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足穴治疗仪的设计及应用

    作者:黄菊英;严华刚;鲁玮媛;刘志翔;王春燕;许莉莉;吴瑞;李延玲;马宗廉

    运用PC机与8051型单片机串行通讯,实现了足疗时足底穴位调节的自动化和刺激量可视化,从而克服了目前市场上手动调节的弊病.

  • 不同频率电针对晚孕大鼠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作者:朱玲;杨芳;金春兰;马良宵;陈滢如;苑鸿雯;朱江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对晚孕大鼠血清雌二醇(E2)及孕酮(P)含量、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含量以及其比值的影响,探讨不同频率电针促晚孕大鼠分娩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晚孕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正常组、模型组和4个不同频率电针组(2 Hz、20 Hz、50 Hz、100 Hz).除正常组外均用托盘法造成大鼠妊娠模型.4个电针组于受孕第19日上午进行电针干预,取双侧“合谷”“三阴交”穴,先电针“合谷”穴20 min,再针“三阴交”5 min,共留针25 min.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2、P、TXB2、6-keto-PGF1α含量,并计算E2/P、TXB2/6-keto-PGF1α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 Hz、20 Hz电针组血清E2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电针组血清P含量比较,100Hz较20 Hz和50 Hz组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2 Hz、50 Hz电针组血清TXB2含量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2 Hz、50 Hz频率电针可升高血清TXB2含量及E2/P比值,提示2 Hz和50 Hz电针更有利于触发宫缩,加快产程.

  • 不同频率电针及艾灸对心律失常家兔的影响

    作者:陈凌;许金森;兰彩莲;潘晓华

    目的:探讨电针频率及艾灸对家兔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将100只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3 Hz电针组、20 Hz电针组、100 Hz电针组、艾灸组,每组20只.通过静脉注射25 μg/kg的乌头碱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电针组分别予3 Hz、20 Hz、100 Hz 3种频率电针刺激“内关”穴,艾灸组予艾条灸“内关”穴.用生物信号处理系统记录心电,以心律失常开始时间、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 s-CRP)浓度变化.结果:5组间心律失常开始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 Hz、100 Hz这2种频率的电针能缩短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持续时间,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0 Hz电针组与3 Hz电针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注射乌头碱60 min后5组家兔hs-CRP值均较给药前明显升高(P<0.001),而20 Hz电针组给药后60 min hs-CRP浓度较模型组相应时段明显降低(P<0.05).结论:中、高两种频率的电针均能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家兔心律失常,以20 Hz的电针效果为佳.

  • 不同电针参数组合针刺助产处方对孕晚期大鼠内分泌激素的影响

    作者:苑鸿雯;陈滢如;舒福政;李春华;刘玉祁;马良宵;任晓暄;张鹏;李静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电针参数组合针刺对晚孕大鼠体内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探讨不同电针参数组合助产处方促分娩效应的内分泌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7个妊娠组与1个正常对照组,妊娠组大鼠采用观察阴栓法制备妊娠模型.受孕后随机分为15 Hz组、30 Hz组、50 Hz组、2 Hz/15 Hz组、2 Hz/30 Hz组、2 Hz/50 Hz组和1个妊娠对照组.电针组均在电针双侧“合谷”穴20 min后加针双侧“三阴交”穴5 min,强度0.2~0.3 mA,根据组别选取不同电针波形及频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和前列腺素E2 (PGE2),并计算雌孕激素比(E2/P).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妊娠对照组血清E2、P和PGE2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与妊娠对照组比较,15 Hz组、30 Hz组、50 Hz组及2 Hz/15 Hz组、2 Hz/50 Hz组血清E2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P<0.05);15 Hz组、30 Hz组、50 Hz组以及2 Hz/50 Hz组血清P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P<0.05),且E2/P比值均显著增高(P<0.01);15 Hz组、30 Hz组及2 Hz/50 Hz组血清PGE2含量均显著增高(P<0.05).2 Hz/50 Hz组血清E2和PGE2含量高于其它电针组.结论:电针助产处方可通过调节孕鼠血清E2、P和PGE2的含量,以及促进E2、P的失衡,促进子宫收缩,从而达到促分娩的目的.但不同电针参数的调节效应有一定差异.2 Hz/50 Hz疏密波促进宫缩的效应更为明显,为针刺助产处方的推荐电针参数组合.

