性、女性骨强度分别在18 ~ 29岁、30 ~ 39岁达到峰值,之后随年龄增长骨强度下降;60岁之后男性骨强度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甘肃藏族成人骨量异常的发生高于西藏藏族(x2=4.097,P=0.044);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肌肉量、皮下脂肪量及内脏脂肪量为藏族成人骨强度的影响因素(P =0.000).结论 藏族成人骨强度在30岁左右达到峰值,50岁后女性是OP的危险人群;甘肃藏族成人患OP的危险性高于西藏藏族成人;肌肉量及皮下脂肪量是OP发病的保护性因素,而内脏脂肪量是OP发病的危险因素.

  • 中国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全文)(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及治疗原则)

    作者:邱贵兴;裴福兴;胡侦明;唐佩福;薛庆云;杨惠林;陶天遵;赵宇

    一、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骨量降低、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与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绝经后妇女多发。骨折是骨质疏松症严重的后果,常是骨质疏松患者的首发症状和就诊原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指南所指的骨折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折。

  •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

    作者:杨欣;商敏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损伤,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质量.

249 条记录 4/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