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

微循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미순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740
  • 国内刊号: 42-132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01
  • 曾用名: 微循环学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李艳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分布特点

    作者:房洪营;张明子;王友彬

    目的:观察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分布特点。方法:取新鲜成人尸体耳廓12例,明胶-氧化铅灌注铸型后行普通X平片及CT灌注血管成像,分析耳廓微血管网的构筑和分布特点。征召正常成人自愿者8例,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其耳廓微循环血流进行测量,比较耳廓不同部位血流量的差异。结果:耳廓根部以进入耳廓的主干血管为主,微血管网主要分布在耳轮和对耳轮区域。耳轮和对耳轮区域的平均血流量(132.47±19.82PU)明显高于三角窝和耳甲艇区域的平均血流量(99.36±25.62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0,P<0.05)。结论:耳轮和对耳轮是耳廓微血管网和血流量丰富区域,以该区域为蒂形成局部皮瓣具有良好的血供保障。

  • 麻醉对比格犬胃腧穴区真皮层微血管舒缩活动的影响

    作者:王冠楠;张涛;张爽;穆祥

    目的:观察丙泊酚-异氟烷静脉注射-吸入复合麻醉(静吸复合麻醉)和速眠新Ⅱ肌肉注射麻醉(肌注麻醉)对比格犬胃腧穴区真皮层微血管舒缩活动的影响。方法:6-12月龄比格犬10只,分为静吸复合麻醉组和肌注麻醉组,每组5只,以胃腧穴为监测穴位,分别于麻醉前和麻醉后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两组比格犬真皮微血管舒缩活动波形图,计算、分析麻醉前后其频率和振幅的变化。结果:麻醉前,静吸复合麻醉组和肌注麻醉组比格犬胃腧穴区真皮微血管舒缩振幅分别为28.53±1.35和28.39±2.50PU,频率分别为11.69±0.64和11.91±0.63次/min;麻醉后,静吸复合麻醉组振幅为30.90±3.12PU,频率为26.68±0.46次/min;肌注麻醉组振幅为30.30±2.21 PU,频率为18.65±1.25次/min。麻醉后,两组比格犬胃腧穴区真皮微血管舒缩振幅与麻醉前比较,以及麻醉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频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麻醉后频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丙泊酚-异氟烷静脉注射-雾化吸入复合麻醉和速眠新Ⅱ肌注麻醉均能显著提高比格犬胃腧穴区微血管舒缩频率,且前者作用强于后者。

  • 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水平变化

    作者:陈薇;童秀峰;黎安玲;胡汉宁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 C(CysC)等水平变化及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T2DM)患者178例,根据24h UAER分为单纯T2DM组(DM组,n=82)、早期DN组(EDN,n=56);临床DN组(CDN,n=4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42)。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血清 FFA(酶法)、Hcy(循环酶法)、CysC(免疫增强比浊法)、尿素氮(Urea,酶法)、肌酐(Cr,酶法)含量,采用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测定 UAER,比较各组各指标水平差异,分析EDN、CDN组患者 FFA、Hcy、CysC与 UAER的相关性。结果:EDN 组和 CDN 组血清 FFA、Hcy、CysC 水平高于DM组和对照组(P均<0.05),且CDN组高于 EDN组,DM组高于对照组(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EDN 组和CDN组血清 FFA、Hcy、CysC 水平与 UAER 均呈高度正相关(P<0.01)。结论:FFA、Hcy、CysC 水平升高与DN的发展进程有关。

  • 风险产妇部分细胞因子血清水平分析

    作者:孔莹;刘泽金

    目的:分析临产风险孕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正常足月产妇40例(正常足月产妇组),风险产妇(包括早产、产后大出血和多胎妊娠)60例(风险产妇组),入院后于产前空腹采集静脉血;选择非孕健康妇女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 IL-1β、IL-6、IL-8、IL-10和 TNF-α水平,并统计分析各组各指标水平差异。结果:各组血清 IL-1β和 IL-8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产妇组 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足月产妇组和对照组(P<0.01)。风险产妇组 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但低于正常足月产妇组(P<0.05)。风险产妇组与正常足月产妇组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产前检测细胞因子水平,对产妇风险评估有一定辅助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产妇 细胞因子
  • 沙培林腔内注射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