  • 不同频率和持续时间经皮电刺激耳甲区对大鼠癫痫发作抑制作用的比较

    作者:王晓宇;尚红燕;何伟;石宏;景向红;朱兵

    目的:比较不同频率经皮电刺激耳甲区对大鼠癫痫发作的影响,以明确不同刺激频率及刺激持续时间所产生的抑制效应的差别.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4只,随机按刺激持续的时间长度分为4组:30 s组、5 min组、10 min组和30 min组,每组9~12只.以腹腔注射戊四氮造成大鼠急性癫痫模型,记录动物癫痫发作前后大脑皮层场电位信号,以刺激后癫痫发作被抑制的后效应持续时间和刺激结束后以30 s为单位时间统计10个单位时间段内大鼠癫痫发作率为指标,观察不同频率(2 Hz、20 Hz和100 Hz)的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对大鼠癫痫发作抑制作用的差别.结果:(1)20 Hz的耳甲区经皮电刺激在所有刺激持续时间中平均后效应持续时间为(169.50±45.96)s,和2 Hz、100 Hz刺激频率后效应持续时间(50.12±21.38)s和(67.44±23.92)s相比,刺激后抑制癫痫发作的持续时间较长(P<0.05);(2)在2 Hz刺激条件下,30 s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P<0.01),癫痫发作率下降,与其它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100 Hz刺激条件下,30 min组抑制癫痫发作的后效应持续时间较长(P<0.01),癫痫发作率下降,与其它刺激持续时间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甲区经皮电刺激能明显抑制大鼠癫痫发作,20 Hz的刺激频率对大鼠癫痫模型的治疗作用较好,2 Hz的刺激频率在短期刺激后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100 Hz的刺激频率在长期刺激后才能表现出较好的治疗作用.

  • 针药结合麻醉下行新声门再造术

    作者:黄鹤年;周爱菊;邵秋珍

    自1996~2000年在针药结合麻醉下作新声门再造术30例,其针麻成功率为97%,新声门再造手术成功率达93%.选用30例曾于全麻下行喉再造的病人,其声门较窄,使呼吸道不够通畅,术后长期戴用气管套管,未能及时去管,故收治作新声门再造术.针麻方法采用两侧扶突、合谷穴.使用电针刺激,刺激频率为600次/min,强度以病人产生酸、胀、重、麻并以能耐受为度.针刺诱导时间为20 min.

  • 刺激间隔对兔痛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卢惠苹;吴宗耀

    目的对家兔进行痛刺激间隔与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关系的研究,探讨痛刺激间隔对诱发电位的影响,筛选兔痛觉诱发电位优的刺激间隔.方法在家兔颅骨内F4点安放电极,用不同的刺激间隔按痛觉Oddball刺激序列记录该部位的波形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痛觉P2、N2、P3a的潜伏期各刺激间隔间无显著性差异(P>0.5),波幅在刺激间隔为8秒时高(P<0.05),分别为(63.33±25.93)μv、(62.25±13.86)μv、(56.17±9.82)μv.结论兔痛觉诱发电位有一佳刺激间隔.

  • 聋人与正常人视觉频率反应特征的功能MRI研究

    作者:崔湧;翟仁友;蒋涛;薛艳萍;饶恒毅;周可;周天罡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聋人与正常人的枕叶视皮层对不同闪烁频率刺激的功能活动特征. 方法给予18名聋人及22名正常人五种闪烁频率的视觉刺激,同时以fMRI技术对其枕叶成像.应用AFNI软件分析处理. 结果聋人组与正常人组的枕叶视皮层在各个频率下均表现出明显兴奋,两组受试者的激活区强度(MR信号增加幅度)均随频率的增加有显著的变化(F=2.702,P=0.034),其中聋人组在频率为10Hz时表现出多的激活和大的信号强度增加幅度,而正常人在频率为6Hz时表现出多的激活和大的信号强度增加幅度,其频率和耳聋因素的交互影响显著(F=2.945,P=0.023). 结论聋人与正常人对闪烁频率的基本反应规律相似.但引起视皮层大兴奋的闪烁频率聋人高于正常人.

  • 腓肠肌磁刺激脑诱发电位在迪谢内肌营养不良的改变

    作者:崔丽英;管宇宙;汤晓芙;李本红;杜华

    探讨腓肠肌磁刺激脑诱发电位产生的机制及临床应用价值.资料和方法:10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17岁,平均9.7±3.1岁,病程2~11年,平均5.6±2.3年.均经病史、临床表现、肌电图和血清肌酶谱测定确诊为迪谢内肌营养不良.对照组为年龄匹配的正常男性儿童.受试者均行腓肠肌磁刺激脑诱发电位及胫后神经电刺激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的测定.磁刺激时将刺激线圈置于腓肠肌肌腹处,刺激频率为1次/s;磁刺激量为大输出的30%,叠加50~100次,记录电极置于Cz',参考电极置于Fpz,地线置于帼窝.测定N33、P38、N48及P55各波潜伏期和P38~N48峰-峰波幅.SEP的测定采用常规的检测方法,刺激电极置于内踝处,记录和参考电极的放置同磁刺激.两组各波潜伏期和波幅的比较用t检验方法行统计学处理.