    作者:王超;沈文状;韩娟;李岽健;张林

    目的:观察沙培林腔内注射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发生皮下积液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抽净积液后腔内注射沙培林混合液,3h后抽净药液,再用绷带加压包扎积液创面;对照组仅以50%葡萄糖腔内注射,其余步骤相同。观察两组皮下积液改善的效果以及发热和局部皮肤坏死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积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45±36.22ml vs 172.41±45.37ml,P>0.05);第一次治疗后和第二次治疗后,观察组积液量均少于对照组(55.43±36.29ml vs 132.31±41.65ml,18.39±15.47ml vs 69.42±38.75ml;P<0.05),积液完全消失时间(3.22±0.64天 vs 11.84±1.8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发热率均为3.33%(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皮肤坏死事件。结论:局部腔内注射沙培林可很快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且使用方便、安全。

  • 血清钙调蛋白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

    作者:刘建平;孔小燕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IS)后48h 血清钙调蛋白(CAM)水平变化及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关系。方法:急性 IS患者(IS组,n=120),入院时采用 NIHSS进行评分,并按 NIHSS评分>5分(A组,n=51)和 NIHSS评分≤5分(B组,n=69)分为两个亚组,于 IS后48h测定血清 CAM值;另取体检健康人群(对照组,n=100)平行测定血清CAM值。比较 IS组与对照组以及不同 NIHSS评分 IS患者血清 CAM水平差异,分析 IS组CAM水平与 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IS组血清 CAM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t=15.34,P<0.01);A组患者CAM水平明显高于B组(t=10.51,P<0.01);急性IS患者血清CAM水平与NIHSS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308,P<0.01)。结论:血清CAM水平可反映 IS患者急性期病情程度。

  • 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

    作者: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定于2014年10月11-13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微循环学术会议,同时召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会议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做系统讲演;重点交流微循环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研究,特别关注血栓性疾病与中医药、出血性疾病与中医药、心、脑血管病与中医药、肝、肺、肾损伤与中医药、糖尿病血管合并症与中医药、感染、炎性因子与中医药、介入损伤与中医药、过氧化物与中医药、黏附分子与中医药、肥大细胞与中医药等的研究。

  • 中年高血压或与认知减退有关

    作者:

    一项观察性研究表明,中年高血压可加速此后20年的认知减退。在这项随访为期20年的研究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Rebecca F.Gottesman及其同事发现,与基线期血压正常的人群相比,基线期有高血压、年龄在48-67岁之间人群的整体认知减退更明显,其Z评分得分降低0.056。在不考虑年龄增长的情况下,中年高血压使认知功能降低了6.5%。该研究于8月4日在线发表在JAMA。

  • 2014年编辑出版分会年会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肝癌高峰论坛

    作者: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编辑出版分会、苏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社承办的“2014年编辑出版分会年会暨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病、肝癌高峰论坛”定于2014年8月29-31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同期进行编辑出版分会换届。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析

    作者:王跃荣;张栋梁;李岚;蔡枫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 VitD)水平及其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328例T2DM患者(T2DM组)和50例常规体检正常者(正常对照组)血清25-OH VitD、空腹胰岛素(FINS)、C-肽(C-p)、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并作统计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男性与女性血清25-OH Vit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男性与女性血清25-OH VitD水平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组男性、女性血清25-OH VitD和 HOMA-β水平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男性、女性水平(P<0.05)。T2DM患者组男性、女性的 FINS、FPG、HbA1c、HOMA-IR 水平分别高于正常对照组男性、女性水平(P<0.05)。T2DM患者血清25-OH VitD水平与 HOMA-β呈正相关(r=0.306,P<0.05);与 HOMA-IR 呈负相关(r=-0.173,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25-OH VitD水平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增加及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有关。

  • 冠心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沈云峰;胡远贵;张洪波;田强

    目的:分析血清胱抑素C(CysC)、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62例心血管病患者依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冠脉狭窄<50%,n=40);单支病变组(一支冠脉狭窄≥50%,n=44);双支病变组(两支冠脉狭窄≥50%,n=43);多支病变组(两支以上冠脉狭窄≥50%,n=35)。对四组患者进行冠脉狭窄 Gensini 积分及血清 CysC、NO、SOD及 hs-CRP 水平检测,分析冠心病患者各指标变化及其与 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CysC和 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递增;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的 NO 及 SO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依次递减。冠心病患者 Gensini积分与血清CysC和 hs-CRP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73,0.429(P<0.05);与 NO和 SOD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6,-0.384(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程度的增加与CysC、hs-CRP水平升高及 NO、SOD水平降低有明显相关性。

  • 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清水平变化

    作者:易建;魏娟;艾池波;倪志林

    目的:观察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方法:6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3)。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斯匹林片、依达拉奉针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丁苯酞软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和治疗14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和血清 VEGF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VEGF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也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两组治疗后 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丁苯酞可协同其它药物升高 VEGF水平及提高急性脑梗死疗效。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作用

    作者:李蓉;邱清艳;李郁;罗彩东

    目的: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HAS)及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收集临床确诊CHD、OSAHS、CHD+OSAHS患者各30例,分别为CHD组、OSAHS组和CHD+OSAHS组。平行检测各组血清 Hcy水平及睡眠呼吸监测指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夜间低血氧饱和度(SaO2)及平均SaO2,比较各组Hcy水平的差异以及Hcy水平与睡眠呼吸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1)血清 Hcy水平:三病例组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HD+OSAHS组明显高于CHD组和 OSAHS组(P<0.01),CHD组与 OSAH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血清 Hcy水平与 AHI呈正相关(r=0.64,P<0.01),与夜间平均 SaO2和夜间低 SaO2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64、-0.65,P<0.01)。结论:血清 Hcy水平升高与 OSAHS患者 SaO2减低有关,可能有利于 CHD的发生与发展。

  • 常住北京市城区少儿血清维生素A和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分析

    作者:王红;兰常肇;马少杰;毕颖薇;罗莎

    目的:检测北京市城区少儿冬季血清维生素 A(VA)和25-羟基维生素D(25-O H VD)水平,分析营养状况。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本院儿童保健门诊体检的0-14岁少儿292例,按年龄分为0-1岁、2-3岁、4-6岁和7-14岁四组,完成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每例少儿血清 VA水平,采用高效液相质谱串联法测定每例少儿血清25-OH VD水平,分析各年龄组VA、25-OH VD水平差异及每组低水平VA、25-OH VD检出率。结果:(1)292例少儿血清 VA平均水平为(1.09±0.29)μmol/L,不同年龄组 VA 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10.96,P<0.01),以0-1岁组低(0.9±0.31)μmol/L;所有受检少儿低水平 VA 检出率为43.84%(128/292),不同年龄组低水平 VA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34.74,P<0.01),0-1岁组检出率高(76.32%)。(2)292例少儿血清25-OH VD平均水平(22.12±8.51)ng/ml,不同年龄组水平有显著性差异(F=7.56,P<0.01),7-14岁组低(18.34±6.34)ng/ml;所有受检者中低水平25-OH VD检出率为80.17%(233/292),不同年龄组低水平25-OH VD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χ2=13.79,P<0.05),4-6岁组高(87.05%)。结论:冬季,常住北京市城区0-1岁幼儿的 VA低,7-14岁的25-OH VD低,值得关注。

  • 皮肤微血管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徐菲菲(综述);郭渝成;刘秀华(审校)

    微血管病(Microvascular Diseases)是缺血(氧)、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多种病因造成微血管及其周围组织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而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结缔组织病、肾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共同的病理过程[1]。研究表明,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生早于大血管病变[2,3],微血管功能状态直接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疗效、预后和转归。然而,临床常用的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舒张(Flow-Media-ted Vasodilation,FMD)和脉搏波速率(Pulse Wave Velocity, PWV)等指标均反映体循环大血管功能状态,不能发现早期微血管病变。皮肤被覆全身,位置表浅,其血管反应性变化常出现在某些疾病的早期阶段[4-6],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微血管功能,是评估微血管功能障碍的理想位点。临床活体皮肤微循环观察,能够为全身疾病和局部病变提供微血管的变化指标,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

  • 睾丸微循环结构及功能调控的研究进展

    作者:顾磊(综述);金保方;张新东(审校)