  •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许春杏;王骞;李红政

    近年来,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精神病.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作为一种慢性精神疾病,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有关GAD的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大、依从性差等缺点,故治疗存在局限性.目前相关研究认为rTMS可以作为GAD的一种治疗选择.但rTMS治疗GAD的机制尚不明确,并且在多种治疗方案中尚未能明确佳刺激部位及刺激频率.近年来有关rTMS治疗GAD的临床研究也日益增多并逐渐改进,均得出rTMS治疗GAD疗效可靠的结论,但今后相关研究尚需在目前设计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总之,rTMS治疗不良反应小,安全性相对较高,将在该领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缓解大鼠痛情绪的行为观察

    作者:秦国华;马洋;赵欣;王志华;贾欣;代洁琼;陈建鸣;张策;张宇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大鼠痛情绪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痛情绪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给大鼠左侧后脚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其产生炎性痛并与环境相匹配,建立条件性位置回避(conditioned place avoidance,CPA)模型,给予大鼠环跳穴(GB30)电针刺激(电流3 mA,波宽0.1 ms,刺激频率2、10、100 Hz),通过条件位置回避装置观察在电针刺激前后痛情绪行为变化.结果:2、10、100 Hz电针刺激均明显反转了大鼠的C-CPA反应,但各刺激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频率的电针刺激均可缓解痛情绪,且无频率依赖性.

  • 慢性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

    作者:胡杰;江澄川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治疗仍然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丘脑切开术(thalamoto-my)等手术和左旋多巴(L-Dopa)等药物的疗效均不够满意。近年来PD的慢性深部脑刺激(chronicdeep brain stimulation,CDBS)疗法取得了较大进展,显示出良好前景,成为PD的有效疗法之一。本文综述了CDBS治疗PD的新进展,包括丘脑腹中间核(ventralis intermedius nucleus,VIM核)和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核)电刺激的作用机理、靶点确定、临床疗效、副作用等内容。 一、作用机理 (一)VIM核电刺激在丘脑的腹侧部分,尤其是在VIM核,可以记录到节律性放电,这种电活动与对侧肢体自发性震颤具有时间锁定(time-locked)关系[1]。当刺激频率<100 Hz时,主要是加重震颤,在刺激频率≥100 Hz时才能恒定地抑制震颤[2,3],据此,Blond等[4]认为VIM核电刺激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元的活动起作用的,也就是通过抑制丘脑VIM毁损术所应破坏的神经元活动而抑制震颤的。而Benabid等[2]发现,VIM核电刺激阻止震颤的刺激强度-频率关系曲线与在青蛙肌肉神经纤维上记录到的刺激强度-频率关系曲线十分相似,据此认为VIM核电刺激影响的主要是神经传导纤维而不是VIM神经元细胞体。 (二)STN核电刺激在猴PD模型上发现STN-GPi(globus pallidus interna,内侧苍白球)通路上兴奋性神经元存在兴奋过度现象[5],STN核毁损灶和电刺激都能够减轻对侧肢体的震颤、强直和运动不能[6,7]。在PD病人上,STN核电刺激改善运动不能和强直的方式,在与猴PD模型上STN毁损灶所致者相似[6]。另一方面,STN核电刺激可以激发偏身投掷症,而偏身投掷症被认为是由于STN或其联络纤维的自发性病损所引起的。因而,目前一般认为STN核电刺激对PD的疗效是通过抑制STN-GPi通路上可能的兴奋过度实现的[8]。由于高频电刺激对STN的抑制作用是频率依赖性的,因而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诱发STN神经元的去极化阻滞有关[9]。

  • 2Hz和100Hz电针加速脑内三种阿片肽基因表达

    作者:郭惠夫;王晓民;田今华;侯跃平;韩济生

    我室以往的工作证明2 Hz和100 Hz电针可引起中枢释放不同种类的阿片肽,本工作试图阐明不同频率的电针是否影响三种阿片肽的基因转录.用地高辛标记的反义cRNA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显示大鼠脑内前脑啡肽原(preproenkephalin,PPE),前强啡肽原(preprodynorphin,PPD)和前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mRNA.结果:(1)低、高频电针均不影响POMCmRNA的水平.(2)对PPE的影响,两种频率电针诱导脑干网状结构头端腹内侧区PPE mRNA升高的幅度相似,2 Hz电针诱导视上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室旁核、弓状核、腹内侧核及外侧丘系核的PPE mRNA表达比100 Hz电针高得多.(3)对PPD的表达,2 Hz电针不改变脑内PPDmRNA的水平,100 Hz电针可使视上核、下丘脑室旁核、腹内侧核及脑干臂旁核的PPD mRNA明显升高.鉴于肽类的加速释放必然引起合成的增加,上述结果为不同频率电针加速不同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和合成,从而发挥镇痛作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误入硬膜外腔一例