    睾丸有丰富、复杂的血管系统,稳定的血流供应对维持睾丸正常功能及内环境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睾丸微循环的结构和功能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睾丸的功能。本文对睾丸微循环结构及功能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作者:王晓燕(综述);李冠武;常时新(审校)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基因-环境相互作用,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受损为特征[1],表现为骨重塑失衡、骨强度降低和骨折易感性增加[2]的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的全身性慢性骨骼疾病[1]。它是一个“无声息的疾病”,往往被人们忽视,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察觉[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OP 和与此相关的骨折正迅速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对医疗服务资源是一个相当大的经济负担[2]。

  • 高尿酸血症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作用

    作者:王晓霞;王昕怡;李明泉;舒磊(综述);赵明(审校)

    尿酸(Uric Acid)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氧化产物,溶解度低,在人体内的平均浓度接近溶解极限。生理浓度的尿酸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过氧亚硝酸盐(Peroxynitrite,OONO-)而具有抗氧化特性;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易形成尿酸盐结晶,具有促氧化特性[1],通常作为痛风的主要预测信号[2];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动脉粥样硬化(Atherogenesis,AS)等疾病也密切相关。

  • AML 1-ETO融合蛋白致急性髓系白血病机制及靶向治疗

    作者:陈占国(综述);李艳(审校)

    AML1-ETO 基因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中常见的融合基因之一,由 t (8;21)(q22;q22)染色体易位导致位于21q22上的 AML1基因(又名RUNX1基因)与8q22上的ETO基因(又称为RUNX1T1或 MTG8基因)融合而成[1],其表达产物为 AML1-ETO 融合蛋白。大约12%-15%的 AML 患者有 t(8;21),90%的M2b 亚型存在 AML1-ETO 融合基因,其阳性可作为 M2b的诊断依据。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的 AML 患者对化疗较为敏感,部分患者可获治愈,且预后良好。近年来, AML1-ETO融合蛋白与 AML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基因突变引起 AML的机制及其潜在靶向治疗研究已成为热点,本文就此进展作一综述。

  • 2014刊博会“中国期刊媒体国际创新发展论坛”

    作者: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武汉市人民政府联合指导,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中国期刊协会等联合承办,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武汉)第二届刊博会定于2014年9月19-21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

  • 丹红注射液对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疗效观察

    作者:胡国玲;白秀萍;侯小路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anhong injection treatment of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CSFP),and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Danhong inj ection to improve coronary microcirculation.Meth-od:Coronary angiography of 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 and found that 64 patients with positive exercise stress tes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32)and control group (n=32),patien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reatment,while thos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Danhong inj ec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reatment.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10 day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changes in clinical effi-cacy and measurement of blood endothelin-1(ET-1),thrombomodulin (TM)and c-reactive protein (hs-CRP)levels were observed.Results:Before treatment,all the observation indexes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After treatment for 10 days,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rovement of angina extent and ECG and exercise stress test parameter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Serum ET-1,TM,hs-CRP levels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group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1).Conclusion:Danhong inj ection can improve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slow clinical symptoms,improve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disorder and reduce the degree of inflammation.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作者:庄丽华;胡家才;吴昊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一般性治疗的同时用碳酸氢纳片、依托考昔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敷金黄膏、口服加味四妙汤治疗。观察2个疗程(14天)后两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时间以及药物不良反应,采用常规生化方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血尿酸(UA)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随访治疗有效患者半年内复发情况。结果:2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优于对照组(70.00%)(P<0.05);疼痛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 UA、CRP 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下降(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 《临床微循环检测学》在香港出版

    作者:

    由香港微循环学会会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刘智庆主任医师撰写的《临床微循环检测学》内容丰富、实用,已经由香港学术专业图书中心出版,国际书号:978-988-16080-3-1,定价:港币300元/本(折合人民币240元/本)。
      国内外已公开出版了较多有关微循环理论、临床和实验内容的著作,但完整著述“临床微循环检测学”的专著目前尚未见到。该书作者从医44年、从事临床微循环研究38年,积累了大量的临床微循环研究资料,建立了一套较系统的临床微循环诊断标准。书中以296幅经典型微血管图像为初学者提供了正常与病理状态微循环的识别标准,其中列示的各种疾病的微循环病变为临床微循环诊断提供了实例,并首次提出微循环障碍是发现“未病”的真实指征。微血管病变在临床发病前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就有发生和发展,通过微循环检测可以发现微血管病变,而此时 CT、磁共振及超声检查却完全正常。所以当微血管出现病变而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时,即可诊断为“未病”,临床可据此进行预防和治疗。

  • 高压氧治疗与组织氧转运

    作者:蔺世龙;俞国平

    本文从微循环微血管层面论述了高压氧治疗组织氧转运的特点、规律,以及伤病状态对氧转运的影响;阐释了高压氧对疾病治疗的本质不仅在于增加组织氧含量、增强氧从血液向组织弥散深度与范围、加快转运速度,而且还与其增加局部组织微循环血流速度及微血管开放数量、提高损伤组织灌流量、改善血细胞流变性、保护和修复微血管内皮细胞等作用有关。高压氧改善微循环有利于伤病患者血液氧向组织转运,从而纠正组织缺氧。文中介绍的一氧化碳中毒与骨科伤病的高压氧治疗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参考。

  • 中文医学期刊投稿论文的主要问题和审改策略

    作者:谢忠明

    综观中文科技期刊编辑部接收的稿件和审稿专家反馈意见,近几年的科研论文质量大不如前,逐年下降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其中质量低劣者为数不少。现在能被国家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刊用的稿件所占投稿比例较低,有的期刊的投稿刊用率不到15%;本刊--《微循环学杂志》以往每期会有几篇不用退修,由编辑部进行格式规范即予发表的论文,现在成了凤毛麟角,非常稀罕。这确实不是期刊编辑部挑花了眼睛,也不是审稿人稿子看多了,眼睛看刁了。可能有很多原因造成了这种现状,但根本的原因是作者科研素质较差,写作训练不够。对于作者来说,既然有了发表论文的动机和目的,就应该安安静静、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把相关理论功课做到位,把研究工作做扎实,把论文写好,切莫“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临时抱佛脚”,甚至“投机取巧”,否则,白费动机,也达不到目的。

  • 小儿类白血病反应的临床分析

    作者:贾月明;翁景文;贾鑫磊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儿类白血病反应(LR)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8例26天-2岁患儿资料,对其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儿全部以感染为诱发因素,包括百日咳2例,类百日咳综合征2例,病毒感染2例,细菌感染2例;均有肺炎表现、心率明显增快140-220次/min,平均173±22次/min,其中5例为痉挛性、刺激性咳嗽,且咳嗽时伴青紫和心率下降;全部患儿白细胞计数(WBC)明显升高58.00-213.60×109/L,平均104.50±60.10×109/L。所有患儿均采用抗生素治疗,部分患儿应用呼吸机或持续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WBC过高者给予补液治疗,2例合并使用抗病毒治疗。病程中发生反复呼吸、心跳骤停3例;并发中毒性脑病3例;痊愈6例,死亡2例。结论:感染为小儿 LR的主要诱因,其临床表现较严重,抗生素治疗有效,多数病例可以治愈。

  • 一例重症中暑患者CRRT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

    作者:张小曼;潘兴南;魏梅娟;赖小欢

    重症中暑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各种炎症因子在病程中的变化及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其作用未见报道。本院收治一例重症中暑病人并经CRRT成功救治,笔者在此过程中观察了几种炎性因子的动态变化,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种病例提供新的思路。

  • 《微循环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成立

    作者:

    为了进一步提高《微循环学杂志》的水平和质量,使其在科技期刊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更好更快地发展,经主办单位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和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共同筹备,第五届编委会全体会议于2014年6月21日如期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承办,并在该院学术活动中心举行。主办单位领导莅临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90余位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主要总结了上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工作,产生了第五届编委会的组成人员,确定了新一届编委会的主要任务;会后进行了第五届编委会第一次集体审稿活动。

  • 《微循环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

    作者:

    关键词: 微循环学
  • 《微循环学杂志》第五届编辑委员会主编、副主编

    作者:

    李艳,主编,女。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曾留学日本。长期从事医学检验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对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和发病机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激素调节、个性化医疗与分子诊断等有深入研究。现任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主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分会常委,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检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2013年评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现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108篇,其中SCI收录22篇;近年来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3人,硕士研究生24人。

微循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