    作者:曹剑;鲁开智;陶国才;崔剑

    患者,男,33岁,60kg,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左肱骨骨折内固定术".患者入室后静脉注射咪唑安定2 mg、芬太尼50μg后,常规消毒铺巾,在中位肌间沟入路采用贝朗公司的Melsungen AG型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在电流强度1 mA、刺激频率2 Hz下寻找臂丛神经,当观察到左肱二头肌收缩时,减小电流至0.35 mA,肌肉仍有明显收缩,穿刺针深度约3.5 cm,回吸无液体,注入0.4%罗比卡因35 ml,注药时阻力较大,10 min后患者左上肢出现麻醉平面,20min后患者自述右手指亦有麻木感,立即测试右上肢及胸部麻醉平面,结果发现颈部至T8以上感觉、痛觉均明显减退,随之消失,即考虑出现硬膜外腔阻滞.此时患者无明显不适,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血压较入室时轻微下降).

  •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赵易

    预激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常引起多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对其进行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榆查具有苇要临床价值.一、隐性(潜在性)预激综合征当部分旁道不应期偏长或位于离窦房结较远时,窦性心律无法显示出预激图形、在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时,通过心房刺激频率的增快或期前刺激偶联间期的缩短,使激动落入房室结不应期中,使其传导减慢或阻滞,旁道传导速度相对较快,心室预激成分增多即可呈预激型.

  • 重复神经电刺激的方法学改进探讨

    作者:张玲菊;金海清;罗本燕

    重症肌无力(MG)现今即便可通过检测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效价及单纤维肌电图(SFEMG)来诊断,重复神经刺激(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RNS)仍是该类患者的诊断性检测手段[1].近研究发现,RNS在MG以外的可能累及神经肌肉传递的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也起着一定的作用[2].笔者通过分析三角肌、肘肌不同刺激频率的检出阳性率,探讨RNS适宜的刺激频率及肘肌作为常规受检肌肉的可行性.

  • 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观察

    作者:刘敏;苗莉莉;顾莹;王珊珊;孟阳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脑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9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行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刺激强度分别为20、40和80 Hz(各30例),30 min/次,2次/d。治疗前及治疗4周采用日本洼田饮水试验判断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计算总有效率。结果电刺激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80 Hz治疗强度者阳性率高于其他频率治疗者,P<0.05。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效果确切,80 Hz刺激强度的效果为显著。

  • 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人体NK细胞活性和吞噬功能的作用

    作者:胡志苹;黄志勤;黄志华;黄诚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电针(EA)刺激对人体NK细胞活性和吞噬功能的作用.方法 应用形态学和MTT方法,取不同穴位组合,给予健康人每天穴位电刺激30 min,观察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对NK细胞活性和吞噬功能的影响.结果 2 Hz和2/100Hz EA在末次EA当天和停EA后第1天的NK细胞活性均明显升高(P<0.05);而100Hz EA仅在停EA后第1天的NK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5).2 Hz EA在末次EA当天和停EA后第1天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且保持同一水平;2/100Hz EA在末次EA当天和停EA后第1天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数均显著升高(P<0.05,P<0.01)且有上升趋势(P<0.01);100 Hz EA在末次EA当天和停EA后第1天的吞噬百分率均显著升高(P<0.01,P<0.05),而吞噬指数仅在末次EA当天的吞噬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 电针对人体NK细胞活性及吞噬功能的作用存在频率依赖性,这为电针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 心脏房室交界区双(多)径路传导的形态学基础

    作者:吴宝金;朱永泽

    心脏房室交界区(AVJ)是指心脏传导系在心房与心室之间的连接部分,形态学将其分成:①房室结(AVN),②房室束(AVB,包括穿部与未分叉部)和③房室结心房扩展部三部分[1,2].心房程序刺激的实验发现,当刺激频率增加到一临界值时,刺激时间缩短5~10ms,房室传导时间突然延长超过60ms,据此推测房室间截然不同的传导时间是分别通过两条径路传导的:慢径路传导时间长而不应期短(α径路)、快径路传导时间短而不应期长(β径路)[3,4].双径路(房室结双径路)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基础.临床上AVNRT的发病率很高,而且无AVNRT的正常人尤其是儿童也可检查出房室结双径路传导,少数人甚至可检查出三、四径路传导(多径路)[4].

  • 多频稳态反应及其应用

    作者:卢云云;原红艳;赵晶旭;温红素;李兴启

    多频稳态反应(multiple steady state responses, MSSR),也称多频稳态电位(multi-frequency steady state potential, MFSSP)、调幅跟随反应(amplitude modulation following response,AMFR),有的也简称为听觉稳态反应(auditory steady state responses,ASSR),是由多个频率持续的或者说是稳态的声音刺激信号刺激产生的反应.初的听觉稳态反应是Galambos[1]等首先记录到的.当时他采用的是30~50 Hz的刺激频率,即40 Hz相关电位.

24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